试论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文化建设及意义5篇

来源:事迹材料 发布时间:2022-09-27 14:00:06 点击:

试论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文化建设及意义5篇试论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文化建设及意义 收稿日期:2016-03-01作者简介:王越(1990-),男,辽宁营口人,广西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共党史党建与党团建设理论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试论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文化建设及意义5篇,供大家参考。

试论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文化建设及意义5篇

篇一:试论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文化建设及意义

日期:2016 -03 -01作者简介:王越(1990 -),男,辽宁营口人,广西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共党史党建与党团建设理论与管理实践研究。2016 年第3 期          辽 宁 师 专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NO.3 2016(总105 期)    JOURNAL OF LIAONING TEACHERS COLLEGE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General No.105浅谈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的当代价值王 越(广西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4)  摘 要: 新中国成立以前,为了夺取革命胜利,中国共产党凭据时局情况,带领广大工农群众在全国范围内创立了数个革命根据地。

 文化建设在革命根据地建设中有着与政治和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它推动着革命根据地不断完善并成长壮大,对革命根据地的成长与巩固也起到了不可轻忽的作用。

 回顾根据地文化建设的这几段历史,归纳并总结根据地文化建设中累积下来的珍贵经验,对我们建设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文化有着及其重要的借鉴价值。关键词: 根据地;文化建设;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G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898(2016)03—0051—03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党领导的广大工农群众创立了以中央苏区、抗日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为代表的革命根据地。

 相关的史料在现代史和中共党史中都有非常详细的记载,而且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的建设实践中发现了农村包围城市和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并以此为战略最终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新中国就此成立。

 同时,革命根据地建设中总结出的基本经验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因为根据地产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它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学术热点多集中于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研究,而文化建设的理论成果相对较少。

 文化建设研究同样非常有必要。一、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的历史沿革(一)中央苏区的文化建设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是由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在大革命失败后开辟的,它由赣西南和闽西两块根据地归并而成。

 根据当时的历史事实,敌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占据了中国很多中心城市,所以在毛泽东同志看来建立革命根据地的目的在于:“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革命阵地,借以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凶恶敌人,借以在长期战斗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1〕为了巩固革命根据地和夺取革命的阶段性胜利,文化建设便成了革命根据地总体建设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革命根据地的文化建设是以先进的文化为主要的,先进的文化主要是指“五四”运动后带来的以民主与科学为基础的新文化,并与现实情况相联系,且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引导下形成的富有新的涵义的先进文化。

 随着苏区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发展和扩大,根据地的文化建设也随之发展起来,文化与刀枪一样成为了工农群众与敌人作斗争的有力武器。党领导着苏区革命根据地的各项事业,如何进行文化建设是整个根据地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革命根据地的文化建设始于 1928 年发布的枟苏维埃组织法枠,其中一条法令为乡苏维埃须设文化委员,区苏维埃及以上要设立文化委员会,政府机构中应有文化事务部门以用行政手段开展根据地的文化建设。在 1929 年提出枟古田会议决议枠中,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有了具体的目标,也提出了相对的实施办法。

 初期根据地文化建设的相关规定的出台标志了中国共产党开始意识到了文化建设在革命斗争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为根据地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指南。在此基础上, 1931 年召开的湘鄂赣工农兵苏维埃首次代表大会上表决的枟文化问题决议案枠就指导苏区文化建设工作做出了几点解释说明与相关规定。

 第一,为了巩固苏维埃政权和强化社会基础,有必要去除旧社会时期的封建礼教思想,大力发展工农阶级的文化事业;第二,要在根据地中开展马列和革命理论教育,提升工农兵的政治素养和阶级意识,并展开阶级斗争;第三,时刻关注苏联的文化建设,研究苏联文化建设中的可借鉴的方面来指导苏区的文化建设工作。

 同时,努力使群众可以享受文化娱乐,同时反对并预防帝国主义文化的侵略。

 此外,在文化教育方面既有提倡的地方,也有反对的地方。例如提倡马列主义的思想教育和军事教育,开展反帝反封建和反军阀教育。

 决议明确指出了的根据地· 1 5 ·

 文化建设的性质和任务,使广大工农群众认识到了什么是真正苏维埃文化,提高了工农群众在封建文化和帝国主义文化面前的辨别能力。

 可以说,该决议推动苏区文化建设到达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决议中所提出的相关政策规定对苏区文化建设具有全面的指导价值。(二)抗日革命根据地的文化建设抗日革命根据地是多个抗击日本侵略的根据地的总称。

 党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来动员广大群众进行文化建设。

 抗日革命根据地和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一样,都是由中国共产党和广大工农兵群众在战火中建立起来的。

 因此需要借鉴苏区的基本经验,正如恩格斯曾经说过:“没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第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思想材料作为前提。”〔2〕也就是说,苏区文化是根据地文化的思想资料前提。〔3〕 也可以说,抗日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的思想来源于苏区。在抗日战争初期,党就提出了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为了贯彻基本方针以打击日本侵略者,毛泽东同志在枟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枠中提出了两套办法,其一是开展国防教育。

 党领导的第十八集团军也强调要“加强抗战教育与文化事业,揭露敌寇汉奸欺骗诱惑之种种新奇花样,提高民族意识,增强抗战知识。”〔4〕在相持阶段,毛泽东同志认为为了战争需要,我们的教育文化事业也必须要满足战争的需要。

 所以,要实行新的文化教育政策。一是要改变学制与管理制度,开设必要的课程来满足战争的需要;二是增加干部数量和培养抗日干部;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民众教育来提升人民的文化素养;四是开设义务的小学教育。

