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莱顿“翻译三分法”谈诗译者的素质3篇

来源:事迹材料 发布时间:2022-10-04 19:15:04 点击:

从德莱顿“翻译三分法”谈诗译者的素质3篇从德莱顿“翻译三分法”谈诗译者的素质 2008年9月第9卷第3期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Sep.2008Vol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德莱顿“翻译三分法”谈诗译者的素质3篇,供大家参考。

从德莱顿“翻译三分法”谈诗译者的素质3篇

篇一:从德莱顿“翻译三分法”谈诗译者的素质

008 年 9 月第 9 卷第 3 期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Sep. 2008Vol. 9 No. 3简析约翰德莱顿的诗歌翻译观李莉辉(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1)摘 要: 从诗歌的本质说明诗歌是可译的, 讲述了 约翰 德莱 顿诗歌翻译的三种不同的类别, 并各举一例对每种类别的不 同风格进行赏析。关键词: 诗歌; 可译; 翻译观; 赏析一、诗歌诗歌是什么?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 文学体裁的 一种, 通过有节奏, 韵律的语言集中地反映生活和 抒发情感 。

 在牛 津现代高级双解词典中 是这样解释的 piece of creative writing inverse form, esp. one expressing deep feelings or noble thoughts inbeautiful language, composed with the desire to communicate an ex -perience 。

 而美国诗人 Robert Lee Frost 则说 过 Poetry is what islost in translation. It is also what is lost in interpretation 。

 那诗歌到底是什么? 我们若从上述的这些话语中 看, 似乎很难讲清楚。

 因为按常规我们只能将这话理解成 诗是在 翻译中失去的东西。

 诗也是在解释中失的东西。 而究竟是什么呢? 答案却不明确。

 倒是有人在翻 译诗歌时, 遇到 些困难便将这话请出, 说 诗不可译 。二、诗歌的可译性那么诗歌究竟是可译的吗?1. 虽然 Robert Lee Frost 有如上的说法, 但这绝不是诗歌不可译的所谓 的一个依据。

 我们 都知道 Robert Lee Frost 在文学史上以新英格兰诗人而著 称, 而不是他在诗歌翻 译方面的 成就。

 既然这样, 那么从他 的这话自 然 也就不应当 得出 一个诗歌不可译的结论。2. 从人们对诗歌的定义来看, 中文也罢, 英文也罢都说 明诗歌是一种文学形式, 只是这种文学 形式 与其他 文学 形式 有区别。

 按照 朱纯深先生的话说 在诗的国 度里, 人因 为 无 达诂 获了 解放, 心因 为 意无穷 获得了 自 由。

 纸面上那 称 为 诗 的一串串文字符号, 其意 义就在于 解放人, 释 放心, 并在由一颗颗自 由了 的心 翻译 成的一重重 意境 中 获得其存在的各种版本。 因此诗歌就是心灵的 呼唤, 心 灵的放歌。

 既 然都是心声, 同为表达和交流人们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 那诗歌也应同其他文学形式一样 是可译 的, 只是难度的 表现 形式 不尽相同罢了 , 因为译诗需要以心去发现心。3. 按照刘重德先生的观 点认为 诗可译, 但难译 。

 他 认为 第一, 人互相之间存在着大同。

 例如, 不论是哪个民族, 都有共同的逻辑推理的思维能力, 共同 的表达喜怒 哀乐 爱恶欲的感情, 共同的大自 然, 世界和宇宙。

 人同此 心, 心同 此理, 心有灵犀一点通。

 诗可理解; 诗可欣赏; 诗可互译。

 第二, 大量历史事已经充分证明 这重可能性。

 世界上著名的 诗人, 如 英国的莎士比亚, 弥尔顿, 雪莱, 拜伦, 美国的郎 费罗, 惠特曼, 法国的雨 果, 德国的歌德 , 俄 国的 普希金以至 印度 的泰戈 尔等,早就有译文可读, 而且很多是译 得很 好的。

 各国现当 代的 优秀诗篇 , 也有不少 译了 过来。

 拿中国 唐 诗说, 早 就有了 外 国文字的译本。 这不是透彻地说明了 诗歌是可译的吗?三、诗歌的翻译在诗歌的翻译方面最早提出系统理论的是约翰 德莱顿。1. John DrydenJohn Dryden 出生在 1631 年。

