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走向世界的中国》心得体会3篇

来源: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22-09-30 08:30:05 点击:

读《走向世界的中国》心得体会3篇读《走向世界的中国》心得体会 地理学报ACTAGEOGRAPHICASINICA第67卷第11期2012年11月Vol.67,No.11Nov.,2012收稿日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走向世界的中国》心得体会3篇,供大家参考。

读《走向世界的中国》心得体会3篇

篇一:读《走向世界的中国》心得体会

理 学 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第67卷 第11 期2012年11 月Vol.67, No.11Nov., 2012收稿日期:

 2012-10-06; 修订日期:

 2012-11-03作者简介:

 毛曦 (1966-), 男, 陕西咸阳人,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博士后, 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学、 中国城市史及史学理论方面的科研教学工作。

 E-mail:maoxi99@126.com1565-1570页走向世界的中国历史地理学— 2012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毛 曦, 靳润成(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天津 300387)由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办,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办, 天津市地理学会、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 天津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协办的“华北历史地理与中国社会变迁——2012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 于2012年9月 22- 23日 在天津师范大学隆重举行。

 有来自 中国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大学、 复旦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中山大学、 武汉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以及中国台湾和意大利等国内外80多个科研院所与高校的 20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会议收到论文达172篇。

 通过大会学术报告和 6个小组的专题讨论, 与会代表们围绕中国历史地理学诸多领域, 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见解和富有建设性的意见。

 这里, 仅对本次大会的学术研讨成果综述如下:1 华北历史地理研究华北历史地理研究为本次大会的中心议题, 涉及到华北区域历史地理的各个专题和不同区域, 无论是切入的角度, 还是论点的创新, 都有值得嘉许之处。许多论文以河北地区乃至华北地区作为研究范围展开讨论。

 邹逸麟认为河北地区自然条件相对较差, 历史上曾大起大落, 它的兴起晚于关中、 黄淮、 巴蜀和江南, 隋唐为鼎盛时期; 其在环境上、 经济上的衰落却始于宋代, 其在政治上的重要性同样始于宋代, 元明清三代为畿辅之地, 然其在环境和经济上的衰落由此更甚。

 马孟龙提出河北定县北庄汉墓墓石题铭可以用来复原东汉早期的中山国辖域范围, 通过与 《汉书·地理志》、 《续汉书·郡国志》 的对比, 可以勾勒出两汉中山国疆域变迁的态势。

 张晓虹等讨论了晚清以来天主教在张家口地区长城一带的传播及其所进行的生态改造活动, 揭示出我国干旱、 半干旱地区人类活动的特点及其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

 曹志红等通过文献研读, 勾勒了区域内虎种群的时空变动过程, 同时对形成原因进行了环境史视角的分析。

 此外, 穆渭生等认为盛唐“平定河北之役” 未能从“地利” 优势出发运筹方略并使用兵力, 进而导致战事迁延; 陈新海论述了清代燕赵地区三种民风的分布范围及不同地域的分布规律; 周运中对炎黄部落的活动范围、 迁移路线以及涿鹿之战的所处地域等历史地理问题做出了新的考证; 关传友揭示了明清时期华北地区墓地风水林营造与保护的盛况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效应。以京津冀或京津唐为研讨对象, 崔建新将GIS作为基本平台, 收集多种来源数据, 结合考古文献资料, 重建了京津冀新石器考古遗址分布及人类生计模式与地理环境、 气候波动之间的互动关系。

 尹国蔚主张元代以来京津唐区域文化是都城文化与环都文化的统一,北京在二者关系中居主导地位, 环都文化分为包括长城文化区和滨海文化区在内的边缘文化带和由环京平原组成的内环带。

 张慧芝则对晚清以来京师、 口岸、 腹地定位的京津冀一体化的过程进行了历史地理学的解读评论。关于天津历史地理的专门研究, 华林甫披露了新修《清史·地理志》 天津相关部分的内容, 并就天津直辖市地域清代地理沿革的情况做出了系统的论述。

 钟翀分析了新近发现

 67卷地 理 学 报于日 本的 《天津城厢形势全图》 的价值所在, 指出该图不见于相关目录或图录书籍, 亦未见藏于海内外公藏机构, 是了解天津近代城市地图新旧交替时期传统地图的实物资料。

