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上“追问”技巧的运用8篇

来源:事迹材料 发布时间:2022-09-30 13:35:04 点击:

音乐课堂上“追问”技巧的运用8篇音乐课堂上“追问”技巧的运用 2017.18小作家选刊42艺术教育声乐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与解析201615 上海市松江区九亭第四小学 李星洁摘 要:声乐教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音乐课堂上“追问”技巧的运用8篇,供大家参考。

音乐课堂上“追问”技巧的运用8篇

篇一:音乐课堂上“追问”技巧的运用

17. 18 小作家选刊42艺术教育声乐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与解析201615 上海市松江区九亭第四小学 李星洁摘 要:声乐教学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重点,依据现阶段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情况为基础,结合近年来声乐教学特点,分析声乐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并结合学生学习水平和教学需求,提出优质的教学方案。关键词:声乐教学;小学;音乐课堂;运用一、我国现阶段小学音乐教学情况分析(一)现阶段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小学音乐教师资源较少。特别是国内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所在区域小学在实施音乐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资源更为匮乏。现阶段,小学音乐素材更多的关注个体化发展,缺少对学生实际音乐能力的整合,导致整体教学知识的难度不断增加,并且超出了一般小学生可以承受的范围。因为,教材是连接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桥梁,若是在内容设计中存在问题,而学生将无法学习更为优质的知识,也就是说学生无法依据一本与自身能力不相符的教材培育优质的音乐能力。同时,大部分小学生音乐课堂教学设施设计中存在问题,如钢琴数量过少等,教师无法为学生设计优质的音乐教学环境,这样会导致学生无法重视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二)阻碍小学音乐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国内音乐教学系统的滞后性和素质教学工作的远见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音乐教学工作中,大部分人的思想理念过于老套,而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理念难以满足现阶段教学工作的需求。第二,现阶段,音乐教学系统影响了优质音乐教师人才的培育。因为目前大部分师范音乐院校在学生在校就读的过程中依旧应用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方案,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构建优质的素养。这种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形式在传承中,导致国内大部分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工作缺少创新的理念。由此,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培育学生未来音乐教师具备的综合素养,促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音乐知识中构建正确的学习理念和情感认知。二、声乐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分析(一)注重课堂练气息,构建正确的歌唱习惯小学生的生理特点促使其与成人声乐训练存在差异性。小学生正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其发声器官一直都在成长。我们小学音乐课堂有六年的时间,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模仿“贝尔康多”演唱方法。小学生的声乐训练与成本训练处在差异性,其无法理解抽象化的声乐感知训练,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训练案例分析可知,依据“含口清水来唱歌”的形式训练学生的气息。实际步骤就是让学生在口中含有半口清水,清水含在口中维持一定的状态,轻轻抿嘴哼唱发声训练曲或者是儿歌。在哼唱的阶段,口中的水要维持在口腔中不吞不严、气息管理声音,轻轻的哼唱。在这一阶段空腔中因为有水的存在,哼唱过程中气息会不自觉的向头腔传递,上颗拱起共鸣腔,声音在共鸣腔中会变得非常优美,上颗拱起还可以让头腔被动拓展,展现出头腔共鸣的影响力。这一阶段虽然是气息训练,但是也间接的实施了口腔共鸣、头腔共鸣的训练。这样有助于学生容易明确优美、纯正的音色,从而自然的发声。在实际声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关注正确的演唱姿势,姿势的正确性直接影响实际演唱情况。正确的演唱姿势有抬头、挺胸、腰要直、脖子要竖起来。姿势的正确,会保障歌唱状态处于最佳状态,从而集中发声。(二)唱高音练共鸣,夯牢歌唱状态歌唱状态的维持是一项长时间的训练项目,小学生在训练声乐技巧的过程中,高音的演唱方案和共鸣腔的维持,也是一项长时间训练的项目。呼吸自然是唱歌的基础条件。音色优美、纯正、圆润也是一种发声的技巧。在实际训练中,童声声乐训练并不是深奥的,儿童本身具备的特点促使其发声具备音色优美、纯正、圆润等特点。受到生活环境和周边成人错误发声习惯的影响,导致小学生声乐训练中需要注重解决发声习惯不正确得问题,因为小学生会在生活环境或者是周边成人中不自主的模仿,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发声习惯,多次训练共鸣腔的应用,结合共鸣腔唱高音,从而夯牢正确的歌唱方式。夯牢高音的演唱方式也是解决学生“喊唱”的有效方案。(三)高位置低声唱,保护嗓子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还需要关注学生保护自己的嗓子。小学生大部分都是直着嗓子说话,这种说话习惯会虽然在歌唱中有教师监管,出现的概率有所降低,但是在说话和平时唱歌中还是会不自觉地出现,这就是小学生喊唱情况出现的本质所在。总而言之,在声乐教学中,需要为学生提供新的实践平台和机遇,注重每一次汇报和观察。学生可以在实践活动中降低学习的压力,而轻松的心情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完成作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学习的声乐技能有效应用到实践中,从而满足课堂教学工作设定的目标,当然这也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同时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国外优质案例,创新声乐教学,从而为学生创造更为丰富的教学环境。参考文献:[1] 胡美彤 .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沈阳师范大学 ,2014. [2] 周颖怡 . 游戏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探究 [J]. 成功 ( 教育 ),2015,(05). [3] 梁婷子 . 歌唱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15,(06). [4] 黎珍 . 本土民族音乐元素在广西高师声乐教学中运用的现状分析 [J]. 学术论坛 ,2015,(08). [5] 彭君君 . 器乐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和功效 [J]. 教育教学论坛 ,2015,(03). [6] 顾爽 . 论音乐心理学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J]. 艺术教育 ,2014,(02). 作者简介:姓名:李星洁,出生年月:1989年 2 月,性别 : 女,民族:汉,籍贯 : 上海,学历:大学本科。体呈现出来。小学生是善于想象,长于联想的,有了电子白板学生的积极性马上就来了,思维得到了扩散,想象力得到了丰富,学习过程也变得轻松活跃,能促进学生不断地学好新知识、新技能。因此,有效利用电子白板开展美术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三、抓质疑,发展创新思维古语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设置疑问,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在美术课中,巧妙设置疑问,才能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造成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也才能使学生形成探索的目标,从而推动教学目的与任务的实现。如在教学《可爱的动物》这一节课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将动物画下来,再向学生提问:“如何做才能让纸上的小动物更加生动、更加逼真。”提出问题后,学生的回答可能会五花八门,学生也会绞尽脑汁地来解决问题,学生之间还会互相探讨。又如,在教学《秋天来了》的内容时,我结合教学实际尝试将课堂“搬出”教室,带领全班同学外出写生,让同学们亲身感受秋天的氛围,并借机提问学生:“大家在这里都看到了什么呢?”学生有的会说南飞的大雁,有的说金灿灿的稻穗,在大家七嘴八舌的回答中,教师可以接着问:“你们觉得秋天的美体现在哪里呢?大家能不能将心中最美的秋天画给老师看?画的认真的有小奖励哦”,此时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并拿起手中的画笔尽情挥洒,这不仅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学会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而且在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效的同时也为美术教学工作的创新提供了活力。四、抓实践 ,促进创新动力在小学美术课教学过程中,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而且还能够拓展学生的发展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小学美术课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不断的积累知识和资料,为自己新的创作做好铺垫,并在实践中开拓自己的新思维,从而在实践中不断促进小学生的创新动力。如对节日的装饰的欣赏,学生会有对装饰的感受不同他们的欣赏角度也就不同了。这就是审美创造性的充分体现。学生通过审美创造、发现、彰显了美。在这种意义上,对美的欣赏也是一种创造,在对美的欣赏中也提高了主体的审美创作能力。又如,教师在课外可以根据图形对称等知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建筑物、小区的规划设计和街道的两边布置等方面分析建筑物、街道的对称设计给人以美好享受的原因,是注重了对称美,注重在对称中创造和谐。这样的课外活动能够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并发掘审美力 ,从而促进创新动力。综上所述 ,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如何利用美术教学这个有利条件,多角度、多形式、多渠道地引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个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是当前深化美术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实践和研究。万方数据

