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非遗”项目为内容的高校美育教学8篇

来源:事迹材料 发布时间:2022-09-17 11:00:04 点击:

以“非遗”项目为内容的高校美育教学8篇以“非遗”项目为内容的高校美育教学 130艺术家Theartists“转型”语境下非遗文化介入高校教学改革创新体制研究—以苏州泥塑文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以“非遗”项目为内容的高校美育教学8篇,供大家参考。

以“非遗”项目为内容的高校美育教学8篇

篇一:以“非遗”项目为内容的高校美育教学

0艺术家 The artists“转型”语境下非遗文化介入高校教学改革创新体制研究— 以苏州泥塑文化为例□李凤志 马建梅 蒋 励 李娇娇 常熟理工学院摘

 要: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逐渐深入的背景下,高质量就业发展和构建完善的创业体制是时代对每位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必然要求。本文以苏州泥塑的非遗文化传承创新产业为例,从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创业角度,探索政、校、企协同合作,分析集产、学、研于一体的产业孵化器美育体系的构建。关键词:教学改革;苏州泥塑;传承创新;非遗文化随着中国高校大规模扩招的改革浪潮的到来,高等教育普及化所引发的就业问题正逐步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时代课题。对于大学生就业、创业及其职业成长问题,党和政府有关部门极为关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1] 。据统计,近年来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节节攀升,如何保障数额庞大的大学生有序就业和创业是完善国民教育序列极为重要的一环。科技与创新已成为当下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科技竞争背后是人才竞争,人才竞争背后是教育体系的支撑。面对新时代、新思想、新环境,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和创新体制改革已成为时代的客观要求。因此,在“转型”语境下树立创新教育模式理念,积极培养主体创新意识,是新形势、新时代、新要求等大环境下教育模式和创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当前,结合高校就业质量状况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纵向分析,经济发展模式的蜕变激发了大学生就业的多元化路径选择。“‘自由职业’‘自主创业’‘其他灵活就业’在毕业生就业中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高校毕业生的毕业去向愈加分散化。”多元化就业趋势为终身教育体制的构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本文以苏州泥塑文化为例,就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发展问题,从高校教育创新和创业孵化器的完善两个方面,探讨终身教育体系的实践路径,以期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创新和服务社会的新型高校教学体制的完善提供参考。一、非遗文化理念介入创新教学体系核心的分层架构(一)重视文化创新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在文化体系建设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根铸魂”的思想灵魂,为新时代新青年形成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树立了精神导向。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教育体系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传统文化所构筑的历史底蕴,上承时代精神的文化地标,下启多元文化的视觉生态,对传承文化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苏州泥塑所折射的文学性、艺术性、民俗性和哲学思考,与当下人文传承和科技创新双擎驱动的新时代发展要求不谋而合。传统文化理念的介入,使学生从学科本身认识到其专业性与科学性,也是思想、艺术、科学有机统一的体现。在专业学科领域教育课程下,思想文化的创新培养是实践理论知识背景的根源。(二)强化课程改革实践与时代内涵的结合相较于传统的教学理念,实践性教学对时代内涵的把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传承吴地文化的历史文化瑰宝,以苏州泥塑为代表的艺术文化创新与课程改革实践的要求深度契合。泥塑文化介入教学体系,在学科中体现出的不仅是传统文化形式 ( 手工制作 ) 与吴地文化的风俗气韵,更是对当代语境下苏州泥塑文化“艺术语言”的理解、提炼和创新。在探索泥塑艺术造型、色彩、图案等手法造诣中,深剖当地地理环境、社会民俗,考察当地社会现象与艺术载体环绕产出的文化财富,这也是当代教育摆脱书本教育向实践教育转变的过程。(三)完善课程体系与文化载体的路径艺术设计这一文化传播前沿学科始终与时代步伐紧密联系在一起,其本质是教学目的与教学方式的不断突破和创新。苏州泥塑作为地域文化的艺术经典,在设计教育中,其注重把握学科知识理论基础,重视文化考察实践,培养创新文化素养,使高校学生全面认识并参与到学习中来,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构建学生文化自信心态。面对当前经济变革背景下的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指向出现了自媒体自运营的分支,这是社会的进步,更是时代的要求。而在文化结构并行的道路上,无论是在校教育还是就业创业,高质量高标准的就业问题已经客观地对大学生自身未来规划、社会意识领域、国家使命价值做出了科学、系统的认识。政、校、企一

 艺术教育 Art

 education131体全面大力的扶持促进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不断提高,为高校就业提供了稳固的指向标。二、非遗精神在高校继续教育体系中的文化张力(一)探寻市场导向,调整教学模式作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高校继续教育始终在国民教育序列中发挥着重要力量。高校应追踪就业质量,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导向,内化为教育体系改革的蓝本。以苏州泥塑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产业,其生命力本就依存于市场,消费者的审美喜好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高校将传统文化内化为课程教学体系的基因,依据市场需求导向,通过就业数据分析,反馈现有教育成效,有助于高校调整专业建设的整体目标与思路。高校根据市场需求和政府导向及时调整培养方案,着力培养“知识技能型”人才,以社会发展为导向,明确师资和市场构建的现状、目标、方案与措施,结合地方经济特色、传统文化、国家产业结构以及区域物质经济的需要和产业科技进步的需要,树立彰显地域文化的精品学科和特色专业,突出优势,全面推进和整体优化。(二)追踪就业质量,完善长效教育机制高校应该对毕业五年内的大学生实施就业质量追踪,承续对大学毕业生初入社会的心理关怀,建立长效教育体制,增强毕业生的母校情怀和归属感。高校提供跟踪链条式教育体系,在实际工作中予以毕业生专业支持,推进继续教育。以苏州文化为载体的非遗传统文化成为学校与毕业生沟通交流的纽带。文创工作坊成为继续教育的理想家园,定期培训、指导毕业生,掌握毕业生的实时就业质量水平,构建长效教育体系。高等学校作为国民教育序列的主力军,应发挥其应有的力量。高等学校在校内外创建继续教育平台,承担社会部分继续教育职能,履行服务社会的使命。在服务社会的同时,高校与社会对接,为教育发展和改革提供原始资料积累。通过继续教育及校友平台的创建,完善就业质量跟踪,辅助就业创业指导,这是落实长效教育机制的载体和呈现方式。(三)追踪就业质量,搭建校友互帮共创大平台泥塑文化转型文创生活,在新时代语境下焕发生机活力,成为联系校友的大平台。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从校友信息共享、校友资源对接、校友合作共事及线上线下组织等方面宣传招聘推广,帮助学生在校学习、创新创业、职业规划,建立互帮互助互惠的校友库。同时也为“回馈母校、服务母校”思想落实到现实中提供支持,汇聚校友智慧、情感、资源等各方力量帮助高校建设。在进行毕业生个人及团队就业质量追踪的条件下,高校应引导在校学生将课程学习、专业素养、课外实践与校内校外做好链接,建立广大校友就业、创业的经验共享平台,使校友间互帮互助、共创未来。三、非遗精神是联结政、校、企三位一体美育环境的文化载体(一)硬件设施的搭建高校应构建“学校主导 + 企业支持 + 政府扶持”的“加油站”体系,主动与企业寻求合作,使企业加入大学生实践创新及学生实践基地的构建中,以高校的创新思维为支撑,反哺企业,营造双赢。政府或企业为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器提供必备的基础设施和资金准备,高校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实践性、理论性、创新性人才。(二)软件平台的配套校企合作管理的确立是对“大学生创业园”的优化和改进。高校应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定期举办大赛或展览,让文创走进群众生活中。高校应结合各行业实际与学校专业培养方向,调研和聘请相关技术人员和专家开展讲座,对校企文化共创和教学改良作出相应调整,破解高校、导师、毕业生(创业者)、市场和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难题。建立企业平台管理、学校平台管理、其他社会资源管理的三大协同,为实现人才培养和新一轮科技革命做出完善准备。结

 语在以学科评估为导向的高校教学体系下,学科发展的自觉与科技文化的飞速发展对现有高校教学体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教育部已发布《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文件,大力推行新时代美育工作,以进一步完善高校美育功能。“美育是基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需求的教育形式,是人性的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为代表的传统文脉介入高校教学体系为创新体制的教学改革开辟了新天地。基于非遗这一文化载体,打造产、学、研三位一体的立体育人模式和行业发展平台,有助于打破传统高校美育与社会继续教育的壁垒,构建以美育思想为引领的终身教育体系。[参考文献][1] 岳昌君. 扩招十八年 大学生就业十二变[N].中国青年报,2018-05-21(010).基金项目:本文系 2017 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7SJB1400);2018 年常熟理工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课题(CSLGJG2018036) 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李凤志(1983),男,江苏徐州人,哲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公共艺术设计、环境设计研究及教学。马建梅 (1979),女,四川宜宾人,硕士学位,环境设计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环境设计研究及教学。蒋励(1978),女,江苏常熟人,硕士学位,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环境设计研究及教学。李娇娇 (1995),女,河南舞钢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美术理论、艺术教育。

篇二:以“非遗”项目为内容的高校美育教学

21 年第 11 期 · XIAOXUE SHIDAI综 合 天 地 ·课 内 外·65非物质文化进校园是当前教育系统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大量优秀的民间艺术开始逐步走入校园环境中,与教学系统彼此之间相互结合,彼此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入扩充了教学内容,同时也带动了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实践升级,具有现实意义。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的教育背景和重要意义我国教育领域提倡美育最早出现在 20 世纪初,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继承了国外教育家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所提出的“审美教育”观念,提出中国之教育应当以美育来取代原有的宗教教育。但是美育真正进入国内教育体系则是在 1999年。2015 年,国务院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中,针对国内学校美育工作的开展做出了更为全面的要求,在进一步明确新时代美育工作内涵的基础之上,提出了重点发展本地域传统文化艺术、推进地域文化进入校园教育的美育工作发展意见。2020 年,针对美育工作的全面展开,教育部门要求各学校在教育工作开展中应当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内容作为教育资源的全面补充。从美育的重要性视角来看,美育工作的核心目标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在文化软实力产生重要影响的新时代,对于文化之美的理解和认同,更是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学生肩负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未来,更是要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感受文化魅力,认同文化价值,形成文化自信。义务教育阶段美育工作的全面展开和不断深化,便是文化自信导向下的主要教育措施。《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对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运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来开展美术教学创新。在众多资源中,教师要善于发掘并应用地方美术资源,将地方美学文化传统进行保护性开发,因地制宜地利用优势资源开展特色化的美术教学活动。在众多优秀的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化美术资源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是最受关注的。二、在课堂中感受永春纸织画的艺术魅力1.感受永春纸织画的历史传承永春纸织画诞生于福建省闽南地区,为永春县独有的民间文化艺术,传承至今已经超过了一千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 — 感受永春纸织画的艺术魅力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第三实验小学 苏惠范

