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景德镇陶瓷发展史9篇

来源:事迹材料 发布时间:2022-09-06 08:30:03 点击:

浅谈景德镇陶瓷发展史9篇浅谈景德镇陶瓷发展史 从14世纪中叶起,在长达5个世纪的漫长历程中,景德镇窑口执全国制瓷业之牛耳。但到19世纪中叶之后,景德镇制瓷业逐渐步履艰难。景德镇制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景德镇陶瓷发展史9篇,供大家参考。

浅谈景德镇陶瓷发展史9篇

篇一:浅谈景德镇陶瓷发展史

14 世纪中叶起,在长达 5 个世纪的漫长历程中,景德镇窑口执全国制瓷业之牛耳。但到 19 世纪中叶之后,景德镇制瓷业逐渐步履艰难。景德镇制瓷业由于御窑厂的存在,所以不同于其他政治商业都会,在形式上由御窑厂管理,实际上直接受内廷控制。由于地方官与御窑厂官并存的多重管理体制,在一定意义上对景德镇瓷业的深化发展造成了某些阻碍,在清末民初国外资本的竞争下,其缺陷逐步暴露,瓷业生产逐步衰弱。清末,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在这场大变革之中,景德镇制瓷业面临着巨大的威胁与挑战:一方面内忧外患动乱频繁,国内经济萧条,外销瓷受到严重影响。政局动荡不安,加之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太平军与清军多次交战于景德镇,民不聊生,瓷业生产几近毁灭。另一方面,国外商品与洋瓷依仗特权关税与机器大生产的优势,将其制造的瓷器运来中国内地市场倾销,景德镇陶瓷产品在国内市场份额日益缩小,加之国内税制混乱,经济主权几近丧失,在此环境之下的景德镇瓷业生产不景气,经济萧条,陶瓷工人流离失所,工商业等都陷于发展落后之困境。这些① 收稿日期:2017- 03- 20作者简介:李文跃(1959-),男,甘肃陇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粉彩代表性传承人,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粉彩、墨彩艺术方向研究。李文跃 ①( 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江西景德镇 333000 )摘 要:

 “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景德镇有 2000 多年的制瓷历史,陶瓷是立市之本、称都之源,凭借其独特而丰富的制瓷历史和陶瓷文化资源、绚丽的陶瓷艺术为现代景德镇陶瓷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当下,景德镇作为陶瓷艺术文化交流的中心,国内外热爱陶瓷艺术的名家学者争相来到这片陶瓷文化圣地考察、创作、朝圣。研究景德镇近现代陶瓷发展、打造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城市,一方面有利于对景德镇优秀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借鉴;另一方面可以明晰景德镇近现代陶瓷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引起世人的重视并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本文以历史为径、对景德镇近现代陶瓷发展进行剖析,阐述景德镇近现代陶瓷发展概况。关键词:景德镇;近现代;民国陶瓷;发展中图分类号:K25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 9699(2017)02- 0120- 06!!!!!!!!!!!!!!!!!!!!!!!!!!!!!!!!!!!!!!!!!!!!!!!!!!!!!!!!!!!!!!!!!!!!!!!!!!!!!!!!!!!!!!!!!!!!!!!!!!!!!!!!!!!!!!!!!!!!!!近现代景德镇陶瓷发展概述(民国时期)【专家约稿】问题使得景德镇制瓷业无法适应突如其来的外部世界局势变化而变得支离破碎。至此景德镇瓷业处于生死攸关危难时刻,但天无绝人之路,为了抵制洋瓷的输入,不少有识之士奋发图强不断探寻瓷业发展、改良革新陶瓷发展与民族的振兴富强之路。景德镇制瓷业伴随着“求强求富”、“实业救国”等一系列口号,开启了艰难的民国陶瓷改良与革新之旅一、民国瓷业变革与创新1911 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成立了中华民国,宣告了中国长达二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社会结束,但是此后民国的三十八年间,中国还是一直处于社会动荡期,百业衰败,经济萧条。这个时期景德镇瓷业发展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瓷业生产在数量、品质上都有所下降,洋瓷的倾销,内外夹 击 导 致 景 德 镇 传 统 手 工 制 瓷 业 受 到 严 峻 的 挑战,瓷业生产开始呈现全面性衰退现象。景德镇瓷业生产进入了历史的低潮(图 1)。但也并非有些书籍中所描述的“二十世纪上半叶”瓷业衰败 [1] 。综观景德镇陶瓷发展史,民国时期景德镇的制第 32 卷第 2 期2017 年 4 月Vol.32 No.2Apr.2017景德镇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ngdezhen University

 瓷业,应处于传统向现代制瓷工业发展的转型期。面 对 景 德 镇 瓷 都 历 史 地 位 的 挑 战 和 瓷 业 生 存 危机,景德镇制瓷业,开始实行了变革与创新。一方面,由于民国艺术瓷的创新发展,在客观上使景德镇陶瓷维持了一定的高端市场,不至于完全沉沦。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以往景德镇陶瓷的制作,几乎为皇室宫廷的御窑厂所垄断,民窑陶瓷生产与制作受到种种限制,加上景德镇陶瓷业行帮、商会、行规制度的束缚,故大量历史经典陶瓷制品不能随意生产,一些技艺成为秘传,一些陈规成为陋习,严重阻碍了瓷业的发展。1911 年辛亥革命胜利,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中国从帝王时代走向共和时代,中国的陶瓷历史进入了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民国时期的景德镇陶瓷业由于社会的巨大变化也由此相应地发展了史无前例的变革与创新。民国的建立给景德镇瓷业生产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彻底终结了历经明清两朝 27 帝、延续开办了 543 年、生产无数精美瓷器的明、清御窑厂,打破了景德镇御窑厂专为皇宫内院制造皇家御用瓷和皇帝赏赐臣僚瓷的垄断格局,改变了景德镇瓷业发展方向,使得民窑陶瓷得以在更为宽松的生产环境自由发展变化。清王朝的瓦解使得大批长期在 皇 家 御 窑 厂 从 事 制 瓷 的 技 艺 高 手 纷 纷 流 入 民间。由于皇权的禁令已消除,制瓷工匠们生产陶瓷制品,不再受到限制,因此百无禁忌。“官窑良工四散,禁令废弛,以往所不敢仿制之贡品,今则无不敢矣”。此时仿古瓷行业异常兴旺,民国仿古瓷制作成风,市场红火,仿古瓷生产数量庞大,种类丰富,在民国瓷器中占有很大比重。仿古瓷市场的刺激 促 使 陶 瓷 业 逐 渐 打 破 了 官 窑 与 民 窑 之 间 的 藩图 1 民国制瓷坯房图 2 1930 年的景德镇篱,民国陶瓷制瓷技艺因此普遍得以提高。这一时期的景德镇制瓷业,除了大量制作生产仿前朝样式古陶瓷制品之外,而另一方面,也不断变革发展与创新,如创办瓷业公司,开办中国陶业学堂,培养新式陶业人才,改进制瓷生产工艺和生产方式,拓展瓷业市场销路等,尤其是安徽籍艺人程门、金品卿、王少维、汪晓棠等将黄公望创造的中国画浅绛彩画法运用到陶瓷表现上来,率先将中国文人画诗、书、画、印于一体的审美艺术形式、审美旨趣艺术表现形式应用到传统陶瓷绘画之中,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创立了一种融艺术家作者思想个性绘画特色,书写作者款识、诗、书、画、印为一体全新的陶瓷绘画艺术形式,给景德镇陶瓷艺术带来了新的活力,为彩瓷的发展开辟了新局面。浅绛彩瓷画的产生,及其后“新粉彩”瓷画的兴起、“珠山画派”的崛起等等,这些对中国陶瓷发展史来说,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其作品思想艺术表现力等毫不逊色于前朝,并对日后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影响。但是,在民国时期由于政府扶持少,社会动荡战乱频繁,政治更迭,生产关系落后,并且景德镇瓷业行帮、商会制度约束等等因素,因此,总的说来民国时期景德镇陶瓷业的发展与进步十分缓慢。民国时期,即 1912 至 1949 年间,是我国陶瓷业生产最为灰暗的时期,此时政治腐败,时局多变,内忧外患频繁,国内经济萧条,瓷业生产数量急剧下降,景德镇制瓷业亦屡受打击,一直在低迷的环境中挣扎,没有如明、清时期那样经历过恢复、发展、全盛到衰退的完整过程(图 2)。不过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民国时期的景德镇在民国这三十八年间,制瓷业尽管受连年内战,日本侵华,洋瓷倾销等影响,瓷业生产处于历史的低李文跃:近现代景德镇陶瓷发展概述(民国时期)图片来源(景德镇陶瓷历史图片集)

 80 页图片来源(景德镇陶瓷历史图片集)

 5 页2017 年第 2 期121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17 年第 2 期潮,但仍有一大批制瓷匠人依靠着陶瓷人困境中前行求变的才智和坚强意志,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进步,尤其是陈设艺术瓷,无论其艺术性、观赏性,还是历史价值,都能传承远古,开启当代。景德镇民国陶瓷对中国陶瓷发展史而言,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发展时期,其中不乏有令人瞩目的成就,突出表现在 三个方面:一是从民国瓷业变革发展看。工业化的新式瓷厂和陶瓷业的管理机构相继设立,而且在制瓷工艺方面也有不少进步,原料炼制用球磨机,榨泥机,器物成型采用石膏模具注浆成型,施釉采用机械喷釉、吹釉法等现代制瓷技术和方法广为应用,陶瓷烧炼使用煤烧窑烧造工艺技术。这些工艺的变革与应用,使景德镇制瓷工艺发生了很大的改革和进步。二是从民国艺术瓷的创新变化看。1911 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科学民主成为中国的时代潮流,景德镇制瓷业处于革新求变的历史阶段,各种社团先后成立,中国窑业学堂迅速兴起。1924 年成立了“景德镇瓷业美术研究社”、1928 年组织兴起珠山八友“月圆会”等陶瓷艺术机构、艺术家团体先后形成和成立,他们吟诗作画,以瓷会友,相互切磋瓷艺,品评画理,以瓷论画用传统粉彩工艺与浅绛彩瓷艺术形式相融合,将文人画的艺术表现方法入瓷,通过对不同材料工艺来构建新的瓷画语言。使景德镇传统彩瓷装饰从纯工艺的瓷绘技艺装饰表现,再度提升为现代瓷画艺术创作表现的一个门类,构建了陶瓷工艺与陶瓷绘画相结合纯绘画性、瓷画艺术表现新语境。形成了影响深远承前启后的“珠山画派”。以“珠山八友”为主要代表的景德镇瓷画艺术家们以陶瓷为载体,以瓷代纸,以画入瓷,作品题材包括:山水、人物、花卉等,笔法、墨韵、色彩均十分精妙,加上题款、印章,以其 陶 瓷 独 特 的 魅 力 与 中 国 文 人 画 艺 术 结 合 在 一起,构成了完整的绘画作品,开拓了陶瓷文人瓷画新粉彩艺术表现的先河,从而丰富了陶瓷装饰艺术与创作表现的新形式,使景德镇瓷画艺术成为一种艺术创作表现的新门类,将瓷画艺术推向了一个新高度。民国新粉彩瓷画艺术表现的新形式是该时期陶瓷业变革创新的重要标志。此外民国时期还创新发展了新彩、红彩、墨彩描金、墨彩雪景、刷花、贴花、喷花、广彩、瓷画像等多种工艺表现形式与艺术表现技法。三是从国民瓷业教育方面来看。民国时期先后成立的中国陶业学堂,江西省立陶瓷职业学校,江西陶业人员养成所等,打破了我国历史上陶瓷技艺传承子承父业,家族相传,师傅带徒弟的师承关系传承延续性发展的固有模式樊篱,采用了景德镇陶瓷专业教育现代教学方法,中西并存的教育和观念,培养了一批批具有“振兴民族工业,实现实业救国”思想的陶瓷专业技能新兴人才。为千百年来景德镇传统家族式陶瓷制瓷技艺传承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民国陶瓷艺术的变革与创新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形成的。民国时期景德镇陶瓷虽不能与明、清的鼎盛时期同日而语,但在我国社会历史转型阶段的特定背景下,从其在陶瓷产业变革发展、陶瓷艺术创新变化、瓷业教育发展方面来看,还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推进景德镇千年陶瓷业由传统向现代陶瓷转型,促进陶瓷业的变革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一时期对千年景德镇陶瓷发展史来说,是一个具有划时代里程碑意义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一段重要的篇章。二、民国陶瓷产业发展状况民国时期的景德镇同明、清时期的陶瓷产业一样,景德镇仍然是全国陶瓷的主要产地。从清朝末年开始,专为皇室专烧瓷器的景德镇御窑厂也随着清王朝的覆灭而解体,由于社会政治局势的变化和衰败,导致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列强的入侵和洋瓷大量在中国倾销, “质美价廉”的日本等外资机制陶瓷几乎垄断了整个陶瓷市场;而且日本企业还在中国内地建厂、生产制造各类碗、盘、壶等陶瓷制品,此后他们又以合股的形式在北京、海城等内地城市相继扩张。景德镇陶瓷产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导致一直靠传统手工制造陶瓷产业的景德镇陶瓷产业下滑,窑厂与制坯作坊红店等接二连三倒闭,整个陶瓷产业生产开始呈现全面衰退态势,景德镇瓷业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觉醒,深深感到传统的保守思想墨守成规制瓷方式无法与洋瓷抗争、瓷业必须改良,为了抵制洋瓷的输入,兴我国货, “振兴实业,挽利权”,许多立志以实业救国有良知的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中国的瓷器生产必须转型,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122

 结合传统的制瓷方法,创办新式窑业,纷纷倡议集股开办瓷业公司,将传统的手工业制瓷由一家一户的作坊形式,向机械化制瓷的资本企业转变,以抵制洋瓷冲击。经过数年的努力与筹备,景德镇陶瓷产业生产制度开始出现转型,在民国初年的十余年间,景德镇陶瓷业将传统的民间手工业制瓷由 千 百 年 来 一 家 一 户 的 家 庭 传 统 小 作 坊 生 产 形式,逐渐向工业化机械制瓷的企业资本化生产方式转变,以期精进技术、改良革新瓷业为宗旨,力图困境中求变,建立和振兴发展自己的民族工业。随着社会的转型,景德镇民国传统陶瓷生产也逐步向现代新式制瓷业转变。为振兴民族工业,1910年景德镇商务总会首任总理安徽祁门贡生康达与实业家、教育家张謇等人重新组建官商合办的新型企业江西瓷业公司。公司在体制的率先实行股份制,采取官商合办模式,力图改变景德镇制瓷工业墨守成规的陋习,公司实行了生产和流通一条龙的新方法,打破了瓷商和瓷行进行中间剥削的陋习,扩大了景德镇瓷器的销量。为民国陶瓷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江西瓷业公司的成立之初,在不同的地点开设下属瓷厂,制造精品细瓷,并在饶州设立分厂,拟用新法制瓷。江西瓷业公司还注重瓷业新式人才培养,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陶瓷职业学校中国陶业学堂,其办学宗旨为“养成明白学理,精进技术之人才,以改良陶业”,培养新式陶业人才。学堂设江西瓷业公司鄱阳饶州瓷厂内,开创了中国近现代陶瓷教育的先河。1915 年江西瓷 业 公 司 所 制 瓷 器 被 选 送 巴 拿 马 国 际 博 览 会 参展,王大凡、汪野亭、鄢得亿号等所制陶瓷作品荣获金质奖章,给景德镇陶瓷人带来莫大的荣耀。随着江西瓷业公司创立与民营窑作坊的逐渐兴起,以及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人力的引进,清末以来,濒临衰微的景德镇瓷业又重新焕...

