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化解方略9篇

来源:事迹材料 发布时间:2022-09-25 11:00:03 点击:

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化解方略9篇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化解方略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8ZDA034)。作者简介:陈金钊,华东政法大学法律方法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法理学、法律方法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化解方略9篇,供大家参考。

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化解方略9篇

篇一: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化解方略

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18ZDA034)。作者简介:陈金钊,华东政法大学法律方法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法理学、法律方法论。① 龚廷泰:《人的需要、社会主要矛盾与法治保障》,《法学》2018 年第 8 期。用法治推进社会平衡发展———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方式陈金钊(华东政法大学 法律方法研究院,上海 200042)摘要:社会主要矛盾的化解与法治联系起来,就是用法治方式实现社会的平衡发展。法治是化解社会主要矛盾常态的方式。其前提预设是能把社会主要矛盾纳入法律调整,使社会主要矛盾分解为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矛盾。法律关系主体有公权力 (国家、政府等)和私权利 (公民、法人等)主体两种。从法学的角度看,社会主要矛盾可以分解为权力冲突、权力与权利冲突、权利冲突。法治国家建设可以解决权力冲突;法治政府建设可以化解权力与权利之间的矛盾;法治社会建设可以解决权利纠纷。法治中国建设就是在反对权力和权利绝对化过程中实现社会的平衡发展。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 ;法治思维 ;一般法律关系;法治话语中图分类号:D922.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 (2020)05-0189-12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全新阐述,同时开启了以法治为核心的社会治理常态模式。社会主要矛盾的时代转向要求探寻新的化解方式。早在党的十八大期间,社会治理的法治化变革就被列为多次全会的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描绘了 “法治中国”的宏伟蓝图,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了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十八届五中全会更是将 “法治”与 “发展”紧密关联,创造性地提出了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的原则。在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背景下,法治方式成为新时代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首要选择。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破解社会主要矛盾,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必须依靠法治,必须使人的需要体系与法治保障体系协调发展” ① 。然而,依靠法治化解社会主要矛盾并非易事,取决于能否将反映 “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发展”的社会关系纳入法律框架,能否将宏观的社会主要矛盾分解为法律所调整的主体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化解的法治化路径,需要实现政治经济学与法学的理论融和。因为政治经济学使用权力话语、侧重社会架构分析,法学使用权利话语、侧重法律关系分析,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隔阂。对于操作性较强的法治方式的运用来说,由政治经济学主导的社会主要矛盾理论过于抽象笼统。本文试图从权力与权力、权力与权利、权利与权利三组关系出发,通过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法学重构,解决这一理论问题。相应地,本文认为法治有助于恢复权力主体之间、权利主体之间及其相互之间失衡的社会关系,能够通过推进社会平衡发展,有效化解当代社会主要矛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9 8 1

 一、法治是推进社会平衡发展的常态方式社会主要矛盾具备支配性和决定性等固有属性。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主要运用了政治经济学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这一原理揭示了社会有机体的基本面貌和发展动因,①深刻影响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矛盾论》中明确使用了 “主要矛盾”概念,指出 “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② 。1957 年,党中央进一步阐述了 “社会主要矛盾”这一概念,并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并称为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③自此以后,在政治经济学指导下进行的社会主要矛盾分析,成为中国政治决策的基本依据。70 年来的社会主义实践已经充分证明,正确识别社会主要矛盾事关国家建设的根本性问题。“什么时候对主要矛盾的判断比较符合实际,党和国家事业就能保持正确方向,取得伟大成就;什么时候对主要矛盾的判断出现偏差,党和国家事业就会发生这样那样的严重失误。”④但除了识别社会主要矛盾之外,还存在如何判断矛盾性质和矛盾程度,进而相应选择解决方案的问题。社会主要矛盾在性质上可以区分为对抗性矛盾与非对抗性矛盾。其中,对抗性矛盾依其程度的差异,存在三种解决方式:对不可调和的对抗性矛盾,可以用革命斗争的方式解决;对没有达到不可能调和程度的对抗性矛盾,可以用改革和法治方式共同解决;对经过重大改革以后仍然遗留的对抗性矛盾,只能依靠法治方式解决。至于非对抗性矛盾,一般也应用法治方式解决。就此而言,传统政治经济学理论有明显的局限性,缺乏对改革、法治等非对抗性矛盾解决方式的足够重视。1. 革命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处理方式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阶级矛盾始终被视为社会主要矛盾。且 “把社会基本矛盾之间的 ‘平衡’机制,设计为国家政权主导的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活动” ⑤ 。落后的生产关系成为当时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阻碍,而根源恰恰在于当时的阶级矛盾已经达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只有通过革命方式推翻旧的上层建筑,才能重新建立社会平衡。历史地看,中国社会之所以偏好采用革命方式来化解社会主要矛盾,主要是因为深受苏俄革命的影响。“五四运动后,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生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政治文化:中国革命文化。”⑥归根结底,“革命偏好”的形成仍然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传播密切关联。在政治经济学理论中,马克思系统论述了剩余价值学说,使人们看清了不是资本家养活工人,而是工人养活了资本家,资本家的财富来自于对剩余价值的剥夺,工人阶级应当夺回这些本属于自己的财产。革命理论只是进一步提升了无产阶级的觉悟,使他们意识到阶级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要夺回财产首先要夺取权力;当阶级矛盾难以解决、难以调和的时候,就必须依靠暴力革命推翻旧政权,改变上层建筑。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行动,是对既有制度的彻底颠覆。按照亨廷顿的分类,“西方型革命”和 “东方型革命”构成当代人类社会革命的两种基本类型:“西方型革命”以从毁灭0 9 1 社会科学战线·2020 年第 5 期·法理学研究①②③④⑤⑥张龙林、刘燕:《毛泽东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及其当代价值》,《求实》2013 年第 1 期。《毛泽东选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 322 页。赫崇飞、刘歌德、王继辉:《重温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毛泽东思想研究》2014 年第 6 期。刘凯鹏:《马克思社会革命理论的当代启示》,《科学社会主义》2018 年第 4 期。阮青、叶胜红:《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与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科学社会主义》2016 年第 3 期。李康平:《中国革命文化基本理论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 年第 7 期。

 到创设为主线;“东方型革命”则以由创设到替换为脉络。①这种说法并没有厘清东西方革命的根本差异。不论在哪种模式之下,革命后的政权都需要建立政治、社会、经济等制度,否则就无法形成基本的秩序。革命胜利后的中国没有选择西方社会的资本主义制度,明确选择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具体表现为在废除以 《六法全书》为代表的旧法统的同时,把解放区的制度继承下来;借鉴苏联的制度,创建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东方型革命”的特点在于,在成功夺取政权、缓和阶级矛盾之后,长期形成的革命思维却难以扭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这种思维导致大量应该建构的制度没有得到建构,政策代替法律成为社会治理的主要工具。“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思想从党的指导思想进一步上升为国家的政治意识形态,成为我国所有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指导,更是政治学研究的权杖。这就决定了中国政治学的基本特征:注解、引申和运用 ‘总结革命经验的革命理论’。”②尽管革命取得了胜利,但人们的心理却始终难以摆脱革命冲动与秩序追求之间的紧张。这种紧张迫使人们选择,究竟是用法治维持现有社会的权力结构,还是用革命巩固胜利成果?中国社会选择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这造成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本来,“经济基础概念所指的东西会与上层建筑所指的东西之间发生交叉和重叠。而这两者之间的交叉和重叠又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不同的社会境遇中,其重叠的部分也是完全不同的”③ 。可是在革命思维的主导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二者被完全对立起来,社会主要矛盾被错误认定,忘记了革命是在阶级矛盾达到了不调和程度和时候,才能使用的解决方式。作为化解社会矛盾的剧烈方式,革命是不得已而实施的方案。与革命不同,改革和法治则是适应社会变迁的常态手段。在和平时期,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主要应当依靠改革和法治方式。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稳定的状态下,法治尤其应当成为解决社会矛盾的基本方式。21世纪之初,“中国政治学的研究范式应从以革命理论为轴心转向以建设理论为中心;与此相适应,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应该从宏观性定性分析的思维模式转向宏观与微观相结合”④ 。这里的微观分析,强调的就是用法治实现社会的平衡发展。2. 改革是化解非对抗性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方法一个社会,尽管存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但整体上保持着比较稳定的秩序,没有出现阶级之间、阶层之间的激烈对抗,采用 “天下大乱”的革命方式以期达到 “天下大治”的目标,就不是明智审慎的政治选择。“过犹不及”,此时采用相对温和的改革方式,反而可以实现更加合理的社会调整,避免因社会动荡造成社会矛盾的意外激化。改革与发展成为最近 40年的主题,正是出于这一基本判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中心从阶级斗争向经济建设转变,社会主要矛盾被界定为物质文化需求与社会生产严重不足的矛盾,相应地就将通过改革发展生产确定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方法。“先富论”的改革战略调整了生产关系,解放了生产力,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综合国力的跨越式进步。但是,即便经过多年的改革,体制机制的固有积弊仍未得到彻底清除。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市场体系不健全、国有资产管理缺位等引发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⑤事实上,正是法律制度漏洞和法律实施能力的欠缺,束缚了整个社会的均衡发展。这不仅对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出了要求,而且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出了要求。民主、法治、平等、公正、自由等价值追求,仅依靠经济体制改革无法加以全面解决。1 9 1 用法治推进社会平衡发展①②③④⑤郝文杰:《“战后”西方革命理论研究述评》,《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1 期。王金洪、郭正林:《21 世纪中国政治学的总体性转换———从革命理论到建设理论》,《社会主义研究》1998 年第 1 期。王晓升:《“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二分观献疑———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再思考》,《江苏社会科学》2012 年第 1 期。王金洪、郭正林:《21 世纪中国政治学的总体性转换———从革命理论到建设理论》,《社会主义研究》1998 年第 1 期。白习凤:《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影响》,《马克思主义学刊》2015 年第 2 期。