 在抗日革命根据地的中的有关文化建设的方针与政策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所以一切方针政策都是为了紧紧围绕抗日这一主题,并为抗日战争进行服务的。抗日战争后期,在文化建设方针的指导下各项文化建设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为了保障各项文化建设事业可以按照正确的方向继续发展,党又指出了文化建设发展的基本方向。

 毛泽东同志对这个基本方向做出了最明了的阐述:“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为文明先进的中国。”〔5〕而这里所说的新文化就是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也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在整风运动时期,毛泽东所著的枟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枠,通过“引言”与“结论”两个部分详细系统的论述了文艺与人民、与政治乃至革命事业的关系,并进一步说明了文艺要为工农兵群众服务,且如何为广大的工农兵服务。在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同志极其看重知识分子,认为知识分子群体在文化建设工作中的作用不容小视,他曾有过这样的论断:“在长期的残酷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在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共产党必须善于吸收知识分子,才能组织伟大的抗战力量,组织千百万农民群众,发展革命的文化运动和发展革命的统一战线。

 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6〕这里所说的知识分子包括有抗日积极性的学者、记者、技术家、教育家以及文化人。在抗日战争期间,党颁布的有关开展文化建设的一切方针与政策归结起来即是文化建设的总方向,它们规定了文化建设的性质与任务,在巩固根据地政权的过程中的作用十分明显。(三)解放区的文化建设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原有的十几个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为巩固无产阶级政权并与国民党反动统治相抗争,创建了解放区。

 解放区的文化与抗日革命根据地的文化一样都源之之前的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的经验,也就是解放区的文化即源于抗日革命根据地的文化,更是源自于苏区的文化。

 同苏区与抗日革命根据地一样,中国共产党同样非常看重从文化层面建设解放区。

 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旨在控制好解放区文化建设的同时,对文化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整合。

 解放区文化建设始于枟中央关于发展文化运动的指示枠提出的:“应对全部宣传事业、教育事业与出版事业做有组织的计划与推行,以普及与提高党内外干部的理论水平及政治水平。”〔7〕在此指示的基础上,全国各解放区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分别发布关于解放区文化建设的文件。例如,山东省提出了“开展新民主主义教育,发展文化事业,培养文化人才”的文化建设布局,并以此作为指导文化建设的核心思想,同时依靠法律的形式保证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

 在东北地区,一个名为枟关于加强工人群众中政治文化教育的指示枠提出工人阶级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技术水平和阶级觉悟,来更好地建设东北地区,建设新的中国,创造繁荣美好的生活。

 与各项方针、政策、文件和法规相对应的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设立专门的文化部门,对解放区的文化建设进行管理,以确保解放区的文化建设工作可以更进一步的发展。当然,解放区文化建设工作并不是单单靠一些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就可以顺利进行,以下三种因素对解放区文化的建设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第一,解放区的政治情况相对稳定,由无产阶级工农兵组成的解放区政府有着强大的群众基础,各项工作与事业在广大群众支持的基础上可以办的做的非常之好;第二,根据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点,可以认为解放区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辛勤劳作;最后,在解放区文化建设中创造出来的大量的主流的优秀的文艺作品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文化生活质量提上去了,才足以证明文化建设工· 2 5 ·

 作取得了成效。二、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的总体特点与当代价值(一)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的特点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搞根据地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使文化服务于战争,并取得战争的胜利。

 所以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有着十分显著的时代特征。1.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有着明显的以服务战争为目的的特征。

 在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认识到根据地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战局与政权的稳定,所以文化建设必须要服务于战争,且要满足政治上的需要。

 就像艾思奇曾经说过的那样:“我们的文艺反映抗战中民众的英勇光辉的斗争,来鼓舞最大的民族战斗热情,来争取胜利;我们要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我们的文艺通过所刻画的各阶级人物的典型,和他们相互联系,来指导新民主主义的具体道路,我们必须团结和组织广大的人民共同战斗,我们的文艺,也面向人民大众,用自己的特殊形式来发挥宣传动员的作用。”〔8〕2.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拥有着时代所给予的民族性与阶级性的特征。

 之所以它是时代赋予的,不仅仅是因为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一直处于革命战争这样的特殊时代,更是因为革命根据地的文化一向是反对封建、迷信、反动的文化的,而且它倡导的新文化应该是民族的、科学的和大众的,这和那个年代人们需要科学的新文化来丰富自己武装自己的需求是相契合的。

 此外,其民族性体现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采取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传播与建设的方式,更要符合地方特点与民族特色。

 同时,其阶级性体现在文化建设工作中,在文化教育中一直把阶级意识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在增强人民大众阶级意识的同时发展广大工农阶级的特色文化。3.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人民。

 毛泽东同志指出:“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因而即是民主的。

 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子九十以上的农工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9〕毛泽东同志之所以认为革命根据地的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人民大众,是因为他们是各个革命根据地的主人,也是战争和政权建设的主力军,而且人民大众参与到了文化建设的始终,是实践者又是受益者。4.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的一直是以马列主义作为最首要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列宁主义可以一直占据着主导思想的地位得益于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真解读与不断传播。

 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真正传播到人民大众中去,使人民大众真正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人民大众心中建立起了不可撼动的文化认同感。

 当马克思列宁主义真正深入到人民大众的内心之中,我们的文化建设事业便不会背离它的轨道。(二)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的当代价值首先,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是群众革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鲜明特征表明它是时代的产物,就好比毛泽东同志眼中的文化:“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而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也就是说一定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

 这便启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要实事求是,必须要与时俱进,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一样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其次,从革命实践经验的角度出发,无论是革命战争时期的政权建设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全面建设,党始终将马列主义同中国的现实相联系,在政治、经济、文化、民主与生态建设中均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所以在文化建设方面,依旧坚持实事求是与理论联系的原则的同时,还要保持文化建设朝着社会主义的方向不断发展。

 再次,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文化自觉与自信是文化事业得以成长与进步的必要根基与前提。

 一个国家、一个政党或一个政府,如果没有一种共同认同的主流文化,甚至对自己所拥有的文化都持有怀疑和否定的态度,那么伴随而来的信仰缺失、文化体系崩塌和人民文化需要得不到满足等情况将会慢慢将这个国家、这...