篇二:音乐课堂上“追问”技巧的运用

日记

 YANGCHENGRIJI62

 当前,如何渗透新课改理念,优化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成为备受教师们关注的课题。导入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关键环节,能够对小学生产生强烈吸引力的精彩导入,是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保证,也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此,结合教学实践对导入技巧,作如下几方面探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导入从教学内容提炼出知识的关键点,设计恰当的问题导入,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被广为采用。问题式导入促进了师生互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引领下,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课教学活动中来。比如,在教学《跳到我这里来》这首歌时,教师首先给同学们播放了音乐《赛马舞》,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从这段乐曲中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情绪?你想象到了什么情景?这是一首《马刀舞》乐曲,表现了蒙古草原的牧民跑马比赛的情景,现在请大家再来听赏这段乐曲,并请大家注意其中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在教师与学生的一问一答中,自然而然地引入《跳到我这里来》的教学内容,也为本堂音乐课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起到推动作用。结合学生兴趣,采用故事导入新课改理念倡导要针对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兴趣爱好等,设计教学活动。小学生喜欢听故事,教师通过精彩、有趣的故事来设计课堂导入,会营造出充满磁力的氛围,为一堂高效化的音乐教学拉开序幕。比如,在教学《小绵羊》的时候,教师首先给同学们讲述了绵羊妈妈带它的宝宝小绵羊,去参加森林动物联欢会的故事,大家玩得很开心的时候,突然看到绵羊妈妈着急地大哭起来。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原来绵羊妈妈找不到自己的宝宝了,这可怎么办呢?同学们,我们一起帮一下绵羊妈妈吧,大声喊一喊“我的小绵羊呀,你在哪里呀!”这样的故事式的导入,让小学生在故事情节的引领下,过渡到教学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产生了情感的共鸣,为这堂课的教学奠定了情感的基础。针对好奇心理,推出谜语导入猜谜语能够激发起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导入环节,推出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教学活动,可以使教学更富趣味性、吸引力。比如,在教学《两只懒乌鸦》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播放《两只懒乌鸦》音乐,通过多媒体出示谜语:两条小腿圆脸庞,头顶两个大铃铛,随着时光滴滴走,听你指挥铃铃响,让学生去猜一猜这是什么?当学生猜出是闹钟时,自然引出了《钟》这首歌。再如,在教学《堆雪人》时,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了这样的谜语:“同学们,冬爷爷来了,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份精美的礼物,快看看是什么?一朵花很奇怪,春天不开冬天开,没有叶子不结果,洋洋洒洒一片白。”同学们很快就猜出是雪花!这个谜语巧妙地引出了这堂课的教学重点,也让学生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思考能力。应用信息技术,导入课堂教学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也要利用好信息技术,这一备受学生欢迎的辅助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具有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特点,可以将知识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应用多媒体进行课堂导入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密切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以期实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对鲜花》这首歌时,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花会的情景,然后提问:同学们,大家知道庙会一般是在每年的什么举办?在我们这个地区,也有一种接近庙会的活动——花会。接下来,教师再出示一些花会的照片,并继续提问:“同学们这些花漂亮吗?你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吗?现在我们要学的这首歌就是描写花的歌曲——《对鲜花》”多媒体的利用有效刺激了学生的感官,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了学习的欲望。与此同时,教师应该认识到,利用多媒体要首先分析教学内容,有的教学内容不适合应用多媒体,就不能生拉硬拽,影响导入的有效性。结合核心内容,应用游戏导入喜欢游戏是小学生的天性,游戏带给了他们多种情感体验,促进了多种能力的发展。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导入环节,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的核心,创造性地应用游戏导入,已成为众所公认的有效教学方式。比如,在教学《大风车》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请了一位小朋友来和你们一起上课,来看一看你们认识它吗?(老师利用手偶出示小兔子)小兔子说:“同学们,我是小白兔,今天我来当导游,带你们去风车王国,让我们沿着铺满鲜花的小路,动起来,走向风车王国好吗?”游戏的形式立刻带动了学生的情绪,课堂由此成功地完成了导入。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使用游戏导入的时候,要适当、适度,以免让游戏影响学生完成主要的学习任务。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创新性的导入形式不断推出。作为小学音乐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教育规律和课堂教学内容,深入探究课堂导入的技巧,让小学音乐课堂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为构建高效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先锋小学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导入技巧探究陈家远万方数据

