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根本任务8篇

来源:事迹材料 发布时间:2022-10-03 15:15:05 点击: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根本任务8篇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根本任务 如何把握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郝立新(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提要:新时代往往需要产生出新观点、新思想、新理论。新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根本任务8篇,供大家参考。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根本任务8篇

篇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根本任务

把握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郝立新(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提要:新时代往往需要产生出新观点、新思想、新理论。新时代在呼唤、酝酿并实现着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围绕如何理解和把握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这一重要问题,力求阐明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的关系,从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上理论发展和实践进程的统一来看,中国已经当之无愧地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掀开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篇章。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的概念,它既包含着已经获得或实现了的创新成果,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方面,又具有当下正在进行的立足于实践、聚焦于时代问题,不断地总结和探索的过程,还蕴含着面向未来,催生具有更新的创新元素、更新的思想成果、更高的理论境界的马克思主义的期待。理解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需要把握以下内容: 一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二是十八大以来的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发展; 三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是推进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持续发展的巨大动力; 四是认清客观形势,尊重教育规律,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是增强和提升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效性和针对性的必由之路。关 键 词: 时代; 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图分类号: 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3 -3637( 2015) 05 -0039 -04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在全球化日益扩展、世界形势风云变幻之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在蓬勃挺进,向纵深发展,令世界瞩目。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力拼搏,吹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进军号角,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新时代。新时代往往需要并产生出新观点、新思想、新理论。新时代在呼唤、酝酿并实现着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1] 习近平同志的这一论断,深刻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的关系,也向我们提出了要理解和把握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这一重要课题。一问题是时代的呼声。马克思的这句名言为我们理解时代与理论的关系提供了最好的注脚。每一个重要的时代,都会提出或产生属于那个时代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从而为理论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生长的土壤。一旦时代提出某种实践上的需要,它就会极大地推动思想理论的发展进步。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既是不断地在理论上回应和解答时代问题的历史,也是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和解决时代问题的历史。在19 世纪中叶的自由资本主义时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思考、研究和解答资本主义向何处去,以及工人阶级乃至人类如何实现自身解放等问题的过程中创立了马克思主义。进入20 世纪初,在无产阶级革命和帝国主义的时代,列宁通过思考和探索俄国发展道路问题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创立了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探索在帝国主义矛盾的薄弱链条中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的革命道路问题,在回答如何推翻三座大山、争取中华民族自由解放的时代问题中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列主义,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它是在改革开放伟大时代中诞生的,是在探索什么是现实的社会主义,在回答如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如何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等一系列时代重大问题中应运而生的。从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上理论发展和实践进程的统一来看,中国已经当之无愧地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掀开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篇章。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的概念。它既包含着已经获得或实现了的创新成果,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方面,又具有当下正在进行的立足于实践、聚焦于时代问题,不断地总结和探索的过程,还蕴含着面向未来,催生具有更新的创新元素、9 3甘肃社会科学 2015 年第 5 期DOI:10.15891/j.cnki.cn62-1093/c.2015.05.009

 更新的思想成果、更高的理论境界的马克思主义的期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永无止境。二三十多年前开启的改革开放标志着当代中国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同时也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时期。进入 21 世纪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又掀开了新的篇章。马克思主义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也取得了新的进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体现了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成果。( 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是同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创造性实践和创新性智慧分不开的。反映时代需要、回应时代问题、把握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精神,这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规律和主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特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程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艰难曲折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开辟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道路的同时,也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这一过程给我们的一个深刻的启示就是: 时代不是抽象的,具体的时代总是同具体的国情或民族相联系的,在把握时代必须与分析具体国情结合起来。如同列宁曾经深刻地指出的那样,无产阶级政党“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尤其需要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因为它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2]“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等一系列具有时代性的重大问题。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关于一国两制的理论,关于中国共产党要代表先进生产力、代表先进文化和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关于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等等,都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宝库增添了光彩,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 十八大以来的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发表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这些讲话集中体现了全党的智慧,反映了人民的诉求,代表了我们党的最新创新理论成果,也闪烁着习近平同志的领袖风格和个人思想魅力。十八大以来的党中央的一系列重要文件,特别是习近平同志的系列重要讲话,是新形势下对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中国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结晶。首先,充分体现了时代的高度和历史的厚度,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厚重的历史感。习近平同志站在21 世纪中国与世界发展的高度,在世界发展的格局下审视中国发展的道路,立足中国国情,顺应世界大势,强调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他强调从历史长河和历史比较中认识我们的民族及其文化,认识社会主义,认识中国国情和中国道路。从中华文明的上下五千年到社会主义的 500 年,从近代以来的 170 年到“五·四”运动以来的近一百年,从建党以来的九十余年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六十余年,从改革开放的前 30年和后30 年的比较到建党100 年和建国100 年“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提出,以及要重视党史和国史等等论述,无不体现了重视历史、尊重历史及其发展规律,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其次,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认识。十八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整体; 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都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特别是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走向未来、开辟未来的精神指引; 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思想,成为新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 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建设法治国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弘扬传统文化、构建文化强国、建设生态文明提出了系列创新性的见解; 亲自倡导和领导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关于“一带一路”的战略和和平外交等思想,等等,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再次,卓越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为创新马克思主义树立了榜样。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求广大党员和干部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这一看家本领,并亲自先后主持政治局集体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并就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分析中国问题发表了深刻见解。习近平同志还卓越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析方法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成为典范。特别是就如何进一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他指出要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互动中推进 21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是推进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持续发展的巨大动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互动中0 4哲 学

