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长江重大问题思考

来源:事迹材料 发布时间:2022-08-05 12:15:02 点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于长江重大问题思考,供大家参考。

对于长江重大问题思考

 

 关于长江重大问题的思考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 蔡其华

  长江流域横跨我国华东、 华中、 西南三大经济区, 地理位置优越, 水资源得天独厚,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长江治理开发工作,组建了流域机构, 开展了流域综合利用规划, 初步建立了长江防洪、 灌溉、 水力发电、航运、 水土保持和水资源保护体系, 在保护流域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保障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流域情况的变化, 长江治理开发的新情况、 新问题、 新任务层出不穷, 必须认真分析研究, 及时加以解决, 把长江治理开发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让长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 加强防洪保安体系建设, 仍是长江治理开发的首要任务

  长江流域特别是中下游地区的防洪是长江治理开发的首要任务。

 经过多年的努力,在长江干支流上初步建立和加固了约 3 万km的堤防工程体系, 长江中下游干流 1500km需要护岸的江段, 已有 1200km完成护岸, 洞庭湖和鄱阳湖的重点堤防也正在抓紧建设;葛洲坝、 丹江口、 隔河岩等一大批具有重要防洪作用的水库和荆江、 汉江杜家台分洪工程建成并投入运用, 还规划了分蓄洪区 500 亿m3。

 1998 年长江大水以后, 国家大幅度增加了长江防洪工程建设投资, 目前正在抓紧实施, 将于 2003 年汛前按规划基本完成。由长委作为项目法人建设的长江重要堤防隐蔽工程计划投资 68 亿元, 已经完成 34 亿元,2001 年计划安排将达 20 亿元, 全部工程将于 2002 年底全部完成。这些工程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 在建设中严格实行“四制” , 大量推广应用新技术、 新工艺、 新材料, 使长江治理开发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平垸行洪、 退田还湖、 移民建镇” 近期实施方案即将完成, 将使泄洪条件进一步改善。

 通过这些建设, 初步形成了由堤防、河道整治、 支流水库、 分蓄洪区组成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区防洪工程体系, 整体防洪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届时如遇 1998 年洪水, 那种千军万马上堤抢险的紧张局面将得到明显缓解。

 三峡工程是长江防洪体系中的战略性骨干工程。

 多年来, 长江水利委员会会同国内众多科研单位, 对三峡工程的规划设计工作进行多项科学研究, 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取得了大量成果, 提高了三峡工程的设计、 施工、 运营管理等方面的科技含量。

 目前,三峡二期工程验收准备和三期工程技术设计正在紧张进行, 2002 年即将实施三期截流,计划在 2003 年 6 月按 135m 水位蓄水运行, 2007 年汛后水位上升至 156m, 2009 年三峡水库主体工程建设完成。

 三峡水库建成并按正常蓄水位 175m 蓄水后, 在不使用荆江地区分洪区的情况下, 可使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达到 100 年一遇, 遇 1870 年洪水, 在运用规划设置的分蓄洪区后, 可确保荆江河段的防洪安全, 从而使长江中游防洪形势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长江流域的防洪建设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近期防洪形势仍不容乐观。

 首先, 在三峡工程建成之前, 防洪工程体系依然薄弱。

 按规划完成长江中下游干流堤防工程建设

 后, 中下游各控制点依靠堤防仅能防御 10 年一遇至 20 年一遇的洪水, 相应的上荆江、城陵矶、 汉口和湖口河段的安全泄量仅为 60000~68000m3/s、 70000m3/s(含松滋、 太平两口入洞庭3/s。

 从历史上看, 自 1153 年以来, 宜昌流3/s的有 5 次, 最大为 1870 年的 105000m3/s。

 洪水来量大与河道泄湖流量)

 、 60000m3/s和 80000m量超过 80000m3/s的有8 次, 其中超过90000m3/s;1931、 1935、 1954 年城陵矶以上合成洪峰流量均超过 100000m洪能力不足的矛盾依然非常突出。

 特别是荆江河段, 在三峡工程建成前, 遇特大洪水尚无可靠的对策, 若遇类似 1870 年洪水, 即使运用现有分洪工程, 尚有 30000~35000m3/s的超额洪峰流量无法安全下泄, 特大洪水的威胁仍是心腹之患。

 其次, 三峡工程建成后,水沙情势的变化对防洪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遇 1954 年实际洪水, 考虑三峡防洪对荆江3或 336 亿m或城陵矶地区进行补偿, 仍有 398 亿m3的分蓄洪量。

 三峡工程建成后, 将不同程度地引起坝下游河道冲淤变化, 长江干流的蓄泄关系、 江湖关系以及长江中下游河势都将发生新的变化。

 第三, 非工程防洪体系建设还比较落后。

 目前长江防汛通信设施缺乏, 水文测报系统较为落后, 防洪法规不完善, 管理规章不健全, 制约着长江流域综合防洪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因此,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 我们都必须把防洪保安作为首要任务, 切实抓紧抓好。