 XIAOXUE SHIDAI · 2021 年第 11 期百年历史。永春纸织画将手工艺与书画技艺进行相互融合,既体现出传统手工艺的精湛与巧妙,同时也呈现出别具一格的书画艺术风格特色。2011 年,永春纸织画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成为永春县乃至福建省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永春纸织画在历史长河中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多次断续,其中艺人数量的稀少导致永春纸织画正在以十分艰难的生命状态进行着传承和传播。1949年以来,纸织画虽然在当地政府和传承艺人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诞生了黄永源及其弟子周文虎、李志杰、方碧双、方永宗等一批纸织画艺术家,在传承和创新道路上不懈努力,但是受限于艺术家群体人数,社会公众能真正接触到纸织画、了解纸织画艺术魅力的机会仍然较为稀少。为了积极推进纸织画的艺术传承工作,同时响应国家对非遗进校园、非遗进课堂的号召,我校率先开展了关于纸织画非遗文化的课堂教学工作,同时成立校内社团,以社团的形式组织学生开展纸织画的学习观摩等活动项目。截至目前,永春纸织画在我校学生群体中拥有较为广泛的基础,学生群体对纸织画有着较高的热情和喜爱度,我校美育课堂教学逐渐成为义务教育阶段永春纸织画宣传传播的重要“阵地”。2.感受纸织画的文化内涵永春纸织画进入课堂对学生来说,是一次艺术文化的饕餮盛宴,相比于以往的课堂教学,我校的永春纸织画进课堂旨在进行全面的课程系统建设,从永春纸织画的历史传承,到纸织画的艺术创作,再到纸织画鉴赏等,构建起一个体系完整、内容充实、覆盖面广的纸织画教学课程体系。学生在课堂中零距离与纸织画作品、纸织画创作艺人进行接触与交流,形成了对纸织画创作和艺术风貌的深度认知,感受到了纸织画艺术作品深邃悠长的艺术魅力。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直观真实的艺术感知是他们形成艺术审美能力的主要方式。纸织画艺术能在学生心中留存下恒久不灭的艺术印象,更多来源于当地学生对乡土文化的感情以及纸织画本身在内容创作方面坚持的对于古代文化故事、吉祥纹样等美好寓意内容的讲述与传递。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通过观摩纸织画的制作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纸织画作品进行鉴赏,能从三个方面产生对纸织画艺术魅力的情感共鸣。3.享受纸织画的工艺美与情感美首先,形成对于纸织画工艺美的感知。学生在观摩纸织画制作过程中会受到纸织画制作的精细、细致的触动,其中既体现了纸织画艺术家的创作精神,同时也呈现了艺术家的审美情感。其中最为困难的编织过程让学生感受到这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艺术家在编织中收获到了学生惊讶的欢呼。对学生来说,纸织画作品便是一件十分精巧、工序又极为复杂的艺术珍品。其次,对纸织画艺术虚幻美的感知。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情感表达之上的差异体现在中国文化更加含蓄。在美术创作中,中国画更多运用留白的形式留给观者以丰富的空间意识。这一点在纸织画的艺术呈现中被进一步发扬,纸织画不仅还原了中国画创作的诸多留白技法,同时还借助纵横经纬线的交叠,带给人一种明与暗、阴与阳的交互错落之感,使整幅作品处于朦胧凄美的意境之中,对学生的视觉冲击力更强。最后,意蕴之美。闽南地区地处偏远,历来远离政治文化中心,无论是民族习惯还是文化信仰,都有着对自然、清远、隐逸等价值的高度推崇。在纸织画的内容元素中,以宗教仙佛、吉祥富贵为主的内容最为丰富,这些内容不是以讲述宗教观念为目的,仅仅是对文化生活中安逸闲适的生活状况表达一种希冀。对学生来说,在观摩这样的艺术作品时能自然而然地进入吉祥美满、五谷丰登、安稳平和的心境中,感受到纸织画艺术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之,永春纸织画作为历史传承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小学课堂,吸引了学生的高度关注。学生在课堂中既感受到了永春纸织画的历史传承脉络,了解到了纸织画所蕴含的各种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内涵,同时也在直观感受体验过程中,收获了对纸织画艺术品的感动,在工艺美和情感美中深受熏陶,形成了一定的艺术情感。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对学生的全面成长来说意义重大。【备注:本文系泉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 年度课题“永春纸织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探索” (立项批准号 QG1451-210)的研究成果。】·课 内 外· 综 合 天 地66

篇三:以“非遗”项目为内容的高校美育教学

音乐 2020 年第 12 期MODERN MUSIC山 东 高 校 非 遗 茂 腔 美 育 课 程 构 建 研 究耿  琰[摘  要] 为了给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 高校教师要积极进行课程构建。

 在山东高校的教学中, 音乐教师要站到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的高度, 选择茂腔这一非遗载体, 进行美育课程构建研究。

 茂腔与美育课程构建联系在一起具有非凡的意义, 具体表现在: 第一, 茂腔具有的美学元素可以奠定美育课程构建的基础; 第二, 茂腔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成为美育课程实施的形式; 第三, 茂腔的艺术感染力可以成为美育课程评价的重要指标。

 学生作为审美的主体, 引导他们在审美对象中观照自我, 是美育课程构建的基本途径。

 概括并反思研究过程有这样两点认识: 一是美育课程的构建一定要有适当的载体; 二是充分发挥非遗的美学渗透作用, 培养具有艺术素养、 美学眼光的高校学生。[关键词] 非遗; 茂腔; 美育课程; 美育课程构建研究[中图分类号] G642. 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233 (2020) 12-0030-03[收稿日期] 2020-07-07[基金项目] 山东省艺术教育专项课题项目 (YJ201911260)。[作者简介] 耿  琰 (1981—  ), 女, 山东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青岛  266590)    教育的发展依赖于课程, 为了给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在高校教学中, 教师一方面要尊重国家课程, 另一方面又要积极进行课程构建, 只有在实际教学中建构出符合学生需要的课程, 课程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也正因为如此, 在高校教学中, 进行课程建构的研究也就成为每一个学科教师的努力方向。

 笔者作为一名高校音乐教师,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音乐教学对学生的艺术素养养成而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要将这种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就必须进行积极的课程构建。

 在课程构建的过程中, 笔者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下简称非遗) 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最直接的就是高校开设非遗课程的优劣影响着非遗的传播和传承, 影响着高校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意识和文化自信。

 [1] 而作为一名音乐教师, 站到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的高度, 选择恰当的非遗载体, 对于课程的建构而言又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在这样的思路之下, 笔者试图从地方特色入手, 选择笔者所在山东地区的非遗素材, 并将其与课程构建联系在一起, 结果发现 “茂腔” 作为具有山东特色的非遗, 在促进学生美育发展方面能够起到独特的作用, 于是进行了 “山东高校 ‘非遗’ 茂腔美育课程构建研究”, 取得了一些收获。

 现将研究收获做一个整理, 以就教于同行。一、 非遗茂腔美育课程构建研究的意义认识非遗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 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其常常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 民俗活动、 礼仪与节庆、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传统手工艺技能等, 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在现实生活当中,保护、 传承非遗项目, 承继本民族优秀文化精神是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将高校资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 既能推动非遗传承保护工作, 对于音乐教学而言又可弥补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文化缺失的现状 [2] , 可谓是一举两得。

 对于山东高校而言, 选择茂腔这一非遗作为美育课程构建的载体, 应当说具有重要的意义。茂腔是起源于民间、 流行于山东地区尤其是东部地区、被誉为 “胶东之花” 的地方戏曲。

 其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浓郁的地方特色为广大群众尤其是山东群众所喜欢。

 研究表明, 茂腔至今已经走过了近 200 年的时间, 在茂腔这二百年的发展过程中, 大体经历了 “本肘鼓” “冒肘鼓” 和“茂腔” 三个阶段, 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则从最初的男女同腔演变到现在的分角色演唱。

 [3] 对茂腔进行深入地研究可以发现, 其与美育课程构建联系在一起具有非凡的意义,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 茂腔具有的美学元素可以奠定美育课程构建的基础美育通常是指审美教育, 对于高校学生而言, 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基础,但是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无论0 3 0

 是音乐或者其他艺术专业的学生, 还是非艺术专业的学生,他们的审美更多地建立在生活基础之上, 基础教育对学生的审美往往并没有质的提升, 因此在美育课程构建之初,遇到的一个尴尬现实就是: 当教师将茂腔以艺术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时, 学生很难直接感知到它的美, 即使教师跟学生强调这是非遗, 学生也很难将两者联系在一起。

 这对美育课程构建者而言, 一个重要的启发就是如果以茂腔这一非遗元素作为美育课程构建的载体, 那就必须引导学生认识到茂腔的特点, 也就是说教师要将茂腔的美学元素提炼出来, 才能奠定美育课程构建的基础。

 而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非常复杂, 其关键就是培育学生的审美视角。

 事实证明, 当带着审美视角去研究茂腔时, 就会发现很多美学元素, 比如具有浓郁的山东地方特色的方言, 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探究, 去感受其中的美。(二) 茂腔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成为美育课程实施的形式美育课程的构建离不开对课程实施的思考, 课程的实施需要具体的形式, 在研究中笔者发现, 茂腔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为美育课程的实施形式提供有益的思考。

 比如说茂腔通常都是不同角色的对唱, 那么在课程实施的时候就可以考虑以这种角色扮演的方式, 促使学生在实际体验的过程中认识到茂腔的美, 从而实现基于审美课程构建的审美教育。

 《罗衫记》 中有徐继祖与郑月素的对唱, 考虑到高校学生未必有这种专业的唱功, 实际的课程实施当中可以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基础上, 了解不同角色在唱出不同语言时的心理, 然后通过自身的表情、 动作去进行扮演, 这样的实施形式, 可以促进学生对美的认识与理解。(三) 茂腔的艺术感染力可以成为美育课程评价的重要指标如同上面所提到的一样, 绝大多数学生在初次接触到茂腔的时候, 往往并不能产生很直接的美学体验, 而这恰恰可以让教师以艺术感染力作为美育课程评价的指标。