 发展的。始于问题,源于实践,是科学发展的规律,也是马克思主义创新的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是以实践的发展为基础、以回应和解决问题为导向的。而理论的每一步发展或创新,又指导和带动了实践的进一步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依然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指向。面向现代化,就是要具备时代意识,把握时代基本特征和发展主脉络,回应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现时代孕育和催生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反映时代需要,回应时代问题,把握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精神,这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规律和主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特点。推进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首先要进一步分析和把握新时代的特点。当代中国正处在传统与现代、世界与民族的矛盾冲突当中,处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基本制度并存和较量的世界格局之中,处在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交流、交融、交锋的态势中,需要我们冷静客观地判断形势,作出正确的抉择。时代意识和问题意识是一致的。要树立问题意识,以中国问题为中心,聚焦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诸如现代化建设中的民生问题、环境问题、社会转型问题、深化改革问题,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等等。在研究和回答新问题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要具备科学探索的精神,善于总结实践经验,敢于试验、敢于碰硬、敢于创新,把实践作为最高标准。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总结经验,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 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中又不断推进实践的发展。面向世界,就是要具备世界眼光,把握世界走势,借鉴世界文明,回应世界挑战。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基础上产生的,也是在借鉴世界文明成果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开放性,它诞生于改革开放的时代,立足于改革开放的实践,发展于改革开放的进程。这种开放性始终是与面向世界联系在一起的。当代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在新的世界格局中认识和把握中国,在世界文明发展的新阶段上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就必须正确地处理民族特色和世界共性的关系、民族道路的多样性和世界发展进程的统一性的关系、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关系,克服封闭僵化和全盘西化的极端片面性。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理所当然要积极吸收最新的世界文明成果。要追踪和了解世界科学发展的动态、了解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新发展、了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进展、了解国外管理的新经验,在此基础上批判地分析和借鉴一切有价值的成果,以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发展。在面向世界的过程中,始终要有民族的自信和自尊,要坚持中国的立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体系。当代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中心。21 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必将在世界文明大道中继续发展,也必将对世界文明作出新的贡献。面向未来,就是要具备前瞻性的认识,正确把握未来走向,在开创未来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总结历史,立足现实,预示未来,是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所具备的基本特点。当代...

篇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根本任务

【党课讲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真经”,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升华,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和精神实质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指导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科学真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世界、引领时代、指导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以贯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基本方法,鲜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和精神实质,充分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强大的政

  2 治定力和理论自信,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得以确立的理论基点。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结晶

 “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因此,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必须在“结合”上做文章。所谓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就是要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相结合,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关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如果不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就容易导致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如果中国实际不能实现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就容易导致狭隘的经验主义。”立足我国实际,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深入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新鲜经验,更好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3 这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得以确立的实践依据。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之所以显示出强大生命力,最根本的就是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机统一起来,做到既不忘老祖宗、又讲出新话。《决议》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八个明确”的基础上,用“十个明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作了进一步概括,并从 13 个方面分领域总结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成就,重点介绍了其中的原创性理念和思想。这些富含原创性的新论断、新命题、新理念、新战略,蕴含着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观层面的突破。与此同时,这一思想,坚持“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自觉运用系统观念和系统方法全面统筹和协调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工作,明确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长期执政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总目标、总任务、战略步骤、政治保证等,创

  4 立了一个系统完整、科学严密的思想体系。原创性和系统性是这一思想得以确立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经经受住较长时间的实践检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些年,党面临形势环境的复杂性和严峻性,肩负任务的繁重性和艰巨性世所罕见、史所罕见。面对一系列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习近平总书记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強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并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

  5 了历史性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之所以能够取得全方位、开创性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变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经受住了近十年的实践检验,是理所当然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篇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根本任务

章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 了 解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它同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或本质特征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什么样的理论和实践的背景要求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 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对建设中国特

 教学重点和难点:1、 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成果和认识的曲折发展。2、 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提出的背景及政治意义、 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3、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各自的论断及科学内涵和实践意义。

 第一节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历史过程, 主要说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提出前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发展过程及成果, 它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提供了 基础。第二节讲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主要说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提出的背景说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提出的背景、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和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三节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主要分析“发展才是硬道理” 等重要理论命题。

 着重分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这些问题的新论述。社会主义本章的逻辑结构和主要内容: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二、 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基本完成、将要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 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 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1、 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是同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探索, 是同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相联系的, 也是同如何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相联系的。

  提出此命题的背景: (1)

 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 (2)

 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是理论成果(1956年前后)集中体现在《论十大关系》 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

 1956年4月, 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 的重要讲话, 正式提出了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2)

 1956年9月, 中共中央召开的八大, 对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作出内盾了 正确的判断, 确定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新时期的中心任务。

 (3)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毛泽东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观察和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复杂的矛盾,在深刻揭示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提出并系统地阐明了 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 并且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初步探索中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 尽管有的还是不够成熟的设想, 有的并未付诸实施, 有的后来也没能坚持下去, 但它们都为后来的探索做了 开创性工作, 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 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1、 党在指导思想上逐渐发生“左”的偏差(1)

 党在指导思想上逐渐发生“左” 的偏差的原因

 A、 1957年下半年以后, 国际国内出现了 一些复杂情况B、 人们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些已经比较清楚, 更多的还有待于继续探索C、 我们党过去长期处于战争和激烈的阶级斗争的环境中激烈的阶级斗争的环境中, 对于迅速到来的新生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全国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 对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关规律缺乏深刻的认识。对于迅速到