篇二:试论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文化建设及意义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工农群众在不同的革命历史时期,在广大区域,建立了苏区、抗日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等人民政权。

 这些区域性革命政权我们一般统称为“革命根据地”。

 它是人民共和国的雏型,是当时革命战争的大后方, 是人民民主政权的初级形式。

 革命根据地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共产党最终取得胜利的基础,并且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直接和间接的执政经验,至今这些经验都是我们宝贵的思想资源。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以往过多专注于对革命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研究,而忽视了对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经验的梳理和研究。

 对革命根据地文化史的研究,可以为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提供历史参照、价值支撑和重要启示。一、革命根据地文化事业的缘起1. 革命根据地的创立与区域沿革在江西中央苏区诞生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以及分布在中国南方的各个苏区,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建国与治国的初步实践。

 尽管这种政权“还是一个不完全的国家”,“距离一个完全的国家形态还很远”, [1] ( P230 )

 但各个苏区却实行了统一的政治制度、经济政策和文化政策,具备了现代国家的一切条件和要素, 它以全新的姿态出现在中国当时的历史舞台上, 是新型独立的国家形态。

 “从今日起中华领土之内,已经有两个绝对不相同的国家:一个是所谓中华民国,他是帝国主义的工具,是军阀官僚地主资产阶级,用以压迫工农兵士劳苦群众的国家。

 蒋介石、 汪精卫等的国民政府, 就是这个国家的反革命政权机关。

 一个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广大被剥削被压迫的工农兵士劳苦群众的国家。

 他的旗帜是打倒帝国主义,消灭地主阶级,推翻国民党军阀政府,建立苏维埃政府于全中国,为数万万被压迫被剥削的工农兵士及其他被压迫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为全国真正的和平统一而奋斗。

 ” [2] ( P202 )

 毛泽东、项英、张国焘联名签署的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布告》 ( 第 1 号 ) 向世界宣布了革命根据地的性质和任务。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工农红军在苏区创立的政权,彻底改变了当地原来的社会,使其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亘古未有的根本变化,引发了苏区社会性质的伟大巨变, 以崭新的社会形态呈现于世人面前。

 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伟大创举。

 苏区的文化是与苏区的社会完全一致的, 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 收稿日期 ]2011-12-04[ 作者简介 ] 吴桐( 1957- ),女,辽宁辽阳人,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文化、文化社会学;吴祖鲲( 1961- ),男,辽宁辽阳人,中共吉林省委党校《长白学刊》编辑部教授,研究方向:文化史、文化与社会发展。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的当代启示吴 桐1 ,吴祖鲲 2(1.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哲学与文化研究所,黑龙江 哈尔滨 150018 ;2.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 《长白学刊》编辑部,吉林 长春 130012)[ 摘 要 ]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工农群众在不同的革命历史时期 , 在广大区域,建立了革命根据地。革命文化理论指导着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对当代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促使我们反思和探究如何使文化建设真正成为中国社会全体公民的福祉。[ 关 键 词 ] 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启示;福祉[ 中图分类号 ]G0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 章 编 号 ]1003-5478 ( 2012 )

 02-0142-05长白学刊 2012 年第 2 期 总第 164 期CHANGBAIJOURNAL No.2 2012 Sum No.164142 - -

 的具体实践。

 苏区是中国共产党人开天辟地建设自己政权和文化的开始, 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后来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文化和解放区文化,以至于新中国初期的文化, 都与苏区文化一脉相承,可以说是对苏区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2. 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文化理论的介绍和传播“五四”以后,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继承了五四运动的民主和科学精神,在中国广泛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使中国广大先进知识分子,成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崭新的文化生力军。

 “这个文化新军的锋芒所向,从思想到形式 ( 文字等 ) ,无不起了极大的革命。

 其声势之浩大,威力之猛烈,简直是所向无敌。

 其动员之广大,超过中国任何历史时代。

 ”[3]苏维埃革命的成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千方百计寻找中国出路的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以振奋和启示。

 按照俄国革命经验组建的中国共产党,在建党时,立即提出了自己的纲领,表示要走俄国人的路,在中国“实行社会革命”,“承认苏维埃管理制度, 把工人、 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4] ( P5 )

 随着对中国革命实际研究的展开,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文化理论在苏区的传播产生了实践意义,中国共产党对社会问题和改造社会的革命进程、目标模式等有了更切实的认识和卓有成效的实践。“苏维埃”为俄文音译,其意为会议或代表会议。

 这是俄国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创造出来并为列宁所肯定、发展,并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实行的政权形式和社会管理制度,其本质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工农兵群众掌握政权和民主管理社会。苏维埃一词传入中国时,其含义是与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的,即苏维埃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政权形式 ( 行政制度 ) 。

 在 1927 年 8 月 9 日的《关于国际形势的决议》中,联共中央指示中国共产党继续“采取一切措施”促使国民党革命化、民主化并转变为广大工农群众的组织,同时“大力宣传苏维埃思想”。中国共产党是在坚持对苏维埃的社会主义性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共产国际指示的, 中央决定,党的当前任务不仅是宣传苏维埃思想,而且是 “在革命斗争新的高潮中成立苏维埃”。