 因而深化改革必须与法治建设同步开展。首先,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驾护航。在法治比较成熟的国家,改革主要通过修改法律实现。但由于法治建设基础薄弱,我国 20 世纪 80 年代的改革主要不是依靠法律修改,而是依靠调整灵活性较大的政策,这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风险,集中反映为困扰中国社会多年的 “腐败”问题的出现。2008 年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以后,中国的改革更多通过修律的方式进行,注重通过废改部分法律制度缓和社会矛盾。这是付出成本最小而获得收益最多的方式,也是改革进入 “深水区”的必然选择,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决策的恣意性。其次,法治本身就是深化改革的基本目标。改革并不具有天然的必要性,深化改革更加需要充分的理由。在解放生产力的目标基本达成之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成为最重要的改革理由。改革与法治缺一不可,必须通过改革实现法治。①最后,改革涉及权利和权力的再分配,对法律的稳定性和权威性多少存在负面影响。在中外历史上,甚至不乏因改革不慎而引发革命的例证。这就要求改革措施的出台应当非常慎重,重大改革必须于法有据。于法有据的 “法”,不仅指向法律规范,还指向由法律理念、价值、体系等构成的整体性法,也就是融汇了良法和善治理念的现代法治。由法治引领改革,可以把改革潜在的负面影响压缩到最低。脱离法治引领的改革,则可能出现权力或权利的绝对化,造成过度张扬的权力和极端的个人主义。这两种思维和行为方式,正是破坏社会平衡发展的重要原因。有鉴于此,化解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可能仅仅依靠解放生产力和调整生产关系的改革,用法治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生、环境的平衡发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3. 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常态方式是法治改革和法治的重要目标都在于保持社会平衡稳定,避免冲突的爆发。改革只是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特殊方式,法治才是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常态方式。首先,在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领域,所有类型的矛盾都可以运用法治方式进行处理。事实上,只有坚持依靠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才...

篇二: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化解方略

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习近平在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C O N T E N T S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内涵02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实践要求 03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次变化01

 第 一 部 分

 “主要矛盾”的首次提出国际帝国主义整个系统之中巨大的主要的矛盾也日益剧烈起来。资本主义的世界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苏联之间,关系日益险恶;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增长起来;帝国主义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也在日益深入,以至于引起许多直接的武装斗争及武装起义。——1928年6月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决议案》

 ——毛泽东同志1937年8月撰写的《矛盾论》“主要矛盾”的经典论述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的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党的八大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三次变化十一届六中全会十九大

 党的八大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56年9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981年6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党的十九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历史充分说明,党和国家事业能不能顺利发展能否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能否在这个基础上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战略策略紧紧联系

 第 二 部 分

 物质性需要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社会性需要心理性需要

 物质性需要物质性需要或生理性需要,是人类基本的需要或本能需求,是人类第一层次的需要,是人类为满足人体饮食、消化、生殖、皮肤等各部分器官正常活动的需要,也就是人类为满足“求生”“求偶”的需要,亦即涉及人类生物意义上的生存性需要,如食物、衣服、住房和种族繁衍等。

 衣 、食、 住、 行 、婚 、育

 社会性需要社会性需要是在物质性或生理性需要基础上形成的,可以说是第二层次的需要,它包括社会安全、社会保障和社会公正等方面的需要。社会安全需要:一是生命安全,二是财产安全,三是食品安全,四是药品安全,五是空气安全。社会保障需要:一是工作保障的需要,二是教育保障的需要,三是健康保障的需要。社会公正需要:一是希望社会是公平正义的法治社会,二是希望政府是公正、清廉、阳光的政府,三是分配公正,四是干部选拔公正。

 社会安全需要

 社会保障需要

 社会公正需要

 心理性需要心理性需求是体现人与自我或心灵之间关系的需求,是人类第三个层次的需要,它包含两方面:一是 尊重的需求,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两类,内部尊重即自信和自尊,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实力,对未来充满信心;外部尊重即希望自己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二是 自我实现的需求。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求。

 语“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2012年11月15日)“我们要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2017年10月25日)

 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国家安全

 发展不平衡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发展不够平衡,存在“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失衡现象,制约了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发展不充分一些地区、一些领域、一些方面还存在发展不足的问题,发展的任务仍然很重影响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很多,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群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是指东中西不平衡、城市与农村不平衡、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不平衡,甚至城市内部、发达地区内部、一些农村内部也存在不平衡现象。不充分是指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够充分,发达地区相对发达国家仍有不充分之处。

 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东、中、西部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城中村”现象

 北京市朝阳区二环南

 广州石牌村

 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指经济领域的发展一马当先、奇迹频现,政治社会文化领域的发展尚有一定差距,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差距更大。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领域发展固然不充分,经济领域发展仍有不充分之处。

 群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群体不平衡不充分主要是指不同社会群体在共享发展成果方面有差距,建立在良性橄榄型社会结构上的财富公平正义分配格局有待形成。

 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在世界上处于中等偏上行列,绝大部分人已解决温饱问题农村有几千万人口尚未脱贫,城市还有不少困难群众

 第 三 部 分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2015年10月29日,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01020304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人民发展的最终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的战略和政策始终围绕人民以人民为中心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2、坚持新发展理念

 五个面向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 面向未来;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 面向全局;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是 面向自然;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 面向世界;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 面向人民。

 两个没有变决定了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我国发展全过程。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 创新型国家。坚持协调发展理念,促进 区域均衡发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开放发展理念,构建 对外开放新格局。坚持共享发展理念,促进 社会公平正义。在新时代,坚持和落实新发展理念,关键是要把新发展理念作为检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具体要求

 3、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2019年1月23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二、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三、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五、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六、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七、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八、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九、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十、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十一、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十二、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十三、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十四、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十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十六、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谋划改革;三是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深化改革。四是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五是坚持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六是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有机结合。七是坚持蹄疾步稳推进改革。八是坚持以钉钉子精神狠抓改革落实。具体要求

 本讲小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夺取新时代伟大斗争新胜利!

篇三: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化解方略

18 年第 3 期双月刊(总第 172 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正确认识和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特点, 聚焦和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系列问题, 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是执政兴国的战略基石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存在于自然、社会、思维的一切领域中,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矛盾特别是主要矛盾,是推动历史进步、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

 “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

 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 [1]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通过科学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准确判断某个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善于集中力量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是执政党制定治理国家大政方针、 长远战略的重要理论依据。历史也充分证明,立足实际、实事求是,敏锐地抓住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 并自觉围绕主要矛盾来部署党和国家全局工作, 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条成功经验。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牢牢把握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坚决镇压反革命,大力推进土地改革,稳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果。随着土地改革的完成,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1952 年党中央审时度势, 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领导中国人民顺利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1956 年党的八大报告指出:

 “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是根据当时国情作出的正确客观的判断,建国不久,百孔千疮,百废待兴,贫穷落后,要求全党集中精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快速实现工业化,让中国人民摆脱贫困,解决温饱问题,过上好日子。

 遗憾的是,随着反右斗争的扩大,八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改变了八大关于我国主要矛盾的判断, 认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化解方略袁金祥(通州区党委宣传部,江苏通州 226300)[摘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战略基石。

 矛盾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发生的深刻变化,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必然。

 化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坚持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是关键,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主线,增进民生福祉是根本。[关键词]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化解方略[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18)03-0032-05[作者简介]袁金祥,男,高级政工师,《通州社科论坛》执行编辑,江苏省通州区党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文明办主任,研究方向:哲学、政治学。32 - -万方数据

 的矛盾。后来逐渐形成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以致造成“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党和国家为此付出沉痛代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果断地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重新肯定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提法, 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的表述, 明确提出: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 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 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表述不再从国家发展层面讲“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并把八大决议中“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表述改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因为社会需要是相对于社会生产而言的, 社会生产力是相对于生产关系而言的。为了发展社会生产,不仅要大力提高社会生产力, 还包括要改革和完善生产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生产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创造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社会生产既包括生产力,又包括生产关系。

 这两处改动,既反映了国情的某些变化,又使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更精炼、更科学。从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到党的十八大,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一直没有改变。

 从此党和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经过改革开放 40 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二、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必然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这个前提就是: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 [2]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人类历史中最根本、最本质、最普遍的活动, 是生产供给与人的需求之间的矛盾运动,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社会基本矛盾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规定着人类社会发展全过程的本质,并对全过程起着支配作用,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阶级斗争及其最高表现形式的社会革命是这个基本矛盾的反映, 是阶级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其特点、性质和资本主义社会不同,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既相适应又相矛盾,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得到解决。[3]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在某一历史阶段的集中表现,在这个阶段上起领导和决定作用,规定和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事物的主要矛盾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主要矛盾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作为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客观反映的社会主要矛盾,可以随着具体阶段的不同而不同。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主要矛盾。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来看, 矛盾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发生的深刻变化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依据。首先, 我国社会生产水平突飞猛进。

 改革开放40 年来,我国的社会生产水平取得了历史性发展和飞跃,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国内生产总值从 1978 年的 3678.7 亿元,增长到 2017 年的 827122 亿元,稳居世界第二。

 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978 年的 5%左右提高到现在的 15%, 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 30%。

 连续多年保持第一制造大国地位,220 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居世界首位。

 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神舟” 飞船升天、 “蛟龙” 深海探测、天河计算机、量子通信等增色世界科技版图,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引领世界发展潮流。我国长期所处的商品短缺、物质匮乏的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用“落后的社会生产”来概括我国现阶段发展的特征,已不符合客观实际。其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新时代全国人民早已告别贫困,跨越温饱,即将实现全面小康。1978 年我国全年人均 GDP 只有 220 多美元,2017年达到 8836 美元。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 从 1978 年的 343 元和 133 元,提高到 2017 年的 36396 元和 13432 元;恩格尔系数从纪念改革开放 40 周年33 - -万方数据