 (2)

 党在指导思想上“左” 的偏差的表现●在党内生活中, 容易把不同意见视为“路线斗争” 、 “阶级斗争” , 导致党在指导思想上逐渐发生了 “左” 的偏差, 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逐渐偏离了 正确方向, 出现了 曲折, 以至后来又发展成为“文化大革命” 的严重错误又发展成为“文化大革命” 的严重错误。

 2、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探索的的理论成果第一, 提出 了 社会主义可以区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两个阶段。第二, 发展商品生产, 重视价值规律。第三, 在社会主义经济占优势的条件下“可以消灭了 资本主义, 又搞资本主义” 。

 第四, 毛泽东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有它自身的规律, 必须不断从实践出发, 积累经验, 逐步克服盲目性, 认识客观规律。第五, 还提出了 不搞科学技术, 生产力就无法提高; 建成社会主义强国, 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3、 “文化革命” 期间毛泽东提出的一些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即使在“文化大革命” 期间, 毛泽东仍然提出了 一些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他提出了 党际关系不应影响国家关系;提出了 “两个中间地带” 和“三个世界划分” 的战略构想; 提出了 我国永远不称霸的重要思想等等。

 ★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所取得的成果, 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 的前提和条件, 为中国共产党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 基础。和中国具体实践相

 4、 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认识A、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B、 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过程中犯过包括“文化大革命” 这样严重的错误,遭受了 重大挫折。遭受了 重大挫折。C、 “八大” 以后社会主义建设二十多年的曲折发展深刻地教育了 全党, 为我们逐步掌握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提供了 宝贵的经验教训, 为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 基础。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一、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二、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二、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一、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一、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 1、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1)

 我国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2)

 对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3)

 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推进改革开放的需要

 2、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1)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2)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第一、 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

 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

 邓小平之所以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之中, 不是简单地出于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的逻辑推演, 而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 认真总结了 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 科学地把握中国的具体情况和当前的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

 这里强调三个问题:一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的总结;二是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三是适应当前的时代特征的要求。

 第二、 突出强调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是从生产关系方面来表达社会主义本质的。注意:A、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

 由此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从根本上区别开来。B、 用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目标, 体现了 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的结合。C、 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述了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 第三、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

 这是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发展。

 从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既定性、 客观性来看, 现阶段我国社会已经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要求, 现行的各项基本的方针政策,是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相符合的, 它证明是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相符合的, 它证明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 而不是资本主义。

 从社会主义本质体现的过程性、 渐进性来看, 本质的体现不可能一步到位, 现在仅是初步的, 很不充分的, 要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逐步实现。从社会主义本质实现的长期性从社会主义本质实现的长期性、 艰巨性来艰巨性来看, 应从本国实际出发, 凡是有利于体现本质的各种政策和措施都是社会主义所允许和需要的。

  二、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1、 在理论上,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 一个新的科学水平(1)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社会主义本质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中抽象出来, 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更深层次的本质。对社会义的认识达到更深层次的本质(2)

 将共同富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2、 在实践上,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 广阔的道路。(1)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针对性:

 一方面是过去只着重于关注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而忽视了 更为基本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目标; 另一方面是防止改革进程中可能出现的少部分人富而大部分人穷的两极分化和其它消极部分人富而大部分人穷的两极分化和其它消极现象。(2)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揭示了 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所以,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为我们寻找一种能够从更深层次把握住社会主义的本质, 从而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改革开放中探索出一条发展更快、 人民享受到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最大、 能够充分体现出对资本主义优越性的道路, 奠定了 理论基础, 开辟了 广阔的前景的前景。

 第三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一、 发展才是硬道理二、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二、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三、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一、 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的概念:

 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由落后的不发达状态向先进的发达状态的过渡与转化。 发展是全面发展(经济、 政治、 文化、社会、 人与自然等)

 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指一种较高速度的发展, 是一种比以往的 社会形态更能促进社会经济和上层建筑全面进步的发展。发展太慢不能赢得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

 “发展才是硬道理” 中的发展, 其主要内容是经济发展要内容是经济发展。

 邓小平1992年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 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高度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邓小平强调的发展是硬道理硬就硬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硬就硬在发展是深刻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的结果,在发展是深刻总结国内外硬就硬在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硬就硬在发展消灭贫穷, 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和逐步进入共产主义的根本点。验教训的结果

 第一、 发展才是硬道理, 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1)

 马克思主义者历来重视发展生产力马克思、 恩格思: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 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 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加生产力的总量。

 列宁:

 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 其最主要和根本的需要是增加产品数量, 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新中国成立后, 毛泽东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 群众性大规模急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已过去, 我们的任务是搞文化革命、 技术革命, 向自然界开战。

 (2)

 大力发展生产力, 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3)

 只有生产力发展了 , 才能为社会的全面发展创造物质条件

 第二、 发展才是硬道理, 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1)

 中国改革开放前二十多年,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得不尽人意,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能切实将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2)

 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3)

 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第三、 发展才是硬道理, 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1)

 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2)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是维护和平和稳定的力量, 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因素。(3)

 解决全球发展问题, 也需要中国的发展。

 二、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1、 党历来重视发展在党的全部工作中的重要地位2、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1)

 它是由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2)

 它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2)

 它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3)

 它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任务的需要

 在新的世纪,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 既有过去积累起来的老问题, 也有不断出现的新问题, 但不论解决什么问题,最终都要靠发展。