 李兆江论述了天津地域内聚落的演化历程及城镇体系的形成过程, 认为天津城市聚落起源和发展均与“河海要冲, 华北喉吭, 京师门户” 的地理区位密切相关, 目前天津正凭借环渤海区域中心的地域优势向国际性港口大都市迈进。

 刘露认为天津城市发展是由海河起始点向海河入海口 的一种空间发展过程, 从明朝的“卫城” 沿海河呈带状发展至 20 世纪中叶, 到 20世纪80年代重新确立了双心轴向的城市结构, 而滨海新区的建立促成了“一条扁担挑两头” 格局的形成。

 此外, 肖立军提出明代天津设镇与发展主要与援朝抗倭及抵御后金有关, 明中后期天津省镇营兵制将领及其所统营兵具有地方特点。在北京历史地理研究的论文中, 马保春认为太行山脉东西两侧各存在一条大致南北向的文化交流通道, 尤其是太行东道曾显现出了非常重要的政治地理作用, 对于北京的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毓蔺对明代北京营建中的烧办供应范围和烧造构件分类、 烧造地域空间变化、 烧办方式变迁、 烧办过程、 烧造规模、 经费筹措等问题进行了考察。

 孙冬虎揭示了清代北京周边地区森林植被因过度砍伐而日 渐萎缩的情况及其造成这一局面的各种原因。

 朱永杰等对清代密云八旗“满城” 的时空演变进行了探析。与华北地区相关联, 环渤海区域亦被作为专门的研讨范围。

 陈晓珊认为明代形成了对环渤海地区统一规划管理的局面, 显示出对环渤海战区战略地位、 交通路线、 军事部署、经济协作等状况的全面认识, 这些认识在战局中起到了有效的作用。

 张利民系统分析了促使近代环渤海地区经济中心重组的三个方面的政治因素。

 樊如森概述了近代环渤海经济一体化的历史发展过程、 主要内容及其特征。此外, 在讨论山西历史地理问题中, 贾亚宾论述了清代山西地区“十年九春旱” 的旱灾发生情况及其形成原因。

 李嘎以山西12座典型城市的个案考察为基础, 对明清黄土高原地区的城市水患与拒水之策进行论析。

 潘慧生从地理条件入手, 考察了清代到民国年间滹沱河上游两湾地区手工业村落的形成发展状况。2历史地理学学科研究历史地理学学科问题包括学科的理论与方法、 地理学史和历史地理学史、 学术史和学术动态、 以及历史地理文献等方面, 本次大会论文涉及历史地理学学科问题的诸多方面。关于历史地理学理论方法及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 黄盛璋认为历史地理研究最早始于中国, 中国历史地理学应不断扩展研究的时间与空间范围, 不断创建历史地理考古学、历史海洋地理学等分支学科, 走有中国特色的历史地理学的发展道路。

 毛曦总结分析了中国世界历史地理研究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强调在学科调整背景下, 历史地理学、 世界史和世界地理系统开展世界历史地理研究的途径及应注意的问题。

 陈文豪论述了台湾的历史地理学的历史发展状况, 认为其历史地理学滥觞于清领时期的方志纂修, 日 治时期有一定的历史地理学基础研究成果出版, 1949年以来发生了一些变化并影响迄今。

 丁超认为中国学界“历史人文地理” 的形成受自然地理、 人文地理二分法的直接影响, 西方则通常将历史地理学视为人文地理学的一部分即“过去的人文地理学”。

 苏海洋提出历史地理学人地关系研究中须高度重视尺度的选择与转换, 在大尺度、 中尺度和小尺度时空下, 自然力与文化力的地位有所差异。

 李并成就我国沙漠历史地理研究中理论问题发表见解, 给出了沙漠化的新的定义; 认为“沙漠考古” 只是沙漠历史地理学中的一种技术手段而已; 历史时期形成的沙漠化土地, 除具有现代沙漠化土地的一般指征外, 还具有其它一些重要特征; 建议对于森林破坏是否会引起干旱地区河川径流量的减少等问题展开探讨。