 说得直接一点, 就是看学生在美育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能够从多大程度上理解茂腔的内在美, 以评价学生对茂腔美的认识水平。

 著名茂腔 《罗衫记》 中, 有徐继祖与郑月素这样一段对唱:徐: 住了, 你们是恩爱的夫妻, 你就该跪在船面, 苦苦地哀求才是啊。郑: 大人, 哪有不哀求之理啊?徐: 不要哭, 往下讲……郑: 郑月素跪船面苦苦地哀告, 好歹的哀告个囫囵尸身。

 三九天把我夫抛江落水, 船面上剩下我月素一人。在这里, 徐继祖的理性提问与郑月素的哭诉, 都是值得细细揣摩的, 以一种什么样的理性去提问? 以一种什么样的悲伤去哭诉? 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中, 学生的表现水平就体现着他们所能感受到的艺术感染力, 从而就可以成为一种评价指标。二、 非遗茂腔美育课程构建的实践茂腔作为别具一格的山东非遗, 可以表现出一种独特的美而为学生所感知, 这种对美的感知的过程, 实际上也就是美育课程促进学生审美素养提升的过程。

 作为课程建构的重要思路, 在实践的过程当中探究美育课程构建的科学方式, 是教师的重要选择。

 笔者在实践的过程中注意到,基于审美教育的需要, 让学生与茂腔之间形成更为亲密的认知关系、 解读关系, 以促进学生对茂腔的美学认识, 是实践的基本思路。

 需要认识到的是, 学生作为审美的主体,引导他们在审美对象中观照自我, 是美育课程构建的基本途径。同样如 《罗衫记》 里这样的一段唱词: “家住在直隶涿州郡, 梁平县大宋庄上有俺的家门。

 我公爹苏少保为国忠臣, 婆母娘吃长斋永不动荤……”, 在这样的一段唱词中, “俺的家门” “婆母娘” “吃长斋” 都是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语言, 真正从审美的角度去欣赏这些地方语言, 可以让学生获得美的认识。

 当然这样一个美的认识的过程,还有许多细节需要优化。

 笔者在研究的过程当中, 曾经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研究性学习的任务: 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 描写山东的哪些地区茂腔比较流行, 而在这些地区当中, 又有哪些地方方言与 《罗衫记》 里的唱词存在着相同的地方? 这些地方方言的日常运用语境是什么? 事实证明, 通过这种研究性学习, 可以让学生锁定与茂腔相关的语言 (也就是上一大点当中强调的美学元素) 进行思考。思考的过程就是一个接受审美教育的过程, 审美教育的目标蕴含其中。在实践研究当中, 高校加强审美教育的策略, 既要包括确立审美教育的课程、 教学目标、 教学策略和方法, 同时也可以通过开展校园文化生活等形式进行。

 [4] 如同笔者上面提到的让学生与茂腔直接接触进行角色扮演与理解的方式一样, 大量事实表明,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为学生的审美提供更好的情境, 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设身处地地理解茂腔载体中的人物角色, 尤其是人物角色的内心活动, 并以此去演绎具体的言行。

 这种角色扮演的思路实际上与上面所举的例子有所不同———这也是笔者在实践研究当中采用的比较研究的方式,也就是对于同一内容而言,选择不同的1 3 0耿  琰: 山东高校非遗茂腔美育课程构建研究

 实践思路, 然后去研究审美教育的效果, 从而评价审美课程构建的效果。

 实践表明, 这也是高校审美课程构建的重要选择。在笔者的另一次实践过程中, 笔者选择了 《罗衫记》里的另一段唱词:郑: 深更半夜不识路, 一步一跌把路寻, 一阵腹痛倒在地, 生下我儿一条根。徐: 这条根香在哪里?郑: 大人问起这条根, 好似钢刀扎我的心, 我有心怀抱着我儿去逃难, 徐能打马随后跟, 逃难逃到松树林, 母子二人两离分。徐: 哎呀, 你怎能舍得呀?郑: 大人哪, 亲生的骨肉难以舍, 怎奈我生死关头由不得人。这次实践当中, 笔者没有让学生先观看视频, 而是让学生先阅读这段对话, 思考当时可能的情境, 然后进一步思考, 假如自己扮演这样一个角色, 应当以什么样的语气动作来进行演绎。

 而且这个时候笔者没有只让学生单纯的想象, 更让学生初步进行扮演, 尽管这个时候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语言与动作与经典的名家有着相当大的距离, 但这并不妨碍对学生进行的审美教育, 这是因为在笔者看来,面向高校学生的审美教育, 不应当是一个一蹴而就的 “速成” 过程, 而应当是一个量变基础上的质变过程。

 所谓的量变, 就是不断地探索与积累, 不断的尝试与思考,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积跬步以至千里、 聚小流以成大海。当学生进行了初步的感知与演绎之后, 笔者再将名家的表演视频给学生观看, 让学生比较其中的差别, 并思考为什么在名家唱段当中他们会进行那样的表演。

 从审美教育的角度来看, 这样的一个思考过程, 实际上并不是让学生达到名家那样的表演水平, 而是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当中领略名家的演绎思路, 这种理解与领略的过程, 实际上是审美教育的关键, 自然也就是审美课程构建的关键。

 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所起的应当是 “引导” 作用, 引导的起点是学生的已有认知, 引导的终点是茂腔所蕴藏的艺术美。在这个过程当中, 笔者还注意向学生介绍一些名家的成长过程, 如谈茂腔 《罗衫记》 就不能不谈曾金凤, 其饰演的徐继祖可以说已经成为一个经典形象, 笔者曾经向学生介绍了在进行旧戏改革的过程中, 曾金凤所做的贡献, 也就是唱腔音乐。

 在传统的茂腔唱腔中, 曾经有过曲调单一的不足, 而曾金凤根据男生音域和女腔反调唱腔的基本规律,对唱腔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取得了很好的舞台表演效果。这样的介绍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茂腔的演变, 让学生认识到作为非遗的茂腔, 展现的既有静态的、 不变的主题之美,也有动态演变之美, 如此过程奠定了审美教育的基础。三、 非遗茂腔美育课程构建的反思将非遗素材与审美教育联系在一起, 与美育课程构建联系在一起, 以茂腔作为山东高校美育课程构建研究的载体, 从发扬地方文化、 培育学生审美素养的角度来看, 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概括并反思笔者的研究过程, 笔者有这样两点认识:一是美育课程的构建一定要有适当的载体。

 所谓适当的载体应当有两层含义: 其一, 具有文化性, 其二, 具有促进学生的功能。

 显然, 非遗同时具备这两个特征, 因此也就可以成为美育课程构建的载体。

 以茂腔作为山东高校美育课程构建的载体, 符合当前强调的用传统文化培养高校学生的要求, 在这个过程当中坚持 “口传心授”, 则应当成为美育渗透的基本思路。二是充分发挥非遗的美学渗透作用, 培养具有艺术素养、 美学眼光的高校学生。

 事实上, 非遗课程建设不仅是非遗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需要, 也是高校进行非遗教育传承必须首先面对的问题。

 在美育课程构建研究的过程当中, 教师既需要论证非遗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也需要不断地总结非遗课程建设研究的成绩, 进一步思考非遗课程建设的重大问题, 以研究促进教学, 为非遗校园传承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5]总体而言, 山东高校拥有 “茂腔” 这一非遗素材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音乐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通过美育课程的建构与研究, 去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素养。注释:[1]王莹莹.对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J].教育观察,2019(13):68—72.[2]韩中健,徐元勇.构建主流文化精神中高校" 非遗" 音乐教育模式[J].人民音乐(评论版),2015(11):36—37.[3]单晓杰.茂腔的起源与发展[J].艺术探索,2006(06):9—11,13.[4]叶惠文.浅谈茂腔的艺术特点及传承价值[J].黄河之声,2009(03):24—25.[5]于春秋.审美教育的理念与高校美育课程构建[J].嘉应学院学报,2009(05):93—97.(责任编辑:张洪全)2 3 0当代音乐·2020 年第 12 期

篇四:以“非遗”项目为内容的高校美育教学

东方》2021 年第 2 期 The New OrientNo. 2,2021General No. 2512021 年第 2 期总第 251 期收稿日期 :2021-04-12基金项目 :上海市高职高专文化素养教育研究课题“研学旅行背景下旅游职业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教育体系构建”(项目编号:WHKT201921)。作者简介 :张欣建,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会展与经济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①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 《人民日报》 2017 年 1 月 26 日。摘 要 :在全国各地开展文教结合的背景下,高校应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中传承和教育的融合。在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基础上,在传承基地建设、社团发展、人才培养、课程开发、师资培训、文化氛围打造等方面探索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体系,切实承担起高校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职责和使命,为实现国家文化振兴作出应有的贡献。关键词 :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中图分类号 :G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700X(2021)02-0078-05张欣建构建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体系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厚源泉,是我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从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的战略高度关心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并作出一系列部署。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各项任务要落实到学校等基层单位 ① 。近年来,非遗进校园工作已经在高校得到普遍实施,但在国家文化振兴的背景下,大部分高校引入非遗文化仅作为一种校园文化活动的延伸开展,并没有很好地思考文化与教育的相互影响和融合渗透,也没有从高等教育社会使命的角度去开展非遗文化的传承与教育。这种78

 状况必须得到根本扭转。在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基础上,高校应本着对国家、民族、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充分认识开展非遗传承教育的重要意义,既为我国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作出自己的贡献,同时又要通过非遗传承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一、非遗传承与高校育德的互促关系(一)高校是非遗传承的重要承载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① 。保护和传承非遗,是延续历史文脉、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必然要求,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基础。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育人基地,也是重要的文化阵地,是文化和知识的主要承载体,不仅要传授知识,为社会主义建设育人育才,同时也要承担社会的文化责任,成为民族复兴和文化复兴的中坚力量,用自身的人文精神培育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相对于其他社会组织和机构而言,高校拥有丰富的文化与教育资源,既可以对非遗传承进行智力支持,拓展非遗传承的渠道和平台,同时又可以通过主体教育方式,激发年轻一代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担当意识,学习非遗知识,研究非遗文化,创新非遗在新时代的展现方式,使广大青年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发扬非遗文化的实践中来,成为非遗文化坚定的传承者。(二)非遗传承教育是高校育德的重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② 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肩负着为党为国培养接班人的重大任务,那么立什么样的德以及如何提升育德能力成为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包括非遗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各族人民的独特创造、精神理念、道德规范,具有历久弥新的当代价值,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高校可以深挖文化传承的内在机理,将以非遗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嵌入德育过程,促进新时代文化向个体内在文化的转变。当然,非遗传承与高校德育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高校通过育德目标的实现,能够深植更为广泛的文化传承基础,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最终实现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 ③ 。二、高校开展非遗传承教育的重要原则(一)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与要求任何社会文化都包含了特定的核心价值观,高校开展非遗传承教育同样必须贯彻核心价值观。非遗文化凝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已经融入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的本质。新时代的非遗文化以人民为主体,以实现美好生活为目标,以促进社会进步为主旨,体现了全新的价值观。高校开展非遗传承教育要通过学习和实践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文化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文化教育的方式贯穿到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品行塑造、道德养成的过程中,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① 习近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求是》 2020 年第 8 期。②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彻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 2016 年 12 月 9 日。③ 《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 新中国 70 年巨变的内在逻辑》,《人民日报》 2019 年 7 月 24 日。构建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体系研究79