 至此,中国共产党正式做出了立即将苏维埃模式付诸社会变革实践的决策。

 随着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 革命文化理论逐渐完善成熟,《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是经典总结。它总结了五四运动以来革命文艺运动的经验,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解决了革命文艺运动和革命文艺工作中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规定了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路线、方针、政策。

 广大文艺工作者贯彻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文艺工作者必须和工农兵相结合的指示,全心全意地投身到火热的斗争中去,与工农兵相结合,使文艺队伍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使革命根据地的新文化运动出现了崭新局面,涌现出许多为工农兵群众所欢迎的优秀文艺作品。

 在以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乃至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讲话》始终是指引革命文艺工作者前进的灯塔和旗帜。3. 革命文化理论在革命根据地的初步实践革命根据地的文化理论, 在革命根据地血与火的战争实践中得到检验,是在广袤的农村土地上培育起来的,文化事业是随着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而产生并不断发展完善的,苏维埃革命的成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革命文化理论在革命根据地得以初步实践。

 苏区的文化活动是从红军时期开始的,早在井冈山时期,红军指战员就编演过文艺节目,宣传打倒土豪劣绅,歌颂红军的战斗胜利。

 到 1929 年古田会议时,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 深刻阐述了红军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决议指出:

 根据教育士兵和发动群众的需要,必须重视文艺形式的运用:要把各级政治部的艺术股充实起来,开展演戏、游戏、打花鼓、出壁报、收集和编写革命歌谣等活动。

 此后,红军中的文艺工作出现了新的面貌。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党中央和上海“左联”陆续输送一些文艺干部、 青年学生到中央苏区。1931 年,李伯钊、沙可夫、钱壮飞、胡底等经闽西到达中央苏区,上海的青年学生石联星、彭舜华等也辗转来到这里,成仿吾、朱光等则去了鄂豫皖苏根据地。

 特别是 1934 年初,瞿秋白从上海到达瑞金后,加强了对苏区文艺工作的组织和领导,使苏143 - -

 区文艺面貌焕然一新。

 在苏区文化建设中,成绩最显著的是戏剧和歌谣。

 在瞿秋白的直接领导下,颁布了《高尔基戏剧学校简章》、《苏维埃剧团组织法》和《俱乐部纲要》等,明确规定了这些组织的方针任务,使根据地的文艺活动更加趋向革命化、组织化和群众化。

 高尔基戏剧学校的教育方针是“给学生以戏剧运动及革命文艺运动的基本常识”,“有组织的分派到各地的俱乐部、剧社、剧团去实习”,“研究并发展苏维埃的革命的戏剧运动, 争取无产阶级意识在戏剧运动中的领导权。

 在戏剧的技巧内容等方面,帮助广大工农群众的工农剧社运动的发展。

 发扬革命和斗争的精神,并有计划有系统的进行肃清封建思想、宗教迷信以及帝国主义及资产阶级的文艺意识的坚决斗争。

 ” [5] ( P15 )

 这些方针贯彻于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的始终。二、革命根据地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为了战争的需要及人民政权的巩固与发展,必须对社会的文化结构进行改变,动员社会一切力量加入这一伟大的革命事业中去,为此,人民政府实行了彻底的文化教育改革,创造了新的革命的文化和教育。

 文化教育 “是厉行全部的义务教育,是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是努力扫除文盲,是创造大批领导斗争的高级干部。”[6] 鉴于根据地文化教育资源的稀缺,可以“利用地主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为苏维埃服务,这也是苏维埃文化政策中不能忽视的一点。

 ”[6]“我们不但应该尽量的用这些知识分子,而且为了吸收这些知识分子参加苏维埃的文化教育工作,我们还可给他们以优待,使他们能够安心地为苏维埃政府工作。

 ”[7]这些文化教育政策的实施,使苏维埃政权从国统区中吸收了更多的高级知识分子为苏维埃工作。

 革命根据地文化事业的发展形势与具体形式,“往往紧跟着工作任务或战斗任务而来的,就有文艺活动协同动作。

 ”[8] ( P286 )

 革命根据地文化事业已经成为“革命总战线中一条必要的重要的战线。

 ” [9] ( P598 )

 工农民主政权建立之后,共产党成为根据地区域文化的真正领导者和创造主体,根据地的文化建设如何发展, 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

 1928 年 8 月颁布的《苏维埃组织法》规定,各级政府设专门机构—— — 文化委员会处理文化事务,采取行政、军事、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文化建设。

 这些具有实践意义的具体规定,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是从实际出发的文化方针和政策,可以被看作是中国共产党最早提出的文化建设政策体系。

 它确立了文化宣传工作在党的革命事业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文化工作在“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建立政权,消灭反动势力”中的巨大作用,为革命根据地的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使党的文化宣传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埃德加·斯诺在观看了人民抗日剧社的演出后曾说:“在共产主义运动中,没有比红军剧社更有力的宣传武器了,也没有更巧妙的武器了。

 ” [10] 斯诺的描述,从一个侧面,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人民抗日剧社的活动情况以及它在革命斗争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 政治形势的特点是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迅速高涨。抗日救亡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这种声音突出地反映在各个根据地的文化事业中。

 随着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转入解放战争时期后,各个根据地的文化事业也随着政治形势和军事斗争的发展,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文化事业对革命根据地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当时各个根据地筹建的各种文艺社团,举办各种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和纪念会、报告会以配合政治形势、重大节日和各种纪念日等,对动员和振奋民众的革命精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强有力地支持了革命主要任务的成功。三、革命根据地文化事业的特点与启示纵观革命根据地文化事业的发展过程, 不难发现,革命前辈和先烈们在探索中国人民求得民族独立和解放、创立自由民主新中国、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辛勤探索的过程中,忠诚于马克思列宁主义,脚踏实地地结合中国社会实际,在不同历史时期,使革命根据地文化事业发展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时代新特点,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对当下的文化建设有许多重要的启示:第一, 马克思列宁主义始终占据思想教育的首位。