篇二:浅谈景德镇陶瓷发展史

国 陶 瓷中 国 陶 瓷Vol.49 No.10Oct.20132013 年 第 10 期2007 年 第 1 期2013年 10 月32 │ 中国陶瓷│ CHINA CERAMICS │ 2013(49) 第 10 期32 │ 中国陶瓷│ CHINA CERAMICS │ 2013(49) 第 10 期第 49 卷 第 10 期中 国 陶 瓷浅析景德镇的陶瓷专书石 玢(景德镇市图书馆, 景德镇 333000)摘 要 : 陶瓷专书, 是陶瓷文化的一种载体。

 本文通过对清代以来景德镇本土陶瓷专书的统计、 分类、 浅析, 从而显示本土陶瓷专书的库藏、 亮点、 弱项和空白, 以引起人们的关切。关键词 :

 景德镇 ; 本土 ; 陶瓷专书中图分类号:

 g250.25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1- 9642(2013)

 10- 0032- 4The Elementary Analysis in the Books Concerning J ingdezhen’ s CeramicsSHI

 Bin(The Jingdezhen Library, Jingdezhen, 333000, China)Abstract The Ceramic Book or the book on Ceramics, is a carrier of ceramic culture. This paper classifies Jingdezhen"s "local" Ceramic books dating from the Qing Dynasty based on content analysis and statistic operations. It presents an overview of the treasury of local ceramic books, bringing to light its advantages, weaknesses and gaps, with a view to arouse people"s concern. K ey Words :

 local; Jingdezhen; Ceramic Books收稿日期:

 2013- 7- 15作者简介:

 石玢(1971- )

 , 女, 馆员, 本科, 研究方向:

 图书馆管理。E- mail: 405691919@qq.com1 景德镇本土第一部陶瓷专书嘉庆十六年(1811 年), 刘丙任浮梁县知事时, 曾请副榜贡生郑廷桂到公馆教子读书。

 公余言谈中, 刘丙以景德镇没有陶瓷专书为憾, 郑廷桂即以老师蓝浦于乾隆年间留下来的一部遗稿相荐。刘丙问其原由, 郑廷桂如实禀告说 :

 我的私塾老师蓝浦, 知道自 陈代以来景德镇的瓷器就名扬天下, 可惜这么好的制瓷手艺却没有专书记载下来。

 他便一边教书,一边博考详记, 并且实地调查验证, 于乾隆末年写下了六卷书稿, 不料书没写完, 他就仙逝了。

 老师生前无子,遗腹子又早殇, 师母汪氏, 孤零零的一个寡妇, 守着这些遗稿不知如何是好, 想请学生廷桂为之续成。

 但我廷桂又潦倒失意,二十年来都没有能力帮她完成这事。

 刚才,知事大人为景德镇没有陶瓷专书感到遗憾, 廷桂就想起蓝浦老师的书稿来了。

 刘丙听后, 高兴地跃然而起, 吩咐他赶快整理出来,刻版印刷,于是嘉庆二十年 (1815 年),《景德镇陶录》 问世。这是景德镇本土学者所写的第一部陶瓷专书。

 刘丙高度赞赏,认为比朱桐川(朱琰)

 所著《陶说》 中的“说今”写得更全面,更真实,更具体。

 他在该书的《原序》中写道:“盖生乎其地, 自 少而长, 习知其事, 随时而笔之于书,良非采访记录、 偶焉旁涉者可同日语也” ; 并说“是录之成, 其不又补桐川所不逮, 而为有心时务者所亟赏乎!

 ”《中国陶瓷史》 也说 :“ 《景德镇陶录》 是研究景德镇陶瓷史的重要参考书, 历来为研究我国陶瓷史的学者所引用。”蓝浦笔下的景德镇, 与朱琰笔下的景德镇, 真的是不可同日语。

 原因无他, 蓝浦是“生乎其地, 自少而长,习知其事”;朱琰是“采访记录、 偶焉旁涉者”。

 也就是说,蓝浦的《景德镇陶录》 是本土的 ; 朱琰的《陶说》 是非本土的。

 蓝浦所写, 景德镇人会感到“是那么回事” ; 朱琰所写, 不但比不上蓝浦的正宗, 而且在“制器之委曲精详” 方面, 朱琰更不敢下笔。

 所以, 笔者认为 :

 在研究景德镇陶瓷文化时,不要轻视本土的陶瓷专书。

 除了 《景德镇陶录》 外, 还有不少本土的陶瓷专书, 值得引起重视。2 民国以来的陶瓷专书自 从蓝浦《景德镇陶录》 问世以后, 景德镇本土的陶瓷专书不断出现。

 除了 “志在博古,无裨考工”之类和 “图片为主, 文字为辅” 的画册以外, 民国以来, 至 2007 年出版《景德镇市文物志》 止, 景德镇以文字为主的陶瓷专书, 据不完全统计, 就有 40 多种。

 编著者, 一为公立机构, 二为研究学者。

 公立机构编著的, 见表一。

 研究学者编著的, 见表二。3 陶瓷专书中的亮点上述 40 余种陶瓷专书, 就象一个个呈色各异的彩环,共同串成了一条长长的陶瓷的知识链。

 其中有不少的亮点, 如 :1.《江西陶瓷沿革》, 江西省建设厅编。

 成书于民国探索与交流

 2013 年 第 10 期中 国 陶 瓷中国陶瓷│ CHINA CERAMICS │ 2013(49) 第 10 期│ 33表 1 公立机构编著的陶瓷专书

 Table 1 Ceramics Books Compiled by Public Institutions表 2

 研究学者编著的陶瓷专书

 Table 2 Ceramics Books Edited by Researchers and Scholars十九年(1930 年), 12.4 万字。

 分为两编。

 第一编为“江西陶瓷沿革” ; 第二篇为“景德镇瓷业现状”。

 既有文字记述, 又有统计数字。

 编写此书, 省、 县投入的力量必多,否则,翔实的资料和具体的数字无法获得。

 该书是研究 “九・一八” 事变前夕景德镇瓷业状况的重要资料。2.《景德镇陶瓷史稿》, 江西省轻工业厅陶瓷研究所编。

 编写者为 :

 江思清、 徐文、 王景圣(日文翻译)。

 江思清为主。

 1959 年由生活 !全书 31.6 万字。

 重点记述了宋代以来景德镇陶瓷工业的发展过程, 生产组织, 所用原料, 制瓷工艺, 装饰方法,主要成就等。

 对元、 明、 清三代官窑记述尤详。

 对建国初期陶瓷工业的逐步恢复、 技术革新以及面临的挑战,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也作了比较真实的记载。

 是第一部由景德镇人写的陶瓷史书。3. 《陶瓷彩绘》,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编写。

 张志汤、段茂发、 余翰青、 魏荣生、 ! 杏生、 邹镇钦、 徐成、 石宇初、熊晓峰、 洪爵煌等 10 位教师共同参与。

 1961 年 4 月 , 江西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大 32 开本, 12 万字。

 全书分为绪论, 釉下彩(青花、 釉里红、 窑彩), 釉上彩(古彩、 粉彩、新彩、 刷花、 喷花、 贴花), 斗彩四个部分。

 对陶瓷彩绘的概念, 意义, 工具, 材料, 颜料配制, 各种画理、 画技等,作了具体介绍。

 编写该书的 10 位教师, 都是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家, 他们在书中现身说法, 行业性、 实用性很强。4.《陶瓷制品烧成》, 江西省轻工业厅景德镇陶瓷

 中 国 陶 瓷2013 年 第 10 期34 │ 中国陶瓷│ CHINA CERAMICS │ 2013(49) 第 10 期研究所编著。

 1961 年 12 月 , 江西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大32 开本, 8.5 万字。

 内分七章 :

 一、 焙烧陶瓷制品的窑炉; 二、 焙烧陶瓷制品的燃料; 三、 焙烧陶瓷制品的匣钵;四、 焙烧陶瓷制品的理论及工艺 ; 五、 快速焙烧陶瓷制品的研究; 六、 陶瓷制品产生缺陷的原因及防止办法; 七、热工仪表及焙烧制度的检查。

 对景德镇的柴窑, 首次作了详细记述。

 编写此书时, 景德镇的柴窑仍在冒烟, 大批烧窑名匠健在, 书中的柴窑资料尤为珍贵。5.《景德镇文史资料》, 市政协委员及各界人士撰写的亲见、 亲闻、 亲身经历的回忆录专辑。

 1960 年开始征集。

 1984 年 7 月 创刊。

 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征集、 整理和出版。

 通常每年出版一辑, 每辑 20 万字左右。主要内容是 :

 戊戌(1898 年)

 以来, 景德镇的政治、 经济、 文化、 教育、 宗教、 地域、 民俗等方面的回忆录资料。瓷业界的回忆录占了一大半, 大多是文献、 档案中查找不到的珍贵资料。6.《景德镇的颜色釉》, 潘文锦、 潘兆鸿著。

 1986年 11 月 , 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全书约 17 万字。

 介绍了景德镇颜色釉的起源与发展 ; 基本知识与工艺知识 ;高温颜色釉的特点与工艺 ; 低温颜色釉的特点与工艺 ;以及常见的缺陷及防治方法等。

 作者长期在市所、 省所、部所研究颜色釉, 该书是第一本关于景德镇颜色釉烧造工艺的专书。7.《陶瓷工业企业职工教育系列丛书》, 由十多种陶瓷生产技术专书汇集而成, 涵盖了陶瓷生产技术的方方面面。

 1988 年起, 分别由《中国陶瓷》、 《景德镇陶瓷》、 《陶瓷研究》、 杂志社陆续出版。

 有《日用陶瓷工艺》、《原料开采与加工》、 《原料与坯釉料配制》、 《成型》、《陶瓷装饰》、《陶瓷雕塑》、《装饰材料》、《陶瓷颜料・金水与贴花纸》、《烧成(上、 下)》、《陶瓷生产工艺规程》、《陶瓷传统工艺与器具》、 《陶瓷机械设备管理和使用维修》、《石膏与模具》、《窑具》、《耐火材料》、《陶瓷产品检验与包装》、《陶瓷缺陷分析》 等。

 编者都是陶瓷各行各业的专家, 注重基础理论与景德镇的陶瓷生产实际结合, 既是中级技术工人专业培训教材, 也是了解景德镇陶瓷生产技术的入门读物。8.《景德镇陶瓷古今谈》, 杨永峰编著。

 1991 年 12月 , 中国文史出 版社出 版。

 全书 32 万字, 大 32 开本。分成历代陶瓷话沧桑、 旧时陶瓷各行业、 继往开来四十年、陶瓷各业吐芳华、 总结经验谈未来、 大事记等部分, 附录陶瓷业主要人物介绍。

 作者根据在景德镇担任领导工作期间的亲见、 亲闻、 亲身经历和所收集的有关资料编写,详今略古。

 对研究 1949 年后景德镇瓷业的改造、 进步和振兴, 有参考价值。9.《景德镇市瓷业志》,《景德镇市志》 第二卷, 景德镇市地方志办公室编。2004年11 月 方志出版社出版。上、下两册, 16 开本, 128.2 万字。

 该书记载 :

 1、 瓷业原料(七章)。

 2、瓷器制作(四章)。

 3、瓷器装饰(十五章)。

 4、瓷业经营 (三章)。

 5、瓷器品种 (五章)。

 6、瓷器贸易 (四章)。7、 瓷业厂矿(五章)。

 8、 陶瓷科技(五章)。

 9、 陶瓷教育(四章)。

 10、瓷业人物(五章)。

 11、瓷业文物(五章)。12、 瓷业习俗(五章)。

 是一部集景德镇瓷业资料之大全的专业地情资料巨著。10.《景德镇市文物志》, 记载景德镇地区(含浮梁县、 乐平市)

 历史遗留下来的窑址、 器物、 碑刻、 建筑等文物的专书。

 景德镇市文化(文物)

 局编纂, 2007 年5 月 出版。

 全书 20 余万字, 精装 16 开本。

 分为九章:

 一,古遗址; 二, 古墓葬; 三, 古建筑; 四, 古街区、 古村落;五, 碑刻、 石雕、 匾额; 六, 近现代重要史迹; 七, 古树;八, 馆藏文物 ; 九, 文物工作等。

 是一本查阅景德镇地区文物古迹的工具书。

 其中的古窑址、 馆藏文物、 考古调查与发掘等章节, 包含了大量信而有征的景德镇陶瓷发展史的宝贵资料。4 陶瓷专书中的弱项为了更加理性地估量已往陶瓷专书的成果, 有必要再作一项分类研究。

 见表三。表中显示 :

 陶瓷成型, 陶瓷雕塑, 颜色釉, 造型设计方面, 专书的种数较少, 属于弱项。

 尤其是企业管理,体制变迁, 陶瓷销售, 名品鉴赏, 能工巧匠, 劳动模范,陶瓷企业家, 发明创造等方面, 几乎成了空白。它提醒我们 :

 在景德镇陶瓷专书的写作方面, 还存在四个问题 :1. 忽视了“工”。

 景德镇历代的能工巧匠很多, 就是他们后浪催前浪, 使景德镇瓷器誉满全球, 从而创出了“景德镇” 这块金字招牌 ; 但是有关资料零零散散,未见一本专书予以汇集, 非常可惜。2. 轻视了“商”。

 古今有名的陶瓷企业家不少, 亮出了不少好品牌, 甚至在八年抗战的“国难” 期, 也有人顽强、 智慧地坚持和奋进 ; 安徽著有《话说徽商》、《徽商密码》、《红顶商人胡雪岩》, 山西著有《话说晋商》、《晋商之魂》、《乔家大院》 等, 而景德镇的著名窑户和当代的实业家却默默无闻, 也很遗憾。表 3 陶瓷专书分类简况

  Table 3 Classification of Ceramics Books

  (下转第39页・Continued on page 39)