 娜拉提出历史地理研究中应重视族群文化系统、 民族过程等民族因素对于专题历史地理研究和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等的重要影响。

 谢丽认为历史地理学的方法创新应主动适应现代地理学研究视野与研究方法的变化, 努力提高定量化程度。

 何凡能等对历史时期中国耕地空间格局重1566

 11 期毛 曦 等:走向世界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建方法进行研究, 在分析历史时期土地利用变化基本规律的基础上, 依据现代耕地空间分布特点, 构建土地宜垦性算法模型, 进而设计了一套将历史耕地数量进行10km×10km网格化分配的方法。

 周文业介绍了以 GIS技术构建中国历史地理数字化应用平台以及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应用。有论文专门论述国外历史地理学史及历史地理研究的进展状况。

 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斯特凡诺 ·皮亚斯特拉 (Stefano Piastra) 论述了 17世纪后期意大利画家乔瓦尼·盖拉尔迪尼(Giovanni Gherardini) 在游记中对于中国历史地理的描述, 涉及到当时欧洲到中国的水运航线、 珠江状况、 虎门情形、 广州城概况和华南的其它景观。

 这一文献为国内以前尚未关注。

 唐晓峰认为美国地理学的推进是地理学家向历史学靠拢的结果, 其中最为重要的有三次:

 第一次是布朗 (R. Brown), 1948 年出版了名著 《美国历史地理》; 第二位是克拉克(A. Clark), 师承索尔 (C. Sauer), 使历史地理学正式成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第三位是梅尼格 (D. Meinig), 他是仍然在世的美国大历史地理学家。

 张伟然提出北美地区关于中国宗教地理研究近年来出现愈益兴盛的趋势, 并就相关热点领域佛教“圣地学”、 空间宗教、 空间宗教系统、 宗教与地方社会做出评析。

 潘晟利用文献目录对1977-1986年日 本历史地理学论著的出版、 学术共同体的发展、 具体研究的区域与对象等做了分析。关于中国历史地理学史及中国历史地理文献的讨论, 田天梳理分析了先秦秦汉文献中的早期九州说, 认为一类为《禹贡》 系统的以山川为界的九州说, 另一类则抽离了具体地理因素, 形成一种模式化的九州说, 并具有很强的数术背景。

 满志敏等提出清末曾出现地理知识大积累过程, 最初推动来自地方实际需求, 大清会典馆奏请开办会典舆图, 从上到下推动了各地地理知识调查, 促进了各地地理知识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

 王小红主张历代学者从地理学角度研究《禹贡》 的学术活动以及产生的大量文献, 是中国古代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对学科在思想、 内容与方法上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

 马强认为陆游的川陕诗是研究宋代川陕历史地理、 宋代地理学史的一手资料。

 张保见考述了宋代 《宝庆四明志》 的学术价值及存在的问题。

 吕卓民认为宣统《重修泾阳县志》 富有特色, 极具史料价值, 值得予以重视。

 张九辰等对 1956 年出版的 《中国地震资料年表》 编制的起因、 过程、 特点进行梳理, 分析了特定历史年代国际学术交流存在的问题, 提出当今如何摆脱“任务带学科” 的传统模式、 如何与国际学术界的接轨并开展国际性学术合作等问题。

 施存龙发表对《中国历史地图集》 质疑两则, 认为明代双屿港不在象山港口外, 隋代高华屿标绘地望和对应今名成问题。

 此外, 杨雨蕾对《坤舆万国全图》 朝鲜彩色摹绘本的版本、承传及其它相关问题进行详细考述评判; 王志刚考释了 《清代乾隆河南黄河河工图》 相关问题; 刘瑞以 《西京市区图》 为基础, 论述了西京筹备委员会的测绘工作; 张佳静论述了地图晕滃法在中国的传播与流变过程。3历史政治地理研究历史政治地理研究是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的传统主题, 主要包括了疆域变迁、 历史政区等内容。

 本次会议内容以政区研究为多, 时间上几乎涉及到各个王朝。就综论而言, 范今朝以杭州“西溪” 的历史变化过程为例, 综合分析了政治地理因素对地名含义变迁的影响; 詹嘉全面剖析了景德镇御厂权力空间的格局:

 集地方衙署和皇家工厂于一体, 凸显陶瓷文化和王权专制。

 多数论文讨论了不同时代的政区地理或政治地理。

 于薇认为山西翼城大河口墓地出土铜器铭文“霸” 国可能与文献中“伯” 族有关, 应属主祭山川之国, 反映了西周时期封国民、 神分职的现象。

 鲁鑫认为春秋时代的沈尹应属楚国的中央官职, 而非沈县县尹; 历代学者判定春秋楚县八项标准中的七项标准都不应绝对化, 必须辅以其他证据。

 田成方论述了楚国分封制的起源、 类型、 特点以及对楚国政治的影响。

 何慕考证后认为秦代内史既不在秦统一之初的三十六郡之中, 也不应计入在秦代后期的郡数之中。

 闫晓君提出汉代司法管辖以地区为主, 通过对案例中管辖关系的分析,1567

 67卷地 理 学 报可以为汉代政区地理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角度。

 魏俊杰对十六国时期关中地区政区沿革进行描述考证。

 艾冲将北朝时期“河曲” 行政区划建制演变分为三个时段加以论述, 指出其演替呈现出由军管型行政体制向州郡县体制转变、 行政区划单位数量越来越多、 分布越来越广阔的时空特征与发展态势。

 吴榕青对六朝之前揭阳县的设置与废弃、 六朝义安郡的设置及其地望与郡治等进行考订。

 江田祥对隋唐时期桂州理定县的历史沿革情况进行细致考辨。

 郭声波论述了唐初左右江地区州县建置的情况, 认为近边陆疆地区的建置收到了拓展和巩固南部边疆的实效, 体现了多民族国家的圈层政区结构特点, 并且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聂顺新通过对河北魏博和敦煌归义军等的考察, 并结合对佛教官寺作为国忌行香等国家仪式的礼仪空间的考察, 认为由朝廷统一敕立的佛教官寺实为中晚唐半独立藩镇借以构建自身政治合法性的重要资源。

 李晓杰以前蜀乾德二年为断, 分节考订讨论了五代十国时期前、 后蜀政区地理的沿革情况。

 陆韧系统论述了元朝特殊行政区划安抚司的设置数量、 分布地域、 管理办法、 政区层级等问题。

 吴德义认定明代广西思恩升府是...

篇二:读《走向世界的中国》心得体会

章 走向世界的中国

 一、 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 回忆已学中国区域地理基础知识, 同时获取新知。

 2. 初步领会地理环境要素的综合性和区域差异性及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3. 通过搜集有关信息, 明确中国的国情和世界的发展趋势及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二)

 能力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搜集、 分析地理信息能力及与他人交流能力。

 (三)

 德育目标 1. 通过关心身边家乡 的环境与发展, 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 明确我国的综合国力, 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3. 关注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发展情况, 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

 4. 了解全球的变化趋势和面临的人口、 资源、 环境问题, 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 教学重点、 难点 (一)

 教学重点

  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在世界中求发展。

 (二)

 教学难点

  在世界中求发展 三、 教学方法 小组活动法、 读图观察法、 联系对比法等。

 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段时间, 我们班分成四个社会调查小组, 按协商选择的办法分别对我们家乡 的自然、 人文、 经济、 教育等方面进行了认真详细的社会调查, 经过对调查材料的整理, 写成了较好的社会调查报告。

 现在请一位同学向全班汇报一下调查结果。

 然后,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 分析一下家乡 的区域发展有什么优势?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想一想为什么要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呢? 板书:

 一、 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讲授新课] 1. 区域差异很大 引导学生边观察中国地图边回忆所学知识:

 同学们还记得在中国区域地理中我们学习的大小不等的那些区域吗?它们有什么差异或特点呢?(请男女同学轮流回答, 区域特点把握不准的, 教师激励评价后加以点拨补充) 教师讲解:

 从地图上, 从同学们的回忆中可知, 我国国土辽阔, 东西南北中各方的地区(或区域) 差异很大, 可以说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由此可见, 我国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区域差异很大。