 一是抓紧完成长江近期防洪工程建设任务。

 在按规划完成长江中下游干流堤防建设任务之后, 继续加强洞庭湖、 鄱阳湖区及支流堤防的达标建设和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对荆江四口洪道、 洞庭湖区及其四水尾闾、 鄱阳湖区及其五河尾闾进行必要的清淤疏浚,清除洪障, 保持行洪畅通。

 研究有针对性的措施, 挖掘潜力, 充分发挥丹江口、 五强溪等已建大型水库的防洪作用。

 三峡工程防洪库容及其调度运行对长江中下游防洪意义重大, 要按照水利部审定的《三峡水利枢纽防洪调度方案编制工作大纲》 , 积极开展水库防洪库容的复核及三峡工程不同运行阶段防洪调度方案的编制工作。

 根据远近结合、 突出重点的原则和移民建镇的思路, 分步安排分蓄洪区建设, 实现计划分洪, 尽可能减少分洪损失, 近期重点实施城陵矶附近 100 亿m3的分蓄洪区建设。

 二是进一步加强长江防洪工程体系建设。

 要进一步提高防洪标准, 减少分蓄洪区的使用机率和范围, 必须兴建防洪作用较大的干支流水库。

 为了使长江防洪体系能主动适应三峡工程建成后情况的变化, 要加紧长江中游防洪物理模型及数学模型、 三峡工程建成后对长江中下游防洪形势及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等工作,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三是要高度重视非工程防洪措施的建设和运用。

 长江洪水的自然特性表明, 即使防洪工程系统进一步完善后, 要完全消除洪水灾害也是不可能的。

 必须大力加强非工程措施的建设, 人为的活动要从无序、 无节制地与洪水争地, 转变为有序、 可持续地与洪水协调共处, 特别是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必须适度, 以便在长江发生不同量级洪水时, 提供足够的蓄泄场所, 避免发生影响全局的毁灭性灾害。

 要加快长江防汛指挥系统的建设,积极开展长江防御超标准洪水预案的研究和修订, 加强洪水保险等有关政策法规的研究及实施。

 要强化流域机构的防洪管理职能, 加强防洪风险的研究及风险管理, 依法加强河道、 湖泊和分蓄洪区的管理, 严禁对河道湖泊洲滩进行新的围垦和侵占。

 二、 加快开发利用水资源, 是新世纪长江治理开发的重大战略举措

 长江流域具有丰富的水量与水能资源, 但目前开发利用程度很低。

 加快长江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 既是我国新世纪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又是促进这一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1. 抓紧实施南水北调工程, 尽快实现我国水资源配置“四横三纵” 的总体格局

  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我国北方缺水的重大基础设施。

 长江流域多年径流量 9600 亿3, 本流域的用水、 耗水量仅占总水量的 20%左右, 有大量余水可供外调。

 而北方地区m自 80 年代以来, 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趋严重。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 要“加紧南水北调的前期工作, 尽早开工建设。

 ” 经过近 50 年的勘测、 规划和研究, 在分析比较了多种规划方案的基础上, 分别在长江上游、 中游和下游规划了三个调水区, 形成南水北调西、 中、 东三条调水线路, 合计年调水总量约 380 亿~480 亿m3, 占长江水资源总量的 4%左右, 相当于在北方增加了一条黄河的供水量, 与长江、 淮河、 黄河和海河相互沟通, 形成我国水资源“四横三纵、 南北调配、 东西相济” 的总体格局, 实现我国水资源的跨流域优化配置。

 南水北调中线总体规划的目标是:

 以解决城市和工业缺水问题为主, 限制超采地下水, 把目前挤占的农业和生态用水还给农业和生态; 在丰水年和丰水期可通过输水总干渠的放水闸, 将水供向与总干渠交叉的天然河流, 形成多条生态河, 以补给农业、 生态用水; 依靠不断提高农业水的利用率, 来满足新增加的农业用水。

 经过多种方案的论证比选, 并考虑到需、 缺水的预测存在较大的不确定因素, 且各方意见分歧较大, 为减少投资风险, 中线近期建设方案拟定为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 总干渠引水 350m3。

 3/s, 多年平均调水量 95 亿m

 中线供水系统的运行规则是, 在满足丹江口水库对汉江中下游防洪和汉江流域用水的条件下, 按北方受水区需调水量进行调度; 依据中线受水区 44 座城市的水资源规划确定的北方需调水量, 在综合考虑受水区当地的地表水、 地下水与北调水多水源联合调度的基础上, 通过总干渠及其节制闸的多级控制, 以及沿线的补偿调节、 充蓄调节、 在线调节水库的调蓄, 达到“三水” 联合运用、 丰枯互补的目的。

 调节计算结果表明, 近期规模基本满足 2010 年及其以后一定时期内城市用水增长的要求, 后期可根据近期调水量的利用情况和需水的实际增长情况, 适时扩建总干渠, 增加调水量, 以避免因受水区城市需水预测偏差带来的投资风险。

