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浅析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论文】【完整版】

来源:事迹材料 发布时间:2022-08-25 09:20:06 点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3年浅析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论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2013年浅析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论文】【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论文-浅析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论文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国实际

 结合

 论文摘要:

 新时期由于社会思想复杂多元, 必须反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及教条主义的错误思想,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 面对时代的发展变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不断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 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

  一、 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要贯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就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革命性变革, 它批判地吸取了 人类的全部文明成果, 总结了 社会发展到当时的实际情况而创造了 科学的理论。

 这种科学的理论提供了 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引起了 人类的认识史上空前的革命, 结束了人类在黑暗中徘徊的苦境。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虽然距现在已有一百六十多年, 但至今没有哪一个流派和思想体系能与其相媲美, 它仍然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在目 前, 由于世界资本主义的力量有较大的增长,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 特别是由于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以来, 西方敌对势力断言马克思主义的“失败” , 出现“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无用” 、 “社会主义走进历史的死胡同” 等讥讽。

 这些论调是不符合事实的, 也不是西方学者一致认同的。

 法国的德里达, 美国的詹姆逊, 德国的哈贝马斯, 英国的吉登斯等国际公认的著名学者, 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上持肯定的态度; 在 21 世纪初, 英国人进行一项评选十大千年伟人的投票, 其中马克思就位居第一; 日 本一家书店出版的《资本论》 , 一个半月中销售达 6000 册, 而当初出版资本论时只印了 3000 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过时” 的说法, 早在马克思主义创立后就已出现了。

 但是, 一百多年来,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多次被宣布为“过时” 的喧嚣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在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结合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尤其是在中国,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

 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把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变成了初步繁荣富强、 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向世界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 “我们搞改革开放, 把工作中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 没有丢列宁, 没有丢毛泽东, 老祖宗不能丢啊! ” 这里的“老祖宗不能丢” , 说的就是不能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也就是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二、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要正确理解其内涵

 既然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必须的, 那么是不是所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都必须遵守?如果不是, 那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又是如何的?这些问题是正确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

  我们认为,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原理, 主要包括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观主要是指历史观和价值观, 方法论主要是指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

 关于这一点,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 中把他和马克思共同创立的学说一现代唯物主义称为“我们的这一世界观” 。他还特别指出: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 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 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 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称为伟大的认识工具, 这里主要也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功能。

 他明确指出: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是它的科学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 这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内容。

  第二个层次为经典作家提出的一些重要观点、 重要结论。

 这些观点是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任务而得出的结论。

 例如, 马克思、 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自由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得出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重要结论; 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同时胜利的结论; 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建立公有制, 实行计划经济等等。

  第三个层次为马克思主义的个别结论、 个别观点。

 这些个别的观点和结论,是革命导师在特定的条件下, 对于当时当地的历史事件作出的判断、 预测, 随着条件的变化, 它们有可能变得不正确了。

 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

 “正确的理论

 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

 ”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表明, 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采取科学的态度是:

 对于第一层次的必须无条件地运用和坚持,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永远不会过时。

 对于第二个层次的一些重要观点, 要坚持但不能盲目地坚持, 要以发展眼光来看待这些观点。

 凡是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原理、原则, 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组成部分, 应该结合实践加以理解并坚持, 在实践中加以发展; 凡是未被实践证明的假设、 设想, 不能当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待, 但可以在实践中加以研讨、 验证。

 凡是实践中行不通的思想论断, 毫无疑问我们应该修正、 抛弃。

 对于第三层次的个别结论、 个别观点, 凡是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结论, 我们就可以借鉴、 参考, 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的组成部分, 但一般不具普遍指导意义, 因此, 不能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坚持;凡是被实践证实是错误的结论, 我们就要果断地否定。

  三、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起来

 坚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真理性, 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这还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还有另一方面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认识和改造的实际对象相结合。

 就中国共产党来说, 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提供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科学工具, 如果不用它来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 就将毫无意义。

 马克思、 恩格斯一再告诫人们:“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 而是行动的指南。

 ” 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 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才能更好地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 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开始了这个结合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的八十多年, 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日 益结合的八十多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 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在同国内外阶级敌人作斗争中,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的独创性经验作了 理论概括, 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一毛泽东思想。