 中国共产党人在根据地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真诚热情传播,介绍经典作家的著作,思想144 - -

 文化观念始终站在时代潮流的最高点,在广大根据地的民众中形成了高度的文化认同和自觉。

 这种文化认同和自觉高扬着时代的主旋律,使文化理论与文化事业紧紧围绕时代的主题:创立苏维埃政权,解放劳苦大众;抗日救亡,实现民族独立与解放;反对专制独裁,建立民主自由新中国。对文化理性的自觉、自信、自律是革命根据地文化事业发展的根本经验和重要保证。

 学习先进理论的自觉、对掌握理论的自信和在信仰观照下的自律,使各个根据地广大官兵和民众不因革命任务和目标的变化而迷茫,保证了根据地文化事业的健康蓬勃发展。

 一个政党、一个政府或者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全社会共同遵循的文化理性的指导和规范,是无法应付社会的变化与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文化的失范必然导致信仰的缺失、精神的萎靡和道德的堕落,利益如果成为全社会的唯一追求,必然导致整个文明体系的空洞化和全社会价值观的趋利和虚无化。第二,革命根据地文化事业的发展,得益于广大军民共同的事业追求、广泛的民众参与、充分的民主作风,以及力求实效、拒绝虚饰的务实工作态度。

 由于大众化、普遍化、民族化的文化发展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根据地人民参与文化事业的热情和创造力,使根据地文化事业战胜各种困难,成为完成当下主要任务的重要生力军。

 在革命根据地的文艺作品中,反映阶级斗争、民族斗争、民众对美好生活和对自由民主渴望这样新题材、新主题的作品占主要地位,而且在这些...

篇三:试论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文化建设及意义

/p>

 动

 保

 障

 世

 界59经济视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及其历史意义徐振芬(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 【摘 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实现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废除,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政治、经济与社会革命。土地革命正确路线的确立充分激发了广人群众的奋斗热情,积极投入革命、拥护革命的伟大事业中。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为之后的革命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关键词】土地革命;当代;价值土地革命实现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废除,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政治、经济与社会革命。土地革命正确路线的确立充分激发了广人群众的奋斗热情,积极投入革命、拥护革命的伟大事业中。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为之后的革命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回顾全球各国历史进程,任何国家和地区的转变发展都脱离不了一项重要内容,即变革封建土地制度。变革封建土地制度,才能为社会现代化的全面展开打好基石,对封建土地制度变革的方法是否得当也直接影响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一、实行土地革命的必然原因1927年,蒋、汪集团纷纷背叛革命,中共陷入低潮困境。但是,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群众并未向困境屈服。8月1日,中共开启了全面对抗国民党反动派的进程,发动南昌起义。8月7日,在革命的关键时期,中共召开了紧急大会。本次大会确立进行土地革命,并制定了武装反抗总方针,由此全国进入了土地革命的下一征程。在井冈山,毛泽东成立了首个根据地。随后的共产党人在起义失败后也都纷纷走进乡下,建设根据地,开启了农村围绕城市的路线。这条路线是将马列主义同中共具体情况共同结合的正确路线,是革命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土地革命是中共引领全国人民参与革命的重大目标,是取得革命胜利的制胜法宝。国民革命的挫败经验深刻提醒中共要意识到“在中国民权革命大业下,土地才是核心问题”。这是因为,中国的农民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他们长久受到各方势力的迫害,只有土地革命才可以真正给予农民群众自由。毛泽东从1927年“八七”会议到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期间,分别在中共八七会议、中共湖南省委会议上,提出有关土地革命实施的一系列观点主张。其主要的观点有:第一,将一切地主的土地收为公有,并给予农民耕作。第二,土地以区为单位进行分配,并按照劳动力和人员多寡的标准采取平均分配。第三,要妥善安置被收回土地的地主,生活上勤于帮助。第四,征收统一农业税,废除多余苛税。这些观点虽然并不完善,甚至一些主张或多或少还受到了“左”倾思想影响。但是,不可否认这些观点深刻体现了中共当时在农民土地改革上的重要成就。这些观点在经历之后的具体实践中,日臻完善,不断迈向了成熟阶段。二、土地革命的实施成果毛泽东作为执行土地革命路线的先驱,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后,即带领当地农民展开了自下而上的土地革命斗争。从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到1931年,中共经历了土地革命斗争的不断实践,也不断解决和完善过程中出现的政策问题。期间已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完整路线与妥善的分配方案。要对富农进行压制,与中农要合作,对雇农要依赖,以消除地主阶级为目标。要对中小商业者进行保护,铲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将土地归还给农民所有。这一路线回答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维护谁、凭借谁、消灭谁的问题,使党能够集中农村主要力量消灭封建剥削制度。抗日阶段解决民族矛盾刻不容缓。为了稳固并加强抗日战线,中共提出土地降租降息政策。随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政治上建立“三三制政权”以推进改革。经济上在实行原定政策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范围内的生产和合作化进程。抗战胜利后,解决国内冲突成为燃眉之急。在农民迫切需求的情况下,中共指出:“我党绝对支持人民投入反奸、结算、降租、降息、反租、反息等斗争,打倒地主,夺回土地,使耕种者拥有自己的土地。” [2] 由此土地政策从降租降息转为收回地主的土地并妥善分给农民耕作。解放战争时期为取得全国胜利,打破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就需要展开全面彻底的改革。毛泽东提出维护中农,依靠贫农。有方法、有分别地排除封建压迫。遵循农业生产总路线,发展生产总政策。该路线与政策阐明了土改的对象、目标及方法。这是在关键时期,中共关于土改总路线与总方针最详尽的阐述,指明了土改的正确发展道路。建国后,中共把力求发展国家农业作为推动国家经济状况好转的重要环节,并明确规定:土改最根本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同时要清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农业生产,实施将土地归还给农民拥有。同时保存了富农经济,为工业发展奠定基础。三、土地革命的当代价值土地革命是一次伟大的经济、政治制度上的社会运动。它在革命过程中不断改造着农村根据地,并且整个革命运动也对中国社会现代化影响重大。第一,土地革命是有史以来最彻底的一次经济变革。土地问题作为中国一直以来最基本的社会问题,是中国积贫积弱、动荡不安的根源。中国历代农民也曾揭竿而起,从改革家到政治家,乃至国民党政府都曾设想并试图解决土地问题,但结果都未成功。只有中共带领人民群众,完全实现了土地真正掌握在农民手中。并彻底将地主拥有土地的封建制度废除。持续数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得以铲除,改变了一直以来土地持有的不公正状态。第二,土地革命是一次深刻的政治革命。土地革命改变了农民在封建社会受地主统治阶级压迫的地位,使其拥有了自己的政治权利。同时成立的基层农村组织改变了其政治结构。推动了新型农村基层政权的发展。随着革命的结束,全国成立起了统一政权。城乡共通、上下交流的形态,为新中国提供可靠的经济发展环境。同时,土地革命是一次社会革命。它消除了封建地主阶级。使农民依附于地主的关系被废除。这一宗法社会经济基础的废除,使农民成为了独立的、平等的个体,促进了国家自由化、民主化的社会发展。它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基础,使中国逐渐走上了现代化的征程。第三,土地革命彻底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力。大力推动了国家修复和拓展农耕经济,促进了之后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广大农民被长期的封建统治压抑的巨大潜能得以释放,发展国家经济的热情和政治热情空前高涨。通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总结生产过程中的实践经验,从而创造出许多的提高生产的经验,有的甚至被推广到了全国,对国家成立初期修复和拓展农业生产意义重大。据统计,1952年相比1949年,粮食平均亩产量提高15%的棉花平均亩产量提高41%,大豆提高33%,油菜籽提高3%。新中国建立初期农业生产的高增长速度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所少有,而且同当时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相比较,也是遥遥领先的。1949至1953年,中国人口增加了4629万。而平均人产量依然由1949年的418斤上涨到574斤,上涨了37.3%的速度,上涨效率远超当时的英、日、印度等国。发达的农业能为工业的进步供应劳动力、金钱、原料、市场等支持。为新中国在“一五”计划时期启动的工业化战略以及组织实施的156个项目提供了条件。