 2018 年第 3 期双月刊(总第 172 期)1978 年城镇 57.5%、农村 67.7%的高位,下降为2017 年城镇 28.6%、农村 31.2%,全国城乡为29.3%,进入了联合国划分的 20%—30%的富足区间。

 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方面是需要的层次提升,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物质需要上不再满足于低层次的“吃饱” “穿暖”,而更追求“吃好” “穿美”;文化需要上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视觉享受”,而更追求“心智愉悦”。人们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另一方面,需要的内涵扩展,从基本需要转向发展需要。

 人们对服务消费、个性化消费等物质需要更加丰富多样,对人性尊重、价值实现等精神文化需要日趋旺盛, 对扩大政治参与和当家作主的政治需要明显增强,对社会保障、生态环境、权益维护、公平正义等社会公共需要快速增长。

 这表明,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越来越强烈。再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凸显。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但依然存在一些制约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因素,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所谓发展不平衡, 主要指经济社会体系结构不合理,制约了生产率的全面提升。一是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不平衡。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发展过快,大量金融资本资金脱实向虚,涌向了房地产行业,实体经济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2017 年末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国 GDP 的比例为 7.95%,超过美国、日本等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给实体经济运行带来不利影响。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

 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和民生幸福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城镇化率已达 65.9%,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而中西部仅为 52.8%和 50.2%。

 三是城乡发展不平衡。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的 2.7 倍。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远远滞后于城市。

 还有4300 多万农村贫困人口。

 四是经济与民生发展不平衡。看病难、看病贵、择校难、上学贵、养老难、养老贵等问题,仍然是人民群众的切身之痛。五是经济与生态发展不平衡。大气、水、土壤污染挑战严重,生态受损形势严峻,2017 年全国 338 个地级以上城市,仅有四分之一空气质量达标。所谓发展不充分,主要指总量和水平不够。一方面,我国是制造大国和出口大国,但主要是低端产品和技术,科技含量高、质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并不多,同时大量的核心技术、高端产品还依赖于进口。人民群众相当多的高层次消费需求得不到有效供给,不得不通过境外消费得到满足。

 另一方面,发展水平特别是人均水平同世界先进国家还有不小距离。

 2017 年我国人均 GDP 排名世界 70 位,仅为美国的 15.8%、英国的 19.3%、德国的 21.7%、法国的23.8%、日本的 27.5%。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供给与需求正在发生着此消彼长的变化,需求的内容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供给能力的特征由“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化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量变到一定程度便发生质变,社会主要矛盾便发生了转化。三、化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方略(一)坚持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是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有效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首先要对我国基本国情和国际地位保持清醒头脑。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没有改变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但其基本运动方式没有变,仍然是“发展”与“需要”之间的矛盾,解决途径仍然是通过“发展”满足“需要”。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我们要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不懈地以发展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

 新发展理念蕴含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取向和功能。

 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必须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解决发展不充分问题需贯彻落实创新和开放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发展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动力由投资驱动、 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也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发展质量, 实现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变。

 发挥科技领跑领域的开拓引领作用,实现并跑领域的赶超跨越,补齐34 - -万方数据

 跟跑领域中的短板,建设科技强国,为解决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提供动力和科技支撑。“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

 进一步深化开放发展,逐步从出口鼓励和引进外资转到出口与进口并重, 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信息互通,这种全方位升级的我国开放型经济, 是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解决发展不充分问题的重要途径。解决不平衡发展问题必须贯彻落实协调、 绿色和共享发展理念。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坚持协调发展, 就是着眼于解决城乡之间、 区域之间、 经济社会之间以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篇四: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化解方略

决策咨询))2o13 年 -第 6期 当前我国社会矛盾及其化解 赵毅 摘剧变迁, 社会矛盾 日趋复杂, 涉及到政治领域、 经济领域 、 文化领域等。从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 社情民意调 查机制、 矛盾化解政府治理机制 , 完善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 , 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等方面人手, 化解社会矛盾 , 促进社 会进步和社会稳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新时期; 社会矛盾; 化解机制 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 体制转轨、 矛盾凸显时期 ,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 利益的日益分化和社会的急 一、新时期我国社会矛盾的特点 当前 ,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机 遇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 , 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 分繁重 , 社会矛盾呈现主体 的多元化 、 客体的复杂 化、 冲突的群体化、 矛盾博弈政治化等特征。

 (一)矛盾主体的多元化 当今社会 , 已经形成 了利益 主体 多样化 的格 局。利益主体 表现为个 人利益 主体 、 家庭利 益主 体 、 集体和集团利益主体 、 国家利益主体 、 全人类利 益主体五个层次。由于错综复杂的利益主体层次 ,

 从而带来了利益 主体价值观 的复杂性和主体 间的 利益矛盾 冲突 , 矛盾 纠纷 的主体 呈现 出多元 化特 征。过去 , 社会矛盾的主体大多是农 民、 下 岗职工 和城和镇 居 民。现在, 则逐 步扩大 到大 中专毕业 生 、 企业工人 、 军转 干部 、 专业技术人员 、 个体从业 人员等。另 外 , 随着产业结 构和所 有制结 构的调 整 , 我 国社会原有的工人 、 农 民和知识分子组成 的 相对单一 的结构被新出现诸如私营企业主 、 中介组 织的从业人员 、 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 阶层所打破。

 随着新的社会阶层在社会利益分配和资源的占有、

 使用 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 与其他社会阶层 的矛盾与 冲突也就越来越不容忽视。这就使得现 阶段人 民 内部矛盾主体 , 逐渐由相对单一朝多元方向发展 。

 (二)矛盾客体的复杂化 尽管人民内部矛盾从总体上说 , 是在人民利益 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 但具体矛盾的成因却是纷 繁复杂的, 特别是对于一些突发性 的群体性事件 ,

 存在诸 多不确定因素的客体 , 如果掌握不好 时机 ,

 处理不当, 就会造成很大的被动。如贵州瓮安 的“6 ·28”事件发生的原因基 于政府 和相职能关部 门对 当地黑恶势力和帮派实施打击力度不够 , 年发刑事 案件破案率较低 , 群众积怨深; 也 因为当地在经济 社会发展建设 中面临种种复杂矛盾。城镇改造拆 迁 、 水库移民搬迁 、 国企改制 、 煤炭和磷矿等矿权纠 纷等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 , 而相关部门在化解过程 中, 不能满足群 众合 理的利益诉求。同时, 当地有 少部分党政干部危机意识 缺乏 , 党性 和正气缺乏 ,

 甚至 自甘充当黑恶势力 的“保护伞” , 彻底失去 了人 民的信任, 导致 了干群关系紧张 , 使矛盾纠纷客体 的复杂化, 由一起普通的刑事案件激化和转化成一 起震惊全国的典型群体性事件。

 (三)矛盾冲突的群体化 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进程中, 利益趋向 将会使存在一定 的差异 的利益群体之间进一步产 生群 际问的摩擦 、 冲突和矛盾 , 造成群际间利益关 系分配的不平衡和心态不平衡 , 从而形成复杂 的群 际关系和群体矛盾。改革开放加速了不同利益群 体的形成, 如农民工群体、 职业白领群体、 企业家群 体等。同一利益群体之 间逐步形成 了一些 共同的 利益诉求和观念意识 , 不 同利益群体之间利益和观 作者简介:

 赵毅(1983一) , 男, 河南南阳人, 法学硕士 , 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办公室讲师。主要研究方向: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57

 《 决策咨询> >2o1 3 年 ·第 6期 念差异逐步拉大 , 这就必然引起群体之 间的矛盾 ,

 旦 冲突发生, 或某一政策 、 事件触动了某一个群 体的利益 , 就容易演变为群体性事件。近几年法院 受理的“连环案”大批涌现 , 少则几十宗 、 上百宗 , 多 的甚至达近千宗。中国社会科 学院近 日发布 2013 年《 社会蓝皮书》 指 出, 据全 国总工会 统计 , 2012 年 18月 , 全国共发生围绕工资纠纷的规模在百人以上 的集体停工事件 120 多起 , 发生在 1 9 个 省、 规模在 30人 以上的 270 多起 。群体性事件频发 , 已引起多 方关注。

 (IN)矛盾博弈政治化 转型期以前的矛盾表现相对平稳有序 , 社会转 型期间 由于要破解的体制难题的复杂性 、 艰 巨性 ,

 加上摸着石头过河难以避免的失误 , 突发矛盾 明显 增加 。在这一增量中 , 绝大多数的社会矛盾和冲突 是一种利益的矛盾和冲突, 应该当做一个利益的问 题去处理 。然而在部分群体性事件中, 当官民之间 双方都会公开宣称不带有任何政治含义 , 且只归结 为利益冲突问题 , 但现实的发展却往往趋于政治化 倾向。相对弱势的一方之所以强调利益 , 是为了 自

 己的表达权能够获得体制性的认可 ; 相对强势的一 方强调利益而不突出政治, 更多的是来 自于实际施 政中屡试不爽 的“花钱摆平” 的经验。当双方利益 博弈都超出了彼此能容忍的限度之后 , 相对弱势 的 方需要用政治性观念来提高 自己行动的合法性 ,

 而将 问题与社会转型期间的反腐败 、 人权保障、 行 政透明等政治问题相挂 钩。各利益群体之 问的利 益博弈就政治化 了。

 一一二、 新时期我国社会矛盾 的成因分析 (一)民主法治不健全 完善法律体系既包括填补法律的空 白和缺失 ,

 同时使人们懂法 、 知法和守法 , 以法律为武器保护 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 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和 氛围。