 三、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1、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1)

 中国共产党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2)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人类社会的发展, 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

 2、 如何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1)

 总的目标是改造落后生产力, 提升传统生产力, 发展先进生产力, 最终整体达到发达生产力的水平(2)

 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 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

篇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根本任务

章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教学重点难点1.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理论贡献和曲折历程;曲折历程;2. 社会主义本质论体系;3.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4.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 的

 本章阅读书目1、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956年2、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 957年3、 邓小平《在武昌、 深圳、 珠海、上海等到地的谈话要点》 1992年4、 江泽民《十五大报告》 1997年5、 胡锦涛《十七大报告》 2007年

 本章内 容框架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第二节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第三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理论成果二、 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 就已经开始了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尽管这种探索有不少失误和曲折,且未提出并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且未提出并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概念和系统理论。

 但是, 毛泽东在这期间所提出并初步阐明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重要观点、 见解和思想,成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探索起点和思想源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分为三个阶段(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理论成果(1956年~1957年上半年)(二)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阶段(1957年下半年~1966年“文化大革命” 爆发)发展阶段(1957年下半年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三)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陷入歧途阶段(1966年5月 ~1976年10月 ——十年动乱)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和理论成果(1956年~1957年上半年)1.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2.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从国际看:定, 为我国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提供了 十分有利的外部条件。国际局势趋向缓和, 中国周边环境逐步稳从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看:从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看:中国自 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苏联为鉴戒以苏联为鉴戒, 走走从国内看:本原理同我国实际相结合, 在实践中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 发, 把马克思主义基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苏联模式的三个僵化公式:会主本质 激• 社会主义本质=激烈化的阶级斗争• 社会主义本质=清一色的国家所有制• 社会主义本质=大一统的计划经济化的阶

 第一、 重工业、 农业和轻工业的比例关系 失调(重太重, 轻太轻, 农无足轻重)第二第二、 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失调(重积累、 轻消费)

 [案例] 山东的经济发展模式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失调苏联模式存在严重的弊端苏联模式存在严重的弊端第三、 管理体制过分集中统一第四、 所有制结构过分单一

 1956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1956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1956年2月 25日 , 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最后一天, 赫鲁晓夫在会上作了 《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的秘密报告。

 在这个报告中, 赫鲁晓夫把以前口口声 声 称为“父亲” 、 “慈父” 的斯大林指责父亲、为“暴君” 、 “刽子手” 、 “独裁者” 和“破坏社会主义法制者” ,使整个世界震惊, 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严 重的思想混乱。

 1956年10月 , 先后发生了 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 西欧各国都发生了 大批共产党员 退党事件。慈父的斯大林指责

 匈牙利事件受波兰事件影响, 1956年10月, 布达佩斯的学生举行声援波兰工人的示威游行, 要求改组匈牙利党政领导。

 游行中发生了 暴乱, 死了 很多人, 市面商店被砸得乱七八糟匈牙利政府请七八糟。

 匈牙利政府请求苏联派出军队镇压,平息了 事件。•在匈牙利事件中, 很多人受伤, 直接经济损失达220 亿福林(相当于匈牙利一年国民收入的1 / 4)

 。

 影响一则以 喜, 一则以 忧揭 了盖子解放思想捅 了娄子引以为戒, 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以苏为鉴争取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1 956年《论十大关系》(提出中央向地方分权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观点)1 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两种矛盾和基本矛盾的提法)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 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

 “提出这十个问题, 都是围绕一个基本方针, 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进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

 •(1)农轻重的比例关系•(2)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3)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4)国家、 集体与个人的关系•(5)中央与地方的关系•(6)党与非党的关系•(7)民族关系•(8)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9)是非关系•(10)中国与外国的关系

 ★ 中共八大提出 :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和当前的经济文化水平不能满济文化水平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八大” 提出 , 在经济建设上要坚持既反保守, 又反冒进, 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1957年2月, 毛泽东在最高国务第十一次会议上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报告

 • ⑴社会主义社会存在敌我矛盾和人民内 部矛盾。• (2) 必须正确区分什么是人民? 什么是敌人?• ⑶ 正确认识人民内 部矛盾的类型⑷矛盾的性质不同• ⑷矛盾的性质不同, 解决的方法也不同• ⑸ 正确处理人民内 部矛盾的方针• ⑹社会矛盾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发生转化解决人民内部:

 “团结─批评─团结” 方针;科学、 文化、 艺术领域:实行“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的方针;党派关系: 实行“长期共存, 互相 监督” 的方针;经济工作: 兼顾国家、 集体和个人利益体和个人利益; 实行“统筹兼顾, 适当 安排, 勤俭建国” 的方针。实行

 • 从1956年到1957年, 毛泽东等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基础上,提出了 许多精辟见解, 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可贵探索, 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的重要发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难曲折的探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难曲折的探索中, 有成功与挫折、 正确与失误, 但都为以后的继续探索和前进提供了 宝贵的历史经验, 是社会主义建设新的伟大长征中迈出的可贵第一步,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些方面, 他都提供了 一个基础。

 ”“毛泽东同志在这

 2.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提出 “以苏为鉴” , 探索中国自 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56年《论十大关系》 )• 1956年9月 召 开的中共八大, 对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中国国内 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主要任务, 作出了 正确判断;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断;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民主与法制建设, 以及执政党建设等方面提出了 许多 正确的思想和方针。民主与法制建设以及执政• 提出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理论及发展动力理论; ( 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

