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共同富裕的心得体会5篇

来源:共同富裕 发布时间:2022-06-09 12:40:02 点击:

实现共同富裕的心得体会5篇

实现共同富裕的心得体会篇1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党的重要使命。今年实现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3月31日,广西召开抓党建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电视电话会议,为广西今年如何全面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以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为指导,在抓上精准发力,在促上务求实效,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让中央、自治区关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各项决策部署在八桂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要抓促并举。抓堡垒打造,促优势作用发挥。《水浒传》中有这样一句话蛇无头而不行,俗语有说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发挥党支部的引领作用,建强基层党组织,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增收致富、脱贫攻坚的优势。要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促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发展,为决战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抓好干部队伍建设,促真抓实干、担当作为。俗语说干部带头干,啥事都好办,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干部宣传、落实党的各项惠民政策、需要干部用力、用心、用情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要抓好干部的严管厚爱,特别是驻村干部的日常管理,用好工作队员专项考核,做好约谈提醒,推动领导干部把责任扛在肩上,把任务抓在手上,把主要精力聚焦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上。要加大关心关爱力度,日常要多走进干部,倾听干部心声,了解干部思想动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要用准用好表彰、表扬、提拔晋升等激励政策,推动领导干部积极履职尽职、锐意进取、奋发有为。抓短板弱项,促成果巩固。扩大农村党员发展规模,提高农村发展党员质量,改善党员结构不合理问题,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统筹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做大做强扶贫产业,拓宽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增强造血功能。加大农村地区人才培养力度,着力解决引人难、留人难的问题。调查摸底,充分挖掘本地人才能人,优化完善软硬件设施,充分发挥人才政策,引进各类人才,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人才支撑。

  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是打赢攻坚战的重要举措,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在组织、干部、补短板上抓促并举,全面发力,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各项优势,就一定能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

实现共同富裕的心得体会篇2

  什么是共同富裕?我认为包含两个层面,既要物质上共同富裕,又要精神上共同富裕。

  物质层面,关系到百姓的衣食住行用,让生活有保障,是共同富裕的首要任务和基本内涵。而精神层面,则是让生活有温度,是共同富裕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为一名基层民情民访代办站代办员,我觉得精神层面更需要得到关注,精神富有比物质富有更重要。在我从事代办员这些年,我发现,现在人们的生活基本都有保障了,但文化生活方面,特别是老年人,还有待进一步丰富。社会矛盾减少了,邻里关系更和睦了,社区“一家亲”,相处有礼有节,走到哪都有家的温暖,这是我理解的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

  如何推进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建设,我认为,首先要提高人的素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让他们带动大家一起致富,走共同富裕道路。这就要提升人们的社会责任感,积极主动帮助没有富裕的人一起进步,一起提高生活水平。

  其次要加强社会基层治理工作。凡事以“和”为贵。和谐社会是共同富裕的政治保障。如今我所做的,就是每天接待需要化解矛盾纠纷的群众,将社会不稳定因素阻止在萌芽状态。在调解中,时间非常宝贵,在矛盾产生初期就想方设法去化解,避免小纠纷演变成大矛盾,进而导致悲剧出现。从事调解工作已经八年多,我希望更多人加入到这个队伍,敢于面对矛盾纠纷,传播好人好事的正能量,让这社会充满爱。

  同时,要加大对老年人,特别是独居老人的人文关怀,给予他们更多关爱。现实中,我经常碰到有老人因为缺少子女的陪伴,被一些打着健康保健、外出旅游幌子的骗子钻了空子,多年攒下的积蓄全被骗走。对子女来说,在外打拼不易,工作在繁忙也要多设身处地考虑老人的感受与现实困难,即便不能常回家看看,也经常打电话回家。对基层组织和社区来说,可以组织志愿者队伍,多开展一些文艺活动,为老人送去欢乐,有条件的还可以建设一些活动中心与养老公寓。

实现共同富裕的心得体会篇3

  消灭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世界性难题,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初衷使命。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依托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历史上数千年来首次脱离绝对贫困,创造了人类脱贫史上的奇迹。“十四五”时期,我们将在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在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化发展道路上不断创造共同富裕的新成就。

  一、消除贫困和实现共同富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主题,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努力追求的梦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不变、继承的使命担当。

  脱贫致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共同主题。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生产力水平和物质供应能力持续提高,但贫困和贫富分化现象不仅没有消除,反而加剧,直接威胁世界各国的平等、稳定和持续发展。2010年阿拉伯的春天运动,突尼斯、埃及、也门等国家陷入社会动荡和经济停滞的困境,利比亚和叙利亚等国家也进入战争泥潭,主要社会原因是贫困和贫富分化问题。作为当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受到贫富分化的种族歧视、新冠疫病的三重冲击,成为了撕裂的国家。