 2013 年 第 10 期中 国 陶 瓷中国陶瓷│ CHINA CERAMICS │ 2013(49) 第 10 期│ 393. 漠视了“创”。

 大龙缸, 卵幕杯, 祭红, 粉彩等等数不尽的古代发明创造暂且不说 ; 即使 1949 年后的发明创造, 少说也有几百种吧? 发明创造是国家进步的灵魂, 是事业兴旺的动力;但未见有一本专书来倡导和颂扬,等于是给可歌的发明创造者们泼了冷水。4. 无视了“管”。

 企业管理, 是一门学科, 管理得好才会出效益。

 自 宋代以来, 当地政府或实业家, 对陶瓷业是如何管理的呢? 除了有关的史料、 史稿提及一点点外, 至今也没见过这方面有专书 ; 新中国对陶瓷业的管理工作做得最多, 从组织合作社到公私合营、 地方国营,又从地方国营到体制改革、 国退民进, 这种史无前例的大变革, 特别是其中的心得体会和历史经验, 非常宝贵的,应该有专书来记载 ; 可偏偏没有, 这是一项很大的缺漏!熊寥主编《中国陶瓷古籍集成》 .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年 5 月 .聂凌睿《整理国故以传承文脉的 < 古籍杂谈 >》 .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1NO.1 总 123 期 .李亚宝 , 杨超《陶瓷品牌与陶瓷品牌形象建设研究》 . 中国陶瓷 ,2013 年 6 月 , 总 295 期 .[ 1 ][ 2 ][ 3 ]希望有更多本土的陶瓷专家和学者拿起笔, 把自 己的历史经验留下来, 传之后代。

 更希望陶瓷专书中的一些空白, 有志之士会来填补, 不给后人留下遗憾。

 还希望公立机构, 继续成为编著陶瓷专书的主力军。参考文献 :完善, 专利信息平台的建设相对滞后, 我国在高技术陶瓷专利信息的分析研究的热情还未充分激发, 而陶瓷企业由于专利信息资源的限制和专利与技术复合型人才的缺乏, 无力直接从事专利信息的分析研究工作, 使国内外专利信息未得到充分有效利用,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我国高技术陶瓷产业技术的创新与专利的申请。3 促进措施与建议3.1 加强宣传与培训, 促进专利信息应用各级知识产权主管部门与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机构应加强对高技术结构陶瓷企业的专利宣传和专利信息应用培训, 企业自 身也应加强内部培训, 以提高企业的专利信息意识, 促进专利信息应用, 提高创新能力。3.2 加强产学研合作, 促进高技术结构陶瓷专利技术的转化实施从前面的分析可知, 我国高...

篇三:浅谈景德镇陶瓷发展史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主管陶瓷产业的部门的领导, 您认为对于景德镇市而言, 陶瓷意味着什么呢?

 陶瓷是景德镇的立市之本、 称都之源。

 景德镇历史悠久、 手工业单一, 这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中是绝无仅有的。

 这也说明陶瓷造就了今天的景德镇, 没有陶瓷就没有景德镇的今天, 充分显示了陶瓷是景德镇立市之本、 称都之源的特殊地位。

 郭沫若来到景德镇考察时, 曾写下“中华向号瓷之国, 瓷业高峰是此都”的名句, 称颂景德镇瓷业是瓷国的高峰。

 二、 中国陶瓷历史上, 景德镇的地位举足轻重。

 您可不可以和我们的记者简要介绍一下景德镇陶瓷发展的历史呢?

 东汉时代, 景德镇出现了制陶业。

 唐代, 景德镇瓷器被称为“假玉器” , 并有“陶窑”和“霍窑”之称。

 五代, 景德镇陶瓷进入普遍兴烧时期, 全市包括五代以后各代古窑址共有 30 多处。

 宋代, 所烧造的青白瓷遍于全国, 远销外洋。

 元代, 在制瓷原料方面, 采用了瓷石、 高岭土的二元配方。

 明代, 形成了官搭民烧、 官民竞市的兴旺局面, 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制瓷业的中心。

 清代, 形成了青花瓷、 玲珑瓷、 粉彩瓷和颜色釉四大系列。

  三、 景德镇是中国非常著名的瓷都, 而陶瓷又是起源于中国。

 但放眼全球, 现在不仅仅中国, 英国, 比利时等国家的陶瓷产业发展的也非常迅速。

 从中国瓷都角度来看, 景德镇的陶瓷产业和其他国家相比, 独有的竞争优势在哪里呢?

 第一, 水源丰富, 瓷土优良。

 昌江属长江流域鄱阳湖水系, 地下水资源可动量 l.66 亿立米。

 重要制瓷原料高岭土, 最早就产自景德镇东45 公里今属鹅湖镇的高岭山,世界通用的制瓷粘土的命名就来源于此。景德镇附近的星子、 余干、 临川等县也蕴藏着大量的优质制瓷原料

 第二, 集各地名窑之大成。

 景德镇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 使之融化于自己已有制瓷技艺之中, 在制瓷技术上, 不管工艺多么复杂, 制造多么困难, 景德镇都能制, 还发展和创造了很多新工艺、 新技术, 出现了许多绝技。

 第三, 独特的产、 学、 研、 贸基地 1、 景德镇市政府组建的江西省陶瓷工业园已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并按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标准打造,现已形成了原料、 成型、花纸、 颜色釉、 烧炼、 包装、 销售等较完整的产业体系, 成为全国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之一。

 2、 景德镇陶瓷专业人才济济, 不仅有陶瓷学院、 陶瓷工艺美院,而且有着众多的陶瓷世家和专业技术人才。

  3、 科技部已批准《省部共建景德镇国家陶瓷科技城试点方案》并组建国家日 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后设立了日 用陶瓷研究、 建筑陶瓷研究、 热工及设备研究以及装备陶瓷研究等四个技术研发平台。

 国家日 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硅酸盐协会陶瓷分会、 中国陶瓷协会信息中心 和人才培养中心、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陶瓷艺术专业委员会、 全国日 用陶瓷检测中心、 全国日 用陶瓷标准化中心等一批国家级科研机构和专业协会都在中国唯一的一所陶瓷高等学府----景德镇陶瓷学院建立。

 4、 利用景德镇的陶瓷文化资源和 “景德镇”品牌, 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 举办一年一度的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 将景德镇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陶瓷商品集散地及会展中心之一。

  四、 目 前, 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到一个怎样的水平了呢?

 1、 景德镇市通过加快调整陶瓷产业结构, 调整能源结构、 实施品牌战略、 陶瓷总量、 出口、 税收、 产业集群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上取得了“四个突破、 一个增长”的佳绩, 实现了陶瓷产业的平稳快速发展。

 2、

 延伸“景德镇”金字招牌的无形资产作用。

 瓷局以打造品牌为主攻方向, 目 前国家商标总局已受理了“景德镇御窑厂”和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的商标申报, 注册工作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在国家工商局举办的“2009 中国商标节”上,“景德镇”商标与海尔、 美的、 李宁、 耐克等国内外知名品牌一起荣获“2009 消费者最喜爱的绿色商标”称号。

 3、 陶瓷文化创意蓬勃发展。

 打造“红店”古街, 筹建粉彩瓷“原生态”制瓷一条街。

 同时打造占地五万平方米的“景德镇市雕塑瓷厂陶瓷雕塑创意产业园区” , 吸引国内外陶瓷创意产业业主、 陶艺家进园设点, 将景德镇打造成以陶瓷创意文化产业基地为主体的“创意之都” 。

  五、 对于景德镇未来陶瓷产业的发展, 您那里又有怎样的发展想法呢?

 1、 2009 年 12 月 12 日 国务院正式批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置身于规划区域内的景德镇市, 积极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以项目 建设为重点, 做大总量, 形成以高新技术陶瓷为核心竞争力, 日 用陶瓷为主体, 艺术陶瓷为重点, 创意陶瓷为特色, 兼顾建筑卫生陶瓷的大陶瓷格局, 将“发展低碳陶瓷, 打造绿色瓷都”作为战略的抓手,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节能减排, 推动可持续发展。

 2、 一流企业做标准, 二流企业做品牌, 三流企业做产品。

 市瓷局指导正翰集团做《远红外陶瓷国家标准》。

 以市场为主导, 积极营造有利于陶瓷品牌建设的政策环境、 市场环境和法制环境,培育和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竞争优势的区域品牌, 促进我市陶瓷发展。

篇四:浅谈景德镇陶瓷发展史

提要:在中国古陶瓷研究领域,明末清初时期被称为“转变期”或“过渡期”,在制瓷技术、绘画风格、装饰纹样和器形品种等方面,此时的景德镇瓷器基本是民窑产品,与明代早中期没有大的风格变化,“转变”只是对民窑风格的继承和发展。用“转变期”或“过渡期”定位这段陶瓷发展史不够恰当,而用带有时间或时代概念的中性词汇来形容则更加合适。关键词:明末清初 景德镇陶瓷 转变期 过渡期中图分类号:

 K876.3文献标识码:

 A收稿日期 2011-06-01作者简介 彭涛( 1968~ ),男,上海博物馆陶瓷研究部馆员,主要研究方向:古陶瓷。对明末清初景德镇陶瓷发展史的再认识——试论“转变期”或“过渡期”提法的局限性彭 涛(上海博物馆 上海 200003 )一 前言明末清初是一个烽烟四起、 社会动荡并最终导致朝代更迭的混乱时期, 对这一时期景德镇瓷业史的认知, 也长时间被这种动荡的社会历史所误导,错误地打上了停滞萧条、粗陋不堪的印记。而最初还其本来面貌的是西方的学者。

 他们早在 20 世纪初就注意到明清之际一些带干支纪年款的瓷器,尔后,又相继发现并总结了这一时期瓷器的一些独有特点, 认识到这是一段璀璨夺目的历史时期, 并将这一时期称为 “ Chinese ceramicsof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国内多数学者把它翻译为“转变期瓷器”,也有些学者译之为“过渡期瓷器”。

 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海内外学者特别是国内古陶瓷学界,对“转变期”的时间界定、概念定位、分期、艺术风格、审美情趣、社会历史背景及其成因等等方面, 都开展了全方位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无论其广度和深度都已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很多原则问题上也都取得了较为统一的认识。对其时间的界定, 虽然具体的上下限还有分歧,但大体的时间段没有争议,也就是明末清初时期,占了 17 世纪的大半。有学者将其上限定为明万历官窑停烧的万历三十六年( 1608 年),下限定为康熙官窑重新恢复的康熙二十年 ( 1681 年)

 [1],这样的划分有其合理之处, 符合官窑停烧后仅存民窑的历史事实。

 明末清初的景德镇陶瓷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民窑瓷业的发展史, 其时烧造的瓷器质量水平可谓冠绝一时, 瓷业的烧造规模因内需特别是外销的需求而快速发展。

 这一切无疑和此时期官窑的停烧、民窑的兴盛密不可分,是广大窑工们摆脱了官窑的种种束缚之后, 在自由地继承传统制瓷工艺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的结果。称之为“转变期”或“过渡期”,有一个时间的概念问题, 但更重要是对明末清初景德镇瓷业的发展水平和真实面貌的定位问题。笔者在学习、研究这一历史时期景德镇瓷器的过程中, 总感到称之为“转变期”或“过渡期”欠妥,即以“转变期”或“过渡期”这样的词汇来定位此时的景德镇瓷业是不准确的,有必要重新予以审视。西方学者用“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来概括明末清初景德镇的陶瓷史, 译成中文成为了 “转变期”和“过渡期”这两个词汇,而这两个词汇的内涵又稍有不同。有些学者常用“转变期”一词,而有些却多用“过渡期”一词,甚至还有两者混在一起使用。

 那么到底哪个词更能精确地概括这段时期的陶瓷发展史呢?首先就“过渡期”来说,所谓过渡,就是事物由一个阶段或一种状态逐渐发展而转入另一个阶段或另一种状态。

 而过渡期则是位于两个阶段或状态之间的、承上启下的阶段或状态。这样的解释隐隐露出一种在重要性上略逊于前后两个阶段或状地域文明 77

 对明末清初景德镇陶瓷发展史的再认识态的意味。在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上, 任何一个时代的瓷器风格都不是凭空出现的, 它必然是在继承上一时代风格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特色,并且开启下一个时代风尚之先河。

 虽然其间因政治经济等原因而造成兴衰,但此基本原则是不容置疑的。以明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即所谓的“空白期”瓷器来说, 就具有从明早期向明中期过渡的特点。“关于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瓷器的分期断代,应密切联系前期宣德和以后明代中期的官民窑特征来审度。应当说,正统时期的风格比较接近于宣德晚期,天顺的风格与成化和弘治时相似,而景泰一朝瓷器的风貌则介乎两者之间” [2] 。

 事实证明这样的判断是符合事实的。那么,是否可以将“空白期”这一时期也称为“过渡期”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可以称为“过渡期”的历史时期就太多了,明末清初时期也是上承万历之遗风,下启康熙之先河。但是“过渡期”几乎可以套用于任何一个时代上、不能反映其时代特色, 来概括明末清初这段陶瓷史是不准确也不恰当的,甚至可能误导人们忽略、轻视这段历史, 不能反映出这一时期景德镇瓷业的真实面貌和发展水平。其次,既然“过渡期”这种提法不合适,那么“转变期”一词是否就能确切地概括这一段陶瓷史呢? 这个问题需要具体分析。

 因为从表象上看,明末清初时期确实出现了一批有着鲜明时代特点的高品质瓷器。综合各位学者对其特征的描述,认定“转变期”瓷器的标准有以下几点:一是胎釉洁白细腻、胎质坚实;二是青花发色青翠亮丽;三是纹饰清新、绘画风格新颖;四是出现了一些特殊的器物造型。以下就从这些 “转变期” 瓷器的典型特征着手,对当时的制瓷技术、绘画风格、装饰纹样、器型品种这几个方面逐一进行分析, 重新认识明末清初这一时期的景德镇瓷器的转变。二 制瓷技术的进步明末清初时期景德镇之所以能生产出大批胎质优良、发色鲜艳的高品质瓷器,毫无疑问得益于制瓷技术的进步。

 这些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优质原料的选用和先进的配方工艺明代官窑所用的高岭土,历来均出自麻仓山。据成书于嘉靖年间王宗沐的 《江西省大志》 卷七“砂土”条载:“陶土出浮梁新正麻仓山,曰千户坑、龙坑坞、高路坡、低路坡,为官土。

