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态示范建设培训班经验汇报发言材料【优秀范文】

来源:工作汇报 发布时间:2022-10-01 09:40:05 点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生态示范建设培训班经验汇报发言材料【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农村生态示范建设培训班经验汇报发言材料【优秀范文】

农村生态示范建设培训班经验汇报发言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朋友们:

我是来自老区将军县和中部地区的代表,有机会参加此次会议,感到非常高兴;特别是在这样高水平、高层次的会议上发言,感到非常荣幸,也充分体现了上级领导对老区的厚爱。下面,按照培训会议安排,我就生态文明建设这个话题,以新县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工作为例,谈几点认识和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不到之处,敬请指正。

新县地处豫南大别山腹地,总面积1612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区),总人口36万,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重点县。概括起来讲,新县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一是“红”。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首府所在地,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多支主力红军,走出了许世友、李德生、郑维山等90多位共和国将军和省部级干部,是全国著名、河南唯一的将军县。二是“绿”。森林覆盖率达76.7%,植被覆盖率达95%,有山皆绿,有水皆清、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2.2万个,有“天然氧吧”之美誉。三是“古”。中原文化与荆楚文化、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在此交汇交融,豫风楚韵特色浓郁,古村落、古民居星罗棋布,有中国景观村落3处,中国传统村落2处,河南省首批传统村落2处,是人们记得住乡愁、忆得起童年的寻梦故园。

近年来,我们牢固树立“生态立县”理念,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倡导低碳生活,走出了一条山区县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路子。目前,新县已被命名为国家生态示范区、河南省首批省级生态县,并通过了国家生态县技术评估,全县15个乡镇均创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新县连续两届在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年会上作典型发言,生态正在成为展示新县形象的一张靓丽名片。

一、县情与现状

新县是个以林为主的山区县,自然特点是“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

(一)新县地质地貌独特。新县属秦岭地层区桐柏山大别山分区,是中华南、北地质结构碰撞缝合带,浅山、岗地、丘陵、山间盆地交错分布,海拔700米以上的山峰47座,最高峰黄毛尖海拔1011米,最低点潢河出境处60米。以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差划分,深山区面积155.15万亩,占山地总面积的66.2%;

浅山区面积79.2万亩,占山地总面积的33.8%。境内连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金兰山国家森林公园、香山湖国家水利风景区、黄毛尖省级森林公园等风景名胜绚丽多姿,交相辉映。

(二)新县水文气候宜人。新县河流分布为两大流域六大水系,淮河流域面积1307.5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81.1%;

长江流域面积304.5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18.9%,有大小河流92条,河网密度0.6公里/平方公里,年均降雨量1373毫米,年人均占有水资源3300立方米,出境水质达到国家一类水体标准,每年向淮河下游注入3亿吨清洁水源。新县属亚热带北部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亚热带过渡性特征,年均日照时数2027.7小时,年均气温15.2℃,无霜期222天,空气优良天数稳定在350天以上,是度假观光、养生养老的理想之地。

(三)新县土壤植被优良。新县土壤有黄棕壤土、石质土、粗骨土、水稻土4大类型,其中黄棕壤土分布最广,占总面积的90.7%,土层较浅,ph值6.3左右;

水稻土占总面积9.25%,土壤质松、肥沃、耕层厚,ph值在5.1—7.7之间。新县地处亚热带北部边缘、南北植物交汇区,植物群落结构复杂,类型众多,有针叶林、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等7个植被型组,共有高等植物1500多种,其中乔灌木树种600多种,草本植物800多种,特别是板栗、银杏、茶叶、油茶等特产资源品质好、产量高,是全国四大银杏基地之一,也是板栗之乡、茶叶之乡、油茶之乡。走进新县,古木森森,流水潺潺,春来山花烂漫,秋到层林尽染,四季美景画不如。