 18 岁就有作品问 世。

 1650年进入剑桥大学学习, 四年后获硕 士学位。

 从 1659 年开始 文学创作, 期间有许多文学作品问世。

 除了 诗歌和戏剧之外, 他对英国文学的贡献是他首创了 一种简 洁的, 直接的文学批 评理论。

 而且他还翻译了 许多拉丁文的经典著 作。

 他的诗歌翻译理论被看成西方第一次出现 的系统 的诗歌翻译理论, 直到今天他依然被誉为 第一个翻译理论家 。2. John Dryden 的诗歌翻译的三种类别虽然不是第一次提出字译(metaphrase) , 意 译( paraphrase)和仿译( imitation) 这三个术语, 但他 却第一次将这三个术语系统地运用与翻译理论。

 他将字译(metaphrase) 定义为将作者的语言逐字逐行地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the process of convert-ing an author word for word , line by line, from one tongue into anoth -er ) 。

 1640 年 Ben Johnson 翻译 Horace 的 诗歌的 艺术时, 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而他认为仿译(imitation) 指的是翻译中译者有相当的自 由, 不但可以改变用词和意义 , 而且在他认为有必要时全都不顾; 只随心 所欲地 从原 作中获得些提示作为他 做翻译 的 基础(The translator assumes the liberty, not only to varyfrom the words and sense, but to forsake them both as he sees occa -sion; and taking only some general hints from the original, to run d- ivision on the groundwork , as he pleases. ) 。

 正如 Cowley 将品达歌集译成 英文 一样。

 而第 三种 则 是意译 ( paraphrase) , 它 指的是译者要始终把原作者放在眼中, 但是翻译时用词 可以 有所改变, 而 意义 则 不 能 改变( The author is kept in view by thetranslator, so as never to be lost, but his words are not so strictly fo- llowed as his sense; and that too is admitted to be amplified, but not160收稿日 期: 2008- 05- 15作者简介: 李莉辉( 1976- ) , 女, 湖南益阳人, 硕士研究生。

 altered) 。

 就像Waller 翻译 Virgil 的作品时那样。四、从几首诗歌的翻 译来看 John Dryden 诗歌翻译 的三 种类别John Dryden 的 诗歌翻译的 三种 类别的 划分与 吕叔湘 在中诗英译比录中的译者大致可分为: 格律派(Hebert Giles 为代表) , 自 由派(Arthur Waley 为 代表) 和创 造派( Pound 为 代表)大致是一致的。

 由此 可见, 诗歌的翻 译大抵是遵循这几种 方法的。

 下面我们不防从几首译作中领略一下各种 译法的不 同风格。原 诗O my luve s like a red red roseThat s newly sprung in June;O my luve s like the melodieThat s sweetly played in tune.And fare thee weel, my only luve!And fare thee awhile!And I will come again, my luve,Tho it were ten thousand mile.译 诗啊, 我爱人象红红的玫瑰它在六月 里初开;啊, 我爱人象一支乐曲美妙地演奏起来。再见 吧, 我唯一的爱人。我和你小别片刻。我要回来的, 亲爱的,即使万里相隔。原诗是 18 世纪 苏格兰农民诗人彭斯写的。

 他的 诗歌语言通俗, 富有乡 土气息。

 而译诗出自 诗人袁可嘉之手。

 当 我们比较这首诗的首尾两节时, 就会发现这两节诗可以 说是用metaphrase 的方式译过来的。

 不管是从形式, 意义还是从风 格上看, 都是原作的再现。

 译诗和原诗都是每节四行, 长短也 基本一样, 语言也非常通俗易懂, 因此原诗的意义和 意境完全保留下来了 。我们再看另一首诗歌:原 诗Tell me not , in mournful numbers,Life is but an empty dream!For the soul is dead that slumbers,And things are not what they seem.In the world s broad field of battle,In the bivouac of life,Be not like dumb, driven cattle!Be a hero in the strife!译 诗莫将烦恼著诗篇 百岁原如一觉眠梦长梦短同是梦 独留真气满乾坤扰扰红尘听鼓鼙 风吹大漠草萋萋驽骀甘待鞭笞下 骐骥谁能辔勒羁这首诗是英诗汉译 第一人董恂 的译作。

