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百年阅读史

来源:事迹材料 发布时间:2022-08-17 13:35:04 点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人百年阅读史,供大家参考。

国人百年阅读史

 

 国人的百年阅读史:

 忽冷忽热  拉开中国近百年阅读史的, 是新文化运动。

   不同于其他各个历史时期, 这个时代的阅读由两位来自西方的先生主宰, 他们是“德先生” 和“赛先生”, 前者英文  名字叫 D em o cra cy , 音译德莫克拉西, 中文名字叫 “民主”,后者在西方叫 S cien ce, 音译赛因斯, 在中国叫  “科学”。当时, 热血沸腾的北京大学, 还给两位先生雕了塑像。

   从 20世纪初年到 1919年, 延续了鸦片战争后睁眼看世界的胡适、 陈独秀、 李大钊、 鲁迅等人, 给中国的新文化  运动提前预热。

 直到 19 19年 5月 4日, 巴黎和会那根导火索被点燃, 终于用新文化运动的骇浪, 拍打出自晚清以降变革图  强的高潮。

 北京掀起的这场新文化运动, 在知识层引起很大的波澜, 却也始终停留在了这一层面。

   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在北京兴起时, 上海开始了它独有的租界文化时期。

 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朱大可(朱大可腾讯博客)

 认为  , 中国整个现代文明的两个起源,就是北京的新文化运动和上海的新生活运动, 它们同时出现, 南北对峙。

  

  西风中的文化生活  西风渐进, 改变上海日常生活方式的同时, 也改变了上海人的阅读。

 著名的书店街福州路, 当时叫四马路, 一边是妓院, 一边是书店。

 文化人一边吸收着从这个前店后厂、 下店上厂的书店里传播出来的西方文化, 一边像柳三变一样聚友狎妓,   精神和肉体的快乐, 一个都不能少。

   当时的出版业, 没有什么管制, 进入门槛又很低, 所以,只要有愿望就能从事出版业, 因此上海在译介西方文化作品 时, 出版速度几乎与西方同步。

 这种译著兴盛的年代里, 大量红俄作品被左翼翻译出版。

 上海同时是个左右兼容的城市, 讲着洋泾浜英语的上海人, 就在这种环境下开始了各种风格的阅读, 除了大量的译著, 报纸中有《申报》,《申报》每期还附送八  幅画页的《点石斋画报》, 该画报是一份时事政治类的画报, 送了 14 年, 发表揭露清廷腐败、 时事、 社会新闻漫画 4 000  多幅。

 英文报纸有《字林西报》, 时尚杂志中有《良友》, 女性刊物有《玲珑》, 这些都是非常时尚前沿的杂志。

   20世纪 20年代的上海与北京的阅读不同的是, 这里的

 阅读都与大众发了接触。

 在上海, 文化与大众发生对接的结 果是, 在传播西方文明的同时, 也把西方的生活方式带入上海, 而生活方式是一条不归路, 上海人, 从此成为中国一个备受争  议的特殊群体。

   鲁迅在 19 27 年来到上海, 并从此在这里定居, 鲁迅可谓上海文化界的大腕, 西方著名作家只要到上海, 必定要去 拜访鲁迅。

 从广州北上上海的鲁迅, 喜欢请人吃饭, 他定期在四川北路苏州路的新雅饭店请客。

 把他认为重要的人物请来, 这  里面包括梁实秋和海外文人, 当然多是鲁党的人。但据朱大可说, 饭局中崇拜鲁迅的左翼青年并不多。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就在这个时候加速了, 尽管当时一南一北两种文化形式截然不同, 但它们同属一个体系——中国走  上现代化, 完全是靠了这两个摇篮。

 而上海的新生活运动更倾向于身体也更商业化, 而新生活中的阅读就融在这种更柔软的氛  围中。

 北京的新文化运动则更坚硬, 更近乎精神层面。

   只有一个半作家的阅读时光  尽管建国后, 一直强调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但事实上,

 众所周知, 在威权时期八亿神州 “雄文四卷在手”, 除了销  量12万册的红宝书的作者外, 中国只有“一个半” 作家。

 这一个作家就是梁金广, 但是现在很少有人知道梁金广是何人,如  果说他的笔名浩然, 则是如雷贯耳, 他在他那个时期对于中国的重要性, 甚至超过了毛泽东推崇的作家鲁迅, 而鲁迅也因了毛  泽东的缘故, 而成为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另“半”个作家。

   浩然的《艳阳天》 也是除了毛著外, 在文革前夕唯一再版的图书。

 朱大可说当时书中一段“疑似” 爱情的描写, 使他  这位中学生怦怦心跳。

 女主人公焦淑红在树下拣到男主人萧长春照片脸胀得通红, 这了了几行字, 让正处在青春期的读者产生  了共鸣。

 这也许是浩然在那个肃杀的年代, 难得透出的一抹人性亮色。

   这一时期, 群众出版社还是出过一些大字本的白( 灰)皮书, 但是字越大, 阅读范围越小, 阅读人群职位越高, 但这 些书提供给这些具有知识优先权的人群阅读, 也只是“供批判用”。

 高层所以允许白( 灰)皮书有选择地发行, 也是为了使这  些特定的读者更具判别力、 更有批判力, 有些内部书籍能发到科一级。

 但无论发到哪一级, 白( 灰)皮书虽由群众出版社出版  , 却不是给群众看的。

  