 目前 我国的法制建设虽然取得 了长足 的进 步 , 但是我们的立法工作还不能够完全满足社会变 革的需要 , 人们普遍认为当前社会矛盾层 出不穷 的 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于法制的不健全不完善 , 该有 的法律没有 , 该规范的没有 明文规范 , 致使很多案 例“无法可依” ,出现许多漏洞和空 白, 有人钻了法 律 的空子 , 违法者不能受到应有惩处 , 民意难 以表 一58 现 , 造成 民怨甚重。如 2009 年 1月《 人民 日报》 与人 民网联合推出的一份社情 民意渠道畅通调查显示 :

 截至调查结束, 共有 7Il2 名网友通过网络参与调 查 , 其中 95. 8%的网友认为民意渠道“不通畅”。过 半网友反映“ 邮件石沉大海 , 电话也很难 打通” , 超 过 40%多的网友遭遇过“相关部门相互推诿” 。政 府社情民意通道不畅通 , 沟通渠道形同虚设 。正是 民主法治不够健全 , 公民的知情权 、 表达权得不到 切实保 障, 百姓和政府交流的渠道不畅 , 老百姓合 理诉求无法满足, 致使波及面较广的群体性事件一 场场地爆发。

 (二)社会矛盾化解体制不完善 在新的时期 , 中国的社会结构正发生深刻的变 迁 , 分配不公 、 两极分化 、 弱势群体或贫困人 口等影 响社会秩序稳定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 社会 矛盾 日益错综复杂, 如果不能有效化解各种层面展 现出来的社会矛盾 , 不仅难以维持稳定的社会生活 秩序 , 而且对快 速发展的市场经济 、 平稳运行 的政 治体制和持续繁荣的文化局面, 也会构成直接干扰 或严重威胁。例如从 2010 年 3 月起福建 、 广西 、 广 东 、 江苏 、 山东和陕西等省份接连发生 6 起令人怵 目惊心的校园凶案 , 手段之残忍, 后果之严重 , 引起 社会各界 的强烈震撼。这几起校 园凶案 向政府和 社会各界发出了严重警示 , 当前我们应 当集中及早 化解那些严重威胁社会生活秩序的社会矛盾 , 社会 相关管理机构 和公安保卫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各种 机制体制 , 加大力度去发现和化解那些给人民群众 生命财产构成危害 、 对社会秩序构成严重威胁 的风 险型社会矛盾。

 (三)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造成社会矛盾错 综复杂 在任何社会中, 经济上的共同利益都是社会 团 结的基础, 这种共同利益越多、 越被人们普遍认识 ,

 就越能够促进人们的社会 团结 , 形成维护社会稳定 的共同愿 望。随着 改革发展 的不断深化 和利益格 局的不断调整, 利益主体多元化 、 利益关系多样化 、

 利益诉求复杂化 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加之当前很 多地方政府在推进城市化 、 工业化进程中, 承担着 土地征用 、 房屋拆迁 、 流动人 口管理等大量繁重任 务, 引发一些新 的矛盾和不稳定 因素 , 致使相当一 些人感觉到相互之间已经没有多少共同利益可言

 《 决策咨询) 2o13年 ·第 6 期 了。利益主体多元化 、 利益诉求多样化趋势越来越 明显 , 冲突就会转化为尖锐 的矛盾 , 当社会矛盾叠 加累积达到社会发展可容忍的极 限时 , 就导致 了社 会 出现不稳定状态 , 并成为阻碍社会经济发展 的桎 梏 。

 (四)社会管理的有效性降低导致社会风险 增加 我国正处 于经济社会发展 的战略机遇期 和矛 盾凸显期 ,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 对实现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 的宏伟 目标 , 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有着 重大战略意义 。然而 , 随着经济发展 , 各种社会矛 盾也随之 出现 。农村 土地征用、 城镇房屋拆迁 、 因 劳资关系、 医患纠纷 、 环境污染 、 城市公共服务管理 等问题引发 的社会矛盾 明显增多。2000 年我 国发 生社会 群体性事件 4 万起 , 2005 年上升 为 8. 7 万 起, 2008年、 2009 年都超过了9 万起, 并一直保持上 升势头 , 2010 年达 18 万起 , 2011 年 , 全 国平均天天 发生 500 起群 体性事件。社会 阶层 结构发生 的重 大变化 , 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而 原有的单位管理网络弱化 , 而新 的社会管理网络还 不够健全 , 我们 的城市管理体制和社会 防范机制短 时间内还难以适应管理人 口大规模 的流动 , 社会预 防和处置矛盾的难度 明显加大 , 应对社会风险、 化 解社会矛盾 、 促进社会公 正、 保持社会稳定 的任务 任重而道远。

 (五)城乡收入分配不均 当前 , 我 国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地位得到进 步确立 , 我 国城镇居 民的收入普遍提高 , 人们生 活水平明显改善。但是 , 在发展 中另一种趋势也 明 显起来 , 即我国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和城镇居民收 人两极分化 的程度在加剧。在生产领域 的多种经 济成分引发的矛盾 , 在分配领域 的公平失衡引发 的 矛盾 , 在交换 领域 的部 门和行业之 间引发 的矛盾 ,

 个别行业获得 的超额垄断利润和大多数行业获得 的平均利润构成 了行业之 间的矛盾 , 在消费领域形 成的巨大反 差等等 不平等 的问题 , 引发 了社 会结 构 、 经济成分 、 社会组织形式、 利益分 配方式、 就业 方式等发生很大改变 , 出现了新 的社会 阶层和利益 群体 , 进而成为诱发各种社会 矛盾的重要 因素。收 入差距的扩大导致 中低 收入 的利益群体没有分享 到改革 的成果 , 反而承担了大量 的社会转型代价 ,

 一不仅造成了心理上强烈不平衡感和消极失落心理 ,

 而且对高收入 阶层财 富的获取方式表述 出严重的 怀疑和否定 , 引发了大量社会矛盾。

 三、 新时期我国社会矛盾化解机制 构建新时期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应该 以科学发 展观统领全局 , 采取多种有效措施 , 全 面协调各种 利益主体 关系 , 最终实 现构建 和谐 社会 的宏 伟 目

 标。

 (一)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社情民 意调查机制 是要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重 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机制的突出特点是把维 护社会稳定 的重点放在预防上 , 防止在决策 、 审批 等前端环节 。它能广泛征集 民意、 集 中民智 、 凝 聚 民心 , 推进了决策的科学化, 切实维护了群众利益 ,

 避免因决策失误 、 行 为失 当、 行政不作为等 引发新 的矛盾 , 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 。

 二是要健 全社情 民意调 查机制。只有建立符 合人 民群众利益需求 、 反应群众心声的信息沟通平 台, 建立起覆盖社会各界 、 各层次、 全方位的社情 民 意工作 反映网络 , 才能科学协 调各种关系 , 兼顾不 同方 面群众 的利益 , 维护社会 和谐稳定大局 , 促进 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平稳较快发展。

 三是要加强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工作 的监督 检查 , 全面预防和减少社会不稳定 因素的发生 , 维 护社会稳定 , 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建立健全矛盾化解中的政府治理机制 首先 , 建立健 全灵 敏有效 的社会 治安 防控 机 制 , 在全社会范围内, 整合各种社会力量 ,遏制、 消 除导致犯罪行为发生 的各种社会 因素 ,提高政法 机关遏制犯罪的力量 , 从而提高政法机关综合控制 犯罪 的能力 , 促进社会治安 的 良性循环, 创造和谐 有序的社会环境。

 其次 , 建立健 全利益 表达 和社 会心 理调节机 制 , 给处于不同阶层 的人们提供合理表达 自身利益 的制度性平台, 引导他们以合法理性的方式表达自

 身利益诉求。同时, 要建立完善 的利益表达制度 ,

 使不同群体的利益要求能够顺利有序地进行 , 让他 们能够平等共享发展的成果。

 再次 , 建立健 全突发性 群体事 件应 急处理机 一59

 《 决 策咨询}2013年 ·第 6期 制, 保障社会成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 促进社会稳定 、

 健康 、 和谐运行。

 天水市着眼于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源头性 、 根 本性 、 基础性 问题 , 从 强化领导责任 、 健全工作 机 制 、 加大保障力度着手 , 先后组织开展 了“万名干部 下基层集中排查调处矛盾纠纷” 、 “县市区委书记大 接访”等活动, 有效排查化解 了一大批影响社会 和 谐稳定的矛盾和问题 , 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 良好的环境。

 (三)建立健全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社会...

篇五: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化解方略

类 号  密 级   U D C  编号   \ / ■ 濟 ■  ▼ Y U I V 1 V A 1 V  N O R M A L .  U 1 V I V E R S I T Y  碩 士 耐 死 生 学 隹 办 文  论 文 题 目 ( 中 文 ):

 新 时 代我 国 社 会 主 要 矛 盾  的 转 化 及 化解 路径 研 究  论 文 题 目 ( 英 文 ):

 R e s e a r c h  o n  t h e 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 an d  R e s o l u t i o n  P a t h  o f  Ch i n e s e  S o c i e ty  i n  t h e  N e w E r a 学  院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 专 业 名 称  马 京 思 主 义 基 本 原 理 研 宄 生 姓 名  林龙 学 号1 8 2 3 1 8 0 0 0 9  导 师 姓 名  邱 强 职 称 副 教 授  2 0 2 1 年 6 月 7 日 

 独 创 性 声 明  本 人 声 明 所 呈 交 的 学 位 论 文 是 我 个 人 在 导 师 指 导 下 进  行 的 研 究 工 作 及 取 得 的 研 究 成 果 。

 尽 我 所 知, 除 文 中 已 经 标 明 引 用 的 内 容 外, 本 论 文 不 包 含 任 何 其 他 个 人 或 集 体 已 经 发  表 或 撰 写 过 的 研 究 成 果。