 《新东方》2021 年第 2 期① 熊晓梅:《坚持立德树人实现“三全育人”》,《光明日报》 2019 年 2 月 14 日。的价值观和远大的理想信念。(二)按照德智体美劳要求全面育人高校开展非遗传承教育要严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按照“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构建高水平的人才教育体系 ① 。高校可以通过非遗传承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通过多样化的非遗文化拓展高校教育体系内的知识、技术、技能和方法。同时,可以利用非遗传承教育的独特优势,在高校教育中协同实现“三全育人”的工作目标,利用德智体美劳的综合训练和学习拓宽高校原有教育维度、丰富原有教育载体、创新原有教育方式,立体化地实现“三全育人”效果。高校要充分挖掘非遗文化资源在育人工作机制中的潜力,让非遗传承教育在育人工作实践中发挥效能,推动新时代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三)坚持和鼓励创新作为非遗传承的重要手段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推动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同样需要创新,只有不断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发展,才能激发文化的生命力和活力,激活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与时俱进地对非遗文化进行创新发展,可以更好地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将其更好地融入社会发展过程中,被新一代的青年人所接受,并赋予其新的内涵,锤炼新的时代主题。高校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场所,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必须坚持把文化创新作为重要手段,通过创新传承来提升文化振兴的实效,通过创新塑造出更丰硕的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化成果。三、高校开展非遗传承教育的方法和路径(一)建设非遗传承基地传承基地是非遗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平台,是文化长远战略的重要阵地,各类传承基地的成熟建设标志着非遗传承活动的深入开展。高校应充分利用产学研的优势,结合学校的自身文化特点,大力建设非遗传承基地。一是立足育人根本,推动教育传承的整体发展。高校在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有着责无旁贷的职责和使命,依托非遗传承基地,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宣传和教育,进而增强广大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和精神共鸣。二是充分利用好自身的科研力量,发挥专业优势与多学科优势,认真做好研究工作,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长效机制。三是利用文化阵地的优势,以传承基地为基础开展文化实践、交流演出、普及教育、特色活动、成果展示等,同时对接中小学美育需求与社区文化建设需求,不断丰富传承机制,整体推进非遗文化推广。(二)培育创新创业类非遗社团在高校中开展非遗传承教育是以高校为场域基础的文化传承方式。高校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社会传承的联结形式,因此高校非遗传承和非遗文化传播可以利用大学生为主的各种承载主体,特别是要依托大学生社团开展在地性传承。结合国家相关政策与制度以及高校实际,大力培育创新类和创业类非遗社团,建设非遗文化传承综合体,利用高校中极具活力的大学生社团拓展非遗文化的生命空间。一方面,高校要加强社团建设,在非遗类创新和创业社团的发展过程中给予制度、政策和资源等方面支持,不断壮大社团力量,促进社团的科学化发展、可持续发展,让大学生以社团形式发展成为非遗80

 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主力军,并使参与其中的社团成员成为受训者和受益者,借助非遗文化内容,拓展学术科研知识、拓宽就业创业渠道。另一方面,可以推动非遗类创新和创业社团对非遗文化和传承教育进行反哺,通过那些成熟的社团和已经通过社团走向社会的文化项目带动非遗文化建设,丰富非遗传承形式和模式,并利用成功案例进行现身说法,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扩大校园非遗传承的力量。社团模式让喜欢的人、愿意参与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参与非遗传承教育,通过身体力行不断扩大传承的源动力,引导其他人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致敬文化传统,建构文化认同。(三)培养非遗文化传承人才普通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的功能,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具有培养高级职业和技能人才的任务。非遗传承和保护是一个系统化的社会工程,需要大量的人才资源来推动这项工作的落实。高校立足于教书育人,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特别是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这一重要战略上,要着眼大局,要有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担当。高校中有很多青年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部分学生对多元化的非遗文化知识有一定了解。对此,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高校教育的引领功能,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非遗文化活动,吸引和引导有兴趣、有潜力的大学生,不断培养他们对非遗知识的深刻认知及对非遗文化的深刻理解,发挥非遗传承和保护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要重视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大专业指导力度,提升专业素养,引导青年学生通过对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的观察,结合市场需求对非遗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创新。高校要发挥自身教育力量雄厚的优势,培育一批新时代相对稳定的非遗传承专业人群。(四)开发非遗相关课程非遗传承与高校教育的融合,非常重要的工作是在学校的课程内容上进行创新开发,在教学方法上作出改进,利用高校的资源优势,坚持“知行合一”原则,既进行相关理论教育以及传授相关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同时又加强实践过程训练和理论的转化应用。首先,课程的开发应以学生为主体,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包括基础知识介绍、理论书籍阅读、多媒体感受等,加强大学生对非遗文化的感知。同时,要加强实践锻炼,通过非遗进校园等文化活动进行现场展示或演示,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和实践,从而对非遗文化有更深入的体验。其次,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和平台,建立非遗课程体系,综合运用各学科和各方面知识,比如旅游美学、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加强课程内容研发。各高校应结合自身特点,选择相应的非遗文化,不断优化课程内容,通过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以及选修课程等,形成一整套的关联性课程体系。最后,非遗社团应该加强与校外非遗文化企业及相关团体的合作建设。一方面,可聘请民间非遗传承人开设实训课程,使学生在情景化教学中将做与学并行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校内外合作,将非遗知识进行总结提炼,并转化为产品,推动“产学研”合作。(五)开展非遗传承师资培训目前,与非遗文化相关的师资力量在高校中所占比例非常有限,而师资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非遗传承教育在师资建设上必须得到重视。具体来说,包括三方面的含义,第一,高校非遗文化传承师资队伍建设,要在延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培训使相关类型的教师队伍结构得以优化和提升,使师资与课程建设实现有效衔接,并加强校内相关教师的行业和企业实践,提升综合能力。第二,建设兼职教师队伍,补充校外非遗文化传承教育的师资力量,可通过聘请非遗文化传承人、构建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体系研究81

 《新东方》2021 年第 2 期① 雒树刚:《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求是》 2018 年第 19 期。文化人、企业人到校兼职任教,解决师资力量不足问题。高校教师侧重于非遗理论教学,而校外兼职师资则侧重于非遗技能教学与实践。第三,利用高校的智力资本,为社会上参与非遗工作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一方面,目前社会上非遗文化传承组织与机构越来越多,有不少企业开始涉及非遗文化传承社会教育,但这些涉及非遗工作的一线人员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需要加强专业培训。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在前期课程开发的基础上,提升师资培训教育功能,通过具有交叉学科性质和理论实践并重的专业培训,为行业、企业、相关机构培训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专业能力较强的人才队伍,为他们开展非遗文化传播以及社会教育提供理论和人才保障。(六)营造非遗传承文化氛围非遗传承既需要有经验的大师和传承者,同时也要有大批的高校青年学生作为新一代传承人,这就需要...

篇五:以“非遗”项目为内容的高校美育教学

21 年 10 月第 10 期(总 235 期)专题与论述融入民间艺术的青少年通识教育实践探索— — 非遗艺术关东葫芦画进校园石红波(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 吉林长春 130000)【 摘要 】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通识馆建设过程中把当地非遗文化 — — 关东葫芦画引入校园 , 引入课堂实践 , 非物质

 文化遗产与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有机地结合 , 重新审视区域文化艺术在青少年通识教育中的影响,突出关东黑土地滋养

 出的非遗文化艺术的教书育人作用 , 在高职校园里挖掘与传承非遗文化艺术的契合点 。【 关键词 】

 非遗文化 ; 通识教育 ; 葫芦画Doi :

 10.3969/j.issn.2095-0101.2021.10.048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2095-0101(2021)10-0111-030 引言关东葫芦画这项非遗艺术以数字形式有效地融

 入高职院校通识课程当中 , 以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艺术通识教育为基础 , 从爱国 、 处世和修身三个

 层次引导青少年学生明辨是非 、 提升青少年学生的审

 美能力及职业素养 , 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 , 也为

 非遗传承与非遗活化在校园内寻觅到新的可行路径 。

 同时根据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规律 , 结合学校专业人才

 培养方案 , 通过非遗文化数字课程及线上相关活动 ,

 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 从而实现促进学生成长发展

 的目的 。1 追根溯源葫芦是一种爬藤植物 , 夏秋开白色花 , 雌雄同株 。

 葫芦的藤可达 15m 长 , 果子长度可以从 10cm 至 lm

 不等 , 最重的可达 lkg 。

 果实的大小形状各不相同 , 有

 棒状 、 瓢状 、 海豚状和壶状等 , 类型的名称亦视果形

 而定 。

 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会把葫芦晒干 , 掏空里面

 的瓢,制作成器物 。

 葫芦这一外形特别的植物 , 对于

 国人有着不一样的情感 , 可以说葫芦全身都是宝 , 葫

 芦的藤蔓 、 叶子可以净化空气 , 果实也就是日常看到

 的葫芦 。收稿日期 :

 2021—06 — 17基金项目 :

 2021 年度吉林省青少年发展研究计划,课题名

 称: 《 融入民间艺术的青少年通识实践探索 — — 以非遗数

 字化资源建设为例 》 , 课题编号 :

 2021jqy-087作者简介 :

 石红波 (1978 - ) , 女 , 吉林长春人 , 讲师 , 硕士

 研究生 , 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之前许多农家习惯在水缸上会放一个葫芦瓢 , 用