篇三:音乐课堂上“追问”技巧的运用

堂 | 音体美音 乐 课 堂 中 的 教 学 小 妙 招南京市南昌路小学 姜晓华摘要:音乐教育新体系的教育思想就是“让音乐属于每一个孩子”,为学生一生快乐服务。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中,为了实现对学生主体的关注,老师们想出了很多立足于孩子的乐学小妙招,并在实践中收获了这一教学转变带来的成果。关键词:妙招;音乐体验;音乐感受;乐学音乐教育新体系的教育思想就是“让音乐属于每一个孩子”,为学生一生快乐服务,教学理念就是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产生音乐经验为出发点,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感受与表达音乐感情的能力这一教学目标。一、变换拍子的小妙招在日常音乐教学中,学生对变换拍子非常不敏感,通过音乐术语教授变换拍子学生又难以理解。老师通过一首浙江童谣为学生创设了有趣的游戏情节,让学生们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体验了 2/4—3/4两种拍子的交替变化,并通过游戏准确地按节拍传球,建立起 2/4—3/4 变换拍子的感性体验。【教学实例】:三年级 浙江杭州童谣1、听老师用方言 念一首杭州童谣:一只鸡 2/4 二会飞 2/4三个铜板买来的 2/4 四川运来的 3/4五颜六色的 3/4 骆驼背来的 3/4七上八下的 3/4 爸爸买来的 3/4酒里浸过的 3/4 实在没有的 3/42、师:小朋友玩过对拍手游戏吗?怎么玩的?试一试!两人一组,听老师念儿歌。3、理解词义,学方言 [1] 注释。4、这是一首跟什么有关的儿歌? ( 数字 )二、可乐发掘气息的小妙招在歌唱教学中,教师就经常需要带领学生进行气息的训练。如果按照传统的方法,跟学生解释什么是口腔,鼻腔,横膈膜,胸腔,如何吸气,呼气,学生不仅难以理解,而且觉得枯燥,乏味。有一天我买了一瓶可乐,在拧开可乐瓶盖的瞬间,听到“嘶”一声,我突然找到了灵感。【教学实例】:在课堂上,我拿出一瓶可乐,用力摇晃,然后我问学生:我现在慢慢开启瓶盖,你们会听到怎样的声音?学生一个个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地睁大眼睛看着我,随后随着我慢慢地拧开瓶盖,他们听到了气泡泄漏的声音:“嘶”,从很响的声音慢慢渐弱到消失,整个过程学生观察,聆听地特别用心,认真。然后我就让学生跟我一起模拟开启可乐瓶盖的动作,一起用嘴巴来模仿气泡发出的“嘶”的声音。我还尝试断断续续拧瓶盖发出的短促的“嘶、嘶、嘶”的声音,并让学生发出这样的声音。最后我再解释气息的原理和开可乐瓶是一样的,让他们通过发长“嘶”和短“嘶”去体会嘴巴的感觉。学生似乎一下子就找到了方法,争先恐后地练习起来。三、音高音准的小妙招音乐课堂中的音准把握是个难点,教唱准确音高是抽象的理性的教学,单单看着音名,学生很难唱准每个音,音准以及节奏的把握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既困难又枯燥。贴近孩子生活的画面和游戏的加入会让抽象的音乐课堂形象灵动起来,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学实例】:在我的一堂音乐课上,需要教唱《小小山羊》这首歌曲。这首歌曲一共只包含了 mi、sol、la 这三个音。当我有一天看到孩子们玩跷跷板的时候,突发灵感地发现可以借助跷跷板高低形象地向学生展示 mi、sol、la 这三个音的高低关系。如图所示:我先向学生出 示跷跷板简易画,并用 mi、sol、la 这 三个音唱出跷跷板来,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后学生会很自然地跟着我唱起来。s l ︱ s m ︱ s s l l︱ ss m ︱︱小 小 跷 板 一 会高来 一会 低紧接着,我带领学生一边唱《跷跷板》一边手拉手玩起跷跷板游戏来。这样的游戏既模拟了学生喜爱的跷跷板的玩法,同时让学生在边唱边动中切身体会了音的高低。随后,我再次拿出跷跷 [2] 简易画,我带领学生一边指着画面中的跷跷板,一边唱歌曲。再次体会歌曲中 mi、sol、la这三个音的高低关系。最后,我再将 mi、sol、la 这三个音分别画在跷跷板的两端及中间。让学生清晰而直观地感受 mi、sol、la 这三个音的高低关系。当学生最后唱出歌谱的时候,音准和节奏都把握地很好!实践证明,这三个小妙招的运用都让学生更快更有效地完成了音乐认知,提高了音乐能力。只有做到这些,才能让音乐属于每一个学生,有句话说得好:“快乐不是音乐的全部价值,但是没有快乐音乐就没有价值!”注释:[1]方言:语言的地方变体。一种语言中跟标准语有区别的、只通行于一个地区的话。[ ] 跷跷板:儿童游戏。一种多人(二人以上)参与的儿童玩具。坐在跷跷板上,一人坐一头,一个人上去,一个人下来。782

篇四:音乐课堂上“追问”技巧的运用

教学包含了教师的大部分心血,也是学生求知的最大平台。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双赢的效果,很多教师都在不同程度的采用着发问、追问的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恰到好处的发问和追问可以有效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揭露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矛盾,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去积极思维,主动探求知识,使学生的听课情绪处于最佳状态,从而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也有助于培养、拓展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问、追问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课堂追问、发问的效果如何往往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而决定其效果的根本因素在于如何把握课堂追问、发问的技巧。

 课堂追问、发问方式有多样,有教师自问自答式、师问生答式、集体回答式、讨论式提问等方法,在实际教学中,采取什么方式应根据提问内容、提问时机、检查目的而灵活掌握,如需学生进行思考或讨论才能回答的问题,可采用讨论方法,让学生进行思考后再作回答。实践证明,采取正确的课堂追问、发问方法,不仅能使学生按教师意图去做,达到预期目的,而且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使教与学在良好的气氛中顺利完成。

 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高塔的话,追问就是课堂教学进入佳境的梯子。这个梯子如果能适时搭好,学生就会更上一层楼,眼界将更宽阔,思维将更活跃。一堂课,若能搭好几个这样的好梯子,学生学习就会出现几个高潮。

 下面是我在执教《风筝》一课时的一个片断:

 关于“精神的虐杀” 师:在文中圈点出这个词 (板书:精神的虐杀,提示“虐”字的写法会意字,对别人造成伤害)

 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作者对小兄弟造成了伤害呢?(课前精心设计的问题)

 生:践踏在地上„„ 师:你能否用自己的话概括下这个句子? 生:我把弟弟好不容易完成的一个风筝毁坏了。

 师:很好。我毁坏了弟弟苦心孤诣完成的风筝。还有同学补充吗? 生:我不允许弟弟放风筝。

 师: 为何把这些说成是精神的虐杀呢?(第一次追问)

 生:因为他伤害了儿童幼小的心灵。

 师:这种伤害体现在哪里?(第二次追问)

 生: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而我却不许弟弟玩游戏。

 师:我扼杀了儿童的天性。下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一找,还有哪些做法是扼杀儿童天性的? 生:第三段最后一句话。

 师:(读这句话)为什么我认为是可鄙的? 生:因为我认为是没出息的孩子才玩的。

 师:在作者看来,什么样的孩子是有出息的呢?(第三次追问)

 生:爱读书的孩子 师:在封建社会,尊崇的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对孩子的要求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参加科举,光宗耀祖,这是被认为一条有出息的路。不许放风筝,这是打着爱的旗号的一种伤害。请继续找一找文中哪些做法是扼杀儿童天性的? 生:“„„把他绝望的留在小屋里”,我根本并没有尽到一个哥哥的责任。

 师:齐读这段话,读出你的“傲然”。

 (生齐读)

 师:这段话中哪几个词要重读呢? 生:“傲然、完全”。

 师:在封建社会中,讲究长幼秩序。长兄为父。兄长可以管束弟弟,丝毫不顾小兄弟的感受。这是一种封建礼教影响下的对小兄弟的伤害。哪位同学可以把我们刚才讨论的话题总结一下?(第四次追问)

 生:我不允许小弟弟玩风筝,没有顾到他心情的绝望,这是对他的一种扼杀。

 屏幕显示:

 “精神的虐杀”,就是——

 蛮横地不许小兄弟放风筝;

 粗暴地毁坏小兄弟苦心孤诣做的风筝;

 对儿童好玩天性的无情扼杀;

 打着爱的旗号的一种伤害;

 封建伦理思想毒化下理直气壮的的欺压。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适时运用了追问的教学策略。第一次追问让学生具体感受到“我”虐杀的行为,第二次追问探讨了精神虐杀对孩子心灵伤害的具体体现。第三次追问是在学生理解内容之后对精神虐杀原因的追索,第四次追问是让学生在概括中对精神虐杀的实质有清醒的认识。

  执教完《风筝》这一课后,我非常激动。反思上面的教学片断,我认为是成功运用了有效的追问,让课堂教学进入了佳境。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成功地搭好“追问”这把梯子呢?至少有两个方面:

  一、教师备课要对文本深入理解,透彻把握。在执教《风筝》时,我不仅查找了参考书,还对多次仔细看了文本,深入理解了精神虐杀这一行国实质。其实在我身上,周围身边的人还有封建思想与封建等级观念的残余。通过剖析,我感到了切肤之痛,还没上课,我就酝酿了上课的激情,就像冲满气的轮胎,渴望上路奔驰。