 (教师在适当位置上及时板书)

 2. 区域发展不同 过渡:

 不同地区或区域的特点不同, 发展的方向、 途径和所走的发展道路也不尽相同。

 东北平原面积广大, 地势平坦, 土壤肥沃, 人口密度较低, 适宜大规模机械化作业, 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提问:

 从图 9. 1 上可以看出东北平原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呢?可以想象出东北平原的土壤、 农业生产有什么特点呢? 评价点拨:

 学生回答, 教师激励评价后指出:

 东北平原地势平坦、 面积广大, 是我国最大的平原。

 此外,东北平原以肥沃的黑土著称, 人口密度较低。

 这是与其他地区相比东北平原的一大优势。

 利用这些优势条件, 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生产, 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粮, 而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提问:

 看过东北平原因地制宜发展地区经济的例子, 我们来看看自己的家乡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条件?(轮流请男同学说不利的地理条件, 女同学说有利的地理条件, 教师简练地为学生板书)

 过渡:

 大家在找出我们家乡 发展经济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条件的基础上, 想一想应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我们家乡 的经济呢? 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带着上述问题分小组讨论, 派代表发言, 其他同学补充。

 评价点拨:

 (小组讨论, 代表发言, 其他同学补充, 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 大家刚才在找出有利和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地理条件时都提到我们地区的人口问题, 不利方面认为人口多, 人均资源少, 有利方面提出人口多, 劳动力充足。

 针对这一矛盾, 有同学提出在本区发展需要较多劳动力发展简单的加工工业, 不但充分利用了大量的人力资源, 而且可创造更多的产值, 可见, 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经济, 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 也就是最大程度地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

 提问:

 我国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与我们自己家乡 的发展情况相同吗?(学生:

 不相同)

 评价点拨:

 学生回答, 教师激励评价后指出:

 正是由于两个区域的自然、 人文地理等方面的条件不同, 因此区域发展的方向、 发展的途径和发展的道路也不尽相同。

 可见, 区域发展不同(教师在适当位置及时板书) , 也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过渡:

 怎样才能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呢?仅仅依靠本区域的有利条件就能促进本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吗?(学生, 不能) 那该怎么办呢?(学生:

 与其他区域合作)

 教师:

 回答得有道理!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区域合作. (教师及时板书)

 板书:

 3. 区域合作 教师讲解:

 发挥了我们的优势, 是否就可以发展好了 ?如果东北平原生产的粮食没有地方需要, 如果我们加工的产品没有地方销售, 优势也就无法实现。

 因此, 我们的发展, 需要与其他区域的交流、 合作, 正如大家都知道的北煤南运、 南水北凋、 西气东输、 西电东送, 目前我国这些重点工程的实施, 可以说都是区域合作的结果(教师及时板书 c 区域合作) , 离开区域间的合作, 任何一项国家重点工程, 都是难以实施、难以完成的。

 引导学生搞清 “南水北调、 西气东输、 西电东送” 工程的概况, 明确区域合作对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对国家各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重要的意义。

 引导学生读图判断三北防护林地跨我国哪三北和哪些省级行政区? “三北” 防护林全长 7000 多千米, 宽 400~1700 千米, 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 42%。

 在学生读图的基础上, 介绍:

 我国的“三北防护林” 东起黑龙江的宾县, 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 跨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 包括 13 个省、 自治区、 直辖市的 551 个县, 总面积 406. 9×104 公顷, 占国土面积的 42. 4%, 规划造林 3. 508×104 公顷, 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它的作用在于使森林覆盖率平均从 1975 年的 5%提高到 14%左右, 三北地区实现农田林网化, 大部分牧场也有了林网、 防护林的保护, 黄土高原和人为因素造成的沙地将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 宜林荒山荒地将被绿化, 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基本上得到控制。

 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十分巨大。

 教师小结:

 区域间的联系与合作, 不仅可以优势互补, 使各区域得到共同发展, 还有助于解决区域的环境问题, 进一步促进各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可以说“三北” 防护林是我国区域合作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典范。

 过渡:

 出示“世界地图” (挂图) 。

 刚才, 我们从实例中看到我国的不同区域在经济和环境各方面均有长足的发展, 我们的祖国也在各区域的发展中不断向前发展。

 那么, 我们的祖国怎样才能在世界这个更大的区域中求得发展, 大显身手呢? 板书:

 在世界中发展 投影: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签字仪式” (图 9. 3)

 播放录像:

 将中国人世的历程以视频(或图片) 等形式展现给学生, 启发学生思考。

 提问:

 同学们想一想, 中国历经 15 轮谈判终于在 2001 年 11 月正式加入世贸组织(WTO) 。

 为什么中国经过千辛万苦一定要加入 WTO 呢? 评价点拨:

 (学生回答, 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 首先, 中国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大国, 综合国力逐渐增强,从自身的发展需要来看, 加入 WTO, 融人世界, 发展本国优势, 对外开放, 可促进 祖国的发展; 其次, 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看, 加入 WTO, 加强与世界其他区域的合作, 是发展的途径; (引

 导学生读图 9. 2) 第三, 加入 WTO, 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 资源、 环境等问题, 促进世界的和平、 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是时代赋予我国这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重大责任。

 [课堂小结] 两年来, 我们走过世界, 走遍中国, 明天将带着我们所学到的地理知识、 使用地图本领、 分析问题的能力、懂得的道理走向未来的生活

篇三:读《走向世界的中国》心得体会

世界的中国

  走向世界的中国

 浙江省 新昌县南明小学一(四)

 班

 支佳钰 敬爱的老师、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有着悠(yōu) 久的历(lì) 史(sh?) 、 灿(càn) 烂(làn) 的文化。

 中华民族(zú) 是充(cōng) 满自信(xìn) 、 开放进取(qǚ) 的民族(zú) 。

 在历(lì) 史(sh?)的长河中, 我们有过古代(dài) 向世界开放、 鼎(d?ng) 盛(shèng) 一时的辉(huī) 煌(huáng) 。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国人民站(zhàn) 起来了, 特(tè) 别是改(g?i) 革(gé)开放以来有着天翻(fān) 地覆(fù) 的巨(jǜ) 变。

 新中国刚成立时, 非常地贫(pín) 穷(qióng) 落后, 真是一穷(qióng) 二白。

 穷(qióng) , 就是工农业不发达; 白, 就是文化科学水平不高。

 毛主席(xí) 领(líng) 导(d?o)中国人民发扬(yáng) 自力更(gēng) 生, 艰(jiān) 苦奋(fèn) 斗(dòu) 的精(jīn) 神(shén) , 齐(qí) 心协(xéi) 力建(jiàn) 设(shè) 新中国。

 第二代领导人邓(dùn) 小平领导我们赶快打开国门, 对外开放, 学习先进技(jì) 术, 加快经济(jì)

 建(jiàn) 设(shè) ! 1997 年 7 月 1 日,香港(g?ng) 回归(guī) 祖国。

 1999 年 12 月 20 日, 澳(ào) 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huái) 抱,真是太令人激(jī) 动了! 以江泽(zé) 民为核(hé) 心的党(d?ng) 的第三代领(líng) 导(d?o) 集(jí) 体, 继(jì) 往开来, 带领中国人民走进改(g?i) 革(gé) 开放的时代。

 2002 年申(shēn)奥(ào) 成功! 中国加入“WTO” 组织。

 同学们, 党(d?ng) 的十六大对新世纪、 新阶(jīe) 段(duàn) 作出了战(zhài) 略(luè) 部(bù) 署(shǔ) , 吹响(xi?ng) 了前进的号角。

 我们要树立理想, 发奋(fèn) 学习, 锤(chuí) 炼(liàn) 品德(dé) , 开拓(tuó) 视野。

 世界属(shǔ) 于我们, 中国的未(wèi) 来属(shǔ) 于我们!

  我的演讲完了, 谢谢大家。

推荐访问:读《走向世界的中国》心得体会 走向世界 心得体会 中国
上一篇:疫情小区志愿者服务心得体会4篇
下一篇:2021年辅警保密工作心得体会9篇

Copyright @ 2013 - 2018 老骥文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老骥文库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1019447号-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