 [3]总之,这场革命运动是集政治、经济、文化于一体的社会变革。它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铺垫了良好的道路。这一伟大任务的完成,彻底铲除了持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成为了新中国向现代化发展的契机。参考文献:[1]弗里曼·毕克韦赛尔登.中国乡村,社会上义国家[M]陶鹤山,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2:(32).[2]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24).[3]杜润生.中国的土地改革[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1996(13).作者简介:徐振芬(1993—),女,黑龙江七台河人,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篇四:试论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文化建设及意义

iddot; · 2008 · 2CANGSANG抗战时期,山西各根据地在党的领导下于十分困难的情况中,对乡村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建设,同时还积极帮助其他的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为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在乡村实施有效的民主建设 , 使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凝聚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各阶层团结一致,奠定了取得最后胜利的稳固基础。一、三大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的巩固1937 年 10 月,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八路军 129 师开赴太行山区,决死一纵开赴太岳山区,在那里广泛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武装,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游击战争,在战争中创建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后来发展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于 1940 年 8 月成立“冀太联办”,使整个边区有了统一最高行政机关。晋东北地区为发展基础的晋察冀根据地的建立伴随摧毁敌伪政权,改造旧政权和建立抗日组织,到 1938 年 1 月,随着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的成立,晋东北政治主任公署也成立了。其管辖的 5 个县也同时建立了县、区和村政权。八路军 120 师进入晋西北以后,对收复了的失地及时派出干部工作,积极恢复建立抗日政权。

 1939 年阎锡山发动“十二月事变”,妄图消灭八路军和抗日新军,最后,在抗日军民的反击下归于失败。阎部被全部赶往了晋西南地区,晋西北从此以后全部归于八路军的控制下。于 1940 年 2 月成立的晋西北行政主任公署,实现了晋西北的行政和军事的最高统一。自此,山西抗日根据地都建立了统一的政权机构,为民主建设的推行铺平了道路。二、开展民主运动的基石, “三三制”原则下的乡村民主政权建设乡村政权是乡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各方面的困难接踵而来。为了有效的坚持抗战,中国共产党加强了根据地的乡村建设。通过“三三制”原则改造建立了更加有力的乡村民主政权。