二、实践与成效

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新县被列入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县,属于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我们将创建国家生态乡镇作为优化县域发展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来抓,着力打造优美宜居的生产生活环境,培育健康产业集群,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树牢理念,优化县域生态环境。某种程度上讲,新县可以说是中部地区最北的一道生态屏障。县委、县政府始终“责”字当头,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努力探索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是提升认识新高度。上世纪一个时期,群众“靠山吃山”,眼盯着几亩山场,过度砍伐,导致植被破坏,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结果山上树木少了,群众依然没有富起来。直到80年代初,新县经济社会发展还是“三不过一”,即: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不到一个亿(7700万元),财政收入不足100万元(9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过100元(86元),82%的群众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我们汲取“越破坏、越贫穷”的教训,深刻认识到“靠山”不能仅仅“吃山”,更重要的是“养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保护好生态资源就是最大的发展。我们把保护生态作为县域发展的根本点,不断培植生态文明建设基础,决不把生态遗憾留给历史,留给子孙后代。二是明晰发展新思路。新县人均七分耕地、七亩山场,希望在山,潜力在林。我们立足县情实际,围绕生态作文章,不断调整发展思路,先后提出了“兴田足食、兴山富民、兴工强县”和“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劳务富县”的发展思路。2012年以来,我们又确立了“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的理念和“山水红城、健康新县”的发展定位,坚持生态文明优先,以更大的决心和更有力的举措保护青山绿水,努力建设生态保护示范区、健康产业示范区、扶贫开发示范区和美丽乡村示范区,并将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控制性指标写入县《政府工作报告》,接受人大代表审议,使发展方向更明确,发展路子更清晰。三是培育生态新文化。以“美丽乡村生态新县”建设为总载体,以县域大景区为共同愿景,以“环境保护”和“资源永续利用”为生态文明建设核心,探索环境优美、人居和谐、产业协调、生态文化活跃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树立尊山敬水爱林的理念,通过各种社会活动营造良好的生态建设氛围,提升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做到视山如父、视水如母、视林如子,实现从“山上有生态”向“心中有生态”的转变,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的生动局面。

(二)科学规划,引领乡镇生态创建。在国家生态乡镇创建中,我们把规划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用规划优化城镇布局,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位。一是因地制宜。以解决制约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委托北京环科院编制生态乡镇建设规划,对生态产业体系、生态环境体系、生态人居体系、生态文化建设等领域进行重点规划。在编制环境规划时,充分考虑乡镇环境资源、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创建生态乡镇的有利条件,注重与城镇总体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相结合,并将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计划和2020年长远规划,通过优化城市区域和经济布局,合理确定生态功能,突出生态特色。二是专家论证。对每个乡镇生态建设规划,我们都邀请专家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进行审查,重点论证环境问题是否找准、建设重点是否突出、解决方案是否可行、与城镇总体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是否衔接,提出修改意见,完善规划内容。严格执行环境规划论证程序,由乡镇政府提交县政府,报省环保厅组织专家进行论证。规划经专家审查后由县政府批准,乡镇政府对照创建5项基本条件和15项指标,逐项予以落实。规划编制论证过程中,县乡主要领导全程参与,增强用生态保护意识综合决策各项工作的能力。三是分步实施。新县是个山区县,乡镇之间的自然环境条件、经济发展状况、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差别很大。我们根据各乡镇不同条件和资源,确定了先易后难、分步实施、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创建思路。在创建工作起始阶段,以县政府所在地新集镇和经济基础较好的八里畈镇、吴陈河镇等两个中心镇为重点,先期启动创建工作。通过首批创建成功乡镇的示范带动作用,组织其他乡镇陆续创建生态乡镇,在2010年实现省级生态乡镇全覆盖的基础上,分4批组织申报国家级生态乡镇,止目前,唯一没有被命名的乡(箭厂河),创建材料也已申报到环保部待审定。