  回顾数千年中华民族发展史,大同社会一直是中华民族心中的梦想。在大同社会,每个人都爱别人,每个人都受到全社会的爱。在大同社会,商品其用,人尽其用,人人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在大同社会,每个人的政治地位都是平等的,没有尊卑和贵贱的区别,每个人的经济地位都是平等的,没有社会分化和贫富差距。大同社会自孔子提出以来,成为中国古代政治的最高理想。在我国近代思想史上,洪秀全《天朝田亩制度》无处不均。

  土地改革思想,到康有为《大同书》对世界大同的憧憬,还有孙中山天下为公的“大同主义”,都反映出中华民族对“人人平等、共同富裕、天下大同”可歌可泣的努力和不屈不挠的追求。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实现人民幸福,就是党的初心使命的集中体现与现实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发动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实行“耕者有其田”,让劳苦大众翻身得解放,建立了新中国,创造了新社会,为消灭贫困与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社会政治基础。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占有、使用和支配生产资料的平等权利,团结并带领全体人民为创造自己的幸福美好生活而奋斗。

  “共同富裕”这一概念在党的正规文献中最早出现于1953年,为毛泽东首倡。毛泽东直接主持、参与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决议提出,党在农村中工作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逐步克服工业和农业这两个经济部门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并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毛泽东始终坚持避免两极分化,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道路,为全党普遍接受,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拥护,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但是,在实践中人们把同等富裕和同步富裕等同于共同富裕,带来了“大锅饭”和平均主义,极大地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使得共同富裕成为空中楼阁。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求通过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帮助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概念由此与社会主义的进程紧紧联在了一起,共同富裕的理论得到了升华,共同富裕的实践走上了一条科学发展道路。基于对共同富裕这一全新的认识,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推行了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土地制度改革,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带来了中国经济奇迹时代。

  沿着小平同志开拓的改革开放道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大步推进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同时,对于如何在提高效率的前提下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也做出了新的规划,明确提出“兼顾效率与公平。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为了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攻坚,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重大措施保障下岗工人再就业,并逐步建立起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条保障线”。为了缓解东西部发展的失衡,根据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的思想,党中央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和缩小区域差距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1994年3月,国务院制定和发布的关于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的纲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经过7年的扶贫攻坚,解决了当时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在二十世纪末实现了总体小康发展目标,在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取得了一个重大成果。

  纵观上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共同富裕已经成为我们党坚定不移的目标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追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几代人探索和实践,共同富裕的路径越来越清晰、道路越来越宽广,为新世纪中国民族实现共同富裕的梦想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决胜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进入新世纪,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发展新阶段。伴随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一阶段,如何更好地消除贫困和推进共同富裕成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巨大考验。

  面对全新发展局面,中国共产党两任总书记不约而同把眼光聚焦在农民身上。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到:“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建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扭转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持续加剧的发展趋势

  2003年,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逐步扭转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推动形成合理有序列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落实科学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根本方法是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了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制订了“多予、少取、放活”的三农政策。2004年至2007年,国务院连续出台了4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生活环境的财政投入。2004年,国家开始实行取消农业税试点,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2006年,持续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彻底被取消,对于中国农民来说是史无前例的大解放,标志着我国农村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轨道。除了取消农业税,国家还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出台了一系列的惠民政策,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和质量。

  遵循统筹区域发展的原则,党中央提出进一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调整经济布局,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完善区域政策。中央财政加大投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大力扶持重点地区和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和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取得突破性进展,不断焕发老工业基地新的生机和活力。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加快粮食主产区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支持重要能源原材料工业、装备制造业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发展。支持东部地区继续率先发展,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

  根据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党中央要求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求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同志进一步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深入,覆盖全社会基本保障体制初步建立,共同富裕的措施更加多样化,社会公平得到了更有力的政策和法律保障,使人们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共同富裕充满了现实的希望。

  2.推动共享发展,实施精准扶贫,圆满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

  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了两个百年发展目标要求,其中第一个百年目标就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共同富裕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的庄严承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

  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五大发展理念,作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挥棒、红绿灯。其中,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

  共享发展的最基本要求是消除贫困,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重中之重,鲜明承诺“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结束不到一个月,中央就紧接着召开了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

  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亲自部署、亲自督战下,党中央、国务院政府立足我国国情,把握减贫规律,出台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七个坚持”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坚持精准扶贫方略,坚持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弘扬和衷共济、团结互助美德,坚持求真务实、较真碰硬,从而为我国扶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够取得决定性胜利奠定了理论基础。

  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辉映着百年大党的初心使命,兑现了党对亿万人民许下的庄严承诺。

  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我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特别是在全球贫困状况依然严峻、一些国家贫富分化加剧的背景下,我国提前十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纵览古今、环顾全球,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脱贫成就。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画上句号,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传奇。

  三、继往开来,接续奋斗,走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新征程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国需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根据“十四五”规划建议稿描绘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2035年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同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由此可见,未来我国的现代化将是以共同富裕为底色的现代化,与西方国家现代化有着本质的不同。