 二、教师在课堂上要把握追问的时机。课堂教学追问的时机转瞬即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提出,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追索精神虐杀的原因时,我提出:什么样的孩子是有出息的。同时在明确时说到:不许放风筝,这是打着爱的旗号的一种伤害。如果这时适时追问,现实生活中,我们认为什么样的孩子是有出息的,我们又是怎么做的呢?这样的话,学生会精神虐杀的行为理解得会更加深刻。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具体的教学情景,怎样追问,追问什么,在什么时侯追问,需要不断地探索。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追问这把梯子,进入学习的佳境,看到美妙的风景。

  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课堂是由许多提问串联而成的,因为课堂提问是学生思维的向导和路标,又是学习知识、掌握方法的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而课堂追问是在提问基础上延伸和拓展的。它把学生所要学习、掌握的知识、方法、所要形成的技能,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根据课堂生成的情况一环紧扣一环地追问。课堂追问能使学生保持注意的稳定性,激发其积极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有利于全面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适时的、有创意的追问是教师课堂机智的充分表现。在有效的追问中,教师和学生都以生活着、思考着、发展着的生命体而存在,并互相影响,共同创设一个美好的境界。愿我们的语文课堂,变成生命的课堂。

篇五:音乐课堂上“追问”技巧的运用

提高音乐课堂提问艺术 卢春梅 有个教育家认为“教师的语言是作用于受教育者心灵的不可替代的工具。教学的艺术包括的首先是打动人心的谈话的艺术。”教师的言语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起着关键作用。教学中必有问有答或教师问或学生问教师提问必定是有目的启发之问学生之问则是为了揭开心中之疑惑。就本人的体会而言音乐课里教师讲解的时间并不太多但有选择的提问、精练的提问必不可少提问必须立意鲜明、语言简练。

 一、课堂提问的切入点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选好切入点是课堂提问能顺利进行并取得最佳效果的前提与基础。找教学内容中的关键之处对理解歌曲或乐曲有重要作用的地方或学生不易理解的难点抓住这些往往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效率很高。例如我在教授歌曲《游击军》时——“化整为零、化零为整”是游击战术理解了这个战术意义才能明白歌曲当中的强弱对比在朗读歌词后问“为什么有时是三、五个人有时是一群两群人呢”“为什么有时在高山上有时在平原”通过这样的提问让学生思考并且可以同时操作战斗模型学生能很快联想到在影视作品中观察到的游击作战方式。

 还有抓住音乐中最有特色的部分精心设计提问例如朝鲜歌曲中的 3/4拍子是很多见的《桔梗谣》中的“哎嘿哎嘿哟哎嘿哎嘿哟~~~~”和现在电视中流行的《希望》——〈大长今〉主题曲中的“呼啦啦呼啦啦”有异曲同工之妙。欣赏完一次后提问“你觉得最容易学唱的部分是哪里”学生模仿后感觉对朝鲜歌曲风格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除此以外还可以歌曲的明显变化处、歌词的重复处、某个精彩的细节之处提问。从歌曲的情绪变化、旋律变化、速度变化、力度变化着手启发学生分析作品有目的的去听、去感受并能用有条理的语言去描述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囫囵吞枣。问题难易程度的把握 很好把握课堂提问的“梯度”引导学生思维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使学生在思考、讨论中加深理解作品体会作曲者的个人风格或者作品特有的时代性。实践证明课堂提问必须要有一定的适合学生智力水平和思维能力的难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刺激思维触角让学生体会到智力比拼和解决问题的乐趣。正如我们常说要让他们跳起来摘到果子一伸手能摘到的果子没有难度跳起来也摘不到的果子令人望而生畏。只有让学生付出一定努力能解决的问题才可以使他们获得巨大

 的成功感。例如“上节课学习了歌曲《转圆圈》曲谱通过视唱我们发现歌曲在旋律音的使用上有何特点” “欢快、活泼的情绪在那些乐句表现的充分” 二、提问要有启发性 我深深地体会到在问题的选择和设计中启发性是首要原则能够为学生引路提供学习线索达到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效果引导学生自觉努力地去获得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说提的问题要提在“点子”上。我们经常在音乐课中听到诸如“好不好听”、“是这样的吗”、“是不是”这类肤浅笼统的问题没有启发性。例如应该多问一些“怎么样”、“是什么”、“为什么”探究性的问题。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造之母。问题是架起新旧知识联系的桥梁也是引导学生认知、理解、深化的阶梯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和能力的提高。教师的提问为了引导学生实现某教学目标 . 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精心设计问题并进一步激疑、导疑、释疑诱导学生分析、思考、探求问题的解答这便构成了问题情境。要让学生无疑而生疑、有疑而思疑、思疑而解疑、解疑而心喜。而这一关键在于设置的问题必须鲜明生动、重点突出、富有启发性。

 例如在音乐欣赏课中教师首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好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倾听在倾听中去寻找答案。例如欣赏《百鸟朝风》,初听时设问1、这首曲子最有韵味,最有特色的乐器是什么2、你认为模仿得最逼真的一种叫声是什么3、你能给这首曲子命名吗复听时设问你能听出音乐描写的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吗你认为唢呐这种乐器适合表现什么情绪的音乐?等,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层层深入地去听并让学生相互讨论、叙述学生在寻觅在思考长期坚持就可以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譬如管弦乐曲《春节序曲》 ( 李焕之 ) 作品欣赏教学时完成初步感受分段教学后为了巩固对作品的理解、感受和分析 教师提出复听全曲后以小组讨论、抢答的形式回答作品四个部分力度、速度、场景是如何变化的逐段重播音乐逐段小组抢答。这样学生的情绪会异常高涨激烈纷纷争着回答。集体荣誉感会使他们战胜自我勇于挑战热烈的课堂气氛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提问的注意事项 再者提问的对象应当是全班学生问题的设计必须要从全班学生的实际出发能够抓住全班学生的注意力使全班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踊跃回答在提问对象的选择上要讲究一条有先有后的原则平时举手少者先多次举手而一次未得者先想举手而又不敢举手者先。当提出一个问题有时会出现

 冷场的局面原因可能是教师问的难度大、或学生准备时间不足等这时教师可以再对问题做进一步的说明或对问题做一些调整和修改。不可“满堂问”不可未经思考就发问不可在学生还没有进入问题情境就要求学生回答而在提问结束后一定要小结就是简单的总结性描述回答正确的要及时予以鼓励不够完整的补充完整不够正确的要纠正有时还可以进行问题的延伸。还有音乐课堂中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有些老师在公开课中一味要求学生回答得“准确”希望他们能说出自己心目中的“正确答案”而那些不合自己想象中的答案教师则认为是不正确的这样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例如在一次研讨活动中有个老师谈到欣赏《黄水谣》——老师请同学们用颜色来表现中间那个段落在老师心目中认为绝对应该用——黑色因为那个段落太凄惨了悲愤的情绪确实也有很多学生用了黑色可是有个学生却用了红色教师大感意外红色——在中国人习惯中代表热闹、喜庆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血流成河。”多好的回答多么独特的视角这就是音乐艺术带给人不同的感受。课堂提问要有科学的策略性和技巧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要问得开窍,能启迪学生的智慧,确实渗透着教师艰辛的劳动和创造性才华,提问不应是心血来潮、任意妄为.