 1940 年 3 月 6 日,中共中央作出了《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指出: “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原则,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这就是调节各抗日阶级统治利益的统一战线政权的“三三制”政策。“三三制”政策是新民主主义政治的具体体现。最早的选举就是从村选开始的。从 1940 年到 1942 年,根据地动员民众积极参加民主建设,经过宣传教育,发动群众,调查户口,划分小组,实施选举,凡年满 18 周岁的边区居民,不分阶级,性别,民族以及财产,都可以参加选举。随着山西的民主选举的普遍推行,山西抗日根据地的广大群众,尤其是底层的劳动人民,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掀起了民主建设的高潮。山西抗日根据地的乡村民主政权经过从 1940 年到 1942 年的“三三制”改造,逐步趋向成熟。在下表中可以看到,在 1940 年的选举中,晋西北兴县 18 名村长中地主富农占 11.2% ,而到了1941 年和 1942 年,经过“三三制”改造的村政权,各阶层的比例有了很大不同。太行五分区 281 名村代表,地主富农占 21.1% 。太行二分区的 598 名村干部,地主富农占 21.9% 。可以这样说,乡村实行“三三制”以后,广大的贫雇农和中农在其中依然占优势,地主富农的参政热情比以前有明显提高, “三三制”真正代表了乡村各阶层的广泛利益。表一 根据地部分乡村政权成员阶层构成分析通过实行“三三制”原则对乡村政权的改造,改变了几千年来地主士绅对乡村政权的垄断,乡村民众开始真正成为乡村的主人。这样使得乡村政权的运作更加有效率,使乡村政权真正成为实施民主建设的坚强后盾,为抗日根据地巩固和发展起到了稳定作用。“三三制”原则的提出和推行,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民族至上,抗战为先的精神,真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民众谋利益的宗旨。三、多项民主运动的开展,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1. 建立各种民众组织,坚定抗战力量。试论山西抗日根据地乡村民主建设及其意义白俊杰摘 要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和新四军挺进敌后参加抗战。首先进入山西的八路军在进行抗战的同时,又建立了三大抗日根据地,领导广大人民进行了全方位的乡村民主政治建设,以“三三制”原则开展普遍的民主选举,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发展民主运动,使参加抗日的各阶层加强了团结与合作,为坚持抗战和最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关键词 山西抗日根据地 乡村民主建设 民主政治根据地研 究59 - -DOI:10.13514/j.cnki.cn14-1186/k.2008.02.048

 CANGSANG· · 2008 · 2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众组织了多种民主团体,开展多种民主运动,为以后积累了丰富的运动经验。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动员根据地群众,领导建立了许多的民众组织,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具有政治性质的农救会、妇救会、青救会等;具有军事防卫性质的人民自卫队、抗日先锋队等组织;组织生产方面的变工队、合作社、互助组之类的经济组织;还有发展根据地民众文化教育的读报识字小组、村剧社、秧歌队等文化组织,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通过这些民众组织拉近了党与群众的关系,增强了根据地群众的凝聚力,逐步地把慌乱中的民众凝聚为抗战的坚定力量。2. 开展反剥削斗争和反封建迷信教育活动。几千年来的中国乡村,一直把持在地主士绅的手中,农民始终处于被统治的地位。要真正把农民解放出来,必须首先摆脱封建的压迫和剥削。在农民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通过减租减息、查田运动和村政权的改造开展了激烈的民主斗争,打破了地主士绅几千年来对乡村政治的垄断地位。受封建思想的长期影响,在相对落后的根据地乡村,封建的各种迷信思想一直猖獗。这对于民主思想的传播和开展民主运动是一个很大的障碍。要想在乡村开展民主运动,必须首先破除封建迷信,把农民引导到一个科学的道路上,对于封建的“会”“道” “门”等组织要加以说服教育,把他们的经济来源切断。神社、庙社之类的组织则去除其生存的经济基础,削弱其在政治上的影响,努力把封建的迷信组织的成员如巫婆、神汉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对封建思想的破除,社会风气有了明显的好转,使人民开始真正相信科学,在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的同时,提升了人民在政治上的地位,使人民真正享受到自身所应有的权力。3. 共产党自身的民主建设。在实行选举的同时建立的各级政府,都建立了精干的工作机构,在各个部门之间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使得政策可以有力地传达到下级,有效地完成任务。突出体现在工作的作风方面,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的教育放在首位,努力帮助干部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同时,大力培养乡村干部艰苦奋斗、勤俭朴素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谢觉哉在《防止贪污,反对资本主义思想》一文中认为贪污腐败现象同资产阶级思想的侵入是分不开的。开始是一念之差,慢慢扩大,遂至不可收拾,挽救之道重在思想教育。因为教育、学习可以改变人生的一切 [4] 。抗日根据地的党和政府采取多种形式教育乡村干部。其中,冬学运动使得干部的素质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它将政策思想的教育和工作的具体内容结合,使乡村干部真正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共产党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也自觉让乡村的民众对乡村实施民主政治的情况加以监督。在晋冀鲁豫边区,从 1944 年到 1945 年,各地区在村政权的改造中结合民主评议的原则,让乡村干部自觉接受村民的监督,明白自己的工作得失,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在太行三分区的武乡县,几乎所有的村干部都接受过这样的洗礼 [5] 。四、乡村民主建设的意义和作用山西抗日根据地乡村民主建设的直接作用在于巩固了抗日根据地政权,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提供了稳固的后方基地,为抗战的最后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国民党也曾在日军敌后留下了一批部队,准备建立根据地抗击日军,也想与中国共产党争夺乡村权力。初期他们也占有一些地方,但随着他们对农村的野蛮掠夺渐失民心,最终不是在国共摩擦中被灭,就是投降日军,作了汉奸。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开展的乡村民主建设等社会建设,在政治上赢得民心,在经济上有了民力,在军事上可以补充不竭的物资。实践证实了在乡村政权的建设中,没有人民的支持是不可能稳定和长久的。乡村民主建设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开始从根本上打破中国几千年来的旧秩序,营造一个适应中国农村走向现代化的新秩序。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是社会的根基所在。如果不能把农村的发展和稳定搞好,就不可能使中国得到发展。在抗战前夕,中国的大多数人还生活在封建的阴影下,社会闭塞落后,缺乏国家观念和民主意识。在房山、宛平和涞水、涞源交界的“野山坡”,一溜十几个村子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直到1929 年才知道“清朝”已经灭亡,对民国相当陌生 [6] 。抗战的爆发客观上动摇了农村旧有的社会秩序,使乡村民众的社会意识得到空前的提高,促进了乡村社会的变化。在抗日根据地的民主建设中妇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她们积极参加抗日活动,把自己和全国的解放放在了一起,为自身和国家的解放而努力奋斗。作为政权建设的一种尝试,抗日根据地的乡村民主建设为今天的农村治理提供一定的借鉴。首先,经济问题是前提,如果经济发展状况不好,政治上的一切建设都会成为空谈。根据地通过减租减息,生产自救运动等使乡村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参加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其次,对于乡村和上级联系的枢纽的县级政权的效能也需提高。离石在抗战时曾有一段乡村工作开展滞后,经过整改以后,村干部们在会上对县领导说, “把几年闷在肚子里的意见都讲完了,留下来该批评自己了”[7]。可见县政权的无力会导致乡村建设无法顺利进行。当然健全的党支部和必要的法制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健全有力的党支部可以有效地领导乡村建设,使乡村民主文化建设顺利进行。民主政治是一种以法律为准绳的政治,在充分享受民主权利的同时要有一定的法律和法令来规范民主行为。抗日根据地的乡村民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取得的成就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应该给以充分肯定。但战争环境中运作的这种建设模式总归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我们更加应该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来服务于当代社会。参考文献:[1][2][5] 齐武 . 晋冀鲁豫边区史 . 北京 : 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5.236,236,240.[3] 解放日报 .1942 年第 3 期第 1 版 .[4] 谢觉哉文集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1989.371.[6] 聂荣臻回忆录 ( 中 ). 北京 : 解放军出版社 ,1984.410.[7] 李普 . 我们的民主传统—— — 抗日时期解放区政治生活风貌 . 北京 : 新华出版社 ,1980.25.白俊杰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硕士研究生(责编 高生记)根据地研 究60 - -