 (二)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阶段(1957年下半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 爆发前)党在指导党在指导思想上存在两个趋向错误的趋向比较正确的趋向

 错误发展的趋向: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表现表现党的指导思想逐渐发生了差原因原因对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缺乏深刻的认识阶级斗争扩大化左”的偏党过去长期处于战争和激烈的阶级斗争的环境中, 对全国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 由于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实现所产生的骄傲情绪, 和1957年在“反右” 斗争扩大化中滋生的“左” 倾思想, 党对社会主义认识不清, 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 过于乐观、 急于求成和脱离实际的估计, 开始了 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历程。1957年4月, 毛泽东在《介绍一个合作社》 一文中写道:“由此看来我国在工农业生产方面赶上资本主义大国“由此看来, 我国在工农业生产方面赶上资本主义大国,可能不需要从前所想的那样长的时间了 。

 ” 他在送出此文时给中央其他领导同志的信中还写道:

 “十年可以赶上英国, 再有十年可以赶上美国, 说‘二十五年或者更多一点时间赶上英美’ , 是留了 五到七年的余地, 十五年赶上英国的口号仍不变。

 ”

 对社会主义认识不清的两种情况• 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断教条化(消灭私有制、 取消商品货币)

 ;• 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出现严重失误, 产生了 一些左倾错误和观念。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过去为什么没有搞清楚?•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 在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时, 受到四种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 ——经典著作里的某些预见和设想(零碎)• ——斯大林模式及其表达的诸多观念• ——革命战争年代的特定环境形成的观念• ——悠久深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观念•当然, 中国共产党对这个问题的考虑, 也受到当时一穷二白的国情、 冷战格局下意识形态的僵硬对峙……等现实因素的影响。

 经济上开始走上两个急于的错误道路生产 力上 急于 求成的“大跃进”生产 力上 急于 求成的大跃进”生产 关系 上 追求急于 过渡的人民公社运动

 工 业大跃进——大办钢铁

 全民炼钢运动•1958年5月, 中央政治局提出修订钢铁产量指标时, 华东区提出, 他们在1959年就可以达到800万吨。

 接着各区互相攀比,争出风头, 都提出高指标计划。

 最后由冶金部综合各区的计划, 在6月份给中央打了个报告认为打了 一个报告, 认为:

 全国钢铁产量在1959年可以超过3000万吨, 1962年达到8000万吨。根据这个报告, 在8月 的北戴河会议上,中央决定把1 958 年的钢铁产量提高到1070万吨, 即比1 957年翻一番。全国钢铁产量在•

 全民炼钢• 到8月底一统计, 全国钢铁产量只完成450万吨, 还有620万吨要在4个月内完成,根本办不到。• 于是, 中央号召, 各省各地区的第一书记亲自挂帅, 搞人海战术, 土法上马。记亲自挂帅, 搞人海战术, 土法上马。• 9月份全国调动了 5000万人大炼钢铁, 建起60万座土高炉;• 10月份达到6000万人;• 11月到12月, 炼钢人马达到9000万, 土高炉在全国遍地开花 。

 炼钢

 全民炼钢运动• 58年的 钢铁产量比57年翻一番, 达到1 070万吨; 到年底, 达到1100万吨。• 全民炼钢造成的后果:•第一, 严重破坏了工业生产的秩序和比例关系。例关系•第二, 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第三, 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

 农业大跃进——竞放高产卫星

 “浮夸风” (1958年)– . 河南, 亩产:

 21 05斤;– . 湖北, 亩产:

 2357斤(第2天)

 ;– . 河南, 亩产:

 3530斤(2天后)

 ;– 湖北, 亩产:

 4353斤(4天后)

 ;. 湖北, 亩产:

 4353斤(4天后)

 ;– . 河南, 亩产:

 7320斤(20天后)– . 湖北, 亩产:

 2万斤;– . 江西波阳县, 亩产:

 23万。

 在1958年11月的武昌会议上, 毛泽东强调说:必须老老实实, 实事求是, 不要弄虚作假。现在的严重问题是, 不仅下面作假, 而且人们相信。

 从中央、 省、 地、 县都相信,这很危险。

 因此, 要泼冷水, 要降温, 要压缩空气保持清醒的头脑压缩空气, 保持清醒的头脑, 再不能把科学当作迷信破除掉。再不能把科毛泽东看到各地报上来的产量后, 认为水分不少, 应该去掉1/3。

 去掉1/3后,还有8千亿斤; 当时实际产量只有4千亿斤。

 足见浮夸严重。

 “浮夸风” 的影响• 由于相信了 浮夸风, 有人开始提出:

 粮食吃不完怎么办? 于是, “大办食堂” 和“吃饭不要钱” 的口号也提了 出来。• 更严重的是影响中央的决策。

 8月, 在中央召开的北戴河会议上, 由于相信粮食问题已经解决,所以作出了 1958年钢铁产量翻一番的错误决策。毛泽东在北戴河会议上讲话

 “浮夸风” 在今天:

 继续“吹”• 《报刊文摘》 99.11.4:

 湖北丹江口市,在7月30日就做好全年的经济指标统计表。虚报蔬菜亩产13万斤, 鱼塘亩产4.6万斤,水稻亩产3000斤。• 记者看到元和观村的报表:

 工业产值2141万元, 销售收入2079万元, 实现利润54万元。• 记者问村支部书记:

 你们村有哪些工业?• 村支书回答:

 我们村没有工业。

 人民公社化运动共产 主 义是天堂, 人民公社是桥梁一大二公(目 标)一平二调 (实质 )