 据 钱钟 书 先 生说, 中国可考的 最早的 文学 翻 译者是董恂。

 他 于 19 世纪 60年代翻译了 英国著名诗人朗费罗的人生颂。

 人生颂是诗人朗弗罗的名篇, 全诗歌颂生命的珍贵和 进取的精神, 而译 作的翻译风格也可以说流畅而典雅。

 我们上面引 用的是诗的 第一, 五节。

 但是仔细地 对比 来看, 原诗的主旨 , 情境和 意象却基本改掉了 , 译诗几乎是以原诗为提示而创作的另 一首诗了 。原诗的第一句 意思 应是 不要 用 悲哀的 诗篇告诉我 人生如梦 , 而译文则成 了 百岁 原如一觉眠, 梦长梦短同是梦 。

 这两句是有很大差别 的。

 另 外, 原 诗中 的意象, 如 battle, field,hero 等在译诗中 都没有再现, 取而代之的是其他的一些意象。这可以说是诗人采取的仿译(imitation) 的译法来翻译的原诗。最后再看一首诗:原 诗春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 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译 诗A Lover s DreamBy Jin ChangxuOh, drive the golden oriolesFrom off our garden tree.Their warbling broke the dream whereinMy lover smiled to me.原诗取材单纯, 意象生动, 却含蕴丰富。

 四句 小诗, 层 层设疑, 最后解答, 结构上曲尽其妙, 篇法圆净。

 用的 是小细节,反映的却是重大的社会问题。

  辽西 是指唐朝 东北边境军 事要地。

 全诗反映了 当时人民所承受的精神 痛苦与哀怨 情绪。这样的一首诗, 逐字译是肯定不行的。

 而由 Fletcher 所译的 译诗, 也语言明快, 语短意 长, 基本保留了 原诗的意境。

  啼 和 西 是押韵的, tree, 和 me 也是押韵的, 译诗中 也保留 了 原 诗的节奏, 当然英语是以重音, 轻音来表现的。

 而象 辽西 等意象, 就不能逐字对应表达, 只 能换成其他 的表达了 。

 总 之, 这首诗可以说是采用的 John Dryden 的意译( paraphrase) 的方法来翻译的了 , 虽有些改变的自 由, 但原来的形式, 措辞和意义, 意境在译诗中基本上得到了 再现。参考文献:[1] 刘重德. 浑金璞玉集[ C] .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 版公司,1994.[2] 吕 叔湘. 英译唐人绝句 百首[M] . 长沙: 湖南人民出 版社, 1980.[3] 楚至大. 译诗须象原诗[ J] . 外国语, 1986, (1) .[4] 罗新章. 翻译论集[ C]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4.[5] 朱纯深. 心的放歌[ J] . 中国翻译,2002, ( 2) .[6] Rainer Schulte and John Biguenet.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An Anthologyof Essays from Dryden to Derrida[M] .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 -go, 1992.161