 对 本 文 的 研 究 做 出 贡 献 的 个 人 和 集 体,均 已 在 文 中 以 明 确 方 式 标 明。

 本 人 完 全 意 识 到 本 声 明 的 法 律 后 果 由 本 人 承 担。

 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 名:4右  丨 年6月7曰  学 位 论 文 版 权 使 用 授 权 书  本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完 全 了 解 学 校 有 关 保 留、 使 用 学 位 论文  的 规 定, 即:学 校 有 权 保 留 并 向 国 家有 关 部 门 或 机 构 送 交 论 文 的 复 印 件 和 电 子 版, 允 许 论 文 被 查 阅 和 借 阅。

 本 人 授 权 云  南 师 范 大 学 可 以 将 本 学 位 论 文 的 全 部 或 部 分 内 容 编 入 有 关  数 据 库 进 行检 索, 可 以 采 用 影 印、 缩 印 或扫 描等 复制 手 段 保  存 和 汇 编 本 学 位 论文 。

  学 位论 文 作 者 签 名:t f  <  指 导 教 师 签 名:q  g  丨 年6月7 日  年‘月^  

 m m  摘 要 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进 入 新 时 代 的 重 大 标 志, 即 我 们 国 家 的 社 会 主 要 矛 盾 发  生 了 转 化 , 社 会 主 要 矛 盾 发 生 转 化 的 背 后 具 有一系 列 重 要 的 现 实依 据 和 理 论 依 据。随 着 社 会 不 断 发 展 进 步, 社 会 主 要 矛 盾 也 具 有 不 同 的 表 现 , 以 往 的 旧 矛 盾  孕 育 出 了 新 矛 盾, 而 新 矛 盾 在某 些 程 度 上 也 是 对 旧 矛 盾 的 继 承 和 发 展 , 新 旧 矛  盾 之 间 并非 完 全 割 裂 断 开。

  新 时 代 我 们 国 家 的 社 会 主 要 矛 盾 发 生 转 化 的 内 容、 特 征 及 意 义 都 较 为丰 富 ,  新 时 代 社 会 主 要 矛 盾 的 两 个 主 要 方 面, 即“人 民 日 益 增 长 的 美 好 生 活 需 要”和  “不 平 衡 不充 分 的 发 展”, 在 人 民 需 要 层 面 由 以 往 的“日 益 增 长 的 物 质 文 化 需  要”转 化 为“日 益 增 长 的 美 好 生 活 需 要”, 在 社 会 生 产 方 面 由 以 往 的“落 后 的  社 会 生 产”转 化 为“不 平 衡 不充 分 的 发 展”。

 这 既 反 映 出 我 们 国 家 的 社 会 生 产 水 平 得 到 了 极 大 的 提 高, 也 充 分说 明 了 新 时 代 下 人 民 群 众 的 需 要 已 经 产 生 了 更  高 层次、更 高 质 量 的 要 求。

 深 度 解 析 这一重大 政 治 新 论 断, 要 求 我 们 不 仅 要 掌  握关 于社 会 矛 盾 的 相关 理 论, 还 要 抓 住新 时 代 社 会 主 要 矛 盾 发 生 转 化 的 依 据 ,  以 及 把 握 住 这一社 会 主 要 矛 盾 的 两 个 主 要 方 面, 即“人 民 日 益 增 长 的 美 好 生 活  需 要”和“不 平 衡 不 充 分 的 发 展”。

 进 而 去 找 寻 新 时 代 我 国 社 会 主 要 矛 盾 的 化  解 路径, 摆 脱“不 平 衡 不充 分”的 发 展 困 境, 以 此 来 实 现人 民 群 众 的 美 好 生 活  需 要。

  新 时 代 我 国 社 会 主 要 矛 盾 发 生 的 转 化 是 推 进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伟 大 事  业 的 着 力 点 , 党 的 八 大 、 党 的 十一届 六 中 全 会 以 及 党 的 十 九 大 对 我 国 社 会 主 要  矛 盾 的 科 学判 断 及 把 握, 均 具 有 重 大 现 实 意 义和 理 论 意 义。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进 入 新 的 历 史 方位, 党 的 十九大 对 我 国 社 会 主 要 矛 盾 重 新作 出 了 科 学判 断 , 这  对 未 来 历 史 时期 内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的 伟 大 事 业 产 生 了 长 远 性、 全 局 性 的  重 大 理 论 影 响 及 实践 影 响。

  关 键 词:

 新 时 代 社 会 主 要 矛 盾 不 平 衡 不充 分 人 民 美 好 生 活 需 要  I  

 A b s t r a c t  A b s t r a c t  T h e  m ajo r s y m b o l  o f  s o c i a l i s m  w i t h  C h i n e s e 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e n t e r i n g  a  n e w  e r a  i s  t h a t  t h e  m a i n  s o c i a l 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 i n  o u r  c o u n t r y  h a s  b e e n  t r a n s f o r m e d,  a n d  t h e r e  a r e  a s e r i e s  o f i m p o r t a n t  p r a c t i c a l  b a s e s  b e h i n d  t h e 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 o f  t h e  m ajo r  s o c i a l 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 a n d  t h e o r e t i c a l  b a s i s .  W i t h  t h e  c o n t i n u o u s  d e v e l o p m e n t  a n d  p r o g r e s s  o f  s o c i e t y,  t h e  p ri n c i p a l  s o c i a l 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s  o f  s o c i e t y  a l s o  h a v e  d i ff e r e n t  m a n i f e s t a t i o n s . T h e  p r e v i o u s  o l d 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s  b r e e d  n e w 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s,  a n d t h e n e w 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s a l s o  i nh e r i t  a n d  d e v e l o p  t h e  o l d 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s  t o  s o m e  e x t e n t,  a n d t h e  o l d  a n d  n e w 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s  a r e  n o t  c o m p l e t e l y  s e p a r a t e d .  I n  t h e  n e w  e r a,  t h e  m ai n 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 o f  t h e  c o n t e n t,  c h a r a c t e ri s t i c s  a n d 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 t h e  t w o  m ai n  a s p e c t s  o f  t h e s o c i a l 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 i n  t h e  n e w  e r a,  n a m el y "p e o pl e 's  g r o w i n g  n e e d s  f o r  a  b e tt e r  l i f e" a n d "u n b a l a n c e d  a n d  i n a d e q u a t e  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  t h e  p e o p l e' s  n e e d s  l e v e l f r o m  t h e  p r e v i o u s "g r o wi n g  m a t e r i a l  a n d  c u l t u r a l n e e d s" i n t o "g r o wi n g  n e e d f o r  a  b e tt e r  l i f e", i n s o c i a l p r o d u c t i o n f r o m  t h e  p r e vi o u s "b a c k w a r d  s o c i a l  p r o d u c t i o n" i n t o "u n b a l a n c e d  a n d  i n a d e q u a t e  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i s  n o t  o n l y  r e f l e c t s  t h e  g r e a t  i m p r o v e m e n t  i n  t h e  l e v e l  o f  s o c i a l  p r o d u c ti o n  i n  o u r  c o u n t r y,  b u t  al s o  f u l l y  s h o w s  t h a t  t h e  n e e d s o f  t h e  p e o p l e  i n  t h e  n e w  e r a  h a v e p r o d u c e d  a  h i g h e r  l e v e l  a n d h i g h e r q u a l i t y  r e q u i r e m e n t s  i n  t h e  n e w  e r a .  D e e p  a n a l y s i s  o f  t h i s  m ajo r  n e w  p o l i t i c a l j u d g m e n t ,  r e q ui r e s  t h a t  w e s h o u l d  n o t  o n l y m a s t e r  t h e  r e l e v a n t  t h e o r i e s  o f  s o c i a l 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s,  b u t  al s o  g r a s p  t h e  n e w  e r a  o f  t h e  m a i n 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 a n d  g r a s p  t h e  t w o  m ai n  a s p e c t s  o f  t h e  m a i n 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 o f  t h e  s o c i e t y,  n a m el y, "t h e  p e o p l e's  g r o w i n g  n e e d  f ora  b e tt e r  l i f e"a n d  "u n b a l a n c e d  a n d  i n a d e q u a t e  d e v e l o p m e n t".  T h e n,  w e  wi l l  f i n d  t h e  p a t h  t ore s o l v e  t h e  m a i n 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 i n  C h i n a's  s o c i e t y  i n  t h e  n e w  e r a,  a n d  g e t  ri d  o f  t h e  d e v e l o p m e n t  d i l e mm a  o f "u n b a l a n c e d  a n d  i n a d e q u a t e",  s o a s  t o  r e al i z e  t h e  p e o p l e' s  n e e d s  f o r  a  b e tt e r  l i f e .  T h e 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 o f  t h e  m ajor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s  i n  C h i n a's  s o c i e t y  i n  t h e  n e w  e r a  i s  t h e f o c u s o f p r o m o ti n g  t h e  g r e a t c a u s e  o f  s o c i a l i s m  w i t h  C h i n e s e 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 T h e  s c i e n t i f i c j u d g m e n t  o f  t h e  Ei g h t h  N a t i o n a l C o n g r e s s  o f  t h e  P a r t y,  t h e  Si x t h  I I  

 A b s t r a c t  P l e n a r y  S e s s i o n  o f t h e  E l e v e n t h  C P C  C e n t r a l  C o mm i tt e e  a n d  t h e  1 9 t h  N a t i o n a l  C o n g r e s s  o f  t h e  C o mm u n i s t  P a r t y  o f  C h i n a  a r e  o f  m ajo r  p r a c t i c a l  a n d t h e o r e t i c a l 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  S o c i a l i s m  w i t h  C h i n e s e 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 h a s  e n t e r e d  a  n e w  h i s t o r i c a l  o r i e n t a t i o n .  A n d  t h e  1 9 t h  N a t i o n a l  C o n g r e s s  o f  t h e  C o mm u n i s t  P a r t y  o f  C h i n a  h a s  m a d e  a  n e w  s c i e n t i f i c j u d g m e n t  o n  t h e  m ai n 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 i n  C h i n e s e s o c i e t y,  w hi c h  h a s  h a d a  m ajo r  l o n g- t e r m  a n d  o v e r al l  t h e o r e t i c a l  a n d  p r a c t i c a l  i m p a c t  o n  t h e  g r e a t  c a u s e  o f t h e 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 o f  s o c i a l i s m  w i t h  C h i n e s e 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 i n  t h e  f u t u r e  h i s t o r i c a l p e ri o d .  K e y  w o r d s:

  N e w  E r a M ajo r  S o c i a l 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s  I n a d e q u a t e  B a l a n c e  P e o p l e  N e e d  f o r  a  b e tt e r  l i f e  I I I  

 S M  目 录  触 i  A b s t r a c t  I I  绪 论 1  一、 选 题 背景和 研 究 意 义 1  (一)

 选 题 背 景 1  ( 二 )

 研 宄 意 义 2  二 、国 内 外 研 究 现 状 与 文 献 综 述 3  (一)

 国 外研 宄 现 状 与 文 献综 述 3  ( 二 )

 国 内 研 宄 现 状 与 文 献综 述 4  三 、研 究 思 路 及 方 法 6  (一)

 研 宄 思 路 6  ( 二 )

 研 究 方法 7  四、 研 究 创 新 点 与 不 足 7  (一)

 研 宄 创 新 点 7  ( 二 )

 不 足 之 处 7  第一章 新 时 代 我 国 社 会 主 要矛盾发 生 转化 9  一、 新 中 国 成 立 以 来党 对 我 国 社 会 主 要 矛 盾 的 认 识 不 断 调 整 和 深 化 9  (一)

 党 在 社 会 主 义 过 渡 时 期对 我 国 社 会 主 要 矛 盾 的 认 识 9  ( 二 )

 党 的 八 大 对 我 国 社 会 主 要 矛 盾 的 认 识 1 1  ( 三 )

 党 的 十一 届三 中 全 会 至 十 八 大 对 我 国 社 会 主 要 矛 盾 的 科 学 认 识 1 2  ( 四 )

 党 的 十 九 大 对 我 国 社 会 主 要 矛 盾 的“新 判 断” 1 4  二、 新 时 代 我 国 社 会 主 要 矛 盾 转 化 的 理 论 依 据 1 5  (一)

 马 克 思 主 义 经 典作 家 关 于 社 会 矛 盾 的 理 论 1 5  ( 二 )

 社 会 有 机体 理 论 1 8  ( 三 )

 人 的 需 要 的 历 史性 原 理 1 9  I V  

 S M  三 、新 时 代 我 国 社 会 主 要 矛 盾 转 化 的 现 实依 据 1 9  (一)

 人 民 需 要 发 生 了 转变 1 9  ( 二 )

 发 展 不 平 衡 不 充分 现 状 逐 渐 显 露 2 1  四、 新 时 代 我 国 社 会 主 要 矛 盾 转 化 与 基 本 国 情 、 国 际 地 位 不 变 的 关 系 2 5  (一)

 社 会 主 要 矛 盾“变”与 基 本 国 情“不 变”的 统一 2 5  ( 二 )

 社 会 主 要 矛 盾“变”与 国 际 地 位“不 变”的 统一 2 7  第 二 章 新 时 代 我 国 社 会 主 要矛盾转化 的 内 容、 特 征 及 意 义  2 9  一、 新 时 代 我 国 社 会 主 要 矛 盾 转 化 的 内 容 2 9  (一)

 更 高 要 求 的 物 质 文 化 生 活 需 要 2 9  ( 二 )

 政 治 、 社 会 、 生 态 方 而 的 新 需 要 3 0  ( 三 )

 发 展 不 平 衡 问 题 更 加 突 出 3 1  ( 四 )

 发 展 不 充分 现 状 更 为 凸 显 3 4  二 、新 时 代 我 国 社 会 主 要 矛 盾 转 化 的 特 征 3 6  (一)

 转化 具 有 阶 段性 3 6  ( 二 )

 转化 具 有渐 进 性 3 7  三 、新 时 代 我 国 社 会 主 要 矛 盾 转 化 的 意 义 3 8  (一)

 理 论 意 义 3 8  ( 二 )

 实践 意 义 4 0  第 三 章 新 时 代 我 国 社 会 主 要矛盾 的 化 解路径 4 3  一、 着 力 解 决 新 时 代 社 会 发 展不 平 衡 问 题 4 3  (一)

 深 化供给侧 结 构 性 改 革 以 解 决 供 需 不 平 衡 4 3  ( 二 )

 实 施 乡 村 振 兴 战 略 以 解 决 城 乡 发 展 不 平 衡 4 4  ( 三 )

 实 施 区 域 协 调 发 展 战 略 以 解 决 区 域发 展 不 平 衡 4 4  二、 着 力 解 决 新 时 代 社 会 发 展不充 分 问 题 4 5  (一)

 坚 持 解 放 和 发 展 生 产 力 以 解 决 生 产 力 发 展 不 充分  4 5  ( 二 )

 坚 持 创 新 驱 动 发 展 战 略 以 解 决 经 济 增 长 动 力 不 充分 4 6  ( 三 )

 完善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体 制 以 ...

篇六: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化解方略

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判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矛盾理论,赋予了新的科学内涵。应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必须立足实际,坚定发展方向,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供给侧结构改革,贯穿落实新发展理念,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关键词 社会主要矛盾 原因 对策The Connotation of the Main Social Contradictions in theNew Era and Its Transformation Reasons and Counter-measures // Ren Zhenzhen,Xu Min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made a major judgment on the main socialcontradictions in the new era, which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thebasic Marxist contradiction theory and endowed it with a new sci-entific connotation. In order to cope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major social contradictions in the new era, we must base our-selves on reality, firm development direction, adhere to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adhere to the people-centered developmentthought, adhere to the reform of the supply-side structure, carryout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throughout, promote healthyand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alize the people"sneed for a better life.Key words main social contradictions;reasons;countermeasures1 对社会主要矛盾不同时期的论述矛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畴,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毛泽东同志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矛盾理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37 年在《矛盾论》中首次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1]320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有主次之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存在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反动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矛盾,充分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主要矛盾不再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而是先进的工业国与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中共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82同时,毛泽东同志汲取了苏联社会建设的经验教训,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当时的国情,提出著名的“十大关系”,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矛盾,沿海工业和内陆工业的矛盾等。改革开放初期,1981 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邓小平同志科学地分析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并指出“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54 可见,矛盾的新论述肯定了我国经济发展比较落后这一事实。距离 1981 年首次提出的社会主要矛盾已有 37 年,社会主要矛盾未曾改变,我国现在进入新时代,对社会主要矛盾作了新的科学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4]112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唯物辩证法指出,任何事物都具有质和量,是质和量的统一体,社会主要矛盾只发生量的变化,而不是质的变化,它是在非对抗性社会矛盾性质下的社会主义社会人民不断发展的生活需要和社会供给之间这个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总矛盾的具体体现和阶段特征。辩证地理解社会主要矛盾应把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变”与“两不变”结合起来,社会主要矛盾虽然发展了转变,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没有变,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没有变。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及其转化原因与应对对策任真真 徐 敏*(长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吉林·长春 130032)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871/j.cnki.kjwha.2019.02.020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Total.448February 2019(A)总第 448 期2019年2月(上)作者简介:任真真(1991—),女,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徐敏(1976—),女,本文通讯作者,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及实践研究,联系电话:15804305018,E-mail:463478688@qq.com。45万方数据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前者是“需求方”,后者是“供给方”,社会主要矛盾的本质是“需求方”和“供给方”之间的矛盾。从“需求方”来看,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一生分为不同层次的需要:第一个层次是生理的需要;第二个层次是安全的需要;第三个层次是对归宿感与爱的需要;第四个层次是对尊重的需要,第五个层次是对求知的需要,第六个层次是对审美的需要,最后一个层次是对自我实现的需要,依次从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呈上升趋势。我国已解决了十几亿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和即将步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主要是指需要范围不断扩宽,需要层次不断提升,需要标准不断提高。宽范围体现在:不仅对物质方面的需要,还对民主、法治、公平、环境等非物质方面需要日益增长;多层次体现在:生理、心理、安全、尊重、幸福、自我实现等方面;高标准体现在:在量的基础上更关注质的需要。这说明,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转化为美好生活的需要。从“供给方”看,过去是“落后的社会生产”,而现在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就“生产”和“发展”的含义来看,“生产”不等同于“发展”。“生产”表示社会财富、国民生产总值、国民人均收入等量的增长,即经济增长,满足人民物质方面的需要;而“发展”比“生产”更为全面、更为广泛,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发展,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缓慢,社会生产落后。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科学性可持续性不断增强;供给能力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趋于完善;城乡间的差距、区域间的差距、群体间的差距逐步缩小。但是,还是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4]11 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领域、区域、结构、收入分配方面的不平衡。领域方面,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不平衡;结构方面,农业、工业、服务业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区域方面,东部与中部、西部,南部与北部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上,同一城市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分配不平衡,城市群体与农村群体间的收入分配不平衡。发展不充分,主要体现在经济总量、经济质量、经济效益的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既要加强经济总量的提升,又要加强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升级。3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原因3.1 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根本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长期受到战争的影响,经济基础薄弱,一穷二白,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深刻认识到发展才是硬道理,而发展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此,生产力发展水平得到快速提高,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但经济总量处于低水平,以致于落后的社会生产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 30%,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总量位居第二,经济处于中高速发展,我国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对五年来的成就作了深刻的概述, “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