 人民公社化运动• 在1957年至1958年冬春的农田改造中, 由于涉及到地方关系, 许多地方就实行小社并大社。

 在这次并大社中, 有的地方办起了 人民公社。毛泽东在视察中发现这种现象, 就说:

 还是人民公社好。

 于是,“人民公社好” 的口号传遍全国。

 河北省徐水县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共产风”• 人民公社可实现组织军事化, 行动战斗化, 生活集体化。

 运动中刮起了“共产风” 。“共产风” 产生的后果:(1 ) 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力(1 ) 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力;(2) 毁了一批干部, 破坏了党群关系;(3) 助长了平均主义观念;(4) 在国际上影响了我国的声誉。

 • 大锅饭的概念, 最早可追溯到1958年“人民公社” 的出现, 同样是与“大跃进” 加速工业积累密切相关的。合作社时, 农民的口粮是分到一家一户的。而进入大跃进、 人民公社后, 口粮就由公社、 生产队掌管了 。

 这也就是今天遭到非议最大的办“食堂” 、 “大锅饭” 。“大锅饭” 是相对于“大锅饭” 是相对于口粮分配到一家一户小锅做饭的, “大锅饭” 是对分配方面存在的...

篇五: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根本任务

思主义的基本内容(立场、观点、方法)

 2021 年*月*日小组研讨 马克思主义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形成了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致力于解放全人类,是人民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指引人民如何改造世界,是实践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发展,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所以马克思主义又是开放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革命实践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国共产党之所以选择选择马克思主义,其根本原因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能够解决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各种复杂矛盾和问题。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领导人民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发展奇迹。

 历史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

 对于学校教育来说,我们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对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最鲜明的底色。2019 年 3 月 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

 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总书记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主要融合在思想政治课教材中,贯穿于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小学阶段是学生理想信念的初识阶段,内容设计上主要是侧重于“是什么”和比较简单的“为什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简单化和通俗化;初中阶段是学生理想信念养成的萌芽阶段,对“为什么”的认知逐步深化,在内容设计上侧重于提供有助于理想信念养成的榜样人物案例、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等;高中阶段是学生理性思维日趋成熟、理想信念初步形成阶段,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内容设计上有关马克思主义思想内容就比较全面、系统。比如,最新版高中政治必修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修 2《经济与社会》、必修3《政治与法治》、必修 4《哲学与文化》。必修 1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

 空想到科学、从实践到理论的发展

篇六: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根本任务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既是我们党历经百年奋斗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也是我们党在壮阔新征程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要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充分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理论创新创造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为我们牢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新的更大成就提供了根本遵循。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

 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真理力量和道义力量。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

 系及发展规律,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立者经过亲身实践、反复推求、深入比较,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人一旦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就一以贯之、坚定不移,从来没有动摇过、改变过、放弃过。

  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时代化才能落地生根、深入人心。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能够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对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列宁曾指出,马克思的理论“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这些论述说明,任何科学理论,必须本土化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中华民族有着 5000 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悠久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地理环境,铸就了独特的中国国情。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果引领创造一系列伟大成就。一百年来,我们党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理论引领实践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党和人民的百年奋斗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不仅为中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而且使中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马克思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也没有辜负马克思主义。历史和实践证明,我们选择马克思主义完全正确,坚持不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完全正确。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飞跃

  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飞跃。

  。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在 1945 年召开的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伟大成就。毛泽东思想包含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党的建设等多方面内容,其活的灵魂体现为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

 飞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取得的上述理论成果,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决议》在党的十九大概括的“八个明确”基础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进行了新概括,提出“十个明确”,充实了新的重要思想观点。《决议》

 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鲜明概括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充分彰显了党的创新理论的时代性、开放性和创造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新时代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一百年的不懈奋斗中,正因为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旗帜,我们才找到了正确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建立并不断发展壮大社会主义中国。新时代,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和巩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第一位的要求就是推动全党全社会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不断丰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经过长期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

 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具有开放性品格的科学理论体系,必将在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中持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征程上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要注重学懂弄通做实,坚持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要以学术基础、实践导向、国际视野、历史比较为着力点深化研究,深刻理解这一思想的精神实质、丰富内涵、核心要义、实践要求,深刻体悟贯穿其中的人民情怀、家国情怀、天下情怀。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同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联系起来,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实践都需要全世界的马克思主义者进行极为艰巨、极具挑战性的努力。只要我们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一定能够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们一定能创造新的更大奇迹,书写更加辉煌

 的不朽篇章。

篇七: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根本任务

8-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一部分 本章综述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基本完成, 将要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 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历史任务。

 1956 年, 苏共 20 大以后, 毛泽东明确提出,要“以苏为鉴” , 走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 并对这一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

 1956 年 4 月, 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 的重要讲话, 围绕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 提出了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 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以及国家、 集体和个人的关系的基本原则; 提出了改革过于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初步构想, 要求中央向地方分权和扩大企业自主权等观点。

 同年 9 月召开的党的八大, 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实现国家工业化。

 1957 年 2 月, 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的讲话, 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全巩固的思想; 完整地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 提出了从全体人民出发, “统筹兼顾, 适当安排” 的方针; 提出了发展工业必须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工业化方针。

 同年 8 月, 毛泽东又提出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的政治局面的思想。

 此外, 毛泽东还提出了许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观点, 涉及政治、 经济、 文化、 国防、 外交、 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