 ”而民窑只能使用麻仓山以外的低等级高岭土。

 而到了万历十一年( 1583 年)麻仓山的优质高岭土就已近枯竭。

 万历二十五年( 1597 年)陆万垓增补的《江西省大志》“砂土”条载:“万历十一年间,该管厂同知张化美,见得麻仓老坑土膏已竭,掘挖甚难,每百斛加银三分。

 ”官土的枯竭必然会制约官窑的生产,因此必须在其它地方找到替代的优质原料。

 而抢夺民窑一直使用的低等级高岭土中相对较好的吴门托新土就成为最便利的途径 [3] 。

 民窑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劣。

 康熙二十一年( 1682 年)《浮梁县志》“陶政、陶土”条:“万历三十二年 (1604 年 ) ,镇土牙戴良等赴内监,称高岭土为官业,欲渐以括他土也。

 檄采取。地方民衣食於土者,甚恐。守道叶云仍、知县周起元争之,还其檄。

 ”景德镇的土牙戴良要矿税太监潘相收高岭土为官业,后因叶云仍、周起元的力争得以收回成命。此后不久,明代官窑的生产渐渐停滞,官窑对优质高岭土的垄断成为历史,民窑也获得了优质高岭土的使用权, 这使得景德镇民窑大量生产高质量瓷器成为可能。

 而二元配方这种制胎工艺的定型则使得这种可能成为现实。所谓二元配方, 即是一种高岭土加瓷石的先进制胎工艺。

 最早记载这种工艺的是成书于崇祯十年( 1637 年)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土出婺源、祁门两山:一名高梁山,出粳米土,其性坚硬;一名开化山,出糯米土,其性粢软。

 两土和合,瓷器方成。”而旅居景德镇的法国传教士昂特雷克莱在他的信简里还记录了详细的配比。

 二元配方这种制胎工艺比传统的工艺大大前进了一步, 其各项指标都接近了现代瓷的标准 [4] 。

 《天工开物》“白瓷”条里又载:“造瓷者将两土(高岭土和瓷石)等分入臼,舂一日,然后入缸水澄。

 其上浮者为细料,倾跌过一缸。

 其下沉者为粗料,细料缸中再取上浮者,倾过为最细料,沉底者为中料。

 既澄之后,以砖砌方长塘,逼靠火窑,以借火力。

 倾所澄之泥于中,吸干,然后重用清水调和造坯。

 ”通过这种复杂的淘练过程之后,胎土可以变得相当精细。这种工艺在明末清初被广泛采用, 奠定了这一时期高品质瓷器的技术基础。

 所谓“转变期”瓷器中最优秀的作品, 就是综合了这些当时最先进生产工艺的璀璨结晶。(二)青料提炼技术的进步明末清初出现的一大批发色青翠亮丽、 所谓“翠毛蓝”的青花瓷器,得益于明末在选炼钴土矿料方面的一个重大改进。此前使用的是回青料,用的是水选法筛选,据嘉靖《江西省大志》记载,具体78

 《东南文化》 2011 年第 4 期总第 222 期分为“敲青”和“淘青”两个步骤:先将青料敲碎,挑出有“硃砂斑”和“银星”的部分;然后用水进行淘洗,并用磁石吸去杂质。

 而到了明末,回青已经绝迹,转而用浙江青料,而提取青料的工艺则进化为火煅法。《天工开物》中记载:“凡画碗青料,总一味无名异……用时先将碳火丛红煅过, 上者出火成翠毛色,中者微青,下者近土褐。

 上者每斤煅出只得七两,中下者依此缩减。

 ”青花料的提取由水选法改进为火煅法, 是景德镇制瓷技术上的一次重大革新。据科学测试,这种新出现的技术可以提高青料中氧化钴的含量, 降低对呈色有不良影响的氧化铁的含量,使得青料的发色迅速提高,并且呈色稳定 [5] ,由此开创了中国青花瓷器历史上呈色最为青翠明艳的时代。综上所述,明末出现的这些制瓷技术的革新,为“转变期”瓷器的产生打下了坚实的工艺基础,这些制瓷技术有的在“转变期”之前就已经存在,有的是在“转变期”期间出现。

 但这些技术都是在原有生产技术基础上的革新,并非革命性的创造。那么, 是否可以将这些因为制瓷技术的变革而生产出来的瓷器冠以“转变期”瓷器呢? 笔者认为不妥。景德镇的瓷业之所以能历千年而不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不断创新进取, 适应不同时代和环境的需要。

 在这里,改革和创新是一种常态,几乎每个时代都有。如果要说划时代的、具有革命性的创造,那么元代的元青花、釉里红和青花釉里红更为合适。因为这些瓷器品种的出现,结束了唐宋以来中国瓷器以单色釉为主的局面, 把瓷器装饰推进到釉下彩的新时代, 并使景德镇瓷业从全国各大窑厂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奠定了明代以后景德镇瓷业在中国绝对领导者的地位。因此,如果非要将“转变期”定位于某个时代,元代比明末清初更为合适。三 绘画风格及题材的继承与发展学界之所以将明末清初瓷器称为“转变期”瓷器,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当时的瓷画与以往相比显得不同寻常。主要表现在:一是绘画风格有了明显的变化;二是绘画题材也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事实上是否真的如此呢?(一)绘画风格的改变,其实只是相对于官窑而言。

 明代早、中期,在景德镇瓷业中官窑瓷器处于绝对的领跑者地位。

 官窑纹样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和严格筛选的,图案布局严谨,装饰性很强。

 但纹样题材受政治、文化及统治者审美观点的影响,内容上比较贫乏,多以龙凤和各种缠枝花卉为主,大多带有程式化的痕迹。

 而民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官窑的影响,但总体上说,还是始终保持着清新自然的绘画特点,用笔流利洒脱、点染生动错落,绘画豪迈奔放、挥洒自如。官窑瓷器细腻洁白的胎质、工整的造型、精细的绘画以及高贵的皇家宫廷身份, 使得历代收藏家、鉴赏家趋之若鹜,也是研究者的重中之重,而对历代民窑的产品关注甚少,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前对它们的研究几乎为零。

 正因为低估了明末清初时期瓷器的发展水平, 故而才会将这一时期美轮美奂的瓷器精品或划归到万历前期, 或康熙中晚期甚至雍正一朝去。当大批这一时期突破了官窑程式化图案禁锢的上等瓷器被国外学者从海量的瓷器收藏中提取、归类以后,带来的是强烈的视觉冲击以及巨大的心理暗示, 让人们情不自禁地认为这是一种与以前完全不同的、崭新的瓷器风格,因此才会赋予它们“转变期”的称号。实际上这只是一种错觉,因为明代官窑在万历三十六年停烧以后, 官窑制品基本不见踪影,到康熙恢复官窑的这段时期里,中国陶瓷史实际上等同于民窑的发展史。因此,我们必须从民窑发展史的角度来研究这一时期的陶瓷史。如果站在民窑发展史的角度上看,很快就会发现它们与明代早、 中期的民窑产品在风格上并没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清新自然、简洁明快这一恒久不变的民窑主旋律下,更多的只是继承与发展、发扬与光大。(二)至于绘画题材,明末清初时期确实出现了一些有着鲜明特点的题材,也有少数独创,但是绝大多数仍然是对前代瓷画的继承和发展。

 此时的瓷器绘画里最富有时代气息的当属人物故事图和山水图;其它诸如花鸟、动植物、博古图、吉祥寓意纹饰等,前朝历代都有不少,不能算是明末清初的特色; 而郁金香等具有异国风情的图案则是从国外输入,而且多用在外销瓷上,国内少见,并非主流。龙凤纹、缠枝花卉纹等历代官窑最为常见的纹饰,在此一时期几乎消失不见,只有零星存在。1. 人物故事图人物故事图包含的内涵极为丰富, 大致可分为:婴戏、高士、仕女、佛道神话故事人物、历史人物、文学小说戏剧人物等几大类。婴戏图是中国古代传统的陶瓷纹饰之一,早在唐代的长沙窑瓷器里就已经出现。入宋以后,磁州窑、耀州窑、景德镇窑等南北各地的窑厂都曾经用婴戏图作为装饰。到了明代,婴戏图的使用更为79

 对明末清初景德镇陶瓷发展史的再认识图一 //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湖北省博物馆藏)图二 // 金磁州窑三彩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枕(首都博物馆藏)广泛,官、民窑瓷器中都屡见不鲜。高士图也是传统的陶瓷装饰纹样之一, 其中四爱图、携琴访友、寒江独钓、竹林七贤等最为常见。如 2006 年在湖北明郢靖王墓出土、现藏湖北省博物馆的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图一)就已经是相当成熟的作品。而明代前期的所谓“空白期”瓷器里,有一大批描绘各种人物的青花大罐,“腹部主题纹饰多人物故事画面,如贤士醉酒、骑马、携琴访友、文人行旅、书童担筪、八仙人等等” [...

篇五:浅谈景德镇陶瓷发展史

景德镇瓷器在中国陶瓷历史中的地位邹思怿   邬玲琳   景德镇陶瓷学院  2010 年 4 月 9 日“南澳一号”明代古沉船水下考古发掘工作于正式启动。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物证,“南澳一号”的考古价值丝毫不逊色于“南海一号”,因此被列为今年“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一号工程。四百多年前,满载着青花瓷的“南澳一号”古商船在汕头南澳岛“三点金”海域沉没后,在此“长睡不醒”。直至今日,这艘大船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南澳海域在明代已是中外舶商进行贸易的重要场所,也是当时“海上丝绸之路”(或叫陶瓷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据悉,这批正在打捞的文物当中,除了一部分铁器和铜器物件之外,其余大多以青花瓷为主。主要类型包括青花瓷大盘、碗、钵、杯、罐、瓶等。据此次水下考古专家介绍说,除了以前已有发现的外销青花瓷和釉陶罐、铁锅及铜板外,还出水了一些以前未见新文物,包括套装的江西景德镇窑系各种花卉鸟兽图案青花瓷盖盒、青花底款刻暗花小碗、青花“福”字底款麒麟纹小碟,内写“禄”字带有儒家思想的青花大盘、及福建漳州窑系的描金开光五彩盖盒等。故宫博物院陈华莎研究员在对打捞上岸的青花瓷器作过鉴定后表示,这批瓷器有两类,分别产自福建平和窑和江西景德镇。景德镇作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之一,是一个具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名城。景德镇作为早期皇家御用瓷生产基地已有一千多年的辉煌历史,景德镇的陶瓷以其胎质坚硬、声音清脆,釉色多变、图案丰富,形制规范、功能多样,而具有视觉的美、触觉的美、听觉的美、味觉的美,广泛影响欧洲国家的社会生活,进化了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在当代,景德镇陶瓷依然代表中国文化吸引着全世界的关注。以“青花瓷”为例,从北京奥运会地铁支线别具风味的“青花瓷”装饰和“青花瓷”系列颁奖礼服,到世博会上具有“青花瓷”外形设计的江西展馆,再到世界各国收藏大家们对青花瓷的争相追捧和拍卖会上惊人的成交价格,这些无不在向世人展现景德镇四大名瓷之一“青花瓷”所具有的无穷价值和无限魅力。纵观历史,中国陶瓷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日本陶瓷史家三上次男在其著作《陶瓷之路》中对中国陶瓷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有着详尽的叙述。作者主要以考古遗址中发掘的大量中国陶瓷为线索并结合文献资料的记载,以地理位置“航向标”,整理出中国陶瓷在亚非欧各个国家作为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作用的传播轨迹。以 13-14 世纪为例,南亚的印度北部遗址中发现大量以青瓷和青花瓷为代表的中国陶瓷片,这些瓷片大多出自龙泉窑系和景德镇窑系。在西亚一些国家,如阿富汗,发现有元青花大盘、青瓷大盘和元白瓷的遗留;伊朗古遗址曾出土过大量的宋、元陶瓷和明初青瓷。更值得指出的是伊朗在 13-14 世纪的主要贸易港口 -----波斯湾北岸的霍尔姆兹岛地区,也即是14世纪的东方贸易基地,发现有压倒性数量的中国陶瓷,其中有众多青花瓷的残片,因此可以推测当时青花瓷已开始盛行和畅销。对非洲出现的中国陶瓷的描述,主要集中在东非的埃及和苏丹地区、埃塞俄比亚的东非中央部分、以及马达加斯加岛。在这些地区发现的华瓷主要有:景德镇窑系的白瓷碗和青花瓷钵、盘、瓶、壶;龙泉窑系的青瓷碗、以及广东、福建诸窑系的白瓷碗、盘等。值得一提的是,在肯尼亚地区众多遗址中,发现数量极少的景德镇烧制的釉里红瓶,这类陶瓷即使在中国本土也出现甚少。最后,华瓷在欧洲的地位,通过欧洲各国城市博物馆里中国陶瓷藏品展可以窥见其一斑。众多陶瓷史家们对中国陶瓷的研究分类各不相同。除了上述依据地理位置的分布介绍以外,还有的根据陶瓷的器型和窑系进行划分、或对陶瓷的创作时期和创作手法的论述、或探讨华瓷的流传方式、或研究其作用和对社会的影响等等,且大量文献史料对陶瓷历史研究也颇具意义。广彩瓷,广州织金彩瓷的简称。有关此类陶瓷的出现和创作手法早在清代刘子芬的《竹园陶说》中就有记载:“海通之后,西商之来中国者,先至澳门,后径广州。清代中叶,海航云集,商务繁盛,欧士重华瓷,我国商人投其所好,乃于景德镇烧造白器,运至粤恒,另雇工匠,依照西洋画法,加以彩绘,于珠江南岸之河南,开炉烘染,制成彩瓷,然后售之西商”。由此可推测,广彩瓷纵然是基于景德镇所产白瓷进行绘画和加工,但相比景德镇陶瓷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为积淀而达到的“雅俗浓淡总相宜”的境界,广彩瓷为了迎合欧洲商人的审美情趣,其绘制、着色以及器型的设计无疑倾向于西方人对夸张和浓重色彩的喜好。这类陶瓷多用到色彩绚丽的装饰手法,如黑彩、金彩、粉彩、青花加彩等。景德镇的青花瓷端庄大方,清雅不俗,早在元代已开始盛行。这种陶瓷不仅受到国内王公贵族的青睐,而且享誉东南亚、西南亚和非洲许多国家。如在菲律宾出土的一批青花瓷器中,其中一种画有折枝菊花纹的双系小罐与景德镇湖田窑址的出土陶瓷,无论在造型与纹饰上完全相同,进一步证明青花瓷远销东南亚的事实。除了从古遗址的出土文物推测中国陶瓷的远播,各个国家的历史博物馆也充分展现华瓷在世界陶瓷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东京国立博物馆于 1975 年 6 月至 7 月举办了“日本出土的中国陶瓷”特别展览。这次展览把在日本全国范围内收集到的资料性较强的中国陶瓷器物,包括瓷片等供以鉴赏。这批展物中越窑、龙泉窑的青瓷,景德镇窑的青白瓷、白瓷以及建窑黑釉瓷占主要部分。马来西亚的吉隆坡国家博物馆珍藏着一批中国明代瓷器,大部分是景德镇的产品。如一件 5 寸中碗,碗内画有山水,碗边有水鸟栖息,底部款书“大明嘉靖年制”(公元1522-1566 年)。由于某些历史原因,欧洲诸国对中国陶瓷的收藏可谓应有尽有,尤其是一些皇宫御品,弥足珍贵,甚至在中国国内也称之稀有。例如,英国大英博物馆里藏有明洪武时期(公元 1368-1398 )景德镇生产的“里蓝釉外印花云龙纹高足杯”、“里蓝釉外印花云龙纹盘”、“里蓝釉外酱色釉碗”、“红釉印花云龙纹盘”等。德国德累斯顿博物馆收藏 12 个中国青花大瓶。葡萄牙里斯本博物馆收藏着一些中国造烧的青花陶瓷。这些瓷器上的花纹并非是中国传统式样,而是依据葡萄牙达官贵人的要求特绘的一批作为纪念品的器皿,如印有曼纽艾尔一世纹章的青花执壶、还有明代嘉靖年间生产的大碗,其外部绘着欧洲的马夹,内里画有宗教图案、还有的青花瓷碗印有特殊意义的铭文。由此可以推断,中国制瓷业的声名已经远播欧亚,并已经具备接受订制生产的能力。总的来说,中国陶瓷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是人类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国陶瓷在世界各地被发掘和珍藏,其纹理展现着当时人们的美学观念和文化层次,其器型诉说出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他们现在的“藏身之处”更证明了中外文化交流以及商务贸易往来的事实。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是享誉世界的景德镇四大名瓷。而除此之外,薄胎瓷也以其薄如蝉翼,轻如绸纱,脆如蛋壳的质地地吸引众多游人的眼球。古人吟诵薄胎瓷曰:“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消”。将二、三毫米厚的粗坯修到蛋壳那么薄,还须经受摄氏一千三百多度的高温焙烧的考验,不裂碎,不变形,其珍贵和难得就可想而知了。所以人们称薄胎瓷为神奇珍品。景德镇艺术瓷厂生产的“景德镇”牌薄胎瓷,获国家银质奖。早在隋代就出现过的景德镇雕塑瓷,有园雕、捏雕,镂雕、浮雕等,造型优美、形神兼备、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艺术表现力极为强烈。“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景德镇陶瓷兴于宋,盛于元、明、清三代,以其鲜明独特的地方特色和卓越成就在中国制瓷业独占鳌头,它代表了中华民族低调、儒雅、淡泊的优秀品质,更为今后中国陶瓷的发展和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9 5 3文化与传播