篇二:从德莱顿“翻译三分法”谈诗译者的素质

 卷第   期    年 月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如  甜 厂肌   凡凡口 泓口以踟  玎妇   妇曾场正  肠  探究翻译方法之“综合法”      李江春 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湖南长沙      【摘要】西方翻译理论众多有二分法、三分法、对等理论等。通过对西方翻译理论的对比分析以及对“综合法”实质内涵的分析探讨指出无论是理论界还是翻译实践界都应以综合法为指导。 关键词】翻译理论二分法三分法对等理论综合法【中图分类号】  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古代西方有关翻译理论 、二分法自从公元前一世纪西赛罗提出“二分法” 即    咖   邶  髓   舱 以来众多的西方翻译理论家以此为焦点争论了两千余年。其中较有影响的是翻译 圣经 的德国翻译家马丁路德他提倡翻译后的语言应该通俗易懂、妇孺皆知他遵循的主要是“籼鸵  靶 ∞”的原则而不是“       ”即采用“意译”不是“直译”。    年意大利的克拉奇说“终极翻译是不可能的事”也就是说无论你以什么翻译理论或原则指导自己的翻译实践译品总会有不如人意的地方。他的观点为大家所认可不过译事仍然不问断地进行而且多数译品皆是成功的那么有人认为错的只是理论本身因为它是片面的、绝对的再者翻译的源语材料本身也有障碍。至于别的《圣经 翻译者大举推崇“直译”且可“对等”是因为《圣经》及一些古典作品的翻译仅是特殊案例而不可将其作为建立一个普遍翻译理论的基础 …十七世纪德莱顿提出了“三分法”即直译 鹏  —    驰 、仿作           和介乎其中的意译  啪・  瑚  。其中直译也叫逐字对译这是他最反对的并将其比喻为“带着镣铐在绳子上跳舞”。德莱顿本人译得最多的是诗歌他根据自己的翻译实践总结出的“三分法”实际上只适应于诗译。关于如何译好一个作品德莱顿还进一步指出译者应对原作有透彻的理解、对源语与译语应运用自如、不能逐字对译、必须使用地道语言、必须追求一种流畅、优雅、不矫饰、不做作的平实文风。    年泰特勒也曾提出要译好一篇文章必须作到如下三点译作需表现原作完整的意思译作行文的风格应与原作属于同一性质译作应当拥有原作通顺的风格。由此可见无论是德莱顿还是泰特勒他们通过对翻译过来的经典作品的研究以及作者自身的翻译实践得出的结论的共通之处是“对等”。不过大多数翻译理论家如 ∞ —     等都认为“完全对等”是难以达到的幻觉。二、对等理论的建立与发展正值此时英语研究界也开始建立翻译的语言学途径。以美国          为代表的“对等理论”是建立在功能转换生成语法基础上【 以英国   如  为代表的翻译理论是建立在韩礼德的系统语法概念上。     认为童译与意译之争或以源语为中心还是以译语为中心的争论毫无价值语际之间的中心物 想象出来的 成为翻译理论参照物的中心点时翻译的轮廓才开始出现。    年 础裥指出翻译就是源文本通过对等物表达成译本即寻找与源语言最切合的自然的对等。十年后德国的翻译理论家指出从意义来说我们仅把翻译看作满足规范要求的对等物在我们看来一个词的真正意义应当满足规范对等物的具体要求。上述三个理论虽然相差  年但定义里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在讨论早期对于什么是对等有不同意见。不管是词还是句子后来出现了“翻译单位”这个概念通常被・收稿日期    一  —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商务英语教学与实践中的零对等翻译研究” 项目编号Ⅺ          阶段成果之一作者简介李江春     一 。女湖南益阳人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 —   、三分法     万方数据