(三)创新载体,提升农村生态文明。我们坚持保护、治理和建设“三位一体”,整体推进,把生态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搭建了一个活动、一个计划、一项工程“三个一”载体,全面改善环境质量,优化人居环境,力促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均衡发展。一是开展“英雄梦新县梦”规划设计公益行活动。我们与中国著名的环境与生态建设民间组织——北京绿十字合作,会同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古村落保护发展专业委员会,共同发起了“英雄梦?新县梦”规划设计公益行活动,开设了“中国红色旅游与古村落保护论坛”、“环境保护与城乡建设论坛”。活动目的是弘扬红色历史、推进生态建设、挖掘地域文化,活动内容包括城镇规划、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垃圾分类、资源再生、土壤修复、古村保护、文明宣导、禁白禁塑、健康教育等10个方面,精心打造红色历史、绿色生态、古色乡村三条精品旅游线路。活动举办以来,先后有国内外各领域100多位专家自愿加入,免费为新县规划了28个村26个景区点,其中丁李湾、西河两处中国景观村落已进入实质性保护开发阶段。二是实施美丽乡村生态新县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国家生态县建设、村庄建设、产业发展、和谐乡村建设、扶贫开发六大工程为载体,在基本生活条件还存在困难的村庄,重点实施了安全饮水、道路硬化工程和新一轮电网升级改造,满足基本生产生活需求;在生活条件比较完善的村庄,重点实施了改水、改厕、改圈,拆除有碍观瞻的建筑,做好污水处理、垃圾分类和村庄绿化,改善村容村貌;在具备一定基础条件的村庄,重点实施古村落保护开发,整治修复农房院落,建设了一批宜居乡村、卫生乡村、生态乡村、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村。三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双十双百”工程。我们采取以奖促治的方式,设立了1000万元的财政奖补资金,打造美丽乡村十个示范村、十个重点村,推进百村环境整治、百村扶贫开发。将乡镇沿路沿线沿河景区景点周边村庄作为重点,加强镇村农民建房监管,整体推进村庄内部、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等治理,大力开展“三清、五化、五改”(清垃圾、清污泥、清杂物,绿化、硬化、净化、亮化、美化、改水、改厨、改圈、改厕、改排)活动,整治农村建筑乱搭乱建、杂物乱堆乱放、垃圾乱扔乱倒、污水乱泼乱排“八乱”现象,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目前,全县农村已完成卫生改厕39450户,建设户用沼气池13869个,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达38%以上,解决了11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已创建省级生态村27个、市级生态村26个,省级卫生村44个、市级卫生村42个。

(四)发展产业,放大生态建设成果。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在经济与生态两者之间找到结合点,寻求突破口。我们坚持科学利用的方针,把生态建设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增强生态产品生产供给能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实现了良性发展,互动双赢。一是做精特色农业。出台了特色农业和中药材产业发展意见,通过项目扶持、金融支持、担保贷款、财政贴息等多种方式,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全县发展茶叶30万亩,油茶22万亩,红豆杉4000亩,葛根、油牡丹等中药材3万亩。积极开展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制定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地方标准,并建立种养基地标准公示制度,推广生态节能技术,采取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过腹还田、堆沤还田、增施有机肥和严格控制化肥施用量等措施,改良土壤土质,确保“舌尖上的安全”。“新林玉露”蒸青茶等10个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认证,8个基地被认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7个基地通过无公害产品产地一体化认证。实施万亩茶叶、银杏、油茶、杉木和百里板栗长廊“四万一百”工程,发展板栗、银杏等经济林65万亩,杉木、檫木等用材林60多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308万立方米,林业总产值19.5亿元,初步建成了一批精品景观带、农业观光园和生态体验区。二是做优新型工业。我们把工业重点放在发展无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生态型工业上,克服山多平地少、建设难度大的困难,在山沟里建成了12平方公里的产业集聚区,引导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集约发展。认真执行环保“第一审批”和“一票否决”制度,切实把好项目审批关,“环评”和“三同时”执行率达100%。加强工业污染治理,关停造纸厂和粘土砖厂等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企业,否决了30多个污染较重和选址不当的项目。依托茶叶、油茶、中药材、山野菜等特色资源,大力发展医药制造和农副产品加工等健康产业,培育了羚锐制药、新林茶业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5家,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生态工业发展模式,发展壮大了59家高成长性、高附加值的工业企业,新县羚锐制药成为大别山革命老区第一家上市企业。2013年,新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3.9亿元,实现利润6.3亿元。三是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我们以争创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和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为抓手,用“红色”引领,以“绿色”辉映,借“古色”添彩,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游、绿色生态旅游、古色乡村游。实施了许世友将军故里、金兰山国家森林公园、香山湖国家水利风景区等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了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开发,建成了鄂豫皖苏区将帅馆、红四方面军将士纪念馆,创建了红色首府4a级景区1个,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等3a级景区6个、郑维山将军故里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4个,形成了将军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四大旅游产业组团。启动智慧旅游网络一体化建设,大力实施红色记忆、绿色养生、古色传统为主题的三大系列旅游商品开发,全县已开发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山茶油、蒸青茶、葛根粉等特色旅游商品100多种,建成设施完善、独具特色的乡村住宿体验场所200多个,发展“豫风楚韵”农家乐400余家,30%的农民从中受益,民宿经济蓬勃发展。“红色首府、绿海新县、古色家园”的独特品牌越叫越响,生态旅游的“蛋糕”越做越大,年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近10亿元,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支撑新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四是做大教育培训产业。用优良的生态环境陶冶人的身体健康,用厚重的红色文化熏陶人的心灵健康,大力发展教育培训、养生休闲等新业态。建设了信阳涉外职业技术学院、大别山干部学院、河南检察职业学院大别山分院等培训学院,并与河南中医学院达成在新县建设药学院意向,初步形成了技能教育、党性教育、廉政教育、专业教育四张教育培训名片。2013年,大别山干部学院承接了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总部班、河南省委党校市厅班等培训班67期,培训学员4360人,被省委组织部列为全省3所重点建设的干部学院之一。今年,承接培训班54期,培训学员3700多人,预计全年培训学员可突破1万人。