篇六:浅谈景德镇陶瓷发展史

20年第43期(总第711期)

 科学咨询/科技人文

 ·31·本刊特稿摘 要:千年瓷都景德镇是中国陶瓷工艺的集成地,在我国陶艺中占有首要地位,也是传统陶瓷工技艺继承地。但是面对现代生产、消费、生活等场景的变迁,景德镇陶艺拓展遇到种种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不依赖传统,对传统陶瓷工艺的“扬弃”:坚持现代陶艺对保守陶瓷工艺的“扬弃”;推广现代学徒制对传统陶瓷工艺的“扬弃”。关键词:陶瓷文化;陶瓷工艺;现代陶艺;现代学徒制我国是全世界上独创陶瓷最早的国度之一,有着辉煌斑驳的陶瓷文化,陶瓷是我国特色分明地域文化符号,它是东方特色艺术形式的标识。陶瓷工艺陪伴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一代又一代工匠不断的探索、实践、开创,陶瓷工艺种类层出不穷,俨然是几千年来民族生命活动、精神沉积的物化形式。一、景德镇传统陶瓷工艺的发展历程景德镇陶瓷制作开始于汉代,此时关于景德镇陶瓷技术的记载文献十分少,仅仅记录了一个时间刻度。五代时的景德镇以南方最早烧造白瓷之地和其白瓷的较高成果而确立了自己的地位,以此冲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垄断局势和形成“南青北白”的布局 [1] 。宋代开始,景德镇的陶瓷业进来了一个较快的拓展时期,留下了无数收藏家争相追逐的影青瓷,其刻花工艺精湛、色泽典雅、胎质滑腻,三者完美融合,这也是在此时景德镇陶瓷第一次跻身名窑产区。元朝景德镇在青白瓷的技艺上烧制出价比黄金的青花瓷和釉里红瓷,鼎新了彩瓷的新篇章,使得景德镇在所有名窑中脱颖而出。明清是铸就景德镇成为驰名中外的瓷都的主要转折,景德镇的瓷业经历近千年的沉积,已经在此时成为“全国窑器所聚”中国第一瓷区,同时制瓷业也逐步走出了原始的纯手工制作模式,开始了手工与机械化相互融合的时代 [2] 。景德镇陶瓷大批系艺术陶瓷、生活用瓷和摆设用瓷,以白瓷著称,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之称,品种齐全,曾达三千多种品名。瓷质优良,造型轻巧,装饰多样。二、景德镇传统陶瓷工艺传承瓶颈景德镇陶艺的手工性、艺术性禁锢了它的生产办法。传统陶瓷工艺大都是手工制作,继承技艺只能是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手把手传教形式。但在市场经济的改革大潮中,景德镇陶艺事业却迎来了发展的瓶颈期,过去红极一时的老瓷厂相继倒闭、改制,随着一些老艺术家、老艺人、老工匠的离世,有些传统工艺绝活逐渐流失。因此,传统陶瓷工艺继承迫在眉睫。景德镇是一个经济资源不丰富的城市,经济发展低迷,虽然包括陶艺在内的传统工艺比较多,但是由于经济形式唯一且不红火,人们消费能力有限,因此包括陶艺在内的传统工艺的继承和拓展就没有系统的从事下去。其中传统陶瓷工艺的继承和拓展问题最多。还有些民俗规规定一些关键的技术只传嫡系男丁等,这些原因导致传道授业者有限。另外,要系统地知道传统陶瓷工艺,需要多年研究每一道工序,短时间不会出成果和形成经济效益,所以并没有多少年轻人乐意支付许多时光和精力来学习传统陶瓷工艺,导致学习传承者有限。三、景德镇传统陶瓷工艺的“扬弃”对待传统,不要过度依赖传统,要有“扬弃”的态度,“扬弃”是哲学概念,就是传承和发掘传统事物内部主动、适合的因素,丢弃和否认传统事物内部消极的因素。传统陶瓷工艺相对现代论景德镇陶艺发展进程中对传统陶瓷工艺的“扬弃”程淑辉

 吴

 兵(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景德镇

 333001)人的审美没有与时俱进。现代人的审美是在社会发展中选择对美的追求,因而决定社会对工艺的需要是丰富多变的。传统工艺由于接受了比较成熟的技艺,在设计创作时很容易陷入墨守成规,这阻碍了一些从艺者把视角对焦时代发展来创造作品,从而失去很多市场份额,进而传统工艺在市场中逐渐枯竭。现代工艺以不断的创新设计和创新题材赢得市场。(一)现代陶艺是传统陶瓷工艺的“扬弃”陶艺含意很宽,广义概念的陶艺是涵盖陶瓷工艺每个领域。景德镇因时代的需要,应当在传统陶瓷工艺每个领域的陶瓷工艺的形式上着手全方面传承和发展并举。二十世纪八十年中期,现代陶艺的概念从国外引入传统陶瓷工艺领域,拓宽了陶艺体现形式。现代陶艺是以陶瓷材料为创作媒介,以性格化的手法体现现代人的抱负、性格、情感、心理、观念以及审美等哲学理念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观念陶艺、生活陶艺、环境陶艺。观念陶艺以展现艺术观为主要因素,艺术家通过对陶泥性质的特别演绎,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艺术意识以及对生活的领悟经由陶艺这一特殊的形式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生活陶艺是对增强生活环境品味、增加艺术情调,出现个人审美见解的现代陶艺,点缀着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通常生活陶艺把传统陶艺的功能性、实用性和鉴赏性融合在一起。环境陶艺是主要是指在城市规划区域领域内的广场、公园、绿地、道路、景色名胜区、居住区、公共建筑物及其他活动场地设立的陶艺。当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现代陶艺从技术手段上和原材料选择上提供了保障。比如,现代化工技术为釉彩的配方、烧制等提供技术保障。传统陶瓷工艺的技法在现代科学技术上逐渐得到科学的发展和传承,这是现代陶艺的基础,现代陶艺也是在传承和发掘传统陶艺中技法表现形式中融入现代理念,把功能性、实用性和思想理念结合,体现传统寓于现代,传统和现代的融合。因此,现代陶艺是传统陶瓷工艺的科学传承和发展,是一种“扬弃” [3] 。(二)现代学徒制是传统陶瓷工艺的“扬弃”现代学徒制是校企结合中,把企业的技术人员和高校教师放在同一平台上对学生进行相关专业技能综合培养的系统,是一种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是继承传统的师徒制的以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传授形式,但有别于传统的师徒制传授对象单一性,现代学徒制传授对象是普遍性。传统的师徒制注重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对技能理论化,现代学徒制不仅注重实践学习,而且重视现代科学理论传授。以现代学徒制模式来传承传统陶艺工艺,显然是对传统陶艺工艺的拓展和突破学习传承者有限瓶颈的最有效模式。将现代学徒制应用到传统陶瓷工艺传承中,是企业的技术人员和高校教师在同一平台完成传统陶瓷工艺传承教学、陶瓷工艺传承发展研究及陶瓷工艺传承开发现代产品的系统工程。要使这套系统工程达到预期的效果,高校必须改变固有教学模式,积极改革教学体系,建立一套为现代学徒制而设置的课程体系。景德镇的民间陶艺工作室特别多,这些民间陶艺工作室有的掌握着独特的传统陶瓷工艺,高校应主动谋求与之合作,将学校课堂与民间陶艺工作室结合,将传统陶瓷工艺理论教学与传统陶瓷工艺实践有效组合,成为实现现代学徒制的一种机制。参考文献:[1] 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2] 李丹.景德镇传统陶瓷工艺研究[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1):27-27.[3] 齐彪.陶艺的起源与流变研究[M].山东: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1-221.第一作者:程淑辉(1968.10—),女,汉,江西省景德镇人,学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陶瓷文化。第二作者:吴兵(1975.07—),男,汉,安徽省枞阳县,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陶瓷文化。

篇七:浅谈景德镇陶瓷发展史

3 2 卷 第 1 2 0 期  陶瓷 研:允  Vo l . 3 2  N o . 1 2 0 2 0 1 7 年 0 6 月  C e r a m i c  S t u d i e s  J o u r n a l  2 01 7- 0 6 [ 陶 雅 撷趣 1  【 T a o Y a f i i n 】

  谈 景 德 镇 陶 瓷 文 化 传 承 与 发 展  刘 雅 雯  ( 景 德 镇 群 艺 馆 景 德 镇 市 3 3 3 0 0 0 0 )

  摘 要 :

 景 德 镇 以一 个 制 瓷 业 支 撑 城 市 命 脉 千 余 年, 在 世 界 陶 瓷 生 产 中, 引 领 潮 流 长 达 六 百 年 。

 景 德 镇 陶 瓷 文 化 , 面 对 新 的 世 纪 和  历 史 的 召 唤, 不 妨 采 用 积 极“ 请 进 来 ",主 动” 走出 去”的 模 式 , 让 这 千 年 陶 瓷 文 化 能 细 水 长 流, 源 源 不 断 , 继 续 流 传 千 年。

  关 键 词 :

 景 德 镇;陶 瓷 文 化;太 平 窑  中 图 分 类 号 :J* 〇1 7  文献标 识 码 :

 B  文章 编 号 :1 0 0 0 —— 9 8 9 2 ( 2 0 1 7 )

  0 6— —1 0 9 ——( 0 4  )

  T h e  i n h e r i t a n ce  a n d 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 c e r a m i c  c u l t u re  i n J i n g d e z h e n L i u Y a w e n  ( J i n g d e z h e n  A r t  M u s e u m  J i n g d e z h e n  3 3 3 0 0 0 )

  A b s t r a ct :

 J i n g d e z h e n,  a p o r c e l ai n  i n d u s t r y  to  s u pp o r t  t h e  c i t y’s  l i f e b l o o d  o ve r  a  t h o u s a n d  y e a r s,  i n  t h e  w o r l d o f  c e ra m i c  p r o du c t i o n ,  l e a d i n g  t h e  t r e nd  f o r  s i x  h u n d r e d  y e a r s .  J i n g d e z h e n  ce r a m i c  c u l t u r e ,  f a c i n g  t h e  n e w c e n t u r y  a n d  t h e  c a l l  o f  h i s t o r y ,  m a y  w i s h  t o  a d o p t  t h e  p o s i t i v e "p l e as e  c o m e  i n '  a c t i v e l y 〃g o  o u t〃 m o d e ,  s o t h a t  t h e  M i l l e n n i u m  c e r a m i c  c u l t u r e  s t ea d y  an d E v e r f ou n t ,  c o n t i n u e  t o  s p r e a d  t h e  m i l l e n n i u m . K e y  w o r d s :

  J i n g d e z h e n ;  c e ra m i c  c u l t u r e;  T a i p i n g  k i l n 景 德 镇 陶 瓷文 化积 厚 流 光 , 它 的 窑 火 历 经 千 年  化 活 动 而不 熄 , 它 在 闻 名 中 外 的 丝 绸 之 路 上 传 扬 , 它 为 中  华 民 族文 化 醜 实、 壮大起 到 了 不 可 替 代 的 作 用 , 对 繁 荣 世界 文 明、 提 高 艺 术 水 平 做 出 了 不 小 的 ? m 〇  景 德镇 陶 瓷 文 化 那 是 历 经 千 年 的 工 夫 沉 淀 而 来 , 是 ° 集 时 代 特 色 、 地 域 特 色 文 化 等诸 多 要 素在 内 的 手  景 德 镇 陶 瓷文 化 不 仅 继 承 传 统 ,还 要 立 足 于  工 业 文 化。

 景 德 镇 特 色 陶 瓷 文 化 的 重 要 组 成 之一,  现 代 社 会 的 需 求 之 上 , 并 且 面 向 世界 , 我 们 不 妨 尝  就 是 在 生 产 陶 瓷 过 程 中 产 生 的 民 俗 文 化 , 如 烧 太 平 试一 下 “ 请 进 来 ”与“走 出 去”的 模 式 , 让 景 德镇  窑 、 买 扁 担 等 等 。

 在 这 些 民 俗 文 化 中 挑 选 出一 些 陶瓷 文 化在 当 代 选 择 和 重 构。

  既 有 象 征 意 义, 又 能 推 广 形 成 大 型 活 动 的 来 并 不 困  一、请 进 来一 一 发掘文 化 背 景形成 系 列 文 难。

 像 太 平 窑 。

  1 0 9  DOI :牨牥 牨牰牰牬牴牤j cnki 牫牰牠牨牨牫牰牤tq 牪牥牨牱 s牪 牥牪牰

 第 3 2 卷 第 1 2 0 期  陶瓷 研 沉  Vo l . 3 2  N o .  1 2 0  20 1 7 年 06 月  C e r a mi c S t u d i e s  J o u r n a l 2 0 1 7-0 6  [ 陶 雅 撷 趣 】

  【 T a o Y a fo n  I “ 太 平窑”的 由 来  窑 , 它 只 是 搭 建 在 地 面 上 , 外 形 类 似 上 面 略 小 的 圆  筒 状。

 它 的 组 成 材 料 主 要 是 圆 瓷 渣 饼 , 这 些 渣 饼 都  是 在 烧 制 瓷 器 时 用 过 的。

 垒 成“太 平 的 渣 饼  了  m b  大 小不-, 有 的 只 有 三 四 尺 大小 , 有 的 都 有- 丈多  h 座 瓷拆 了 , 用 _ 来 垒 成 城 墙。、_  高了。

 雜 内 的 柴 火 燃 烧 时, 密 身 通 体火 光。

 苗 内  m , 的 燃 烧 时 用 的 柴 火 , 是 每 年 的 八 月 初-, 在 挑 窑 窜 , 那f:

 们 的 要往 何 处 维 持 生 计 ? !