 中国共产党人是在一个半殖民半封建大国进行革命, 必然会碰到许多特殊

 的复杂问题, 靠背诵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 外国模式, 都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 观点、 方法, 从中国实际出发, 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 得出新结论, 用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才能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

 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创立者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而形成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结合起来, 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深刻地揭示了 社会主义的本质, 成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 分别以江泽民同志、 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推进理论创新, 产生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创立者的中国共产党在邓小平理论基础上,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世纪之交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而形成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 的问题, 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成为新世纪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想武器。

 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中国共产党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基础上,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新的发展阶段的新的特征相结合而形成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它创造性地回答了“要不要发展、 什么是发展、 怎样发展、 为谁发展” 的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这些理论都是创造性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中国实际相结合, 与时俱进, 解决了中国进一步发展的根本性的问题,丰富了 马克思主义的宝库。

 历史实践证明:

 我们党什么时候做到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很好地结合, 什么时候的事业就顺利、就发展;什么时候不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或不能很好地结合, 什么时候的事业就遭受曲折、 就倒退。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我们党八十多年的最基本的经验。

  四、 新时期更好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要注意的问题

 1. 要学习掌握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同时必须反对两种错误思想

 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要更加全面、 准确、 完整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观点和方法要真正搞清楚:

 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科学发展观研究, 哪些是应摒弃的观点。

 只好学习、 掌握好马克思主义原理, 才可能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

 同时, 必须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想。

 一种是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 忽视了对现实问题的了 解和研究。

 另一种倾向是, 背离马克思主义,放弃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基本原则。

 我们认为,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既包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阐述, 也包括这些经典作家针对他们所处时代的某些具体情况和具体问题得出的个别结论。

 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些个别的具体结论是可能“过时” 的, 但显然不能由此作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已“过时” 的判断。

 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 的《1872 年德文版序言》 中所说:

 “不管最近二十五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 这个<宣言>中所发挥的一般基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

 个别地方本来可以做某些修改。

  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 正如<宣言>中所说的, 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

 功而教条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会导致主观与客观相分裂, 认识与实践相脱离。

 我们党曾吃过教条主义的大亏, 付出过惨重的代价, 如革命战争时期王明 “左”倾错误, 使苏区的力量损失了 90%, 白区的力量损失了 几乎 100%。历史的代价是沉重的, 因此, 要在反对这两种错误的倾向, 学习掌握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更好地实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践的有机结合。

  2. 要研究中国的实际情况, 准确把握中国的国情

 要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必须研究中国的实际情况, 准确地把握中国的国情。

 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 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困惑, 归根到底在于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脱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最基本前提。

 当前, 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的主要矛盾还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因此, 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必须服从于解决这个主要矛盾,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集中力量抓住经济建设。

  3. 是要坚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社会会进一步发生更大的变化, 新情况、 新问题将日新月异, 层出不穷。

 面对新的情况、 新的问题, 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所作出的具体政策、 措施都要与时俱进, 紧抠着战略目标的要求不失时机地作出调整, 提出与变化着的实际相符合的新办法、 新举措, 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 民族特色、 时代特色, 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不断得到发展。

  4. 要加强思想理论阵地的建设和管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在经济日益增长的同时社会矛盾也处于凸显期, 社会上的各种思潮纷繁多样, 既有社会主义的主流思想, 也有资本主义的错误思想和腐朽观念, 既有马克思主义思想, 也有非马克思主义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

 在这种复杂多元的社会中,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使马克思主义原理深入人心, 必须要加强思想理论阵地的建设和管理。

 当前, 社会大众文化活跃, 广播、 影视、 网络、 报刊、 图书等媒体发展迅速,各种论坛、 讲座、 报告层出不穷, 这些思想文化阵地一定要加强建设和管理, 既要顺应社会发展趋势, 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要, 又不能放任自流, 杜绝错误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的传播, 同时要对这些媒体作出引导, 使它们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 先进文化、 弘扬社会正气的载体。

推荐访问:2013年浅析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 相结合 浅析
上一篇: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界限(精选文档)
下一篇:学会反思善于反思勤于反思【精选推荐】

Copyright @ 2013 - 2018 老骥文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老骥文库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1019447号-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