(五)健全机制,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实现长远发展,永续利用。一是健全保护机制。我们划定县域生态保护红线,科学界定禁止准入、限制准入、重点准入范围,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对山场、河流、古树名木登记建档,做到该保护的地方严格保护,该发展的地方充分发展。编制实施了县域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强化水源、大气、土壤和植被保护,对天然林、公益林实行永久性商业禁采、禁伐、禁改措施,不断加强村镇绿化、生态廊道和山区生态体系建设。强化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一级保护区严禁建设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项目,二级保护区严禁建设排放污染物的项目,准保护区内严禁建设对水体污染严重的项目,并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边界设置界限标志和隔离防护设施,全县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和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均达到100%。二是健全管理机制。设立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专项基金,保证每年度环保投资占地方财政收入的3.8%以上。实行目标管理,建立层级包抓制度,对生态建设重点项目,实行县级领导联系包抓,对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村,实行部门主要领导联系、乡镇领导定点包抓。强化生态环境治理,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规范土地和建设市场、严格矿产资源开发、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行为的三项综合整治活动,用最坚决的态度、最严厉的措施、最公正的标准惩治违法违规建设,停止矿产开采审批,遏制滥采乱伐、偷盗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行为。推行污水和垃圾处理网格化、常态化管理,建设了县污水处理厂和20个人工湿地系统,集中处理集镇生活污水,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实现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和污水达标排放。加强县垃圾填埋场管理,完成垃圾处理场渗滤液处理工程,建设3个乡镇垃圾中转站,按照“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模式,县城30公里以内的垃圾由县垃圾处理场集中处理,在较为偏远的乡镇建设简易垃圾处理场,做好分洪和防渗、防扬散、防流失措施,实现垃圾日产日清,就地处理。三是健全监督机制。聘请了中国工程院沈国舫、王业兴、任阵海等9位院士专家为县政府顾问,具体指导生态建设。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专家咨询和人大,政协监督制度,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定期视察评议,推进生态建设工作。发挥县长热线和12369环保热线作用,收集解决交通、建筑施工、娱乐场所噪声和餐饮业油烟污染问题。依托空气自动监测站和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中心,实行24小时监控,并向社会公开环境质量监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数据、环境违法案件及查处、重点减排项目和工程建设进展等环境信息,每周发布空气质量报告,每月对饮用水源地和主要河流进行取样检测,并发布环境质量监测专报,发动公众参与监督,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三、启示与思考

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么生态文明则是“绿色文明”。通过近年来的实践,我们积累了一些绿色发展的经验,深化对绿色发展的认识。