 所 以 窗 工 们 肖 m一 这 个 每 条街 社 都 有的、 可 以 比 较 容 易 获  在 瓷 窖 則 , 无 论 如 何 都 不 让 清 兵 拆 除。

 待 到 太 平 丨  働柴 火 担 中 抽 取-些 来 储 藏 。

 八 月 十 五 之 前 , 在  貞 江 顺 岸 边 的 空 難 賴 各 个 雜 健 而 来 的 m MM ,  麵搭建 成 § 。

 待 到 十 五 晚 上 , 大 家- 起开 始投 柴 、 烧 整。

 让 太 平 窗- 座 座的 燃 烧 起来, 天 上 、 河 军 没 费 多 力 力 賴 繼 a 勸。

 咖 雜^  s 麵 触 倾 細 麵 n好 額 麵  m w m m n  b  垒成 , 所 以 它 觸 身 四 周 都 会 有- 个 个的 小 孔 , g  府 粮 仓 打 开 , 赈 济 百 姓 , 让 社巧姓 们 可 以 生^  火 燃 烧 时, 不仅 火 光 , 就 连- 部分的 火 焰 都 从 这 些 下 去 。

 这 时 ’ 恰 巧 碰 上 了 中 秋佳 T > 即 将 来 临 , 大家 小 孔 内 胃 出 来 , 与 中 秋 节 喊 皎 洁 關 光 映 照 在-  起 , 成 为美 丽 迷 人 的 麵 奇 观 。 一直 想 不 到 好 点 子 。

 有 位 老窑 工 , 看 到 镇 上 的 渣  饼 , 灵 光一 现, 说 :

 咱 们 镇 上 到 处是 烧 瓷 器 剩 下 的 渣  举 行 太 平 窝 系 功 I 活 动  饼 , 现 在 瓷 窑 被 毁 , 为 何 不 用 它 垒 成 窑 的 样 子 来庆  贺。

 大 家- 听, 鮮 吼 i 奸 就 干 , 韻 江 河 水 的 *  岸 删 澄 饼 搭 起 了一 座 座“新 密”, 窗 内 的 窗 備  _ _ M, 其 中 都 含 有  _ 烧, 照 亮 了 河 岸, 大 家-同 在 这 通 红 _ 火 边  :。,瓷=博; = =  畅 饮 、 赏 月 、 载 歌 载 舞 地 欢 庆 中 雌 节 。

 中 秋 之奋 厂 遗 址 r 在 节 日 时 开  后, 太 平 军 将 士 协 助 紅 们 重 新 建 起 m 这 _  t 举 动 , 让 他 们 更 加 得 到 了 百 姓 的 拥 护 。

 后 来 ,- 是  太 平 岳的 活 动 , 在 烧 亩 的 L 程 中 , 可 以 游 客  为 了 能 在 中 秋 时 纪 念 这一 盛 况, 二 呢 , 因 着 旧 龄  鮮 将木柴 投 ^中 ’ 以 完 舰 个 类  年 年 兵 荒 马 乱 的 , 人 们 也 希 望 能 寄 予 盼 望 太 平 和 对 的 獅;而 在,历 史博 未来 的 美 好 向 往 , 就将 这 种 用 渣 饼搭 建 而 成 的 g 称  g随 动。

 但 疋 这 些 活 动’ 本 上1景 区^  像 瓷 博 会等大 型 活 动 的 开 闭 幕 式 上 存 在 , 而 观 看 者  ° 也 只 是 走 马 观 花 , 对 景 德 镇 的 千 年 陶 瓷 文化 只 知其  烧 太 平 察 的 流程  大 略。

  “太 平 窑”不 是 日 常 的 生 产 窑 , 作 为一 种象征  景德 镇 有 着 丰 富的陶 瓷 民 俗 文 化 , 在 特 定 的 时 1 1 0  

 第 32 卷 第  1 2 _ J  ^ V o l . 32  N o . 1 2 0 2 0 1 7 年 0 6 月  C e r a mi c  S t u d i e s  J o u r n a l 20 1 7- 0 6 【 陶 雅 撷 趣 1  【 T a o  Y a f i i n  】

  间 点 , 将 这 些 民 俗 文 化 的 活动 扩大 化 , 进 行一项 专  方 法。

  门 的 陶 瓷 文 化 活 动 , 像 烧“太 平 窑”这 个 活 动 , 它  打 产《 士 革 空 ”胳 今 !

 ^  的 时 间 点一中 秋 节 , 它 的 象 征 意 义一 和平 吉  祥 , 它 的 活 动 景 观一 一 瑰 丽壮 观, 无 论 是在视 觉冲  景 德 镇 完 全 可 以 用 歌 舞 剧 这 种 文 艺 形 式传 播 击 上 , 还 是在 人们 对 美 好 生 活 的 祝 愿 的 这 种 心 理  景 德 镇 独 特 的 民 间 文 化。

 景 德 镇“烧 太 平 窑”这  上, 都 是 非 常 符 合 的。

 一习 俗 的 形 成 与 人们 对 和 平、 幸 福生 活 的 美 好 愿 我 认 为 完 全 可 以 機“太平§ ”这 个 活 动 扩  望是 分 不 獅 , 结 合 当 下 巾 华 儿 女为 麵 中 华 民 族  大 化 , 以 点 带 面 , 由- 个 具象 、 单 独 的 活动, 来 带 动  整 个 陶 瓷文 化 产 业 的 传播 与 广 泛 推 行 。“太 平  窗”活 动 可 与 传 统 的 节 日― ― 中 秋 节 相 结合, 在农  _歌 _ ? , 镇 传统 _ 文 _  《 丄 =、 、尤 从 — 匕、 * , -  及 今 日 的 景 德 镇 立 足 当 代、 求 变 创新、 重 振 辉 煌!

  历 八 月 十 五 这 天 的 前 后 进 行 。

 在 中 秋 前 两 天 , 在各  个 古窑 址 设 点 , 让 参 与 者 去 寻 找 搭 建“太 平 窑”所  歌 舞 剧 可 以“太 平 窑 , 千 年 窑 火 不 熄”作 为 主 需 的 渣 饼、 木 柴 。

 参 与 者 可 以 通 过 陶 瓷 知 识 的 问  题, 从 太 平 窑 的 诞 生 故事 开 场。

 然 后 , 以 建 国 至 9 0 答 、 拉 胚 比 赛 等 等 项 目 来 得 到 渣 饼 、 木 柴 , 这样 也  年 代, 十 大 瓷 厂 的 繁荣 , 窑 火 熊 熊 燃 烧 作 为 过 渡 ; 最 可 以 增 加 参 与 者 对 各 个 古 窑 址 的 认 识 与 了 解 。

 等  后, 以 今 日 的 景 德 镇 在 努 力 走 求 变 创 新 之 路 , 不 断  到 十 五 白 天 , 找 到 了 渣 饼 的 参 与 者 , 可 以 在 专 业 人  地 摸 索, 尝 试 开 拓 出一 个 ‘大 陶 瓷,格 局”为结  员 的 指导 下 ,一 同 在 景 德 镇 的 母 亲 河 一 一昌 江 河 两  尾。

 太 平 窑火 从 未 熄 灭, 或 熊 熊 燃 烧 , 或 薪 尽 火 传 , 岸 的 空 阔 地 段 , 使 用 之 前 得 来 的 渣 饼 , 将太 平 窑 搭  总 有一日 能 如星星 之 火 , 照 亮 整 个 景 德 镇 的 夜 空 。 建 起 来 , 参 与 者 自 己 动手 不 仅 增 添 活 动 趣 味 性 , 也 强化 了 其 对 于 此 次 活 动 的 记 忆 。

 夜 晚 来 临 , 当 咬 洁  的 明 月 渐 渐 爬 上 天 空 , 这 时 开 始 投 柴 烧而 投柴 者 , 则 可 以 是 愿 意 参 与 活 动 的 任 何 人 , 以 满 足 大家 丨 故 成 的 笛 子 、 箫 、缻 、 编 磬 、 管钟 、 编 钟 、 鼓 、  对 生 活 的 美 好 祝 愿 。

 整 个 活 动 过 程 可 以 全 民 互 动  二胡 等 ,、可 以 与 器一 起结 合 , 形 成 游 鱼 出  参 与 , 从 而 勝 参 骑 能 輕觀細 了 細 景 德  i 镇 丰 富 多 样 的 陶 瓷 文 化 。

  歌 舞 剧 不 仅 仅 可以 在景德 镇演 出, 还 可 以 去 全 二 、 走 出 去— — 整 合 文 化 资 源, 利用 多种 方  国各 地 , 甚 至可 以 走 出 国 门 去 表 演 ’ 将 富有 特 色 的 景 德 镇 陶 瓷 文 化展 示 给 观 众 ,让 观 众 可 以 在 知 识 上  有 收 获 , 艺 术 上 有享 受 , 精 神 上 能 愉 悦,心 灵 上 走 出 去, 这 并 不 难 , 毕 竟 景 德 镇 有 着 享 誉 海 外  有 思 索 。 的“瓷 都”名 声 , 也 有“ 一带一路”战 略 政 策 撑  持 , 它 所 缺 少 的 是 更 具 影 响 力、 互 动 性 更强 的 传 播 1 1 1  

 第 3 2 卷 第  1 20 期 ' V o l. 3 2  N o . 1 2 0 2 0 1 7 年 0 6 月  C e r a m i c S t u d i e s  J o u r n a l  2 01 7- 06  [ 陶 雅 撤 趣 】

  【 T a o  Y a  fa n  1 景 德 镇 手 工 制瓷 的 历史 长 达 千 年 之 久 , 有 着 深 厚底  参 考 文 献:

  蕴、 多 彩 丰 厚 的 陶 瓷 文化 。

 整 合 陶 瓷 文化 资 源 , 树 立 典 型 , 形 成- 个具有 鲜 明 特 色和 象征 意 义 的 陶 冑 1 、万 山 红 、 尹 爱青 , 中 国 歌剧 艺 术 中 的 民 族 文 化  文 化 符 号 , 利 用 符 号 让 优 秀 的 陶 瓷 文化走 出 去 , 把  传承一以《 白 毛 女 》 、 《 江 姐 》 、《 原 野 》 等  更 多 对 陶瓷 文 化 感 兴 膽 人 请 进 来 , 雛 在 麵 千  W ^J [ J ]  .  ,  20 1 2 年 里 , 景 德 镇 陶 瓷文 化 必 将 再 现 新 的 辉 煌!

  2、 占 慧,试 论 景 德 镇 陶 瓷 文 化 的 继 承 与 发 展  [ J ],  景 德 镇 陶 瓷 , 2 0 1 5  责 任 编辑:

 余 》  1 1 2  

篇八:浅谈景德镇陶瓷发展史

36 卷第 141 期2021 年 2 月陶瓷研究Ceramic

 StudiesVol.36

 No.

 141February

 .2021景德镇陶瓷文化复兴的历史依据和现实路径吴晨宇摘要 :

 景德镇瓷器是江西和中国的名片 , 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 。

 在景德镇建设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

 区的历史使命下 , 在新媒体传播影响下的新一轮的全球化背景中 , 承载着中国文化的景德镇查器拥有难得的发展机

 遇 , 重振瓷都辉煌又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

 目前 , 景德镇瓷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 — 产品附加值低 , 市场无序竞争 ,

 企业规模小 , 陶瓷話牌开发不足 , 研发设计人才流失 , 管理人员的缺失等 。

 以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为轴 , 将景德镇

 城市話牌 、 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和瓷业发展结合起来 , 是景德镇瓷业发展需要解决的课题 , 极具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 。

 关键词 :

 文化复兴 ; 世界瓷都 ; 历史遗产 ; 城市晶牌中图分类号 :

 J52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 — 9892(2021)02 — 014 — (04)The

 Histor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path

 for

 the

 Revival

 of

 Ceramic

 culture

 in

 JingdezhenWu

 ChenyuAbstract :

 Jingdezhen

 porcelain

 is

 not

 only

 the

 name

 card

 of

 Jiangxi

 and

 China,

 but

 also

 an

 important

 commodity

 of

 the

 maritime

 Silk

 Road.

 Under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building

 Jingdezhen

 into

 a

 national

 ceramic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Experimental

 Zone,

 an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new

 media

 communication

 and

 a

 new

 round

 of

 globalization,

 Jingdezhen

 porcelain,

 which

 carries

 Chinese

 culture,

 has

 a

 rare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and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porcelain

 capital

 has

 become

 a

 topic

 of

 concern.

 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Jingdezhen

 porcelain

 industry

 is

 facing

 severe

 challenges,

 such

 as

 low

 added

 value

 of

 products,

 disorderly

 market

 competition,

 small

 scale

 of

 enterprises,

 insufficient

 development

 of

 ceramic

 brands,

 brain

 drain

 of

 R

 &

 D

 and

 design,

 lack

 of

 management

 personnel,

 etc.