篇六:音乐课堂上“追问”技巧的运用

17 年第 6 期总第 455 期·29·教育论坛本土音乐进课堂的五个追问徐安静(福建省寿宁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宁德 355500)本土音乐也称为“地方音乐”或“乡土音乐”。本土音乐与当地文化、历史、地理、环境、自然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当地流传的民歌、舞蹈、器乐演奏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形式,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形成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描绘了当地的历史和价值观,同时也体现了该地域的文化发展水平,是一种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此,我们开展了“寿宁本土音乐进课堂”的实践研究,旨在探索一条适合本土音乐进课堂的教育教学之路,深入了解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传授本土音乐普遍存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问题一:你认为在各中小学教学中教唱本土歌曲有必要吗?调查发现,认为有必要的人占 88.42%,认为没有必要的占 8.57%,认为可有可无的占 3.01%。当谈及对“本土音乐进课堂”有何看法时,回答多样,但被调查者普遍认为,在中小学开展“本土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家乡音乐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家乡的本土风情和民俗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爱家乡的情感和建设美好家园的愿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家乡文化建设总体方略的认识。问题二:你认为学生对本土音乐感兴趣吗?用什么方式更易使学生接受?调查结果显示,表示感兴趣的占 48.39%,表示不感兴趣的占 19.26%,认为多数学生感兴趣的占 11.43%,认为只有部分学生感兴趣的占 8.62%,认为学生的兴趣需要从头培养的占 5.87%,表示对学生兴趣不甚了解的占 6.43%。调查发现,要提高学生对本土音乐的兴趣,教师在传授方式上需要做到“三结合”:第一,结合课堂与社会。建议开展热爱家乡、争唱家乡民歌的文体活动或民俗活动,教师可以带动学生积极有效地利用本土音乐资源开展课外活动或校外采风。第二,结合方法和过程。建议课堂教学中可用学生比较熟悉的、动听的、具有代表性的本土旋律引导学生学习;在唱法上,通俗、民族和美声相结合,只要“尽其味,浓其情,不失风格”即为美。第三,结合感受和欣赏。音乐艺术首先是听觉艺术,是建立在听觉体验基础上的一种感受,而后激发人们去欣赏它,并最终主动学习它。既然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那么教师首先考虑的不是如何让学生去学唱,而是如何让学生去感受。建议教授方式应该是“作品聆听—美感认知—体验认可”。问题三:每学期在教学中能教唱几首本土歌曲?最大的困难是什么?调查发现,一学期能教唱 1~3 首的占 51.13%,能教唱4~6 首的占 9.71%,表示对寿宁本土歌曲不熟悉而只能教现行教材中歌曲的占 11.27%,表示没教过也不知道能教几首的占 27.89%。教学中存在的困难是:第一,主观上唱不出古老且纯朴的风味,缺乏必需的教学资料,也没有人做具体的教学培训或指导。第二,不懂本土语的内涵,语言障碍在所难免。第三,受曲目本身音准节奏、速度力度、情绪情感以及色彩风格等影响,学生的兴趣大打折扣。第四,学校看不到本土音乐的美育作用,缺乏支持力度。这些困难都将直接关系到本土音乐的传授能否顺利进行。问题四:对“原汁原味的土民歌”和“本土风格的创作歌曲”,你觉得哪一种更容易被引入课堂教学?有 91.44% 的人认为“本土风格的创作歌曲”更容易被引入课堂教学;有 7.37% 的人认为“原汁原味的土民歌”更容易被引入课堂教学;另有 1.19% 的人认为两者可以同时被引入课堂教学中,关键要看作品是否经典。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原生态的本土音乐正处于被淡化的境地,这是造成本土音乐生存与发展不利局面的主要障碍之一。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侧重于“欣赏”教学的占 86.34%,侧重于“教唱”教学的占 4.72%,认为“欣赏可以与教唱交替教学”的占 8.94%。这一比例说明多数人对本土音乐并不精通,仅停留在不甚熟悉的“欣赏阶段”,与此同时也说明“欣赏资料”的物质建设迫在眉睫。问题五:如果学生对本土音乐不感兴趣,你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对传授本土音乐不感兴趣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足够的音乐教学资料和作品素材,教学秩序混乱,开课课时严重不足,考核无任何评价指标,这些都会影响到学生对本土音乐的热情。第二,教师本身没有教唱的能力,甚至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认真学习,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依然陈旧,无法解读本土音乐的风格特征和艺术美感。第三,学校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对音乐教师教什么内容并不关心,把音乐课当成“走场课程”或“可有可无的副科”。第四,部分教师的歌声并不优美动听,学生很难接受,也就很难热爱。第五,学生在思想上越来越紧跟潮流,大多喜欢流行歌曲,没有足够优秀的本土音乐作品把学生吸引过来,发掘经典作品更显重要。第六,对本地的文化史了解不够,不会讲土语的学生和教师越来越多,对本土的音乐文化认识也越来越淡薄。从寿宁本土音乐课堂教学现状调查结果及分析看全局,“教师、教材、教法”问题一直是制约本土音乐教育发展的问题。因此,音乐教师的在校培养和职后培训亟待加强。注:本文系福建教育科学“十二五”2015 年度科研基地专项课题“寿宁本土文化进课堂的实践研究”(立项标准号:FJKTJD15-27)阶段性研究成果。摘 要:民间优秀文化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危机。寿宁本土音乐丰富,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代表清代乱弹声腔的古老珍稀剧种——北路戏,还有近几年成立的南阳傀儡戏班、坑底马仔灯剧团等。从 2015 年开始,我们以寿宁实小为实验基地,开展了“寿宁本土音乐进课堂”的实践与研究,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发挥了传承育人的良好效应。关键词:本土音乐;课堂教学;问题万方数据

篇七:音乐课堂上“追问”技巧的运用

RENTS 2019-09(下)在素质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国家教育部门对小学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并提出了“转变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要求。也就是说,在小学教育中,不仅要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还要发展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与素养,如体育学科中的锻炼意识与体育素养、美术学科中的审美能力与美术素养,以及音乐学科中的鉴赏能力与音乐素养。尤其是音乐教育,因为优美的音乐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冲击他们的视觉和听觉,极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感官需求,但在的实际教学中发现,教学效果与教学计划相背而驰,究其原因是学生早已厌烦了的传统教学模式,产生了一系列的抵触情绪,不愿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为了改变教学现状,需要教师将新颖的教学方法引入到课堂中。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与实施,通过教师的灵活使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课堂参与热情,促使学生音乐素养、鉴赏能力的全面提升,最终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鉴于此,本文对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小学音乐课堂上的运用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究。音乐是一种伟大的艺术形式,音乐学习者需要付出超乎常人的专注力和意志力,任何一首美妙的音乐都是音乐家们思维和心灵高度融合的产物。学习音乐,能够让人变得认真专注有气质;演奏音乐,能够让音乐之美得以充分展现;聆听音乐,能够让人变得心境开阔、心情愉悦。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逐渐普及,音乐教育等艺术类教育渐渐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进行音乐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美的感受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净化学生的心灵,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之路也大有裨益。小学生对声音刺激的敏感度较高,因此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最佳时期。小学音乐教师应当努力激发学生对于音乐信息的敏感性、培养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音乐潜力,让小学音乐课堂充满欢声笑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内中收获音乐素养的提升。当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现代化教育进程不断加快,小学音乐教师也应该顺时而为,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小学音乐课堂增添更多的乐趣和活力。一、现代化教学手段概述现代化教学手段是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与传统教学手段不同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现代化设备,如多媒体、微课等开展教学活动,将教学的所有环节数字化,为教师节省了大量的备课时间,使其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和引导,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有效性。对于学生来说,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与他们成长规律和发展特征相吻合,利用一个个精彩生动的小视频,或是几张色彩斑斓的图片,能够迅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意识,促进学习效率与学习能力的有效提高。由此可见,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可以加快教学理念改革的进程,赋予课堂新的活力与生机,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中掌握多种多样的音乐知识,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与创造能力,发展音乐素养。二、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小学音乐课堂的重要性(一)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代化教学是指利用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教学方式,由于现代化信息技术将打通了视觉、听觉甚至触觉的融合通道,能够展现出更加生动立体的事物形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助于学生更加准确、直观地理解学习内容。音乐是一门声音艺术,因此音乐教学的重点不应仅仅包含课本上关于音符或五线谱等的理论知识,还应包括乐器弹奏和歌曲演唱等具有实质性内容的教学。这决定了音乐课堂需要引入大量的音乐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小学音乐课堂上的运用□山东省青岛市胶州第二实验小学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第二实验小学 张 张 蕾Jingyan评析经验Pingxi177万方数据