篇五:试论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文化建设及意义

模式学考点

 核心素养提升

 北京2 2 年中考真题

 考点

 南昌起义 双线模式学考点

 线 1 1 · 要 素 学 考 点

 概况:________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________、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革命军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占领南昌城。随后起义部队撤出南昌,南下广东遭到敌人的封堵后,部分队伍转战湘南。

 1 1

 1927 周恩来

 意 义 :

 打 响 了 武 装 反 抗____________________ 的 第 一枪。

 八一精神:追求真理、坚定信念,勇于拼搏、不怕牺牲,敢为人先、开拓创新。

 国民党反动统治 【识记关键点】1927年8月1日

 线 2 2 · 纵 横 学 史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P76) 2. 近现代历史上的“中国精神”(P103) 3. 铭记历史·重要日期(P77)

 考点

 井冈山会师

 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2 2 年2 2 考)

 2 2

 一、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举行秋收起义。城里敌人力量强大,起义受挫。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1927年10月,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__________________。(2019.13)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线 1 1 · 要 素 学 考 点

 二、井冈山会师 概况:1928年4月,朱德、 ________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和湘南的工农武装,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

 结 果 :

 两 军 会 师 后 , 合 编 为 中 国 工 农 革 命 军 第 四 军 , 不 久 改 称 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意义:会师后的红军在井冈山开展武装斗争,井冈山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

 井冈山精神: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

 陈毅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三、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1)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2)开辟了一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革命道路;

 (3)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13)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识记关键点】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范围包括:三湾、砻市、井冈山等

 线 2 2 · 纵 横 学 史

 1. 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建设 总结:人民军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曲折艰难,由小到大,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立下不朽功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筑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钢铁长城。

 2. 毛泽东诗词

 3. 中国与俄国不同革命道路的比较[2018.31(4)] 项目 中国 俄国 革命方式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从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大到中小城市和农村 不同原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成分薄弱;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力量在城市强大,城市无产阶级力量弱小;广大农民深受封建压迫,有强烈的斗争性 资本主义较为发达,无产阶级集中在城市

 核心素养提升

 方 法 解 读

 材料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 设问:依据材料,说出此诗词反映了什么事件?分析面对敌军围困,我方军队的态度。

 答案:事件: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将士的斗争;态度:团结一致,万众一心。

 实 战 演 练

 1.(2019年13题)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走出一条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道路。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 国共两党合作发动北伐战争 B. 中国共产党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 C. 开创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D. 国共两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考点

 井冈山会师 1 1

 C 北京2 2 年中考真题 (2018 、 2019)

 考点

 综合知识点 2 2

 [2018年31(4)(5)题,5分]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

 材料四 (4)依据材料四,说出苏俄和中国革命道路的共同点。(2分)将表格中①②补充完整。(2分)

 材料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价值原则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方法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展现了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革命文化熔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编自方晓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逻辑关系》等 (5)依据材料五,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华优秀文化的关系。(1分)

 答案:(4)共同点: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与本国国情相结合。(2分,答出两点即给分) ①新经济政策;②邓小平。(2分) (5)(1分) 示例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优秀文化。

 答案示例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答案示例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吸收了中华优秀文化。

  点击链接至练习册

推荐访问:试论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文化建设及意义 革命根据地 文化建设 试论
上一篇:县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调研报告3篇
下一篇:浅析县级国有公司融资现状及风险防范5篇

Copyright @ 2013 - 2018 老骥文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老骥文库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1019447号-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