 Taking

 the

 excelle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as

 the

 axis,

 combining

 Jingdezhen

 city

 brand,

 excelle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orcelain

 industry

 is

 a

 problem

 to

 be

 s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porcelain

 industry

 in

 Jingdezhen,

 which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strategic

 value.Key

 words

 :

 cultural

 Renaissance;

 world

 porcelain

 capital;

 historical

 heritage;

 city

 brand0 前言景德镇是瓷器的代表符号 , 也是中国器物文化的

 象征 , 更是江西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品牌 。

 在对外贸易中 ,

 景德镇瓷器不仅为中国经济带来巨额利润 , 还促进了

 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

 在国家 “ 一带一路 ” 战略新

 构想的历史机遇下 、 江西发展十大战略性新型产业的

 背景下 , 以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 , 运用新媒体

 传播手段 , 大力扶植文化创意产业和新型材料产业 ,

 提升陶瓷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和时代特色 , 是景德镇复

 兴的必然之路 , 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路径 。1 景德镇瓷器是前工业时期中国最具知名度的文

 化品牌新平冶陶 , 始于汉世 , 兴于宋 , 发展于元 , 明清

 时期走上巅峰 。

 景德镇瓷器作为 “ 白色的金子 ” , 是

 世界认知中国 , 也是中国联通世界的重要渠道 , 它既

 是商品也是文化符号 。

 景德镇制瓷业历史悠久 , 宋朝

 时期就名扬国内 ; 元朝时期 , 随着海外贸易的开展 ,

 景德镇瓷器对中亚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15 世纪末

 期 , 新航路开辟以后 , 景德镇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

 对南亚和欧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瓷器在欧洲不仅仅

 是奢侈品的代表之一 , 还在欧洲对中国文化认同中扮

 演了重要的角色 。

 在中西贸易中 , 瓷器不仅仅是商品 ,

 更是生活方式 、 文化和价值观的体现 。瓷器和景德镇是 16-18 世纪中国器物文明的象

 征 。

 历史上 , 丝绸 、 瓷器和茶叶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大

 宗商品 , 也是中国器物文化的杰出代表 , 但瓷器更具

 收稿日期 :

 2021-01-03.

 修订日期 :

 2021-01-06.作者信息 :

 吴晨宇 ( 1998

 - ) , 女 , 汉族 , 江西鄱阳 , 英国利物浦大学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 :

 商务管理 、 应急管理 、 陶瓷文化与城乡规划 。014

 理论与探索

 /Theoretical

 Exploration民族文化性 。

 在中西贸易中 , 瓷器不仅仅是商品 , 也

 是中国文化的载体 。

 许多学者将瓷器的英语音译 china

 等同于中国的音译 China, 认为瓷器就是中国的代表和

 象征 。

 在 1000 多年瓷业发展历史中 , 景德镇凭借瓷器

 而享誉世界 , 瓷器也成为中国贸易和文化走出去战略

 最成功的个案 。瓷器是前工业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贸易产品 。

 元朝

 开始 , 海上丝绸之路使景德镇青花瓷器输出到中东地

 区 , 对中东文化产生了影响 。

 新航路开辟以后 , 大量

 景德镇瓷器输出到欧洲 , 影响了欧洲社会的生活方式 。

 从 17 世纪初期到 18 世纪 80 年代 , 仅荷兰东印度公司

 输出到欧洲的瓷器就达 6000 万件以上 。

 因此 , 也有学

 者将 “ 海上丝绸之路 ” 称为 “ 陶瓷之路 ” 。

 值得注意

 的是 , 景德镇瓷器生产影响到了广彩 、 日本伊万里瓷

 器和朝鲜瓷器对欧洲出口贸易 , 形成了以景德镇为核

 心的瓷文化圈 。大航海时代瓷器贸易与欧洲对中国文化认同 。

 16

 世纪中期以后 , 稀缺性的景德镇瓷器在欧洲社会引起

 了追捧 , 成为欧洲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

 波兰国王奥

 古斯都二世拥有的中国瓷器多达 57000 多件 。

 1717 年 ,

 他用 127 位全副武装的近卫骑兵换取普鲁士腓特烈 • 威

 廉一世的 127 件中国瓷器 。

 对中国瓷器收藏近乎痴迷

 的还有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和英国乔治四世 。

 对于欧洲

 贵族家庭来说 , 用中国瓷餐具和茶具招待客人 , 是一

 种身份和实力的象征 。

 许多贵族用中国瓷器花瓶 、 瓷

 器雕塑来装饰自己的客房 , 彰显主人与众不同的品味 。瓷器作为中国艺术品的杰出代表被世界各大博物馆

 收藏 , 法国吉美博物馆 、 瑞士阿里亚纳博物馆 、 伦敦

 大英博物馆和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都收藏了大量精美的

 景德镇瓷器 。

 景德镇影响了欧洲各国瓷都的建设 , 荷

 兰代尔夫特 、 法国利摩日 、 德国麦森和英国斯托克的

 瓷器生产深受景德镇的影响 。

 伴随着瓷器进入欧洲千

 家万户 , 大量欧洲人通过瓷器了解并认识中国文化 。

 在瓷器的影响下 , 欧洲社会开始对中国文化感兴趣 ,

 并引发了持续一个多世纪的 “ 中国风格 ”

 (Chinoiserie)

 潮流 , 器物承载的文化功能开始发挥出来 , 并对欧洲

 社会文化产生影响 。千年瓷业发展留下了宝贵的工业文化遗产 。

 在

 一千余年瓷业发展中 , 景德镇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

 产 。

 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明清御窑厂 、 宋至清朝的民窑

 遗址 、 瓷运码头 、 会馆 、 独特的窑弄文化和风格多变

 的民居 。

 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景德镇的财富 , 也是城

 市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

 以昌江为起点 , 通过鄱阳

 湖达到广州 、 泉州 , 并沟通世界的贸易网络 , 形成了

 商路 、 商品和赣商三位一体的商业文化 。

 大量历史文

 化名人对瓷器的偏爱为景德镇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

 从

 宋真宗到郭沫若 , 一千余年的景德镇瓷业发展史 , 也

 是中国政治家 、 文人生活和爱好的历史 , 瓷器装饰品

 和生活用品是政治家 、 文人生活品味和生活方式的象

 征 。

 从奥古斯都二世 、 到伊丽莎白女王 , 景德镇依靠

 瓷器实现了对欧洲和世界文化的影响 , 构筑了以器物

 文化为主导的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体系 。

 法国传教士殷

 弘绪将欧洲瓷器发展和景德镇紧密联系起来 , 高岭也

 因为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而闻名世界 , 也让全世界

 更进一賊识了景德镇 。2 工业化时代世界瓷业格局和景德镇瓷业发展现

 状工业化时代欧洲产瓷区的勃兴与发展 。

 1710 年 ,

 德国麦森成功仿制出瓷器 , 开始了欧洲瓷器制造的历

 史 。

 就中西瓷器文化交流而言 , 在工业化前期 200 多

 年的贸易往来中 , 欧洲完成了由购买具有中国特色的

 瓷器 , 过渡到来中国定制具有文化特色的瓷器 , 到生

 产出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瓷器 。

 欧洲社会经济和文化

 发展不仅仅完成了从中国学习瓷器的历程 , 更成功的

 实现了瓷器技术和自身文化的结合 , 先后生产出符合

 本国文化特色的瓷器 。

 在大工业革命影响下 , 欧洲现

 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

 在这一时期内 , 欧洲的瓷器生

 产采取了科学温控和材料分析技术 , 并培养大量的陶

 瓷现代科技人才 。

 在釉料 、 造型和画面方面也开始创

 新 , 生产出造型别致 、 瓷质白净 、 画面艳丽 、 纹饰鲜明 、

 包装精美具有欧洲文化特色的瓷器 。近代欧洲瓷器生产是以工业技术发展为支撑 , 是

 欧洲生活方式和文化变迁的反映 。

 人物雕塑 、 咖啡具 、

 茶具等各种新颖的器型和多样化纹饰成为瓷器生产的

 主流 。

 19 世纪以后的一百年时间内 , 正是欧洲文化和

 生活方式对中国影响的重要时期 , 国人开始以欧美器

 物为时尚 , 并形成了对欧美生活方式和文化的崇拜 。

 都市摩登文化影响到生活方式 , 年青一代以追求新型

 洋文化为自己追求时尚的目标 。

 样式新颖小巧的咖啡

 具 、 整洁白净的餐具等都成为城市生活理念的代表和

 象征 , 也成为瓷业变迁的实物记录 。国内其他产瓷区的复兴和崛起 。

 20 世纪 70 年代

 以后 , 中国许多地区开始了陶瓷生产方式和品种的转

 型 , 加大建筑瓷和日用瓷的生产 , 并在产值和影响力

 方面逐步超越景德镇 。

 福建德化 、 广东佛山先后被一

 些机构评为 “ 中国瓷都 ” , 引领日用瓷和建筑瓷的发展 。

 湖南醴 、 福建德化和山东淄博 、 河北唐山也开始生产

 自身特色的瓷器产品 。

 在 19 世纪失去了国际市场以后 ,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 景德镇也逐渐失去了国内市场 ,

 由陶瓷世界的引领者变为了陶瓷市场上的追随者 , 这

 不仅仅在景德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也影射出中国瓷

 业的困境 。粗放 、 无序的市场模式影响了瓷都的信誉 。

 进入

 21 世纪 ,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艺术市场的活跃 , 为015

 理论与探索

 /Theoretical

 Exploration景德镇瓷业复兴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

 近年

 来 , 景德镇当代艺术瓷拍卖屡创新高极大的提升了瓷

 都的形象 。

 但由于上世纪 90 年代景德镇十大瓷厂的解

 体 , 景德镇瓷器生产进入了小规模家庭作坊式的生产

 模式 , 市场混乱 、 无序竞争 、 设计不足 、 附加值不高

 等均限制了瓷业发展 , 仿古瓷市场的不规范严重影响

 了景德镇的声誉 、 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影响了创意的

 热情 。

 此外 , 相关政策和法律保护的缺失也让新产品

 的研发动力不足 。景德镇瓷业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

 2005 年

 瑞典哥德堡号装载景德镇瓷器重走海上丝绸之路证明

 了景德镇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影响 , 也彰显其现

 代历史意义和价值 。

 2013 年 9 月 ,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

 提出共建欧亚 “ 丝绸之路经济带 ” 的战略构想 , 并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正式提出建设 21 世纪丝绸之路

 的目标 。

 江西曾经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供应

 地 , 理应在新时期 “ 一丝一带 ” 经济带建设中拥有一

 席之地 。

 省委书记强卫 、 省长鹿心社均明确提出 , 江

 西要实现全面扩大开放 , 就需要积极争取 、 主动参与 、

 充分利用好 “ 一带一路 ” 这一国家发展战略 。

 2014 年

 5 月 , 强卫书记在香港关于江西发展升级投资合作推

 介会上也论述了景德镇瓷器通过水路运送到全世界 。

 尤为重要的是 , 2019 年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 ,

 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批复 。

 这是对景

 德镇辉煌陶瓷文化的认可 , 也赋予了景德镇更为艰巨

 的历史使命 。

 2020 年李克强总理到景德镇视察 , 对景

 德镇提出了要建设 “ 世界瓷都 ” 的新要求 。

 丰富的历

 史文化资源优势 、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和高

 度的国际品牌认同度是景德镇瓷业复兴的主要前提条

 件 。3 全球化时代景德镇陶瓷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建议新媒体时代全球化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形式的变迁,

 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 完善的手工制瓷技术都为景德

 镇陶瓷文化复兴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

 把握机遇 ,

 迎接挑战 , 将购物 、 旅游 、 时尚休闲结合起来 , 加强

 陶瓷文化软实力建设和城市硬件基础的建设 , 构筑立

 体化的陶瓷营销模式 , 打造瓷器文化创意之都 、 时尚

 休闲之都和陶瓷贸易之都 , 是当务之急 。

 实现景德镇

 瓷业振兴 , 不仅仅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 , 是将瓷器

 这一

 “ 江西创造 ” 的千年品牌再次焕发活力的机遇 ,

 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可行路径 。以新媒体技术为介质 , 在全球化语境中讲述中国

 故事 。

 名人效应和市场的良性互动一直是景德镇瓷业

 发展的支柱 。

 依托景德镇瓷器丰富的...

篇九:浅谈景德镇陶瓷发展史

艺术学院学报JO U R N A L   O F   N A N JIN G   A R T S  IN ST IT U T E美术与设计版F IN E   A R T S  &   D E SIG N         2008/ 02027本刊关注  :重写艺术史试论景德镇元代青花瓷器的产生与发展①曹建文(景德镇陶瓷学院 设计艺术学院, 江西 景德镇 333001)[摘  要] 本文首先对青花瓷器的概念及其形成进行了 界定和考证, 在此基础上论述了 唐代青花瓷器的起源与景德镇青花瓷器的 产生时间 与成熟时代, 最后分析了 景德镇元代青花瓷器产生与发展的 原因 。

 文章认为青花瓷器在景德镇的 产生和成熟应该说是中国 文明 与西亚文明 交流的 结果, 是景德镇宋元高质量青白 瓷制 瓷技术与磁州 窑、 吉州 窑成熟的 釉 下彩绘技术和 西亚优质的 进口 钴料相 结合的 产物 。[关键词] 青花瓷器; 元代; 景德镇; 西亚[ 中图分类号]J527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8- 9675(2008)

 02- 0027- 04收稿日 期:

 2007-12-06作者简介:

 曹建文(1962 — )

 , 男, 江西高安人, 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教授, 研究方向:

 陶瓷艺术历 史 与理论。①基金项目 :

 全国艺术科学“十五” 规划 2005 年年度课题“景德镇陶瓷艺术发展史研究”(05DF113)一、 青花瓷器概念的界定与形成目 前学术界对青花瓷器概念的 界定有狭义与广义两种:

 狭义概念的 青花瓷器是指釉下彩瓷, 即 人们用 含钴的 矿物原料在瓷土胚胎上进行彩绘, 然后罩以透明釉在 1300 度左右高温还原气氛下烧成, 在釉下呈现出 蓝色花纹或相近颜色的瓷器。[1]广义概念的青花瓷,是指以钴元素着色、 呈现蓝色花纹的 瓷器都可称为青花瓷器, 它 包括釉下青花瓷器、 釉上青花瓷器或釉中青花瓷器。[2]釉上青花实际上属于釉中彩, 它 是在施有釉的 生胎或素胎上用青料彩绘, 然后经 1100- 1200多度的温度烧成, 青料渗透于釉层之中, 故又称为釉中青花。

 釉上青花( 釉中 青花)

 有时候在釉上绘彩后还要再薄薄喷上一层面釉, 以使器物表面更加光滑。

 虽然在景德镇的 历史上有一些青花瓷器是釉上青花或釉中青花, 但是景德镇传统的青花瓷器通常是指狭义的 釉下彩的 青花瓷。釉下青花瓷器在生产工艺上一般有如 下四个基本过程:

 ①白 瓷胚胎器物的成型; ②用钴料在生坯上彩绘; ③罩一层高温透明 釉;④ 在 高 温 还 原 气 氛 烧 成 。

 而 钴 料 的 配 置 技术、 釉下彩绘技术和高温烧制 技术是构成青花瓷的 三个基本工艺要素。“青花” 瓷这一名 称最早可以追溯到成书于元代至正九年(1349 年)