  从前一些给群众看的, 一夜之间又不能给群众看了, 国家图书馆研究人员朱天策说, 文革期间,《红岩》 就不能看, 原因是两个作者中罗广斌自杀了, 杨益言在挨斗。

 因此红遍中国的《红岩》 一时间成了大毒草。

 但是《欧阳海之歌》 在文革前  期就能看, 还卖出了 3000万册, 因为作者金敬迈是中央军委文革小组的成员。

 但事实上, 金敬迈因为这本书得罪了江青,   秦城监狱那段日子, 过得也是锥心泣血。

   朱大可从初中到高中几年的读书生活, 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始了, 一些爱好读书、 家里有未被烧毁之书的少年们进行  私下交换, 你看我的, 我看你的, 有些书既无封面又无封底, 多数是从十几页开始, 最后的结尾早被撕去, 这样的地下阅读需  要读者在看完以后再猜, 这大概是一本什么书。当然也有包着书皮保存完好的。

 交换阅读一般是晚上 8点拿到手, 早上 8点送  出去, 一个夜晚一只 15瓦的灯泡一本好书。

 阿· 托尔斯泰的《苦难的历程》, 列夫·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屠格涅夫  、 莱蒙托夫、 普希金, 还有傅雷译的《巴尔扎克》。

 这一代读者具有所有读者的共性, 你越是封杀, 我越想偷窥, 通过读书来  偷窥人和外部世界。

 4 0年后,朱大可总结这种地下阅读时说,“它带来了多重快感——获取知识的快感、 偷窥的快感、 反叛  的快感、 恐惧的快感”。

 但同时也使这代人知道了“好的, 就是好的”,“不是你不让看, 才觉得他好。

 价值判断没有多元性  可言, 好书就是好书。” 朱大可说。

   继续断裂的读书时代  文化的再一次繁荣是改革开放以后 19 80 年代中期。

 这次繁荣中出现了从马原到余华一代作家, 电影界诞生了第五 代导演, 中央音乐学院的四大才子也出现在这一时期, 先锋音乐的出现, 新美术、 85新潮就出现在这一时期。

   这是中国文化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重要的一个时期, 新启蒙运动随之而来, 周扬王元化, 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重新解读。

 最能吸收新潮文化的是青年学子, 文学几乎在一夜之间突然百花齐放。

 每个省都有自己的文学杂志,月 发行量之大、 传阅率之高是现在无法想象的。

 文化批判学者在回忆起这一时期文坛的繁荣景象时说, 这是一本文学刊物印上 2000  本, 卖出 200本的现在根本无法想象的, 甚至一本文学期刊在传阅了 5年后四边磨破两角翻卷了, 还在人手相传。

 一般人家  里, 都有两三种以上的纯文学刊物。

   在那个没有网络, 电视还不普及的年代, 阅读作为一种

 疗伤的工具, 使文学变得异常景气。

 并由阅读带来了一系列的创作。

 最突出的是校园诗人的诞生。“那时候几乎每个孩子都是诗人, 校园诗人地位极高, 诗人上去朗读诗歌, 下面女孩子满脸胀红地跺着脚。

 跟崇拜麦克尔· 杰克逊没有什么两样, 只是当时还没有粉丝崇拜这个说法”, 那是朱大可刚刚开始执教的时  候, 那时每个高校都有自 己的诗社、 诗歌刊物, 这就是能生出海子的环境。

 除了校园诗人, 当时还有很多游呤诗人。

 这些徒步  走向三江源头, 再顺着黄河和长江走来的诗人们, 可以一个月 不洗头不洗脚, 但是一进校园,天之骄子们有多少饭票, 都愿意  拿出来对半分, 并以这种接待为荣。

 全中国高校一时间养了大批这样的江湖诗人。

 同时, 19 84 、 19 85 年相继风动的长  漂和黄漂, 也像那个时代思想解放的号角, 振动并松动了整个社会的结构。

 漂从符号性的层面论证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这种来  自 文化的启蒙,撞开了封闭了三十多年的这个铁板社会之门。

   当时校园阅读中还有一种情感的阅读, 琼瑶(琼瑶腾讯博客)

 和三毛, 成为判断一个女生趣味的标准, 同时也是文科生与理科生的阅读  区别, 一般来说, 文科生读三毛, 理科生读读琼瑶也就可以了。

   对精英阅读的追随, 也是 80 年代中后期开始的。

 一种

 普遍的价值观是, 那些刚刚进入中国人视野的精英作品, 都被无限地追捧, 保守主义没了市场。

 比如当时弗罗伊德的各种版本译著发行量空前的大, 但是有多少人真正去读他呢?   进入 19 9 0 年代后, 先锋主义和激进主义被彻底切断,先锋文学荡然无存, 小说家们不过是用原来先锋文学积累的 话语方式转而书写世俗。

 国学热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兴起的, 一时间出现了 7 0 多种国学期刊。

 这股热潮中, 最早兴起且最长  持续的是周易热, 可谓南有洪丕谟, 北有邵伟华。而余秋雨(余秋雨腾讯博客)

 及其一系列散文作品正是在这股怀古之风中舞上了读者视野的正中  央。

 爱国主义是余文走红的巨大推手。

 历史题材创作的另一位著名作者二月 河,在 90年代后写下《康熙大帝》、《雍正皇帝  》、《乾隆皇帝》等盛世乌托帮。

 这与台湾高阳的清史小说中所具有的反思和批判精神是有反差的。

 但是, 有意思的是, 在豆瓣网的统计中, 喜欢《余秋雨文集》 的人, 必定也喜欢《康熙大帝》。那个时期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可见一斑。

   进入 21 世纪以后, 阅读的历史开始部分脱离传统的纸张, 电子化读物把人的阅读历史一下子切开, 这几乎是个断裂的时代。

  

推荐访问:国人百年阅读史 国人 阅读
上一篇:党代会学习心得体会
下一篇:街道巾帼建功演讲稿

Copyright @ 2013 - 2018 老骥文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老骥文库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1019447号-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