 1958 年, 他又提出要把对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初步探索中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 尽管有的还是不够成熟的设想, 有的并未付诸实施, 有的在实践中没能坚持下去, 但它们都为后来的探索做了开创性工作, 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 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 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虽然遭到过像“大跃进” 、 “文化大革命” 等等那样的严重挫折, 但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步。

 20 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 毛泽东在总结“大跃进” 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区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 提出了社会 1 主义条件下要反对平均主义, 重视商品生产、 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经济占优势的条件下“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 又搞资本主义” , 等等观点。

 党中央许多领导同志都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上, 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如, 刘少奇提出了要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的思想; 周恩来提出了我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 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等观点; 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 三个补充” 的思想; 邓小平提出了关于整顿工业企业, 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 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等观点; 朱德提出了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观点; 邓子恢等提出了农业中要实行生产责任制的观点。

 即使在“文化大革命” 期间, 毛泽东仍然提出了 “两个中间地带” 和“三个世界划分” 的战略构想; 提出了我国永远不称霸等等一些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

 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所取得的成果, 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 的前提和条件, 为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基础。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一、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 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1.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为了推动全党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 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这一新的理论概括, 从更深的层次上使人们科学地理解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从而也为探索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和新方法, 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0 世纪 80 年代初, 邓小平在论述怎样才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问题时, 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 强调讲社会主义, 首先要使生产力发展, 这是主要的。

 他指出:

 “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 但是如果搞不好, 不能正确理解, 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 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 同时, 邓小平对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他认为,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 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 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1986 年 9 月, 邓小平在回答美国记者关于“致富光荣的口号同社会主义的关系” 时说:“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 社会主义的致富 2 是全民共同致富。

 社会主义原则, 第一是发展生产, 第二是共同致富。

 ” 这段话成为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雏形。

 在全面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新鲜经验的基础上, 邓小平在 1992年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

 2.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 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

 这一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同时又赋予了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

 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

 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

 之所以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在社会主义本质之中, 不是简单地出于社会主义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的逻辑推演, 而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 在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 科学地把握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当前的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

 发展生产力还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前, 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 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存在着种种弊端, 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必须通过改革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前景。

 因此,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还要讲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

 第二, 突出强调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 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实现共同富裕, 是走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所必经的阶段。

 要实现共同富裕, 除了要解决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不断增加社会物质财富的问题外, 从生产关系方面来说, 还有一个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使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成果为全体人民所享有的问题。

 这又是在存在和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条件下才能实现。

 所以, 邓小平一再强调, 一个公有制占主体, 一个共同富裕, 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党的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作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的重大判断。

 这个重大判断, 使我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帮助我们自觉地把这一本质属性的要求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个方面。

 二、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邓小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 深刻揭示了社 3 会主义本质,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第二,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 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 又是发展和创新, 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 发展才是硬道理

  改革开放以来, 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1992 年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 的著名论断, 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

 第一, 发展才是硬道理, 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只有生产力发展了, 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实现社会安定, 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创造物质条件, 从根本上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 发展才是硬道理, 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中国在改革开放前的20 多年的时间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得不尽如人意,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能切实将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

 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这是对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

 第三, 发展才是硬道理, 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是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发展得越强大, 世界和平越靠得住。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的发展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的推动力量。从这个方面看, 中国的发展具有全球性的战略价值。

 二、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在邓小平强发展是硬道理的论断的基础上, 江泽民进一步指出, 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只有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 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

 因为不论是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还是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都要靠发展。

 4

  只有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党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 不断巩固和发展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只有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党才能够从容应对挑战, 克服困难;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党的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了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一心一意谋发展;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必须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 资源、 环境相协调, 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 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 建设和改革, 都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 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

 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

 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 最根本的就是要通过改革, 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总的目标是改造落后生产力, 提升传统生产力, 发展先进生产力, 最终整体达到发达生产力的水平。

 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就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为此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 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开辟更广阔的途径。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就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 主动性、 创造性, 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积极营造尊重人才、 鼓励创业的社会环境, 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

 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还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这是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重要责任。

 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马克思根据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的论断。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这一论断, 他指出,“马克思说过,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

 依我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5 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思想, 进一步提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

 科学的本质是创新, 创新的关键在人才, 人才的成长靠教育。为此, 党中央相继提出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

 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含义是:

 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 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是:

 把人才作为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努力建设规模宏大、 结构...

篇八: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根本任务

主义根本任务

 第五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一节

 社会主义本质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一 一. .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和科学内涵

 二. .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

 1.“ 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是首要

 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 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一 一.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和科学内涵

  南巡谈话: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邓小平以88岁的高龄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发表了重要谈话。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

 1992年南巡讲话

  社会主义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位 第一,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2.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从 生产力 的历史发展规律揭示社会主义本质。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最终要体现在生产力能够更好地发展上”,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而发展生产力的 前提 又是解放生产力。

 3. 从目标层次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概括

 “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从 生产关系 的层面揭示社会主义本质。

 “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 最终价值目标 层面阐述社会主义本质。

 视频资料:邓小平论述社会主义本质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两极分化?

  不存在!两极分化是指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上向贫富两极积累、最终导致阶级分化。中国目前出现的是较大的收入差距。

 中国目前的高收入者主要包括哪些人?