 理解为词与句子间的衔接片断因此此时出现了基于全文本的“对等”概念对等不仅是建立在整体原作文本与译本之间同时也是建立在翻译单位之间。  年代早期以语言学为中心的翻译理论把文本看做是单位之间的线性序列而翻译就是一个替代的转码或取代即甲语言中的要素甲、乙、丙被乙语言中的要素 、 、 所取代。它所要求的是确定翻译单位从各种不同的对等中选择“最佳对等”。这种争论似乎很有道理但实际上建立在一个不可靠的基础上它预设了一个平行对称。这种想法的错误就在于“            ”本身。历史发展的轨迹与区域不一样使得两种语言间有根本差异。在过去   年里。            ”曾不断用于科技翻译中在数学、形式逻辑中表示绝对对称平等的关系故有可逆性而在英语通用词汇里       朗  只是句空话。《牛津字典 里    年才收入“          ”这个词而“            ”这个词直到    年才收入。也就是说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既可用作精确界定了的科学术语同时亦可用作词义上比较空泛的或者大致相同的意义。弗斯在他的“论翻译”      的文章里说。           是空泛的一个词最先用于英语翻译理论。”德语中最初采用           这个术语是从数学、形式逻辑上引进的。  年代兴起的机器翻译当然需要这种对等但是在专门领域之外就不一样了因此           的翻译概念须重新思考。德国翻译理论将雅各布斯“差异对等”看成了科学上严格的对等类型事实上这是个悖论是综合法讨论的核心。与上述的           不同另一有影响的理论是    的二元论“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圣经》中“上帝的羔羊”是一个有名的例子。“羔羊”表示纯真、无辜。但在不同的文化里如对爱斯基摩人来说他们不知羔羊是什么因为他们那儿根本无此动物故将其译为“上帝的海豹”对他们来说海豹代表纯真、无辜。    所使用的也就是这种语义上近似的对等旧儿“。德国翻译学中心流派首先出现的是莱比锡语言学派关于“对等”争论达到高潮。其中有重大贡献的当是          和  “         。妇  指出它由四个明确界定了的对等类型体系所组成在规范术语学里完全一致的对等一对多对等一对部分对等以及“零对等”。他所涉及到的是通过量化途径的专门语言翻译而通用语言翻译的复杂性是他的理论体系不能覆盖的。但是他提出了“潜在对等”概念而译者从中选择了“最大值对等”来讨论问题但这又是一种将翻译过程看成过分简化的过程以语言学为中心的翻译理论不加批评地将其囊括到文章中去。总之 酬 的对等类型说妨碍了翻译的发展因其局限在单个词的层面上明显局限于语言观。与    理论相反             提出“结构对等”或者说整体文本对等。与词汇对等相比迈出了一大步。进入  年代关于。对等”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视野。除了对德国五种对等类型的继续讨论外出现了基于    、    、     理论之上的专门化的狭义的科技翻译的对等还有 ∞       关于对等在翻译中并不起多大作用的说法。    年          甚至提议说  山    眦 就用          这个更为空泛的词来代替。同年      舢  在他的 翻译途径》中明确指出“我认为象翻译单位翻译对等及翻译不变等其他方面是死的——既不是理论的也不是任意的。”     №砌盯 在 翻译途径   隋 乜吼  妊“ 一文中提出应该有一套客观地评价翻    Ⅱ一“  咖                    鬻      慨 炯商∞   甜Ⅻ ∞ 捌  ㈣            帅    帅      ∞ “       晒   抵协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说“等效对等是一种希望的结果而不是翻译的目的有两种情况不能对等第一原文作者的目的是影响读者而目的语是传达信息第二源语文本与译语有明显的文化差异。州  既然如此我们必须寻求一种更为合理的办法来解决能根本性地指导翻译实践问题的方法。三、综合法实质的探究    年德国的     在她的  幽            陀  ∞  译质量的标准。她的论点是基于文本类型的她认为语言的功能分成三种即描述、表达和呼吁。根据她的观点不同类型的翻译应有不同的标准比如说描述型文本中的比喻应该译为一个比喻而信息型文本中的比喻就不一定要译为比喻。可是莎士比亚的诗歌里用了许多他那个时代的技术用语而现代经济文本中有了许多比喻广告也以各种各样的特色手段表达效果。这充分说明     的传统类型学有其明显的缺点。在具体操作中语言是不可能分成一个个静态的组成小块来对待的。因此在现代研究中文本类型学应该由原型学代替它是将文本看作一个动态的互相关联的一个整体。类型学将文本划得很细单独对待而原型学着重细微差异并将文本集中看待。也就是用综合法来对待并翻译原文。综合法与传统的以语言学为中心的翻译理论泾渭分明且得到普遍认同。翻译学家       —     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用表格的形式将“综合法”按层次也就是从宏观到微观表述出来见表 。” 笔者拟对此做一个初步的分析。表文本类型及翻译标准表      样   伽   孵    岛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小    ∞   ∞        州      ∞      谢     油         协       帅 ∞∞         蛔  ∞  撕   ¨       艉吨呲 破      帅   Ⅱ          矗肌  叫    】吧缸   呲 ∞  眦一       硝∞   蹄  “   ¨         ““   撕∞          盯     】   枷∞              曲        印        日 棚蚵 ∞          代表的是传统的翻译理论。左栏的文学翻译由诗人和学者统率一度被认为值得理论家们研究的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圮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而    丑 目  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毗            髑                     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万方数据

 域右栏特殊语言翻译被认为层次低但现在也受各翻译学派关注。“通用语言”如今还是一个“非文学...

篇三:从德莱顿“翻译三分法”谈诗译者的素质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medium;"> 推荐访问:从德莱顿“翻译三分法”谈诗译者的素质 莱顿 译者 素质
上一篇:测绘公司实习总结8篇
下一篇:市委理论中心组专题学习会主持讲话

Copyright @ 2013 - 2018 老骥文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老骥文库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1019447号-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