 的汪大渊《岛夷志略》, 他记载了作者从 1330年至 1339年间数度到 南洋诸国 所看到 的 情况, 其中在有关当 时中国 对外交易 记述中就有多处列 有“ 青白 花碗”、“青白花器”、“青白花瓷器” 等名称。[3]但是汪大渊《 岛 夷志略》 中的“ 青白 花” 到 底是指“ 带有刻 花或印花花纹的 青白 瓷” 还是指所谓的 青花瓷, 至今学术界仍有不同 的 认识。[4]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完全肯定它就是指青花瓷, 但是至少我们也否定不了 它是青花瓷的 可能, 因 为这一时期景德镇的 青花瓷器已经产生, 并且已 经外销 到 东南亚、 西亚等诸多国家去了。[5]就目 前发现的 资料来看, 第一次明 确 提到 景德镇青花瓷器概念的是永乐时期随同 郑和远航的 费信和马欢。

 费信在其所著的《星槎胜览》 中 记载了 一些从中 国 输出“ 青花白瓷器”、“青白 花瓷器”、“青白 瓷器” 的国 家。马 欢在其《嬴涯胜览》 一书中也特别提到 爪哇国“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瓷器”。[6]另外在明宣德、 正统时期的 一些历史文献中 , 青花瓷器的 概念也多 有出 现, 如《 李朝实录》 记宣德三年(1428):“ (明)

 使臣昌盛、 尹凤、 李相至, 赉赐白 素磁器十桌, 白 瓷青花大盘五个,小盘五个。”[ 7]《明史・食货六・烧造》 条有:“正统元年, 浮梁民进瓷器五万余, 偿以钞。

 禁私造黄、 紫、 红、 绿、 青、 蓝、 白 地青花诸瓷器, 违者罪死”。《 明 英宗实录》 记正统三年(1438)

 十二月 丙寅:“命都查院出榜, 禁江西瓷器窑场烧造官样青花白 地瓷器于各处货卖, 及馈送官员之家” 等等。[8]从上述文献看来, 青花概念在明 初的 永乐、 宣德时期就已经形成了 , 当 然这一时期青花瓷器的 称谓还有很多 种, 使用 尚 不固 定。二、 青花瓷器的起源根据釉下彩的 青花瓷定义和三大技术要素及目 前的 考古发现, 我们可以确定青花瓷器 首 先 产 生 于 唐 代 我 国 河 南 巩 义 市 的 黄 冶窑。

 虽然埃及和西亚地区应用 钴蓝的 历史较我国 要早和普遍, 但是把钴蓝首先用 于瓷器上的 装饰则 是我国 唐代的 成就。

 028南京艺术学院学报JO U R N A L   O F   N A N JIN G   A R T S  IN ST IT U T E美术与设计版F IN E   A R T S  &   D E SIG N         2008/ 02本刊关注  :重写艺术史早在 20世纪 70--80年代, 我国考古工作者就在扬州 唐城遗址中先后发现了 一些唐青花残片。

 1975 年扬州市江苏农学院唐城遗址中首次出 土了 一件蓝色散叶纹与菱形纹的瓷枕片。[ 9]1983 年考古工作者又在扬州市文昌阁附近的 唐城遗址中发现了 与之相似的 蓝花瓷片 十 余 块 , 特 别 是 其 中 出 土 的 璧 形 底 碗 残片, 可以肯定这些青花瓷器属于唐代。

 这些新发现的“ 唐青花” 的 共同 特点 为:

 胎都较粗松厚重, 胎色灰白 或白 中泛黄, 胎釉之间均 施有一层 化 妆土 , 釉 色多 白 中 带 灰 或黄,釉表面可见细密的 冰裂纹, 青花纹饰大多数发色鲜艳, 有晕散现象, 青花料中可见明 显的 黑色结晶 斑点, 结晶 处呈色更显浓艳。

 纹饰以点、 线为基本笔触, 均匀 排列 , 构成几何或植物图案。[ 10](见图 1 扬州唐城遗址出土的唐青花残片、 图 2 扬州 唐城遗址出 土的唐青花执壶。)我国 盛唐时期 生产的 唐三彩中 就有一种使用 钴料着彩的蓝彩, 扬州 出 土的 唐青花标本经科技工作者化学测试, 其胎釉成分与河南巩县窑唐三彩的 蓝彩成分接近, 因 此提出唐代青花瓷的烧造地点就在河南巩县一带。[11]近年终于在河南巩义市黄冶唐三彩窑址晚唐地层中发现了 一些唐青花瓷, 从而为唐代青花瓷的 产地找到 了 实物依据, 确证青花瓷器首先产生于我国唐代。[12]20世纪 90年代末, 德国“海底探险” 公司在印尼海域打捞了 一艘时代为 9 世纪的“黑石号” 沉船, 沉船上除发现有大量晚唐外销的 长沙窑、 越窑等产品 外, 还发现了 三件完整的唐青花瓷盘。[13]这进一步证明青花瓷器为我 国 晚 唐 时 期 生 产 , 并 且 当 时 主 要 用 于 外销。( 见图 3 印尼“黑石号” 沉船上发现的唐青花瓷盘。)从唐代青花生产的 质量和数量来看, 唐青花明 显还不够成熟, 与景德镇的 成熟青花瓷器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因 此唐青花还只能说是萌芽阶段或初级阶段的 青花瓷器。

 另据化 学 分析 , 唐青 花的 色料为 低锰型钴 蓝,与我国 所产的 高锰型钴蓝料不同 , 而与西亚地区出 土的 钴蓝属于同 一类型, 因 此有专家认为“ 唐青花和唐三彩所用 的 钴蓝很可能是通过丝绸之路从西亚地区输入的”。[14]三、 景德镇青花瓷器的产生时间与成熟时代如 果说我国 的 青花瓷器产生于唐代晚期的 话, 那么 景德镇的 青花瓷器又产生于何时呢 ? 根据目 前的 考古发现, 江西省九江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元代延佑六年(1319 年)

 墓出 土的 青花牡丹纹塔式盖瓶是目 前国 内 有纪年可考的 最早的 一件青花瓷器。

 该瓶的 肩 部堆塑狮、 象各一对, 兽首间 用 钴料各绘披肩如 意纹, 腹部饰缠枝牡丹纹饰, 足部绘莲瓣纹一周 。

 青花色调蓝中偏灰, 色料堆积处微泛褐色。

 盖瓶是殉葬用 的 一种明 器, 与江西地区宋、 元墓葬中出 土的 青白 瓷堆塑瓶用 途相同, 具有宋、 元时代特征。[15]延佑六年属于元代中期, 从此瓶的 造型、 纹饰风格以及胎釉特征上看, 它应是景德镇窑元代“至正型”成熟青花之前的产品。(见图 4 九江市博物馆收藏元代延佑六年墓出 土的青花牡丹纹塔式盖瓶。)1978 年杭州发现了一座元代至元丙子年间的墓, 墓中出土了 3 件青白釉观音坐像, 观音坐像的 发、 眼、 眉 及服饰的 突出 部位, 用青花及褐彩描绘。

 但是元代有两个至元丙子年, 即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 年)

 和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 年), 由于判断失误, 这里的“ 至元丙子年” 曾 经被一些专家定为元前至元十三年, 即 1276 年, 因此他们认为杭州出土的青花观音坐像是最早的元青花瓷器。[16]笔者同 意尚 刚 先生的 考证, 此至元丙子年应为后至元二年, 即 1336年。[ 17]就目 前的 大量考古材料来看, 除前述延佑六年(1319 年)

 墓出土的青花牡丹纹塔式盖瓶以外, 在元代 14世纪 30年代以前的纪年墓中还没有景德镇青花瓷器的 发现。

 另 外沉船时间为 1331 年之后的新安海底沉船上发现图 1 扬州 唐城遗址出 土的唐青 花 残 片图 2 扬州 唐城遗址出土 的 唐青 花 执 壶图 3 印尼“黑石号” 沉船上 发 现的 唐青 花 瓷 盘图 4 九江市博物馆收藏元 代延佑六年墓出 土 的青 花牡 丹纹塔式 盖 瓶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JO U R N A L   O F   N A N JIN G   A R T S  IN ST IT U T E美术与设计版F IN E   A R T S  &   D E SIG N         2008/ 02029本刊关注  :重写艺术史了 大量龙泉青瓷、 青白瓷和枢府釉瓷, 而惟独不见青花瓷器。[1 8]可见景德镇青花瓷器产生的时 间 应 该 在 元 代 中 期 ,很 难 上 溯 到 元 代 早 期去 。延佑六年(1319年)墓出 土的青花牡丹纹塔式盖瓶之后, 国 内 外出土或收藏带有纪年的景德镇元青花分别有:

 浙江杭州 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 年)

 墓出土的青花观音坐像、 江西省博物馆藏后至元戊寅六月铭( 至元四年即 1 3 3 8年)

 的 青花釉里红塔式四 灵 盖 罐 和 楼 阁 式 谷仓、 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景德镇落马桥元代窑址出土“辛巳”(至正元年即 1341年)

 青花题铭的 青白 釉瓷片、 四川 雅安元窖藏出 土“至正七年置”(1347年)

 青花题铭的 青白 釉罐、 景德镇陶瓷馆收藏的“戊子年”(至正八年即 1348年)

 铭的 青花缠枝灵芝纹罐、 景德镇陶瓷学院收藏景德镇十八桥元代窑址出 土“ 己 丑至正九年”(1349年)

 青花题铭的 青白 釉瓷片、 九江市博 物 馆 藏 至 正 十 一 年(1351 年)

 墓出土的青花 菊 纹 双 耳 连 座 三 足炉、 英国 大维德基金会藏至正十一年( 1 3 5 1年)

 铭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等。[1 9]从上述可靠的带有纪年的元青花材料来看, 景德镇青花瓷器成熟于 14世纪30至50年代的元代后期。( 见图 5江西省博物馆藏至元四年青花釉里红塔式四 灵盖罐、 图 6 四川 雅安元窖藏出 土“ 至正 七年置” 青 花题铭 的青白釉罐、 图 7景德镇陶瓷馆收藏的 至正 八年青花缠枝灵芝纹罐、 图 8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藏至正十一年铭 青花云龙纹象耳瓶、 图 9 景德镇陶瓷学院藏“己丑至正九年” 青花题铭的 青白 釉瓷片。)四、 景德镇元代青花瓷器产生与发展的 原因事 物 的 产 生 总 有 内 因 与 外 因 两 个 方 面 ,是内 因 与外因 的 结合。

 景德镇元代青花瓷器产生也可以从内 因 与外因 两个方面来分析。成熟青花瓷具有众多 的 优点 , 如 色彩素雅大方、 幽 静明 快、 纹饰丰富、 易 与中 国 传统书画艺术相结合、 彩料不易 磨损、 无铅毒等等。[20]这些独特的优点是青花瓷器在我国生产和发展的 内 在原因 。特别 是青花瓷器的 产生和发展与人类对青色或蓝色的 共同 爱好有密切的 关系。

 青色在我国 古代是一种吉祥之色, 它 与春天、 东方、 木、 龙、 肝脏相 对应。

 青色主要为蓝色之意,“青” 原本是指靛青, 是从蓝草中提炼出 来的 , 其色比蓝更深, 故战 国《 荀子・劝学》 篇中有“青, 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之感叹。

 青色( 蓝色)

 也是其他民族普遍喜欢的颜色, 如青色( 蓝色)

 在蒙古族象征着兴旺、永恒、 坚贞和忠诚, 是最高贵、 最神圣的 颜色, 蒙古人的地名 、 人名 都喜欢用“青”( 呼和)

 字, 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 就是“青城”的意思。[ 21]如 前所述, 我国 青花瓷器产生于唐代晚期 , 但是至宋代, 刚 刚 萌芽的 青花瓷器并没有得到 发展, 反而衰退甚至夭折了 。

 虽然在浙江两处塔基也发现过少量的“ 宋代青花瓷器”, 但是其胎 釉 质 量和 青 花发 色都不如 唐代的青花瓷器。[22]直到元代中期以后, 景德镇才 重 新 生 产 出 了 真 正 成 熟 的 青 花 瓷 器 。

 显然, 景德镇的 元青花瓷器与河南巩县窑的 唐青花没有直接的 关系, 那么 是什么 原因 使青花瓷器在我国 中断了 四 百多年的 历史? 又是什么 原因 使没有任何釉下彩绘技术基础的景德镇窑在元代中后期创 造出 了 成熟的 、 举世闻名 的 青花瓷器?如上所述, 根据化学分析和比较, 唐青花和唐三彩所用 的 钴蓝与西亚地区出 产的 钴蓝图 5 江西省博物馆藏至 元 四 年 青 花釉 里红塔式 四 灵 盖 罐图 6 四川 雅安元窖藏出 土 “ 至 正 七 年置”青 花题铭 的 青 白 釉 罐图 7 景德镇陶瓷馆收藏 的 至 正 八年 青 花缠枝 灵 芝 纹 罐图 8 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藏 至 正 十 一 年 铭 青花 云龙 纹象 耳 瓶图 9 景德镇陶瓷学院藏“ 己 丑至正 九年” 青 花题铭 的 青 白 釉 瓷 片

 030南京艺术学院学报JO U R N A L   O F   N A N JIN G   A R T S  IN ST IT U T E美术与设计版F IN E   A R T S  &   D E SIG N         2008/ 02本刊关注  :重写艺术史是 同 一 类型 , 属 于 低锰型 , 且 含微 量 铜 或砷, 而 我 国 所产 的 钴蓝 料 通 常 都 是 高 锰型, 不含铜和砷, 因此在 学 术界普 遍认定唐青 花的 钴 蓝 料是 来 源于西亚地区。[ 23]同时唐青 花的 图 案 也多 具 西亚 风 格, 且 多 在 唐 代中 外 贸 易 交 通要 道的扬 州 和 国 外 出 土 , 这说明 唐青 花当 时 是 外销 瓷 , 其 市 场 主 要 在喜 爱 蓝彩 陶 瓷 的 西 亚和 东 南亚 地 区 , 而不在国内 。

 至两宋时期,由 于 中 国 与 西 亚 贸 易的 中 断 , 既 影 响 了 青花 钴 料 的 进 口 , 同 时也影 响 了 青 花瓷 器 的外 销 , 这 是 造 成 青 花瓷 器在 宋 ...

推荐访问:浅谈景德镇陶瓷发展史 景德镇 发展史 浅谈
上一篇:2022年自然资源局局长对标一流公开承诺书(2022年)
下一篇:六年级班会总结端午的来历15篇

Copyright @ 2013 - 2018 老骥文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老骥文库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1019447号-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