 PARENTS 2019-09(下)元素,让课堂充斥着动听的音乐旋律。传统的音乐教学可能仅仅是由单一乐器的弹奏或教师个人示范演唱完成的,教学内容缺乏丰富性。而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音乐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更加多样化的音乐形式和内容,有助于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小学生活泼好动,对于学习的专注度和持久力不足,积极开展现代化音乐教学也有助于迎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让小学生真正爱上音乐课堂。(二)丰富音乐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多采用理论知识讲解—乐器弹奏 — —教师教唱的教学步骤和方法,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主体性,不利于学生真正体会到音乐之美。现代化教学手段都够将对视听感官的刺激融为一体,音乐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关的音乐视频或让学生通过音乐学习软件等更好地融入音乐课堂学习,学生将能够感知到更加丰富多彩的音乐学习内容、体验到更多种类的音乐学习形式。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在进行乐器教学时为学生展示不同乐器的演奏片段,在此种展示方式下,学生对于不同乐器的演奏方法、使用技巧、发音特色等能够产生更加直观和具体的认知。(三)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音乐的机会在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影响下,不少学生家长为了让自家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在正常的校内学习活动结束后往往还会带学生参加各类课程的补习班,大大加重了小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小学生课外的闲暇时间均被大量的试题占满,这极不利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小学生对音乐的接触和学习多来自于音乐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小学生接触音乐的机会相对贫乏。而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音乐教师可以打破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接触音乐、了解音乐、积极参与到音乐学习过程中来,这有利于极大地丰富小学生的音乐认知,帮助学生在与各类音乐的频繁接触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四)将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改变当下,尽管教育部门多次提出教学改革的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部分教师传统教学理念根深蒂固,无法进行有效转变,依然使用灌输式、填鸭式等教学方法进行授课,使轻松、愉悦的音乐课堂变得毫无生机,学生的学习兴致不高,无法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从而降低了课堂教学质量与有效性。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与实施,能够逐渐改变教师的教学思想,使其意识到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将根深蒂固的教学理念连根拔起,主动学习现代化教学手段中的相关内容,并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应用与实施。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可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与有效性的提高,使生动、活泼的音乐课堂重新回到学生的面前。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小学音乐课堂上的运用(一)多媒体设备的使用1.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音乐教学情境。随着现代化教育进程的不断加快,多媒体设备逐渐成为了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必备工具。利用多媒体设备,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更多的视听资料,帮助学生对事物和观念等形成更具象的认知。音乐教学是一门需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听觉感官能力的科目,小学音乐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技术设备等,让音乐教学的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例如,小学音乐教师在教授电影《城南旧事》主题曲《送别》这首歌曲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为带领学生走进歌曲描绘的动人情景中。既然《城南旧事》电影选择了《送别》这首歌曲作为电影的主题曲,正是说明该首歌曲描绘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等都电影的主题相符合。因此,音乐教师可以在备课时将电影的部分经典片段或与歌曲结合较紧密的场景截取下来,在课程导入环节为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悟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接着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学习该首歌曲的演唱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演唱挖掘歌曲中隐藏的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待学生初步学会该歌曲的旋律和演唱技巧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由少儿合唱团演唱该歌曲的相关视频,让学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演唱准确度,并加深对于歌曲意境的体会。此外,由于《送别》的歌词原本就是一首诗作,因此教师在进行相关教学时,可以为学生播放由著名朗诵家朗读该诗的音频,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歌词的内涵。Jingyan评析经验Pingxi178万方数据

 PARENTS 2019-09(下)2.利用多媒体设备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鉴赏是创造性的形象思维活动,对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思维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多媒体将视与听紧密联系,融声汇色,然后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真实的情境体验,引导他们在聆听的过程中去感知、认知、想象、理解曲目的内涵,促进他们鉴赏能力的提高。例如,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小红帽》教学时,要想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加深他们对音乐主题的理解和认识,可以使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小红帽》的动画片,让学生一边聆听音乐,一边享受动画片带给他们的乐趣。待动画片播放结束后,教师要带领学生学习音乐、歌唱音乐,当他们基本会演唱歌曲时,要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带上小红帽、外婆、大灰狼和猎人的头饰,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表演,在表演过程中还要播放《小红帽》的音乐烘托氛围。这时,学生在充满幻想的童话世界中能够产生不同的联想,与音乐融为一体,用心感受音乐中传递的内容。再如,在《快乐的音乐会》教学中,教师依然可以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音乐会的景象,通过小胡琴、小喇叭、小锣鼓的声音让他们感受小狗、小猫的欣喜之情。在《小溪流水响叮咚》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使用多媒体设备中的Flash让学生感受小溪流动时的场景,然后要让他们闭眼聆听溪水流动时的声音,伴随着叮叮咚咚的响声,他们能够感受到早晨阳光的明媚、晚上月光的轻柔、农民伯伯朴实的笑脸、洗衣姑娘优美的歌声,还能够感受到小溪的美丽与清澈,等等。在这种情景交融的氛围中,学生的鉴赏能力能够得到有效提升。3.利用多媒体设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德国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所以,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学科特点与优势,借助多媒体的力量,对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进行培养。例如,在学习歌曲《新疆是个好地方》时,学生通过对音乐画面及新疆舞蹈的欣赏,会对新疆产生无限向往与憧憬,兴趣斐然。这时,教师要“趁热打铁”,对学生们说:

 “有哪个同学愿意尝试一下,以小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歌曲中的新疆?或是通过自己的理解,用舞蹈的方式表达歌曲中的内容呢?”学生的兴趣会被完全激发出来,有的争当小导游,向大家介绍新疆的骆驼、新疆的哈密瓜、新疆的牛羊、新疆的大草原,等等;具有舞蹈天赋或是对舞蹈喜爱的学生也会用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新疆的喜爱之情。如此一来,既能够巩固学生对歌词的记忆,又能够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进而发展他们的音乐综合素养。再比如,在教学《校园多美好》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将学校不同季节、不同时间段的照片一一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发现校园所具有的多样化魅力,然后,教师要对学生们说:

 “在你的眼中,我们的学校应该是什么样子的?通过欣赏不同的照片,你们有没有看出学校都发生了哪些变化?你们爱不爱自己的校园?请你用音乐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对校园的喜爱之情。”在教师多样化问题的指引下,有的学生用以前学习的歌曲表达自己对校园的喜爱之情;还有的学生在歌词的基础上进行改编,融入自己对校园的喜爱与赞美,等等。这种教学方式的使用,在结合多媒体所具有的优势,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与有效性,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二)利用“微课”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微课”是一种针对课程重点或难点制作的内容精短的视频课程教学手段, “微课”的推行有助于学生突破进行课堂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并不断加深对于课程中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微课”是一种典型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积极使用微课教学,不仅有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获得知识的真正理解。小学音乐教师也可以积极使用“微课”教学手段,针对学生在音乐课堂学习上存在的疑问等制作相关的精彩视频,让学生通过对视频的观看理解更好地掌握课堂学习内容。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猫虎歌》的音乐知识时 ,可以针对该歌曲中“反复跳跃记号”的知识制作Jingyan评析经验Pingxi179万方数据

 PARENTS 2019-09(下)相关的微视频,在视频中为学生讲解该知识的具体概念,然后在结合《猫虎歌》,按照“反复跳跃记号”的概念,为学生进行示范演唱,让学生更直观地体会到该音乐记号的具体作用,帮助学生在日后遇到相同的音乐记号时也能够按照教师的演唱方法对歌曲进行正确地演唱。又如教师在讲解“声音的渐强和渐弱”知识时,可以通过在视频中为学生敲击不同的打击乐器如小鼓、木鱼、三角铁、响板等帮助学生理解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等特征。音乐教师可以将微视频发送到班级学生组建的学习微信群中,让学生在课下观看学习,然后鼓励学生在课上和教师积极交流学习成果。再如,学生在学习《草原就是我的家》时,除了要让学生掌握歌词内容,跟着节奏唱出歌曲外,还要教会他们简单的藏族舞蹈。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无法带领学生反复练习舞蹈,所以,教师可以使用“微课”将舞蹈动作,相关要领等内容制作成微视频,将其发送到微信群中,让家长带领学生熟悉舞步,然后在课堂中与学生共同表演,让学生在舞蹈中感受藏族的独特魅力。(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篇八:音乐课堂上“追问”技巧的运用

的课堂追问,有效的课堂教学 胥口中心小学 庄志勇 在互动的课堂中, 教师不仅是一个组织者、 引导者, 同时也是一个“追问者” , 一个智慧的“追问者” 。

 追问, 作为一种提问技巧, 在数学课堂上经常为教师所运用。

 它是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 是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某一问题, 在一问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 穷追不舍, 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 深入理解、 沟通联系。

 它追求的是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个智慧的“追问者” 基于他对教材的解读和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 对教材重点和难点的把握。

 一个智慧的“追问者”

 就是能无疑处生疑, 无疑处质疑, 让学生从无疑处生疑, 无疑处思疑; 一个智慧的“追问者” 看似无所作为, 但点拨、 引导的不着痕迹。

 追问的艺术就是教学的艺术, 就是引导者的艺术。

 教师的恰当的追问能够在学生的心田开出自然而鲜艳的花朵;教师的恰当的追问能够让课堂成为生成智慧天堂。

 一、 在学生发生错误时追问

 一位中国教育家说过:“不露痕迹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 因此, 我把接近无痕的教育视为我的教育追求。

 学生在成长的路上发生错误是非常正常而且是难以避免的。

 学生在探索知识的旅途中, 同样会发生很多错误。

 如果教师能有效指导学生之间互相交流, 激发学生去自我反思, 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教师这样的教学也就充满了智慧。

 案例点击:

 教学《用口诀求商》 的片段。

 (在进行智力大转盘游戏时)

 生 1:

 2÷2=4。

 其他学生:

 不对, 等于 1。

 生 2:

 2÷2=1。

 师:

 究竟哪个答案对呢?

 生(齐):

 等于 1。

 教师追问:

 那为什么他会等于 4 呢?

 生 3:

 我想他可能本来不会, 只是举手, 还没有考虑好。

 师:

 我能看出来, 他已经动过脑筋才举手了。

 生 4:

 他可能在算时想的是二二得四。

 就认为得数是 4 了。

 师:

 对了, 看来我们用口诀求商, 在想乘法口诀时和算乘法时想乘法口诀不太一样。

 教师追问:

 那么, 用口诀求商应该怎样想口诀呢?

 生 5:

 我们应该想, 几乘 2 得 2, 一二得二, 商是 2。

 也就是被除数是口诀的得数。

 学生之所以发生错误, 是因为学生在初次用口诀求商时和用口诀算乘法时发生了混淆。

 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往往就是教学的难点。

 技艺高超的教师在预设时就会对难点有所预料, 并且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法。

 可是, 我要感谢这位出现错误的学生。

 因为, 他的出错是那么自然。

 还因为, 他犯的错, 把教师和学生的目光都聚焦到了这个难点上来。

 在这个前提之下, 教师的有效追问就能化腐朽为神奇。

 教师一两拨千斤的语言, 把那个“迷途的羔羊” 顺利地牵引了回来。

 在这同时, 也带回了可能会犯错的一大批同学。

 二、 学生理解重点处追问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 题目是《探究是画龙, 追问是点睛》。

 我非常赞同这一 论点。

 现在的课堂是互动、 多元的课堂。

 课堂上学生生成的资源此起彼伏。

 教师要能够抓住学生生成的资源, 为我所用。

 教师要用学生的智慧去启发其他学生的智慧。

 教师要把数学课堂变成教师和学生、 学生和学生之间启迪智慧的场所。

 实际上, 许多学生独特的发现往往就是一节课的重点。

 如果教师善于利用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案例点击:

 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的片段。

 课件出示例题:

 王大叔用 18 根 1 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

 有多少 种不同的围法?

 师:

 “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 你能一一例举出来吗?

 (学生自主探索之后, 教师选择学生上台展示思考成果。

 )

 生 1:

 长 8 7 6 5 宽 1 2 3 4 生 2:

  教师追问:

 你认为这两位同学在进行一一例举时有什么不同吗?

 生 1:

 他们一个用列表的方法, 一个用的是画图的方法。

 生 2:

 第一个同学的表格比第 2 个同学的画图有顺序。

 教师追问:

 你认为他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列表的呢?

 生 2:

 他是先从长 8 米考虑, 宽就是 9 减 8, 就是 1 米。

 接着考虑长是 7 米,

 就这样算下去。

 教师追问:

 那你们认为这样有顺序地进行列表有什么好处呢?

 生 3:

 可以考虑全面。

 生 4:

 就不会遗漏。

 生 5:

 还不会重复。

 教师小结:

 看来, 这位同学教会了我们一种非常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就 是用列表的方法进行一一列举。(教师板书课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例举)

 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实际已经体会或者不自觉地运用了一一例 举这样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可是学生的表述是无序, 而且是平均用力的。

 教师如果抓住学生生成的方法中能突出重点的部分加以追问, 这无疑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策略》 这节课中生成的方法很多, 可是教师选择了两种能突出教学重点的方法, 这其中就蕴涵着教师的教育智慧。

 巧妙地点题, 巧妙地处理生成性资源, 追问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三、 学生偏离主题时追问 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资源不一定都是围绕主题的生成。

 虽然新课程强调, 学 生是学习的主人, 但这不代表就能放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

 在学生偏离主题时, 教师追问的语言不仅要保护孩子自主探究的热情, 还要把学生的“偏离” 进行冷处理。

 这需要教师具备比较高超的教学机智。

 案例点击:

 教学《1-6 的乘法口诀表》 的片段。

 师:

 横着观察 1-6 的乘法口诀表, 你有什么发现呢?