 [4]8 因此,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提供物质基础。3.2 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直接原因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民的需求具有层次性,在物质文化基本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民的需求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包括物质需要这些客观“硬需要”的全部内容,而且包括“硬需要”衍生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尊严、权利等具有主观色彩的“软需要”。原来的“硬需要”没有消失,并呈现出升级态势。新生的“软需要”则表现为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对共同富裕、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新要求日益增长。“美好生活的需要”涵盖人民群众的综合性需要,是一个宽范围、多层次、高标准的集合体。需求范围的扩大和需求层次的提高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基础。3.3 社会基本矛盾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基本原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科学认识和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规律,能够大大提高生产力的发展,剔除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建立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如,邓小平同志大胆地提出改革开放政策,打破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从而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经济发展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再如,由“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历史发展到每一个阶段,都是科学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提出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科学分析这一历史阶段性特征,充分认识到我国生产力水平还不发达,还存在发展不平衡和发展不充分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这对生教改教法46万方数据

 教改教法产力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应对策略4.1 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把发展当成头等要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并保持中高速增长。但是,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够发达,这决定着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5]54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现今我国最大的实际。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必须把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经济发展要立足于这个最大的实际,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性任务。因为,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建设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提供了基础性力量,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虽然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但是没有强大的经济后盾,其他建设都会成为空中楼阁。4.2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发展取得胜利的根本性保证,也为应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提供了政治保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执政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党的奋斗目标。可见,党的执政理念、宗旨、奋斗目标所体现的都是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目前,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日益突出,这就需要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发展航船定好向、掌好舵。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需注意以下几点:其一,加强党的权威性,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其二,树立“四个意识”,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其三,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其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反对腐败。4.3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国发展的目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人民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理论财富等都是由人民在实践中创造;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衡量发展的根本标尺,维护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指标;体现了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为人民谋求实实在在的利益。目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 “三农”问题是发展的短板,应着力补齐这个短板,促进公平正义,加强社会保障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特别是边远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通过提供公共基础实施、医疗卫生保障、就业、住房、教育等,促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篇七: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化解方略

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其对策曹国芳(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党校,北京 100071 )[中图分类号] 犇26  [文献标识码] 犃  [文章编号] 10068279 ( 2018 )

 03001003从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起,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表述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那么,为什么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会发生如此大的改变呢?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当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重大变化,新时代化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着力方向是什么?下面作出相关分析和阐述。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重大变化及其具体表现社会主要矛盾是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各类社会矛盾中居于支配地位、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起着主导的、支配的、决定的作用的一对矛盾。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客观反映,是判断时代发展状况、社会发展状况的根本依据。在这一对矛盾当中,一方是人民对生活的需求方,另一方是生产和供给方,双方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容及其性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推动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1. 从社会生产方面来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发展实现重大进步,“落后的社会生产”的表述已经不符合实际。社会生产是社会主要矛盾的供给方。“落后的社会生产”的判断及表述,主要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处于短缺经济阶段的状况。但经过改革开放近 40 年的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取得了历史性飞跃,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生产能力极大增强,不仅能生产丰富多样的商品、基本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而且产品大量出口、“中国制造”享誉世界。可以说,新时代我国社会生产力已经有了根本性变化,社会生产能力已基本摆脱了落后状况,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社会生产力是能够基本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较为先进的生产力。今天的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连续多年保持第一制造大国地位,粗钢、煤、发电量、水泥、化肥等 220 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居世界首位,经济增长率、对世界的经济贡献都位居前列,高铁运营总里程、高速公路总里程和港口吞吐量均居世界首位,经济增长率、对世界的经济贡献也都位居前列。这些情况说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长期存在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在社会生产力水平和能力上已是今非昔比,再讲“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2. 从人民对生活的需求方面来说,在整体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基础上,人民生·0 1·20183  理论学习与探索

 活已经有了更多更广更高的需求。人民对生活的需求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另一方。“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判断,主要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之初人民群众面对物质产品短缺、精神生活匮乏而提出来的要求。总的来说,改革开放初期,在物质文化条件相对匮乏的条件下,人们要的是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对于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来说,能够在一定程度和水平上解决基本的衣食住行和文化上的需要,那就是一种比较令人满意的生活。而经过 30 多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整体生活水平相比过去一段时间来说,已实现很大幅度的提高。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绝大部分社会成员对生活需求的范围、内容和层次均已发生重大变化,即不再局限于对基本的甚至较高水平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满足,而是有了更广范围、更多形式、更高层次的需求。当今中国社会人民对生活的需求,不仅包括物质文化需要这些客观性较强的“硬需要”的全部内容,还包括其衍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社会政治权益、自我价值实现等精神属性较强的“软需要”,并且这些“软需要”已日益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和主观情绪感受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社会生产力获得快速发展、物质文化条件相对丰裕的今天,人民群众不仅对基本的物质文化条件提出了更高要求,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文化生活,也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权利、安全等社会政治条件提出了更高要求,期盼有更好的权利、利益表达和维护机制以及更自由的精神生活空间。这样,一方面,既有的物质文化“硬需要”没有消失,并呈现逐渐升级态势;另一方面,新生的政治、权利意识等“软需要”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又越来越突出、分量越来越重,使得人民群众对生活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因此,就总体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人民群众对生活的需求在内容上丰富多彩、富于变化,在层次上高低错落、有序连接,既对物质文化生活的内涵和品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精神生活品质、精神感受和个人发展、个人价值的实现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与过去较为单一的物质文化需要相比,这些需求无论在范围和数量上,还是在层次和品质上,都已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和台阶。基于当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两个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我们能够清楚地觉察到:当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不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二、新时代制约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在物质文化需要日益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广大人民群众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热情日益高涨。但是,由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较为突出的不平衡不充分状况,人们在追求这一生活的过程中不断遇到障碍、遭受阻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虽然已经不是“落后的社会生产”那样一种局面了,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产力发展在总体上依然处于中等水平,一些领域的生产力水平仍然相对落后甚至差距还比较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特征十分明显。1. 发展不平衡,是从发展的范围上也就是横向方面来说的,在经济社会发展上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的不平衡:领域不平衡、区域不平衡、群体不平衡;在全局上体现为文化发展、社会发展、生态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不平衡,主要是文化发展、社会发展、生态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中,领域不平衡是指我国既有达到甚至引领世界先进水平的生产力,也有大量传统的和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既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又存在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区域不平衡是指东中西不平衡、城市与农村不平衡、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不平衡;群体不平衡则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的不同社会群体在共享发展成果方面有差距,建立在良性橄榄型社会结构上的财富公平正义分配格局有待形成。发展不平衡的几种表现中,最突出的是我国·1 1·20183  理论学习与探索

 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贫富差距还很大,很多方面还有不少历史欠账;不同地区、不同阶层能够享受到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也有很大差别。2. 发展不充分,是从发展的纵向方面说的,主要是指整个社会的发展总量尚不丰富、发展程度尚不够高、发展态势尚不够稳固,一些地区、一些领域还存在发展不足的问题,发展的任务仍然很重。在经济发展方面,虽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有长足发展,但就整体来说,除了一些大城市和东南部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外,大部分地区特别是一些老少边穷地区生产力水平还较低,经济发展任务依然很重;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此外,我国在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任务也十分繁重,在民生领域、公共服务和生态文明建设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广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机会不均等,社会不公、利益藩篱在一些领域仍然顽固存在。3. 我国在经济社会等方面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造成了社会有效供给的不足,限制了人民群众对较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追求,不同程度地降低了人民群众在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的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同时它也是造成贫富差距拉大和社会不公的一个重要原因,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因此,就总体而言,影响和制约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症结性因素,不是生产的落后和不发达,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具体来说,这一症结性因素,不是一般性物质文化产品供给的不足,而是较为高端的物质文化产品、社会公共产品和良好生态环境供给的欠缺。三、新时代化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着力方向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它既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也反映了我国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矛盾是前进的动力,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从化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着手,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1. 着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新时代中国的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着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方向。为此,要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供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好地统筹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充分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要补齐民生短板,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 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紧密联系、对立统一的,必须下大力气不断予以解决,以顺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这五大建设的协调发展,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创造基础性条件;要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扩大优质增量供给;要实施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城乡差距;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更好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作者系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党校副教授)〔责任编辑:孙晓林〕·2 1·20183  理论学习与探索

篇八: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化解方略

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矛盾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 也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 矛盾具有 普遍性,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  矛盾具有 特殊性,矛盾在发展不同阶段各有其特点  矛盾有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主要矛盾起决定性作用

 关于“矛盾”

 1949年

  1956年

 1978年

  2018年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土地革命之前,是无产阶级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残余

 土地革命之后,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社会主义建设阶段:

 中共八大正确指出主要矛盾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间的矛盾”

 但八届十中全会之后,又重申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的重要性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

 ① ② ③ Q1:

 您是否知晓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

 Q2:

 您是否知晓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内容? Q3:

 您是否理解主要矛盾转化的深层原因?