  展望新征程,前方仍有不少硬骨头要啃、不少难关要攻克。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需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要素收入;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发展慈善事业。

  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则是摆在面前的又一项历史性重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要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未来我们需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我们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践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必将不断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行。

  四、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建议

  1.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比

  国民收入及财富的初次分配中,必须解决好政府收入与居民收入两者间的比例问题。政府收入与居民收入两者之间具有跷跷板效应,此高彼低。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收入增幅相对过大,居民收入增幅相对过小,后者年均增幅甚至不到公共财政收入的一半。未来,应该采取积极措施,逐步减缓政府收入增长,加大为劳动者及小微企业减负增收力度,从而不断提高中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水平和在国民财富中占比。

  2.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中占比

  居民可支配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养老金等)、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对于绝大多数城镇居民而言,工资收入具有相对刚性,转移性收入规模小且不可控,经营性收入并不适用,对既有财产进行运营是唯一可能较快实现财富升值的路径。2018年数据显示,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占比分别为56.08%、17.19%、8.43%和18.31%。工资收入占据大头,财产性收入占比偏低,后者只有美国居民的一半左右。未来,需要积极在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方面创新思路。许多地方由政府兴建保障房出售给中低收入群体,使得相当一批中低收入者获得了房产增值带来的家庭财产增值,这样的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在农村地区,建议加紧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加快农村土地资源的高效流转,提升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占比。

  3.强化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序衔接

  全国脱贫攻坚任务已经完成,但“扶上马,还要送一程”,需要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进行有序衔接。对于多数脱贫地区,要设立一定年限的过渡期,实行过渡期内“四不摘”,确保脱贫不脱帮扶、不脱责任、不脱政策、不脱监管,持续推动脱贫攻坚问题动态清零,防止脱贫不稳定户不返贫。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坚持开发式帮扶,推进脱贫地区特色产业持续发展,提供就业,鼓励勤劳致富。对脱贫人口中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强化社会保障力度,并按困难类型及时给予专项救助、临时救助。

实现共同富裕的心得体会篇4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所在,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

  所以要实现共同富裕,需要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每一级政府的共同努力和奋斗。作为一名科创产业园区的普通工作人员,我要始终秉承“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理念,把共同富裕理念落实到工作的方方面面。在企业服务过程中,针对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给予不同类型的服务,帮扶大学生创业企业、服务中小微企业、助力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同时要不断提升运营服务能力,扎根平凡岗位,不停奋斗,为共同富裕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实现共同富裕的心得体会篇5

  多少年来,人们喜爱唱的歌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团结就是力量》、《社会主义好》等。时代发展了,社会进步了,人民群众对党的深厚感情没有变,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没有变。这歌声,必将伴随着我们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图伟业。

  永远跟党走,是中国人民历经28年的英勇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共产党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把为人民谋利益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民族和人民的利益,英勇牺牲,不懈奋斗,终于_了“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人民赢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道出了亿万人民的心声。永远跟党走,是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奋斗历程中牢固树立的信念。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国家日益强盛,虽然经历了曲折和坎坷,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没有变,党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艰苦创业的革命传统没有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辉煌的成就。人民看到的是,我们党为人民谋利益更加扎实、更加富有成效,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得到解放,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一切都使人们真切感到,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是最可信赖的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成为人民群众在今天时代的共识。

  身后是一个已逝的世纪,向前是一个新展开的世纪。我们的脚下,通往明天的路在朝着远方高速地延伸。我们注定必须奔跑。因为热血在年轻的脉管里奔腾,寻常的行走不能让生命飞扬。终点虽然在远方之外,的渴望仍然在我们的心上生长出翅膀。时光在我们的身上刚刻下“跨世纪”的印记,党又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责任放在了我们的肩上。一代人有一代人不能推卸的使命,我们这代人的使命有一种别样的豪情和荣光。我们的祖辈,他们的使命是使中国站起来;我们的父兄,他们的使命是使中国富起来;而我们的使命,是要使中国强起来。使中国强起来,人生的理想寄托于此,人生就约不会灰暗沮丧;使中国强起来,青春的创造能融铸造于此,青春就塑成了永恒的雕像。

  我们创造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当如火的团旗拂过我们的额际,映红我们的双眸,我们是重点工程建设工地上的突击队,我们是播撒精神文明种子的志愿者,我们是诚信服务人民的文明号,我们是抗击“非典”的年轻医生和护士,我们是从宽带上下载财富的知识精英……我们是很多很多。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现代化中国的主战场,到处都是我们理所当然的位置。我们怀揣着远大理想去实现。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共同富裕
上一篇: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心得体会3篇
下一篇:大学生如何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8篇

Copyright @ 2013 - 2018 老骥文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老骥文库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1019447号-75