 来舀水 , 葫芦还可以做成很多不同形状的实用容器,

 而且葫芦也是我国民间的图腾象征物品 , 葫芦谐音

 “ 福禄 ” ,有着荣华富贵 、 福禄双全的寓意;另外葫芦结

 籽非常多 , 在民间也有多子多福的说法 ; 葫芦的形状

 有很多种 , 大体上是由两个球体组成 , 而据说早期的

 葫芦形状就像梨的样子 。

 两个球体状的葫芦在种植过

 程种产生变异 , 而这种有中间腰身的葫芦更方便手持

 和系绳携带 , 所以得到了进一步推广 。

 中国的传说里

 更是把葫芦神化 , 如铁拐李的葫芦 , 太上老君的葫芦,

 都是神仙法宝 ; 因为葫芦可以作为容器 , 被古代的医

 生用来装药丸或药水 , 用来治病救人,所以赋予葫芦

 除病去灾的功效 , 葫芦也有了 “ 宝葫芦 ” 的美誉 。

 以葫

 芦为题材的传统民间故事不胜枚举 , 以葫芦为主题的

 艺术作品也各有千秋 。葫芦艺术也由来已久 , 而以葫芦为载体的葫芦艺

 术 、 工艺美术品 , 起源于宋代 , 据说刻葫芦最初在民间

 流传 , 民间艺人在葫芦随意绘制 、 刻画 , 花草虫鱼和梅

 兰竹菊都有体现 , 后又有名家山水画作品 , 使得葫芦

 艺术形成规模 , 很多葫芦艺术作品有着很高的收藏价

 值 。

 到了清代尤为盛行,康熙大帝就对葫芦艺术非常

 喜欢,供他欣赏把玩的葫芦 , 都是当时顶级能工巧匠

 精心刻画出葫芦的艺术品 , 同时在吉祥物上赋诗作

 画 , 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 。

 以葫芦为题材所作的中

 国画作品很多 。

 扬州画派的罗聘 、 金农等便有葫芦画

 传世;近代的吴昌硕 、 齐白石 、 唐云 、 朱配瞻和丁衍庸等

 人也都曾有过创作葫芦画的艺术经历 。

 齐白石先生的

 国画作品如图 1 0现在全国各地都有不同形式的葫芦画 , 关东葫芦

 画是在亚腰葫芦 、 瓢葫芦上运用彩绘 、 火绘和刀刻等111

 2021 年 10 月第 10 期 ( 总 235 期 )专题与论述图 1 齐白石先生的国画作品艺术手法 , 创作出形象生动 、 富含祈愿以及寓意深远

 的吉祥物像做为观赏品和节日文化饰品 , 地域民俗气

 息浓厚 , 多次在各类大型展会上展示风采 , 备受专家

 与中外各界人士喜爱 。2 民间探访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 、 宏达葫芦传承人 — — 李

 宏达的葫芦世界 , 一间普普通通的民宅 , 不足 80m2

 的空间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以葫芦为原料的工艺作

 品 , 这里的葫芦多得让人应接不暇 , 而这些作品的作

 者就是著名的民间艺术家李宏达老师,人称 “ 关东葫

 芦王 ” 。

 一进入李老师的工作室 , 就会感觉自己像进

 入了一个葫芦世界 , 墙上 、 柜子和桌子上全都是葫芦

 作品 , 大大小小葫芦作品近四五百件,都是李老师精

 心呵护的珍宝 。图 2 李宏达老师与作者的合影据李老师 ( 见图 2 左 )

 介绍 , 他在小时候就很喜欢

 画画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 , 李老师偶然接触上葫芦

 画 , 就深深喜欢上了 , 在创作之初 , 李老师只是在葫芦

 上进行简单的绘画 , 感觉缺乏新意 , 后来经过一番研

 究 , 他自制了刻刀,将多种技艺和手法融于一体 , 例如

 线雕 、 镂空 、 镶嵌和粘接等,打造出独具特色的 “ 立体葫

 芦 ” 创作法,就形成了现在的这些作品 。

 经过几十年的

 苦心专注研究 , 不断积淀艺术底蕴 , 再全部倾注到一

 刀一刀的精雕绘画之中 , 这或许就是李老师今日能以

 精湛技艺创造奇观的最好答案,也是时光对于一个匠

 人的最好回馈 。无论什么样的葫芦 , 到李老师手中 , 都能变成一

 件艺术品 。

 葫芦画题材多取自中国民间流传的神话故

 事 , 《 水浒传 》 里的一百单八将 ( 见图 3 )

 、 《 西游记 》 中的

 三打白骨精 ( 见图 4 )

 , 或是民间的吉祥图像 “ 百子图 ”

 “ 百孝图 ” 等 , 经李老师雕刻而成的作品 , 无不逼真生

 动 , 惟妙惟肖 ,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图 3

 — 百单八将 图 4 三打白骨精3 网络传艺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共同建立东北民间艺术

 网络平台及自媒体平台 — — 关东艺 +, 将传统民间工

 艺通识教育与现代化新科技新媒体技术有机结合 , 让

 二者优势互补 , 相得益彰 , 拓展通识教育实践路径 , 推

 动通识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

 教师带领学生借助网

 络与李宏达老师亲密接触 , 目前师生共同建设 “ 关东

 葫芦画 ” 网络课程 , 陆续建立线上非遗工坊 、 线上线下

 名师课程等 , 面向广大青少年传承大师技艺 , 拓展本

 土民间工艺美术传播渠道 。

 同时使青少年通识教育教

 学方法 、 教学手段多样化 , 全面提高通识教育教学效

 果叫李宏达老师与他的葫芦画作品也进入高职校园

 及 “ 关东艺 + ” 东北民间艺术平台资源库 , 资源建设深

 度广度将持续进行 , 民间艺术进校园 , 提升学生对家

 乡文化艺术的认知度和民族自信心 , 树立家国情怀的

 思想 。

 学校在再建的通识空间也拟聘请李宏达老师进

 入高职校园 , 提升青少年对本土民间艺术的学习兴

 趣 , 对家乡非物质文化的认知及传承能力 。

 师生建立

 线上非遗艺术展馆 , 把李宏达老师的葫芦作品进行数

 字化新媒体展览,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足不出校也能

 欣赏到优秀的民间艺术作品 。建立线上 “ 葫芦画 ” 学生社团,组织社团活动 、 民间

 艺术展览和多项比赛 , 带领学生进行文化艺术社团活

 动,提升青少年审美情趣 、 打磨技艺 。

 线上学生社团 ,

 可以走出校门 , 把有共同爱好的青少年集中在线上 ;

 确保通识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性 、 有效性和实用性 ,

 112

 2021 年 10 月第 10 期(总 235 期)专题与论述促进青少年艺术交流及文化交流 。师生搭建线上商城 — — 东北民间艺术品交易平

 台 , “ 葫芦画 ” 线上课程 、 葫芦作品也不仅仅是用来赏

 析的 , 也可以进入市场进行交易 , 实现线上变现 。

 学生

 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体验创业经历 , 参与到艺术课

 程 、 艺术品交易当中 , 有利于青少年进入未来工作岗

 位 , 提前得到商业活动的锻炼 , 也有利于提升其综合

 性职业素养 , 充分发挥数字化资源在通识教学当中的

 作用 。

 葫芦画这一传统工艺美术形式,可以通过网络

 媒体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 , 也为非遗活化开拓新的

 路径 。4 实践意义通过非遗项目一关东葫芦王李宏达老师以及

 他的作品 、 他的技艺借助网络媒体进入高职院校 , 使

 得学校通识课程资源与通识教学方式更加丰富与生

 动 , 使通识教育的实践路径得以拓展与多样化 ; 为高

 职院校通识教育优化教学 、 提升教学质效提供理论和

 实践的指导 。

 有助于增进青少年的文化认同和文化理

 解 , 培养他们对家乡传统文化艺术的深厚情感 , 促进

 关东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

 在实践过程之中可以让

 高职院校的师生直接进入东北非遗艺术项目的传承

 当中 , 对关东黑土地本土文化艺术有更直面的认识 。通过民族文化的理解 , 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学生的

 民族自信心 、 民族自豪感 。

 促进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的形成 , 激发青少年对党 、 对国家 、 对人民 、 对家

 乡的热爱之情;创新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 引导学

 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民间技艺的深度融

 合 , 有利于青少年职业素养的提高 。

 提高青少年动手

 能力和传统文化素养都有重要意义叫体会地域文化之美让青少年学会感知家乡美 、 融

 入家乡情 , 也为高职院校美育教学提供新的实施路

 径 。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的是独有的文化艺术成就 ,

 是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是人类社会最高级别 “ 美 ”

 的凝固 。

 实践过程可以让青少年学会感知美 、 理解美 ,

 从而创造美 , 有利于抵御外来文化的侵蚀 。

 实践过程

 是传统文化的厚重积淀和新媒体新技术的信息手段 ,

 关东民间艺术的淳朴魅力和高职院校的艺术教学完

 美结合 , 师生共同参与到非遗项目实践当中 , 也为当

 地非遗活化事业尽一份力量 , 为非遗活化寻找新的出

 路 。

 高职院校学生也可以通过实践锻炼 , 增强民族责

 任感,养成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 成为有中国灵魂 、

 有世界眼光的青少年叫5 结语传统文化艺术就是一个民族的血脉 、 民族的灵

 魂 , 更是一个国家屹立不倒的根基所在 。

 传统文化是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根,而地域文化往往潜藏于地方

 上的传统艺术之中 , 借助艺术形式得以体现 。

 作为东

 北民间艺术一条经脉的关东葫芦画 , 承载着当地的地

 域性文化 , 符合地域文化的气质 , 进入了高职院校课

 堂,同时高职院校师生也肩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 ,

 拥有了其自身独有的文化灵魂,体现传统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1]

 柴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高校艺术设计教

 育融合的探索 Q]. 学园 ,2020,13(34):75-76.[2]

 朱宇翔 , 郭遥.试析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 Q]. 西部皮革 ,2020,42(16):117 -

 11&[3]