 生 1、 每行是按照口诀的顺序, 先是 1 的乘法口诀, 再是 2 的乘法口诀等等。生 2、 每一横行是几的乘法口诀, 这句口诀的第二个数字就是几, 而且这一 行的都相同。

 生 3、 每句口诀第一个数字都比第二个数字小。

 师:

 竖着观察, 你又有什么发现呢?

 生 1、 第几竖行, 开头数字就是几。

 生 2、 开头数字都相同, 第二个数字一个比一个大 1。

 生 3、 第 1 竖行口诀 1 个几就是几。

 生 4:

 我斜着观察也有发现。

 第 1 斜行第 1 个数字和第 2 个数字相同, 而且它们是各个竖行的第 1 句口诀。

 生 5:

 我还有个发现, 但不知道对不对。

 我发现第 1 斜行的得数一个单数,一个双数。

 而第 2 斜行就是全都是双数了。

  教师追问:

 那么有哪些同学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 下课后再把你们的发现告诉我好吗?

 (下课后几名学生和老师讨论)

 生:

 我有发现口诀前面两个数字只要有 1个双数, 得数就全是双数。

 口诀前面两个数字中如全是单数, 得数也是单数。

 师:

 对了, 以后你就会知道, 单数×单数=单数

 单数×双数=双数, 双数×双数=双数。

 你的发现很厉害, 很有深度呦!

 这个环节中, 学生的生成性的发现是非常有价值的。

 可是, 课堂上类似的发现非常多。如果教师都一一进行突出和强化, 无疑会削弱重点和难点处理的分量。课上, 那个学生发现了“第 1 斜行的得数一个单数, 一个双数。

 而第 2 斜行就是全都是双数了。” 这多么了不起呀!

 他才是个二年级学生啊。

 可是如果把这个知识点隐含的所有道理都挖掘透, 甚至是作为全班学生的学习内容, 显然是不现实的。

 它只能是课外知识的引申。

 这样让孩子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会让数学课堂增添无穷的乐趣。

  四、 学生理解参差不齐时追问 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 生成的资源非常丰富。

 有些生成的资源恰恰是教师知 道的正确答案, 而有些是学生探索失败的一个例证。

 可是, 这些对于学生而言都是他探索中不可替代的一个过程。

 教师的追问就要让学生拨开自己看不见的云雾, 在他自己的角度去仰望青天。

 正如一首歌中唱道:

 “给我给我一双慧眼吧!

 ”学生期望有这么一双慧眼。

 那么, 我们教师首先要具备这么一双慧眼。

 案例点击:

 教学《认识图形》 的片段。

  平行四边形和五边形学生。

 都能比较好的理解, 但是六边形出现的状况比较

 多。

 我就搜集了各种情况。

  图 1

  图 2

 图 3

  图 4

  图 5

 教师追问:

 这几位同学分的结果你比较赞同哪一种呢?

 (学生在小组中展开了讨论。)

 生 1:

 我觉得图 2、 图 4 和图 5 是对的。

 教师追问:

 那你们为什么不赞同图 1 和图 3 呢?

 生 2:

 图 1 没有分完。

 因为他没有把六边形全分成三角形, 里面还有个四边形。

 生 3:

 图 3 全分成了三角形。

 但是它不是最少的。

 另外三种只分成了 4 个三角形, 而这副图分成了 6 个三角形。

 太多了。

 教师总结

 是的, 你们通过对比, 自己发现了正确的结果。

 所以, 比较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的方法。

 学生在课堂上对于一个问题的理解已经很清楚地表现在图上。

 在这几个图中, 图 3 就是一种理解发生错误的结果, 图 1 是一种不理解题意的错误。

 生成这两种资源之后, 教师的追问必须要有针对性。

 教师追问“那你们为什么不赞同图1 和图 3 呢? ” 就让学生把目光集中到对正确和错误答案的比较上。

 学生通过比较自然会发现自己的错误, 从而改正自己的错误。

 另外, 教师可以在图 1 的基础上进行加工, 学生没有全分成三角形, 教师可以追问:

 “那我们能否给它加工一下呢? ” 这样, 学生生成的这个资源就会有点石成金的效果了。

 五、 学生理解不全面时追问

  数学是思维的学科。

 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主要是要学习思维的方法。

 课堂上,学生会充满热情的把自己思考的结果告诉老师和同学。

 可是, 由于很多限制, 学生的思考往往是不够全面的。

 这时, 只要教师稍加引导, 学生的发现就非常完美。学生不全面是正常的, 可是教师如果不能把学生生成的不全面的资源加以利用,那将是非常大的资源浪费。

 案例点击:

 教学《用口诀求商》 的片段。

 (小小邮递员环节)

 3÷3=1

  6÷6=1

 6÷1=6

 5÷5=1

  4÷1=4

  4÷4=1

 2÷1=2

 3÷1=3 学生口算后, 让学生当小小邮递员, 把这些信放在两个信箱里。

 结果如下:

 6÷6=1

 6÷1=6

 5÷5=1

 4÷1=4

 4÷4=1

 2÷1=2

  3÷3=1

 3÷1=3 教师追问:

 你们为什么要把这些算式放在一个信箱里呢?

 生 1:

 第一个信箱的得数都是 1。

 而第二个信箱的除数都是 1。

 生 2:

 第一信箱算式的被除数和除数相同, 所以商才会是 1。

 生 3:

 我认为, 一个除法算式的 3 个数中, 只要有两个数相同, 就会有一个数是 1。

 教师追问:

 (板书:

 6÷6=1

 6÷1=6)

 你的意思是, 这三个数中有两个一样, 另外一个数就一定是 1。

 那么如果是 1÷6 呢? 那是不是得数就一定是 6呢?

 生(齐):

 不是。

 师:

 看来要有一个前提, 就是被除数 6 不变的情况下。

 师:

 你很爱动脑筋, 但是以后回答问题考虑要再全面些。

 在这个片段中, 其实老师的两次追问是层层递进的。

 第一次追问:

 “你们为什么要把这些算式放在一个信箱里呢? ”实际上是把学生的目光聚焦到探索算式的规律中去。

 学生发现的规律很有价值。

 但是有一位学生的发现不够全面。

 他说:“一个除法算式的 3 个数中, 只要有两个数相同, 就会有一个数是 1。” 这是他的一种直觉, 而且非常有道理。

 回答时, 他的表述不够全面是因为年龄小, 知识有限。

 可是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第二次追问, 就把学生的发现推向了完整和完美的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 “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 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 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响应的变动。” 教学机智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成就的, 让我们不断实践、 不断反思、 不断总结, 使教学机智从有痕到无痕, 从偶然性到常态性。

推荐访问:音乐课堂上“追问”技巧的运用 追问 技巧 音乐
上一篇:在全市夏季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下一篇:医院廉政文化建设情况汇报10篇

Copyright @ 2013 - 2018 老骥文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老骥文库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1019447号-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