 请为您现在的生活打一个分数 请问您认为您的生活与您的期望值距离有多大?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群体不平衡 区域不平衡 领域不平衡 1 2 3

 1 2 3 4 发展方式有待充分转变 依法治国有待充分推进 精神文明有待充分提升 社会事业有待充分发展 生态环境有待充分改善 5 机制体制有待充分改革 6

 五大发展理念 3 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路径—— 发展

 撸起袖子加油干

 四个全面

 2 五位一体 1

篇九: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化解方略

Jan. , 2018甘 肃 理 论 学 刊 2018年1月No.1 General 245 Gansu Theory  Research 第1期总第245期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      [收稿日期] 2017 - 11 - 27[作者简介]张莉( 1993 —),女,山西晋中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应对策略张   莉(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摘  要]   改革开放后,新社会阶层的出现使“人民”结构发生了动态分层。进入新时代,人民的需要也在具体历史中发生了变化,即由“物质文化的需要”变为“美好生活的需要”。与此相对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也由“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化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其中,“不平衡”问题更加突出,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参照目标,“不平衡发展”体现在领域、区域、群体这三方面各自发展的不平衡。针对这一变化,本文从三个方面提出应对策略。[关键词]   主要矛盾;人民;需要;发展[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4307 ( 2018 )

 01-0015-05  1956年,党的八大提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要求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 ] 29325年后,十一届六中全会对此进行了重新表述,即“我们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 ] 。这种表述一直沿用到党的十九大之前。它既是对八大会议中主要矛盾内容的概括,也是对当时社会叠加问题的集中反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3 ] 11 这种变化是对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作出的理性与务实的时代判断。无论是十一届六中全会还是党的十九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矛盾一方始终涉及“人民”与“需要”这两个关键词。但随时代发展,两者的具体内涵也因时而变。一、“人民”的动态阶层划分“人民”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人,它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包括各阶层的人民群众。

 1956 年我国在三大改造中完成了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所以,当时的社会阶层主要有工人、农民、手工业者以及知识分子,这是在体现社会主义性质的基础上划分的。改革开放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这为非公有性质企业蓬勃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合法性。私营企业主等新社会群体涌现,原有工人、农民、手工业者、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发生了分化,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人民内部出现了不同的阶层划分。在众多划分方法中,多数人比较认同总体性地位一致方法。这种方法把“人民”划分为五大阶层。第一阶层为: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支配阶层,例如,党政国家机关人员、国企高级领导及高级管理者;第二阶层为:资本所有者阶层,例如,外来资本家、私营企业主、个体企业主、食利阶层;第三阶层为: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主要依靠脑力劳动的从业者,例如,科研工作

 ························································16      者、教师等;第四阶层为:工人、农民;第五阶层为:过渡阶层和边缘化阶层,其中过渡阶层是指学生和普通现役军人,边缘化阶层主要是指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和孤老病残群体。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的内部阶层发生了动态变化。二、人民需要在具体历史中的变化(一)“需要”在具体历史中变化人类自产生以来就有生理和心理需要。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发展条件下,“需要”的具体内涵也不尽相同。从经济学角度来讲,人民的需要属于“需求”层次,与之相对应的是“生产”。马克思主义学派和古典经济学派都认可“生产决定需求”的理论。但是,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认为“需求”是指人的欲望,而马克思认为“需求”是指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 ①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其生产力也承接了该时期的落后状况。正如毛泽东在建国初期所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架拖拉机都不能造。”[ 4 ] 329 在当时国家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人们的当务之急是在这种生产极其落后的社会条件下解决温饱问题。因此,党的八大提出的社会主要矛盾中,人民的需要是指其合理需要,即满足人们生存发展的基本物质资料。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八十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 5 ] 3 。中国早已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实现了总体小康,迎来了我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是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前提和基础。在新时代,人们的需要早已不仅仅局限于物质文化方面,而是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高端化的趋势。因此,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社会主要矛盾中,人民的需要是指人的理性欲望,即人们不断追求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加美好生活的愿望。但与古典经济学派不同的是,这里的理性欲望不是指人的无底线的需求,而是指人有理性、有节制的恰当需要。因此说,人们的需要在具体历史情境中会有具体内容。(二)新时代中人民的需要以前,人民需要对象指向“物质文化”;进入新时代后,人民需要对象指向“美好生活”。从“物质文化”到“美好生活”,这是人民需要变化的最突出表现。就其范围而言,“美好生活的需要”范畴要比“物质文化的需要”范畴更加广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包括对物质、文化的需要,它还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环境、安全等多个方面。“物质文化需要”只能解决人的温饱,维持人的生存。但生活要高于生存,于是人们在饮食、服饰、住房、出行等方面有了更多要求。例如,人们更加注重饮食的营养均衡,服饰的时尚与个性化设计,住房的宽敞舒适,出行的安全便捷,生活日用品的性价比,等等。而“美好生活”又是对“生活”质的规定和更高层次的追求。人们希望国防更加强大,个体遇到危险时国家能保障其安全;盼望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环境山清水秀;期望民主法治更加健全,执法者能不因个人权力、地位的差异而做到公正执法,使每个人的正当合法权益都能得以维护;渴望社会公正,每个人能平等地享受社会资源,等等。就其反映程度而言,“美好生活的需要”能准确反映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现实需要,它具有高度概括性。对于学生群体而言,他们的美好生活是能学有所教,能不因地域差异而平等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对于孤老病残群体而言,他们的美好生活就是能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扶;对于工人、农民、脑力劳动者而言,他们的美好生活是能壮有所用,劳有所得,住有所居,得到更多实实在在的社会发展福利;对资本所有者而言,他们的美好生活是实现资本利益的最大化,与公共资源的支配阶层分享政治权力。从中可以看出,有些阶层对生活的追求早已超出了物质文化需要的层次。这表明,不同阶层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程度有所差别,它也反映着我国发展中的不平衡现象。三、社会矛盾主要方面的变化以前,落后的社会生产使我国物质财富极度匮乏,国家的当务之急便是生产尽可能多的物质资料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它更加注重量的增长。因此,“落后的社会生产”相对于发展总量而言。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使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日俱增,但仍存在多种因素制约着人们美好生活的实现,其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主要因素。把“平衡发展”位于“充分发展”之前,是因为不平衡问题更加突出,并且它制约着各方面的充分发展。因此,“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是相对于发展质量而言。(一)“不平衡发展”的具体表现党的十六大上,我国提出了“全面小康”的奋斗目①在经济较为落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避开了资本主义制度以及可能带来的一系列灾难性后果,同时又充分吸收资本主义的积极文明成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      标。“全面小康”关键在于“全面”,重点和难点也在于“全面”,它指覆盖领域要全面,即是覆盖“五位一体”的全面小康;覆盖区域要全面,即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覆盖人口要全面,即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体人民的小康。以实现全面小康为参照目标,在我国现阶段发展过程,不平衡问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即领域、区域、群体发展不平衡。1.领域发展不平衡的具体表现我国建设遵循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努力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领域的协调均衡发展。因此,领域发展不平衡也集中体现在这几方面。经济领域的不平衡发展主要表现为供给侧与需求侧结构性失衡,即无效低端供给与有效中高端需求不相匹配。传统产业中,我国钢铁、煤炭的产量居世界首位并且出口到其他国家,但与此同时,国内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要的大量优质钢材又要从国外进口。生活领域中,一方面我国国内生产的生活必需品数量繁多,种类齐全,而另一方面,我国游客去境外扫货的报道屡见不鲜。除此之外,库存过多与需求得不到满足之间也存在脱节。在房地产领域,一方面是商品房的待售面积过多且长期积压,而另一方面是“蚁族”、“蜗居”等无房人口拥挤在狭小空间中。政治领域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国内整体局势基本稳定与国外局势小范围的动荡与冲突。我国自建国以来国内局势基本稳定,从未出现过较大的政治抗议以及由暴力冲突引发的社会动乱。但与此同时,我国与周边邻国的摩擦接踵而至。中韩之间的萨德危机、中日之间的钓鱼岛争端、中菲之间的南海纠纷、中印之间的边界冲突等,使我国的周边局势存在小范围波动,但仍在可控范围内。思想文化领域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与实际成效之间的不平衡。一方面是党中央对党员、领导干部的严格要求,另一方面是个别干部的官僚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靡之风盛行;对于普通群众而言,一方面是国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的宣传,以此来教化人民,而另一方面崇洋媚外、历史虚无主义现象仍然存在。社会领域中的不平衡有多方面的表现。教育行业中师资力量流动、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公共基础设施以及资源的配置等方面因地域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等等。生态领域不平衡主要表现在治理和破坏方面。现阶段,我国加大对环境的保护力度,生态环境总体在改善,但局部存在持续不断地恶化,治理速度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的现象。2.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具体表现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整体性而非局部性的不平衡,它包括思想文化、社会建设、公共资源等多个方面,但突出表现在经济领域。区域发展不平衡首先表现在东部与中西部发展不平衡。从生产总值看,据统计,2016年,西部12省市区的GDP总量为156461.13万亿,占到31省市区总量的20.32% ;中部六省区为159113.21万亿,占比为20.67% ;东部地区则以456044.16万亿、占比59.26%,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6 ] 。而从人均可支配收入状况来看,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8万元。上海以54305 元位居第一,北京以 52530 元位居第二,第三名则是 38529元的浙江,第四名是34074元的天津,这些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都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都是地处东部。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排名末尾的省份中贵州、云南、青海、广西等均是西部省份,其中,贵州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5121 元,仅为上海的 27.8%[ 7 ] 。从经济发展总量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状况便可看出,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较大。区域发展不平衡也表现在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方面。

 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8万元,按常住地分,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361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363元,城乡居民之间人均收入差距大约为2.7 倍[ 8 ] 。除此之外,区域发展不平衡还表现在东北老工业基地、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的不平衡。3.群体发展不平衡的具体表现群体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区域性群体的不平衡。一方面,东部地区群体发展水平总体上高于社会平均水平。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制度下,可以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其他地区共同富裕。”[ 9 ] 233在这种“先富带后富”观点的指引下,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以及经济特区的政策优势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使得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群体不仅收入差距逐渐拉大,而且人才的流动、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等因素也使东部地区人口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的资源要胜于中西部地区。另一方面,我国仍有一部分贫困人口处于温饱线以下。国务院扶贫办刘永富主任表示,按照中国的扶贫标准,目前中国还有 14 个连片特困地区, 832 个贫困县, 7000多万贫困人口。这些贫困人口不仅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甚至连温饱都难以解决。贫困地区人口发展水平远低于社会平均水平。(二)“不充分发展”的具体表现

 ························································18      “不平衡”是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实现平衡发展是为释放生产潜力清除障碍,其目的是促进...

推荐访问: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化解方略 主要矛盾 方略 新时代
上一篇:2022年度XX市20xx年重点产业项目建设情况汇报
下一篇:组织生活会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7篇

Copyright @ 2013 - 2018 老骥文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老骥文库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1019447号-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