 张嬰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在高校教育中的

 意义与实践探索 [J]. 天津电大学报 ,2020,24 ⑷ :67-70,113

篇六:以“非遗”项目为内容的高校美育教学

  ︱才智︱ 2020.12 中︱人文素养与文史艺术Ability And Wisdom非遗特色文化走进校园的开发策略殷荣荣摘要:为了有效的强化学生的基本功,提高学生的美术整体水平,我们可以将地方文化与当地艺术进行系统统筹,并导入文化传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而与幼师专业美术技能结合,进行美术专业教学活动。同时它与幼师专业美术技能的学习不谋而合,能有效地强化学生的基本功,提高美术整体水平。关键词:幼师生;非遗美术;课程开发;意义;原则;程序作者简介:殷荣荣(1980—),男,江苏扬州人,本科,研究方向:美术教育,作者单位:常州幼儿师范学校。美术专业教学是指:将地方文化与民间美术纳入学校,并将其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范围,从艺术教育的眼界来研究地方文化与民间美术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它与幼师专业美术技能的学习不谋而合,能有效地强化学生的基本功,提高美术整体水平。一、幼师生非遗美术特色课程开发的意义研读政策文件、剖析学校特点、深挖专业特色,美术类非遗项目完美契合幼师专业。(一)提高幼儿教师核心素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2012 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教师职业标准(试行)》,确立了“以儿童为中心、以表现为中心、以生活为中心”的基本理念。并指出幼儿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和有效的艺术组织能力。学前语文视觉艺术教学主要包括绘画、工艺和综合运用。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艺术技能和相关的艺术能力,加强文本和编辑研究,幼儿园采访,学校艺术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表明,小学生生活技能的发展相对滞后。落后学生发展是与学校美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主要问题体现在:现有的学前教育美术教学中,内容繁杂且过于分散、课程安排与训练时数严重不足、学生专注于技能训练而缺乏美术素养的提升、技能学习与当地传统文化没有关联等。幼师生非遗美术特色课程的开发,是以上解决以上问题的有力抓手,有必要加强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研究,开展非遗美术特色课程的开发研究。(二)挖掘地方美术资源, “美育”无处不在学校课程应该注意本地化,满足当地特色的地方条件和教育需要,让学生不断挖掘当地的美术资源,在“民俗”中提高对美地鉴赏能力,将艺术溶于生活,溶于普通民众之中,获得美的独特感受,达到“美育”的教育目的。

 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国最好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方针”。关于中国传统文化项目的意见和其他政策文件,其精神要求各级学校:在学校和班级中推广传统文化,开展相关研究,组织地方意义的艺术课程,作为课程改革的一部分,许多学校本着国家通过的政策文件的精神,在学校和班级中推行传统文化,如:中国先进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方针和中国先进传统文化传播项目实施意见尽管如此,开发当地艺术节目的实践在这方面还是有明显的缺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学前教育的艺术教育特点的发展相结合。

 (三)体现学校的教育理念幼师生非遗美术课程开发是针对性极强的一种教育策略,以生为本,能动性强。在整个课程开发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师生共同配合、大量的学校资源投入、大量的社会资源协同合作。在过去的两年里常州幼儿师范学校,从“非遗”传统美术项目入手,借助武进区博物馆、附属幼儿园的力量,走访常武地区多位非遗大师,建立了“非遗”大师工作室、校外的实践基地,将非遗美术特色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开设方向课程,将大师请入校园授课。在非遗美术的学习基础上,以“非遗”传统美术项目为载体,开展二十四节气的系列活动,传播传统文化,学习特色美术,引起了社会上良好反响。(四)促进美术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整个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作为其中连接学生与学校,连接学校与社会的中心环节,也不断成长,不断提高。在传统文化、美术技艺的收集整理过程中,在与非遗大师的学习交流中,在与学生共同钻研、深入探讨中,教师也在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加强对美术的深层次理解,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在适应学生的发展,做学生的引路人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二、幼师生非遗美术特色课程开发资源选择的原则(一)趣味性——把握学生的爱好,激发学习兴趣 常州幼儿师范学校在课程项目选择前,我们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最终决定非遗课程项目为“虎头鞋”“湖塘面塑”“留青竹刻”,它是我们选择开展课程项目的依据之一。

 ︱才智︱ 2020.12 中︱ 27

  人文素养与文史艺术Ability And Wisdom非遗美术课程资源的选择是以学生感兴趣为关键点和出发点,学生去挑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资源,提高学生自身的关注度,对待美术学习更有热情。

 (二)生活化——贴近学生的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遗美术特色课程开展要学生实际生活出发,选择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紧密联系的课程资源。常州幼儿师范学校选择的项目是具备生活性的,是学生们平时生活中有可能经常接触到的。(三)实用性——契合学生的专业,有利于专业技能的同步提高课程开发根本的目的还是要提高学生相应学科的综合能力,这是课程的根,是开发的基本出发点。幼师的专业技能无非是弹、唱、说、跳、绘、写等,作为基本技能课程的有力补充,非遗美术特色课程必须要结合基本的美术课程内容,相辅相成,对美术基本功的提高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四)地域性——鲜明的地域特点 在非遗美术特色课程资源的选择上,首先选择地区具有鲜明地域特点、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地区教师应该提高对非遗课程资源的了解,学习并学会鉴别那些具有代表性的鲜明地域特点的课程资源。常州幼儿师范学校选择常州地区最具代表的非遗传统工艺项目,是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享有盛誉。(五)创新性——激活学生的思维,创新意识引领课程开发非遗美术特色课程的开发是一种创新性的活动,进行创新性活动的首要前提是具备创新的意识。尝试多样的课堂形式,坚持手脑结合的学习体验,鼓励独立思考,鼓励积极动手。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充分发挥特长,树立创新意识,形成创新能力。常州幼儿师范学校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传统与现代结合,艺术与实用结合。鼓励学生运用所学,创新作品,多方位展示,开设网店,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五大选课标准的结合体现了选课的基本精神和独特价值三、非遗美术特色课程开发的程序(一)组建团队,做好课程开发前期调研准备1. 组建年轻层次、专业分科、职务搭配合理的团队,团队成员由教育教学一线教师、学校行政部门领导、专业系部领导、幼儿园领导、博物馆领导及一线工作人员构成,他们中既有高级讲师、讲师、助理讲师,又有文博馆员等;既有校外专家、研究人员、幼儿园教师,又有本校教师。同时,聘请教育专家、学前教育研究人员及地方“非遗”传承大师为顾问,指导开展研究。2. 从文献查阅到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调研,了解常州幼儿师范学校美术教学的现状与学生需求,了解常武地区非遗发展与传承的现状,确定非遗美术特色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与方向。(二)构建合作共建体系,课程开发启动1. 学校与武进区博物馆建立合作关系,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校内“非遗”大师工作室,借助博物馆的社会资源,携手走访非遗大师传承人,了解非遗美术项目的传承与发展情况。与第一批入驻学校工作室的大师签订协议,颁发聘书,采用导师和助教老师合作教学的方式,从学生美术社团挑选30名学生组建兴趣班,开展“非遗”美术特色课程的尝试教学,在两轮兴趣班的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2. 在兴趣班的实践基础上,总结并筛选符合的非遗特色美术项目,纳入学前教育 17 级美术方向课程的教学,教师与大师配合实施,完善教学的框架,整理教案。(三)总结经验,课程开发深入研究,撰写课程标准1. 常州幼儿师范学校非遗美术特色课程设计在《美工》课基础上,加强专业能力的方向课程学习,采用课堂讲授、实践操作、展览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和美术素养的综合提升,同时加强传统文化修养,为地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添砖加瓦。2. 在三年级幼师手工学习的基础上,以《学前美术方向课程》课程标准为参考,深度挖掘传统工艺美术项目,强化手工技能,提升文化素养。在课程总体框架之下,结合首轮正式授课计划及教案,明确非遗美术特色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评价建议等,团队教师撰写相关研究报告、论文,同时团队合作完成课程标准的撰写。(四)拓展合作,实践验证课程开发必要性与有效性常州幼儿师范学校在与博物馆合作的基础上,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加入附属幼儿园,签订三方合作协议。教师团队指导学生,将非遗美术特色课程的学习成果运用于幼儿园教学实践,开设“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系列课程,将非遗手工艺与中国传统节气文化相结合,同时多次组织学生运用所学非遗手工技艺,利用课余时间在博物馆组织或参与各类社会教育。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的同时验证了幼师生,学习非遗美术特色课程的必要性与有效性。(五)汇总课程开发成果,编写校本教材通过多轮教学实践、活动开展、文稿收集,结合大量图片资料,非遗美术成品,团队合作编制非遗美术特色课程的校本教材。参考文献[1] 张玺玺 . 浅析民间美术在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及原则[J].艺术科技 ,2019,32(06):283.[2] 周丽萍韩佳丽.中小学美术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策略研究[J].新课程 ,2020,(24):29.[3]罗吉兵蒋建军何建宏. 民间艺术在高中美术校本课程开发初探——以黔南惠水将布依族国家非遗“枫香印染”融入高中美术校本课程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 ,2016,(06):61-62.

篇七:以“非遗”项目为内容的高校美育教学

32 卷第 4 期2019 年 8 月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 32 No. 4Aug. 2019收稿日期:2019 -02 -09作者简介:周  强(1978—)ꎬ男ꎬ福建福清人ꎬ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硕士ꎻ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ꎮ基金项目: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2018 年度项目“乡村振兴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研究”(项目编号:FJ2018ZTB023)ꎮ① 参见教育部“教体艺〔2019〕2 号”文件:«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ꎮ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美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路径周  强(福州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ꎬ 福建 福州 350108)摘  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ꎬ运用其中蕴藏着的丰富美育资源ꎬ既是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ꎬ又是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ꎮ 我国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育价值实现提供有力支持ꎮ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美育中的价值实现路径:一是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美育课程融合ꎻ二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ꎻ三是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美育实践活动的融合ꎻ四是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ꎮ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美育ꎬ需要注意以高度的文化自信ꎬ守正创新ꎮ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ꎻ高校美育ꎻ实现路径ꎻ活态化传承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2646(2019)04 -0022 -06    2019 年 3 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ꎬ对新时代高校美育改革发展提出明确要求ꎮ «意见»强调:普通高校要强化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艺术教育ꎬ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校美育培根铸魂的基础ꎬ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① ꎮ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说ꎬ历史是一个国家的根基ꎬ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ꎮ 非物质文化遗产ꎬ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ꎬ记录着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历史ꎬ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精神ꎮ 充分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藏着的丰富美育资源ꎬ既是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ꎬ又能推进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提升ꎬ对于增强大学生民族自豪感、认同感、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精神ꎬ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ꎮ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美育中的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ꎬ我国高校美育工作取得可喜的进展ꎬ美育的育人导向更加凸显ꎬ结构布局不断优化ꎬ课程建设稳步推进ꎬ美育活动丰富多彩ꎬ资源保障持续向好ꎮ 但是ꎬ高校美育工作与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ꎬ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还不相适应ꎬ与满足广大青年学生对优质丰富美育资源的期盼还不相适应ꎮ在我国的现代教育改革中ꎬ美育不仅正式进入教育方针ꎬ而且被提到“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的高度ꎮ 素质教育的目的和要求ꎬ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ꎬ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热爱和责任感ꎬ培养尊重和保— 2 2 —