(一)要处理好绿色发展与农民增收致富的关系。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让群众守着一片绿水青山而身处贫困,这样的生态必然难以持久。实践证明,只有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发展方向,让群众从绿水青山中增收致富,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我们一方面持续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扩大生态精品覆盖面,高标准实施一批城乡生态项目,建设城市生态景观、公路沿线生态走廊、乡村生态群落。另一方面,做足生态资源优势,把特色农业、生态工业、文化旅游、教育培训作为产业发展主攻方向,创新生态利用模式,放大生态品牌效应,向社会提供健康产品,让群众不砍树也能致富,形成了“环境宜居一流、乡村美丽一流、百姓富裕一流、文化生态一流”等诸多优势,实现了愈绿愈富,愈富愈绿的良性循环。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946元,同比增长14.1%,增幅高出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3.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正在逐步缩小,科学、健康、文明、环保的生活方式更加深入人心。

(二)要处理好绿色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绿色发展的基础,脱离环境保护一昧强调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贵在坚持、重在落实。新县坚持生态文明优先,把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一起部署,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防治污染与环境保护一起推进,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培育生态文化,擦亮生态品牌,绝不牺牲环境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在招商引资上,既算当前账,又算长远账;

既算经济账,又算生态账,宁可发展的慢一些,也不引进污染项目,严禁在新建项目上开“绿灯”、闯“红灯”。在旅游产业发展上,坚持高品位、高起点,做足山、水、树、花、石的功夫,把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现代文化进行融合,打造了“道教圣地、神奇金兰”的金兰山国家森林公园,“秋染大别山、最美黄毛尖”的黄毛尖景区,“画里乡村、梦里西河”的西河村,“将军故里、生态家园”的田铺大湾等旅游景区点,彰显了“山水红城、健康新县”的独特韵味。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我们坚持建设和保护并重,新建与改造结合,宜建则建,宜改则改,宜保护则保护,力争不挖山、不填塘、不砍树、不改直道路、不截断河道、不随意拆房,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杜绝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开发,成为河南省少数几个水、大气、土壤和生态环境全优的县区。

(三)要处理好绿色发展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第三产业占比较高,稳定形成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同时三次产业都朝着生态化方向发展。一些地方发展县域经济,往往习惯于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的常规发展模式,客观地看,这种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强的基本国情。特别是欠发达的贫困山区,更不能急功近利,唯gdp论英雄,而是要更加注重绿色发展,改变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增长模式,以第三产业的大发展带动一产、二产发展,甚至跨越第二产业这一门槛,才能走出一条代价小、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路子。我们以生态文明建设倒逼发展方式转变。农业经济上,围绕增强市场竞争力,生产优质、安全、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大力培育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精品农业,推动农业由粗放型、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工业经济上,建好产业集聚区,把企业向园区集中,节约土地和公共设施成本,制定项目建设强制性标准,推行产业的“亩均产出率”、“建筑容积率”和“开工投产率”,实现了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循环经济上,以制度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支撑,注重产业的循环链接与节能减排,重点抓主要工业企业的生态化改造,推进废弃物循环综合利用,全县工业企业和宾馆饭店均实现达标排放,万元gdp能耗0.58吨标准煤,低于全国水平21.3个百分点,绿色发展实力逐步增强。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朋友们,党的十八大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为我们推进更高水平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借此机会,我提三点倡议:一是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容量较大,为保护生态失去了很多发展机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生态建设投入不足,建议在制定政策、安排项目、转移支付等方面,给予更多倾斜,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确保国家生态安全。二是建立生态补偿区域间横向转移支付制度,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引导和鼓励开发地区、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流域上游与下游自愿协商建立横向补偿关系,采取资金补助、对口协作、定向援助、产业扶持、人才培训等方式实施横向生态补偿,改变“我花钱植树、他人免费乘凉”的不合理现象。三是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建立流域和水资源使用权出让、转让和租赁交易机制,积极试点和推行资源使用权交易、排污权交易、碳排放权交易等市场补偿模式,形成层次分明、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资源环境市场体系,更好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健康发展。

推荐访问:培训班 汇报 示范 农村生态示范建设培训班经验汇报发言材料 农业培训交流发言稿 生态示范县建设经验材料

上一篇:中学党支部党建工作汇报3篇
下一篇:县教体局实施“3+1”民生事业专项行动工作汇报材料(发言稿)(精选文档)

Copyright @ 2013 - 2018 老骥文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老骥文库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1019447号-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