 电信、银行、保险、证券、石油、石化、烟草、航空、铁路、房地产、足球俱乐部、外企、高新技术产业成为高收入的“十三行”;私营企业主、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建筑工程承包人、演艺界人士、律师、会计师、审计师、税务师、评估师、高校教师则集成“高收入职业榜”。

  浙江私营企业宋城集团董事长黄巧灵出资6000万元人民币购买了英国皇家游轮“奥丽安娜号”85%的股权。

  2004年北京国际汽车展刚刚开幕,世界顶级赛车迈巴赫62便被一位27岁的年轻人以92万美元的高价买走。这一价钱相当于一名普通工人1200年的工资总额。

 数十房产商跻身富豪榜是今年富豪榜的一个显著变化。据报道,10月8日晚,《福布斯》亚洲版发布“2007年中国40富豪榜”,房地产开发商成为今年富豪榜上最风光的人物,40位最富之人中有15位是房地产开发商,位列前10名的富豪中则有6名富豪从事的是房地产业,引来网上舆论一片哗然。

 我国目前的低收入群体 主要有哪些?

  来往的车辆一停,卖烤土豆的老太太就立即上前,从车窗外向旅客招徕生意,其实那一筐土豆可能只值一两块钱,但却不知道她已经在风雨中守候了多少时间,一次次地举起希望,然后又一次次的被无情拒绝……

 这个挖煤的少年只有十几岁,远远走来像是一团黑炭,只能看到他的眼睛,而这双眼睛想要表达什么呢?

 再贫穷的地方,小孩的笑脸总是灿烂的,再肮脏的泥土也挡不住这些明亮的眼眸。

  这是一段记者与出租车司机的对话:

  问:你对自己的生活满意吗?

 答:说起来,我也算有车、有房。可是,拉着客人出入那些高档场所,心里总有些不平衡:人和人怎么会有这样大的差距呢?这样一想,就不满足了,就烦,甚至还有些恨。

 2004年2月3日凌晨1时许,刑满释放的北京市崇文区26岁无业人员王立华,伙同被刑满释放的浙江省41岁无业人员朱平全,以及30岁的北京市朝阳区农民郭立新,冒充警察持枪在朝阳区豹豪酒吧门前将欲驾车离去的吴若甫绑架至北京市顺义区的租住处。期间,王立华等人将吴若甫随身携带的9000元人民币、移动电话等掠走,并向吴索要朋友及亲属联系方式,欲索要赎金。后将吴若甫交王庆晓看守,王立华等三人到吴的住处掠走摄像机及存有210万元的存折。公安机关于当日将王立华、朱平全、郭立新及看守吴的王庆晓抓获,同时将吴若甫解救。

  基尼系数衡量一个国家的贫富差距。按国际标准,这一数字在0.3以下为最佳状态,在0.3-0.4之间为正常状态,超过0.4为警戒状态,达到0.6则属于社会动乱随时会发生的危险状态。这一数字在我国的发展情况是:1978年为0.18,1995年为0.452,2000年为0.467,2002年为0.51。

 4.十七大: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和谐必定是发展,而且是更为全面地发展,更能体现生产力的发展。

 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使我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帮助我们自觉地把这一本质属性的要求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整体布局和奋斗目标的各个方面。

 二 二.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第一,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从主要强调关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进一步深入到了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上)。

  第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纠正了过去忽视生产力作用的做法,明确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

 2. 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强调发展生产力的成果属于人民;

 3. 为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并不断发展和完善公有制指明方向。

 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一、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三、坚持科学发展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一)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毛泽东:“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

 1956年9月党的八大则明确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

 上图为八大会址

 邓小平:“只有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国家才能一步步富强起来,人民生活才能一步步改善。”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8页。)

 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7页。)

  (二)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视察时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科学论断 图为邓小平南方讲话

  1. 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二版1卷,第293页)。

 2. 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

 图为文革时期的宣传画

  邓小平:“如果说我们建国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3页。)

 3.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中国驻海地维和警察部队

 (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的应用自然科学。并且指出,“生产力中包含科学”。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11页。)

 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二)我党历来重视科学技术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毛泽东、周恩来在会上要求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技术先进水平而努力奋斗。毛泽东在讲话中指出:“我们国家大,人口多,资源丰富,地理位置好,应该建设成为世界上一个科学、文化、技术、工业各方面更好的国家。” 就是在这次会议上,党中央发出了 “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

 (三)邓小平第一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

 邓小平:“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6页。)

 邓小平:“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句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4页。)

 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 技术大会上讲话

 (四)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1995年5月26日,江泽民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首次正式提出实施“ 科教兴国”的战略。

 图为1995年全国科技大会会场

  江泽民:“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繁荣昌盛。”( 《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28页。)

  在《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中,党中央第一次

 提出要实施 人才强国战略。

 2003年5月23日中央政治局会议进一步明确提出,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

  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

 胡锦涛:“进入21世纪,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只有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真抓实干,急起直追,才能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 ——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1月9日)

 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

  三、坚持科学发展

  1. 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2. 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 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一、 “ 三步走 ” 的发展战略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发展战略(视频)

 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毛泽东、周恩来等于 60 年代提出“四个现代化”。

 1979 年3 3 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指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国情,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1987 年4 4 月 30 日,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副首相格拉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第一次使用“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这样的提法,明确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

 1. “三步走”战略的内容

 1987 年 10 月,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

 第一步:

 从 1980 年到1990 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

 第二步:

 从 1991 年到20 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

 第三步:

 到 21 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

推荐访问: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根本任务 马克思主义 新时代 现代化
上一篇:机关工会新年度工作计划202210篇
下一篇:防疫路上有我同行1分钟演讲3篇

Copyright @ 2013 - 2018 老骥文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老骥文库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1019447号-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