 护自然环境的态度、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 [1] ꎮ 美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育人工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与组成部分ꎮ “大学美育更有其独特的地位与价值ꎬ它不仅关涉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ꎬ关涉大学内在精神品格的提升ꎬ而且关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实现ꎮ”[2] 加强和改进高校美育工作ꎬ除了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育体制机制ꎬ更需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美育中的价值ꎮ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① 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ꎬ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② ꎮ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ꎬ在几千年的社会生活中ꎬ形成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ꎮ截至 2016 年底ꎬ我国共有 39 个非遗项目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优秀实践名册”ꎬ是迄今世界上入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最多的国家ꎮ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的美好记忆ꎬ是民族的根和魂ꎮ 被称作“非遗”的历史文化遗存ꎬ都是人类创造的宝贵财富ꎮ教育是一种文化传递活动ꎬ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方式ꎮ 正如杜威所说:“一切的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进行的ꎬ在这个过程中ꎬ个人便渐渐分享人类曾经积累下来的智慧和道德的财富ꎮ 他就成为一个固有文化资本的继承者ꎮ”[3]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ꎬ形态多样ꎬ是取之不尽的美育资源ꎮ 资源:«辞源»中“资”指财物、本钱、供给、资助 [4] ꎻ“源”指水流所从出ꎬ引申为事物的来源ꎮ «现代汉语词典»中指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 [5] ꎮ 对资源进行研究的目的ꎬ一是不断探寻和挖掘更多的资源ꎬ二是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 [6] ꎮ 现代生活方式让青年学生越来越远离本民族的传统文化ꎮ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ꎬ有很多具有隐性美育的资源ꎮ 如: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俗、传统手工技艺、美食等等ꎮ 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ꎬ可以让大学生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ꎬ深入理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ꎬ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ꎬ从而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认同感ꎬ激发大学生强烈的爱国、爱乡情怀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育价值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ꎬ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一个族群自我身份确认的重要方式ꎮ 比如ꎬ只有通过中国的语言、服饰、建筑、习俗、神话传说、节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ꎬ我们才能够回答“什么是中国人”ꎬ提醒着我们从何而来、为何出发的问题ꎮ 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ꎬ正是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我们自我认同和相互认同的文化标识ꎮ 因此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ꎬ是体认本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有效途径ꎬ而民族文化主体性的确立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前提ꎮ 第二ꎬ人类文化多样性的认知ꎮ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同时ꎬ世界范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与密集ꎮ 这种交流ꎬ既彰显了人类文化的丰富多彩ꎬ同时也带来了文明的激荡与冲突ꎮ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ꎬ一方面可以极大地拓展师生的文化视野ꎬ并在与其他文化的差异性比较中更深刻地理解本民族文化的本质ꎻ同时ꎬ在对多元文化的学习中ꎬ也培养一种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和向其他民族先进文明学习的进取精神ꎮ 第三ꎬ促进实践与创新能力ꎮ长期以来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上存在重“文化典籍”轻“活态文化”的严重倾向ꎬ这导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系统性缺失ꎬ人文素质教育所塑造的学习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严重脱节ꎬ传统文化蜕变为僵死的知识和教条ꎬ无法调动和唤醒学子的文化激情和思考兴趣ꎮ 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广泛ꎬ形式多样ꎬ它将对民族文化精神的培育落实到生活世界提供了极为丰富的— 3 2 —①②参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ꎮ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ꎮ

 资源ꎮ 同时ꎬ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特性ꎬ也必然将实践能力的培养当作核心内容ꎬ从而突破传统的文化教育课程僵化的知识传授模式ꎮ 与生活世界的贴近激活了学生的情感世界ꎬ强调实践的特点也对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ꎬ物质文化遗产本身作为人类杰出的创造力的历史见证ꎬ也促进了年轻学生创造力的发展ꎮ二、教育政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育价值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持2004 年ꎬ我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ꎮ 2011 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ꎬ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里程碑ꎬ是我国文化工作领域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法律ꎮ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 34 条明确指出:“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ꎬ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教育部门和各级学校要逐步把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教材ꎬ开展教学活动ꎮ”2014 年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了详细的“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ꎬ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教育活动”ꎬ提出:“深入开展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ꎬ邀请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ꎮ” 2015 年ꎬ«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要求ꎬ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ꎬ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ꎬ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ꎬ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ꎬ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ꎮ” ① 2019 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ꎬ明确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校美育培根铸魂的基础ꎬ弘扬中华美育精神ꎬ要在传统文化艺术的提炼、转化、融合上下功夫ꎬ让收藏在馆所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文化艺术遗产成为学校美育的丰厚资源ꎬ让广大青年学生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中华文化变迁ꎬ触摸中华文化脉络ꎬ汲取中华文化艺术的精髓ꎮ” ② 这一系列政策法规对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明确规定ꎬ亦为非遗的美育价值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ꎮ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美育中价值实现的路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美育联系紧密ꎬ但要真正实现其美育价值ꎬ仍需要根据审美教育的规律、大学生成长的规律以及时代发展的规律设计行之有效的资源运用途径ꎬ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树人ꎬ实现非遗与大学生美育融合的当代建构ꎮ1. 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美育课程的融合作为一个新兴的学术领域ꎬ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处于初始探索阶段ꎮ 我国专门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的学者较少且学科背景多而杂ꎬ缺乏整体的研究视野ꎬ导致基础理论研究相对滞后ꎬ大多数学者是以原从事的专业作为出发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ꎬ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作为美育资源的研究也处于探索阶段ꎮ 因此ꎬ扩大研究视角ꎬ提升研究水平ꎬ强化基础理论研究ꎬ将是今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美育理论研究及科学化建设面临的核心问题ꎮ 推进非遗与高校美育课程的融合ꎬ不是将非遗的内容直接嫁接进高校美育的教材ꎬ而是应根据具体内容进行加工整合ꎬ从非遗中挖掘、分析、整合相关素材ꎬ注意辨别和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华编写美育教材ꎬ借助课堂学习的阵地开展审美教育ꎮ 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性强的特点ꎬ要吸引民间优秀传承人直接参与理论研究ꎬ为理论研究提供更多素材ꎮ 要增强理论研究的实践性ꎬ在理论研究方面顶天ꎬ保护实践方面立地ꎬ真正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美育拥有理论高度并接地气ꎮ— 4 2 —①②参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ꎮ参见教育部“教体艺〔2019〕2 号”文件:«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ꎮ

 大力开发和构建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育课程ꎬ把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选择、整理ꎬ注入美育课程体系ꎮ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教材内容大致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ꎮ 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指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ꎮ 我国现有 56 个民族ꎬ每个民族在一定程度上都有着本民族特有的文化结构和价值观ꎬ也可以说ꎬ在教育中都有着各不相同的文化资源ꎮ 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ꎬ主要指民间社会流传的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ꎮ 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1)各种古代语言文字ꎮ 如濒临灭失的满语、鄂温克语等ꎻ(2)民族民间传统文学艺术表达形式ꎮ如神话、故事、歌谣、谣谚等口头文学和传统的戏剧、曲艺、说唱、音乐、舞蹈、绘画、雕塑、雕刻杂技、魔术、木偶、皮影、剪纸、书法等ꎻ(3)传统手工制作技艺ꎮ 如蜡染、刺绣、编织、陶瓷、器具、服饰、首饰等ꎻ(4) 民族建筑风格设计艺术ꎮ 如宫殿、塔寺、城垣、村寨、宅院、桥梁等的设计艺术ꎻ(5)传统民俗宗教礼仪、节日庆典、游艺活动等等ꎮ 二是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ꎮ 因地理区域导致中文化构成因素与结构关系上的差异ꎬ不同地理区域有时会呈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的差异ꎮ 如热带河谷与傣族非物质文化、高原雪山与藏族非物质文化、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与蒙古族非物质文化、苍山洱海与白族非物质文化等等ꎬ都体现了非物质文化和地域生态水乳交融的意象ꎮ 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作如下区分:河谷型非物质文化遗产、草原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山岳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海洋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等ꎮ课程设计(Practicum)通过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ꎬ再根据这一目标选择某一个学科或多个学科的教学内容...