 也就是说, 到 2010 年前后, 如果受水区的需水实际增长比预测值偏小, 则近期方案减少了投资积压; 如果受水区需水量增长与预测值相比增加较大, 则可以适时扩建总干渠来增加调水量。

 最新的规划修订成果表明, 近期开工建设南水北调中线的条件已经成熟:

 第一, 在经济上是合理的。

 近期工程总投资为 813. 4 亿元。

 按 80%资本金、 20%银行贷款的筹资方案计算, 到总干渠分水口门的单方水成本全线平均 0. 476 元, 北京市 0. 957 元。

 还贷期3, 北京市 1. 023 元/m内, 全线平均水价 0. 509 元/m3; 还贷后, 全线平均单方水成本 0. 3683, 北京市 0. 86 元/m元, 北京市 0. 729 元; 全线平均水价 0. 428 元/m3(资本金利润率 1%)。工程可以做到自负盈亏, 略有盈余。

 国民经济评价结果表明, 近期工程经济内部收益率15. 62%, 经济净现值 356 亿元, 经济效益费用比 1. 33。

 第二, 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水质好,水量可靠。

 总干渠穿行于华北平原西部, 靠自然落差可基本实现自流输水与供水, 覆盖

 面广。

 工程建成后可较大地缓解京津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状况, 有利于改善地区生态环境, 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第三, 有利于汉江防洪。

 丹江口水库加高后增加防洪库3, 与汉江中下游堤防、 杜家台分洪工程配合运用, 当汉江发生 1935 年容 25 亿~33 亿m那样的特大洪水(约 100 年一遇)

 时, 可保证汉江中下游两岸的防洪安全, 从根本上改变防洪紧张的局面。

 第四, 前期工作基础扎实。

 中线工程的前期工作始于上世纪 50 年代初, 几代水利科技工作者为之努力工作, 积累了丰富的勘测、 水文、 科研和规划设计成果, 前期工作基础扎实。

 第五, 库区人民亟待外迁安置。

 长期以来, 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久议不决, 库区群众长期处于等待状态。

 第六, 受水地区迫切需要。

 受水区人民深受缺水的困扰, 期盼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能早日开工建设。

 因此, 开工建设南水北调中线,时机已经成熟, 到了下决心的时候了。

 2. 加快长江流域水能资源开发步伐, 为国民经济提供优质能源

  据 1980 年普查成果, 可能开发水能资源总装机容量 1. 97 亿 kW, 年发电量 10275亿 kW· h, 占全国可能开发水能资源总量的 53. 4%, 约为黄河流域的 7 倍, 珠江流域的7. 9 倍, 在世界大河中, 仅次于刚果河与亚马逊河。

 随着前期研究工作的深入, 可能开发的水能资源总量还会增加。

 因此, 新世纪应采取积极措施, 加快长江流域水电建设,为我国特别是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 更大的贡献。

 一是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 优先开发水能资源。

 水能是一种清洁、 无污染并可再生的能源, 水能开发兼有一次能源建设与二次能源建设的双重功能。

 多开发一分水电, 就可以多保留一分有限煤炭资源, 减少一分环境污染。

 世界各国和地区, 凡有水能资源的地方, 都是优先发展水能。

 据估算, 长江流域的水能资源全部开发后, 每年可节省发电用煤(原煤)

 约 5. 6 亿t, 每年可少排放CO2约 12 亿t、 二氧化硫约 2400 万t、 CO约 12万t、 氨氧化合物约 440 万t以及大量的废碴、 飘尘, 对保存煤炭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都十分有利。

 二是贯彻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原则, 优先开发综合效益大的工程。

 开发长江流域水能资源, 要服从防洪总体安排, 合理承担工农业和城乡 居民供水任务, 注意航运梯级的衔接以及改善航运条件的要求, 并优先考虑综合利用效益大的工程。

 不同河流、 河段和水电建设项目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 贯彻水资源综合利用原则, 应根据具体情况, 区别对待。

 长江干流上游宜宾以上的金沙江, 应利用峡谷河段优越的自然条件, 修建综合性的控制性枢纽, 以水能开发为主, 分担长江中下游的防洪任务, 兼顾工农业供水、 航运等方面的要求; 宜宾至宜昌河段主任务是承担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任务以及发电、 航运和供水, 宜昌以下河段主要是防洪、 航运、 工农业供水、 水质保护。支流开发除满足本流域治理开发的需要外, 还应服从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中有关防洪、 灌溉、 发电、 航运、 调水、 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需求, 其中雅砻江、 大渡河、 乌江、清江、 沅水等峡谷地带的河流, 应利用有利的地形地质条件...

推荐访问:对于长江重大问题思考 长江 重大问题 思考
上一篇: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方案(完整文档)
下一篇:对于中药产业发展中若干重大问题初步思考(精选文档)

Copyright @ 2013 - 2018 老骥文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老骥文库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1019447号-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