篇八:以“非遗”项目为内容的高校美育教学

依循非遗传承与高校教育相融合的探索路径2019 年 4 月,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文件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校美育培根铸魂的基础,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要在传统文化艺术的提炼、转化、融合上下功夫,让收藏在馆所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文化艺术遗产成为学校美育的丰厚资源,让广大青年学生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中华文化变迁,触摸中华文化脉络,汲取中华文化艺术的精髓 [1] 。在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2018-2020)版”的工作任务中提到,在全国范围内遴选约 100所本科高校、职业院校、科研机构和相关单位,每年组织开展约 200 期研修、研习和培训。高校传承非遗,非遗走进高校,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发扬不仅是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对于完善和丰富大学知识体系、重建当代大学生传统美学观念、构建文化自信具有积极意义。在建设双一流学科的背景下,如何利用高校的学术资源优势和学历教育体系探索具有非遗文化特色的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如何融入非遗文化,思考教学评价项目关系等问题都有待于以教育创新理念来回应,例如,中国艺术研究院(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利用自身学术资源优势和高等学历教育资质,从 2013 年起在全国率先设置了由 25 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担任导师的传统技艺研究方向,探索性地将师徒相传的传统教育方式纳入艺术硕士(MFA)研究生序列,受到业界的欢迎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2] 。笔者所在的广东省韩山师范学院虽未参与“研培计划”,但学院聚焦非遗文化资源丰富的地方特色,力图构建具有非遗文化的特色学院。2015 年推行非遗大师工作室,探讨传统家族式传承方式与现代师徒传承方式的转化,并以此为孵化项目,经过几动画专业与非遗技艺相融合的教学模式探索唐春燕[摘 要]作为动画人,了解和掌握蒙太奇思维运用是一门必修课,借用蒙太奇理论比拟动画设计专业与非遗技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镜头被分割重组后影响着影片的节奏和意义的传达,好比课程教学内容通过罗列、筛选非遗技艺的“技”,并与动漫创作过程相互衔接,产生形式上的互通。如同镜头并置产生新的意义一般,在教学活动中并置、重构动画教学与非遗技艺的“艺”,使之产生关联与碰撞,强调对意义表达的引导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动态、开放、具体、多元的教学评价体系犹如“技艺”联袂出演的舞台效果一般,创造一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的蒙太奇效应。[关键词]动画专业;非遗技艺;教学模式;蒙太奇[基金项目]韩山师范学院广东省教育厅 2017 年度创新强校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2017WQNCX101)(韩山师范学院 陶瓷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院,广东 潮州 515633)Journal of 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山 西 财 经 大 学 学 报2021年4月第43卷 第S1期Apr.,2021Vol.43 No.S1Exploration of the Teaching Mode Integrating Animation Specialty with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killsTANG Chun-yan(School ofCeramics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ance,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Chaozhou 515633, China)Abstract:It is necessary for animators to understand and apply montage thoughts. This paper applied montage theory to exporethe new teaching mode integrating animation major with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kills. 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the segmentationof shots on film rhythm and meaning transmassion, teachers firstly enumerated and selected the "skills", then matched them withanimation creation process, and finall made them have same forms in each other. Besides, condisering camera juxtaposition producinga new meaning, teaching activities could juxtaposit and reconstrct animation teaching and the "craf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hen made them have a joint guidance through the whole activities. Moreover, a dynamic, open, specific and diversified teachingevaluation system had a similar montage effect.Key Words:Animation major; skills of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eachingmode; montage129 · ·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1 年 S1 期 唐春燕:动画专业与非遗技艺相融合的教学模式探索年的努力,于 2019 年成立陶瓷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院,设置与地方非遗项目、传统技艺关系紧密的专业方向,如陶瓷装饰方向对应潮州枫溪瓷技艺、陶瓷雕塑方向对应潮州泥塑技艺、手拉壶方向对应潮州手拉壶技艺、服装设计方向对应潮州刺绣技艺等。从学校总体规划部署及名称的变更来看,正是希望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和尝试,解决学院发展方向模糊的问题,更表达了促进当地传统工艺发展、保护和传承地方非遗文化的决心。在这样的语境下,依循“非遗文化进院校”的探索方向,本文借用蒙太奇理论分析地方非遗文化与动漫专业的互通和重构,为动漫专业明确发展特色提供新思路,尝试解决专业缺乏地域文化的问题,同时为保护、传承、发展、创新地方非遗文化提供新的方向。二、传统技艺与动画专业教学模式的关系动画相较于电影而言,其夸张的、富于想象的、虚拟的特点创造了独特的形式语言,诠释着不同的审美追求与主观意象。从日本动画大师金敏的《红辣椒》到诺兰导演的电影《盗梦空间》,可以看出动画片更自由和疯狂的蒙太奇思维运用。作为动画人,了解和掌握蒙太奇思维运用是一门必修课,对镜头的组接、并置、整合要有更积极的理解和表达。就本文而言,将“非遗技艺”界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艺美术中技与艺方面, “技”指材料选择、制作手段、制作过程,是“物化的过程”; “艺”指作品中呈现的形象,继由形象引发的审美体验。对于“技艺”概念的理解也不仅仅是两者的简单组合,好比电影剪辑大师爱森斯坦关于蒙太奇理论的名言:

 “两个蒙太奇镜头的对列,不是二数之和,而是二数之积。”且不论“技艺”在艺术学、设计学,亦或是美学问题上的种种解析与探讨,也不深入谈及动画与电影杂糅交错的观点与见解,而大胆地将蒙太奇理论嫁接到动漫专业与非遗技艺相融合的教学模式理论体系构建中,其不言而喻的深长意味使传承活化非遗文化也多了一种比喻形式。三、蒙太奇效应:传统工艺引入动画专业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一)“技”的罗列、筛选与衔接谈及传统文化与动画,大都离不开 20 世纪 50年代到 80 年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各类美术片。在《电影艺术辞典》中,美术片是动画片、剪纸片、木偶片和折纸片的总称 [3] 。其中,剪纸片与木偶片所创造的视觉风格与审美趣味借由传统艺术的技艺呈现,突出了传统文化主题。当非遗技艺中的“技”被分解成材料、手艺、技术、质感等细节后,似曾相识的重组好比蒙太奇中最小单位即镜头,镜头被分割重组后,影响影片的节奏和意义的传达。在一部影片中,镜头与镜头、场面与场面、段落与段落之间,都存在着蒙太奇,它甚至还出现在单个镜头中。蒙太奇是电影的构成方式,是电影艺术独特的表现手段 [4] 。在动画专业教学模式中,寻找“镜头”“场面” “段落”就是确定单个课程内容、重视课程的衔接、形成课程体系,从而构成非遗技艺的课程体系。具体而言,潮州非遗技艺如大吴泥塑的主题与题材、人物造型与动态表现,嵌瓷艺术的色彩装饰与技法,木雕的立体透雕与空间表现,潮绣的钉、垫、贴、拼的立体绣,麦杆画的堆叠技法与形象特色,手拉壶的材料运用和造型特色等分解融入动画制作流程的各个部分,使得各个内容按照动画制作流程衔接,形成相应的核心课程体系:角色设计、场景设计、运动规律、动画剧本与分镜设计、动画视听语言、动画创意设计。此外,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增加部分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如卡通雕塑由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作为主讲教师,以卡通造型结合潮州雕塑技法展开教学活动。在实践课程体系中,既要求学生参观学习与动画相关的展览、论坛、会议等,还要求学生深入了解当地文化生活,体验潮州非遗技艺,如潮州已略黄公祠的木雕艺术、潮州市康惠芳传统工艺刺绣创意中心、颐陶轩潮州窑博物馆、潮安区潮州嵌瓷博物馆、潮州市中国瓷都陈列馆、李得浓木雕艺术博物馆等。(二)“艺”的并置、转化与冲突这里的“艺”是指非遗技艺和动画教学活动中涉及的艺术形象,潮州工艺美术种类繁多,涉及的视觉形象纷杂多样,设色鲜艳,喜用金色,构图饱满,善用立体装饰效果,这些形式和风格加上动画创作中的角色、场景、道具、光线、色彩、镜头、动作等,势必构成庞大的视觉形象信息资源,如何有效并置、巧妙转化、如何理解冲突是本文探索的教学模式所面临的难点与重点。美国艺术理论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视觉艺术心理学》中对视觉艺术观念有一个简短又精辟的论断,即视觉不是对元素的机械复制,而是对有意义的整体结构样式的把握。在动画专业教学中,学生创作易于从形式入手,直接使用各种非遗的样式,对图形、色彩、构图、肌理质感等方面直接嫁接或简单拼凑,难以形成具有某种风格样式的整体感。130 · ·

 (下转第 134 页)因此,整体性的把控是两类视觉形象互通重构的关键因素。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学者 Boris Eikhenbaum 指出,蒙太奇就是蒙太奇,而不是个别片段的简单组合,它的原则是建构有意义的段落并把他们连接起来 [5] 。所以,看电影并不只是看画面和形式,而是体会整个影片的意义。教学虽从一门技术、一堂课开始,但其教学目的、教学形式甚至整个教学活动都要关注整体性问题,都应强调意义的重要性。首先,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导演者,以兴趣引导教学,学生的注意力应随着导演的注意力转移而转移,导演强调“以构建意义内容为基础”推演各项教学内容进程,以教材课件、教学方法、课业形式作为教学的基本要素,经由“有意义的教学活动”联结在一起,和蒙太奇效应一样,从整体上让学生感知教学意图和教学目的。其次,部分课程采用双导师形式,一位教师围绕现代设计观念和数字媒体技术影响下的动画内容展开,另一位教师以潮州非遗技艺为重点,两种完全不同的创作理念、创作技术、表现形式交叉呈现,引发学生强烈的观念冲突,在观念冲突之下,教师须强调视觉形象背后意义的重要性,帮助学生理解建构视觉形象不仅在于形式展现还应包括整体性的创作观念表达。最后,对意义的追问和表现不仅是“艺”的风格实践探索,更需强调对“艺”的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反思能力,比单纯地传授知识更有效。对每门课程而言,建立完整的思维训练和审美感知训练,丰富学生对“艺”的理解,创设感知形式—思考关联—体验冲突—讨论重构—意图创作的教学基本程序,并通过课业安排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重点考查“艺”的重构与转化,即是否包括思想根源的追溯,是否体现传统审美价值,是否在文化传承上具有创新性,把“技”的关注、 “艺”的挪用提升至有意义的追求上来,引导学生创作具有意义内容的动画作品。从毕业设计作品的意义创作来看,自 2017年在教学中引入非遗技艺以来,涉及潮州非遗技艺进而体现传统文化的作品越来越多。以 2020 年毕业设计为例,毕业设计作品共 24 部,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有 8 部,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基本实现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植入学生创作观念中,从而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关注和表现的欲望。(三)“技艺”联袂出演近几年,国产动画大片《大鱼海棠》《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备受瞩目,以“新”为诉求点,体现技术技巧的更新、形式风格的创新、故事内容的奇新,展现了动画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同时,来源于观众先验知识的关联感和源于主题题材的认同感展现了一定的传统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在非遗技艺中,精湛技术与风格主题表现了民间艺人的创新能力、审美表现能力和憧憬美好生活的朴素文化观。技艺的教学成果转化由教学评价体系呈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对单门课业而言,不再以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作为评判方式,教师可动态评价学生在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研习中呈现的核心能力指标,即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表达能力,开放性地判断学生的感知能力、探究能力、表达能力和反思能力四个共通能力指标。针对具体的课程内容细化评分标准,考查非遗技艺与动漫专业是否融会贯通、界定是否具有吐故纳新的主题题材和形式风格。评定成绩的主导者摆脱考核成绩由授课教师一人决定的形式,采用教师主评、学生互评、非遗专家补充评价等多元化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教师主观的影响,能够较为准确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 “技艺”的联袂出演突破原本仅围绕动画技术展开的教学模式,而创设以常规课堂教学、短期工作坊(以周为单位)、长期大师工作室(以学期为单位)三者结合的教学平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推行潮州非遗技艺。向教学对象推行以非遗的造物思想与现代设计观念共同引导的教学理念,主张以动漫技术为核心教授,以造物技术为周边渗透陶冶,创设具有潮州非遗技艺的动画创作教学情境,通过动态、开放、具体、多元的教学评价体系衡量教学成果。教学评价体系与教学成果相辅相成,共同见证技艺的精彩演绎。四、蒙太奇之外...

推荐访问:以“非遗”项目为内容的高校美育教学 美育 高校 项目
上一篇:2022某中学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教学工作预案
下一篇:XXX市赣榆区国土绿化工作实施方案(完整)

Copyright @ 2013 - 2018 老骥文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老骥文库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1019447号-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